曹子栋,男,教授,1966.7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全国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多相流与传热,清洁能源燃烧,环境工程,高压全燃高炉煤气锅炉设计,分离式热管的设计 该专业是一个宽口径大类专业,是我国培养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专业地位与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声誉。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中强调数学、力学、机械、材料等基础理论,充分注重电子、电工、控制、微机软硬件应用以及人文等学科知识,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科学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特点。 主要课程设置有: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工程经济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基础、控制工程、测试技术。专业平台课程有动力机械工程基础、环境保护与节能等,专业课程分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内燃机及汽车工程3个模块,包括:锅炉原理、热力涡轮机械原理、发电厂系统及设备;流体机械原理、容积式压缩机原理、制冷原理与装置、低温原理与装置;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构造、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选学一组主修课程和一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若干组,设有新能源发电、流体机械强度与振动等60余门。 080702 热能工程 01气液两相流与传热 多相流体力学及其测量在动力、化工、石油、制冷、宇航等一系列工程中均得到重要应用。多相流体力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是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至今只有数十年的历史。主要研究气液、液液、气固、液固、气液固或气固液等多种流体在管内或管外流动时(有换热的或无换热的)的流动型态、流动阻力、流动稳定性、多种流体的混合、分离和在并联管中的分配均匀性等问题。对于这些流动机理及多相流体测量技术均属国际有关前沿课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领域。对于发展现代或未来的创新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并可取得重要经济效益。 指导教师:林宗虎 林宗虎,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浙江吴兴人,1933年5月13生。1957年交通大学锅炉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1982年曾任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奖励评委会评委,流体机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锅炉媒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评审局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副主编,美国<<国际工程流体力学>>期刊国际顾问等职。是热能工程、气液两相流与传热以及多相流测量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被授予陕西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王宽诚育才奖。 林宗虎教授在热能、核电、石化等工程的重要理论-气液两相流与传热学科领域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果。在气液两方面: 他创建的两相流孔板流量计算式可通用于各种压力、不同组分、多种两相流体和变压力工况,被国际上推荐为最佳式,称林氏公式,并被收入国内外6本著作,被引用数十次。他首先对U型管内两相流体压力降型脉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创建其 计算程序和脉动判别法并解决过电站锅炉严重脉动问题。他创建了3种两相摩阻计算法和一种截面含汽率计算式并被广泛应用。在沸腾传热方面: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脉动流动时的沸腾传热计算式,可用于光管和多种强化传热管,开拓了传热研究新方向。对过冷沸腾传热、稳定流动沸腾传热均有研究成果。在多相流测量方面:在林氏公式基础上,他首先解决了用一个元件同时测定两相流量和组分两个参数的国际难题并得到专利和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至今,林宗虎教授已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它省部级科技奖12项和中国专利4项。他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著作有15部,其中由他独著或系第一作者的有《管路内气液两相流特性及其工程应用》、《强化传热及其工程应用》、《气液固多相流测量》、《气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锅内过程》 和《锅炉测试》等9 部。发表论文近100多篇。已培养博士生15名、硕士生17名。 指导教师:曹子栋 曹子栋,男,教授,1966.7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全国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多相流与传热,清洁能源燃烧,环境工程,高压全燃高炉煤气锅炉设计,分离式热管的设计 主要代表性论文: 1.沈月芬,曹子栋等. 英国B&W公司燃煤锅炉掺烧高炉煤气对热工参数的影响. 中国电力, 1997年第4期 2.沈月芬,邹诤,曹子栋等.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3.曹子栋, 章燕谋. 浮头式废热锅炉转化气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4.Shen Yuefen, Cao Zidong. An Investigation of Crossflow Mixing Effect caused by Grid Spacer with Mixing Blades in A Rod Bundle.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Fib, 1991 5.废热锅炉刺刀管换热元件中逆循环流动特定的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982年第1期 主要著作: 1.锅炉本体布置与计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0年10月 2.工业锅炉原理.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6年11月 3.锅炉测试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专利: 1.带有再循环的分离式热管. 专利号 ZL93245949.8 2.层燃炉的涡流燃烧拱. 专利号 ZL93245947.1 3.全燃高炉煤气高压电站锅炉. 专利号 ZL97203451.x 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 1. 嵌入式铝翅片管高温换热器.1992.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 天然气制合成氨转化气、变换气废热锅炉.1994.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指导教师:车得福 车得福, 男,1962年11月生,教授。1983年、1986年、1990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1990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习,1991.3-1991.7在陕西省工业锅炉厂实习,1995 -1996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进修。1998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曾任党支部书记、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科技处副处长兼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主任。现任热能工程系系主任、锅炉研究所所长、全国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热能工程专业指导小组秘书、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动力工程分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给本(专)科生开"锅炉本体布置及计算"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给硕士生开设《气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给博士生开设《多相流及其进展》。研究方向为多相流与传热、化石燃料燃烧及其污染控制、锅炉及换热器设计。三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拥有两项专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两本。目前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的二级课题《煤中氮的赋存形态及其迁徙规律》、《西安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培植项目《中国西部沙尘水土迁徙的多相流动机理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锅炉原理英文教材、英语授课、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以及多项来自企业的科研课题。获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资助的项目名称为《煤中有机硫的存在形态及其减排控制研究》。 Email: 指导教师:庄正宁, 庄正宁,男,籍贯:上海,1952年1月生,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二系工业热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给本科生开设"锅炉原理","锅内过程","锅炉本体布置及计算"、"节能与环境保护"等课程。承担和完成的科研课题有二十余项,拥有3项专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著作1本。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曾担任热能工程系主任,现为热能工程系副主任。 主要研究兴趣为多相流与传热,能源转换与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 可招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 ● 多元混合介质的汽液与固液相变过程的研究。 ● 储能技术与系统的研究。 ● 强化传热。 ● 高效换热器的研究与开发。 指导教师:王栋 王栋 男 1960年生,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厂热能专业,1982年师从于西安交通大学林宗虎院士,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起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长期专著于多相流体流量测量技术研究,在该领域共获专利6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篇,合著专著一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西安交大科研成果奖两项。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与胜利、辽河等油田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发明的湿蒸汽流量计和井下吸汽剖面测试仪已在油田得到应用。 主要研究热能动力、石油、化工、核能及环境工程内的多相流体的流动及传热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相流体流量测试技术 油-气-水三相流计量技术及仪表,蒸汽-水流量计 2.油气安全混输理论和技术 段塞流的形成及防止,段塞流的检测 3.采油测井技术 井下吸汽、吸水及吸聚合物剖面测试技术,井下产液剖面测试技术 4.超临界流体技术 超临界机组的汽-固磨蚀,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朱长新 朱长新,男,1962年8月出生,副教授。分别于1984,1989和1993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被聘为副教授。2000.1~2001.1做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康州大学(UConn)进修。主讲课程:《锅炉与压力容器用钢》,《环境保护与节能》等研究兴趣为: 微小尺度通道内流动与传热 新能源应用技术 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 相变传热过程 发表论文20余篇。 指导教师:王妍芃 王妍芃,女,1965年3月生,汉族,辽宁鞍山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多相流流动特性的研究,曾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部属基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主要参编著作《燃油燃气锅炉》。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 研究方向-气液两相流简介: 主要从事和气液两相流相关的传热与传质、多相流动流型、水循环原理,强化传热等方向的基础及应用性研究。对热能动力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环境工程等应用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进行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数值计算,并应用多相流测试技术来研究流体流动规律。多年来从事锅炉及热交换器的研制开发,曾独立完成热工领域的水循环程序计算。并从事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指导教师:赵钦新 赵钦新,男,1963年6月生,汉族,山东胶州人,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副教授,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工程力学系实验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燃油燃气锅炉》、《动力机械与设备制造工艺学》,参编《实用锅炉手册》。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目前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温材料及强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锅炉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气固两相流及交叉学科简介: 主要从事和气固两相流及能源、力学、材料交叉学科相关领域内燃烧与传热、清洁燃烧、燃料热解、流体及工程力学、超临界电站机组耐热材料等方向的基础及应用性研究以及能源、力学、材料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方向的综合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研制开发的锅炉产品在全国五十多家企业获得推广应用;主持编制?quot;锅炉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软件包"在全国二十多家企业获得应用;对"超临界机组材料T91"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科研项目多来源于重大工程实际,且研究成果能直接指导和服务于生产实际。 指导教师:王树众 王树众,男,1968年1月出生,副教授。1990年、1993年、1996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1999年赴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IFE)做博士后。自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热能工程、多相流和传热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属基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奖一项("段塞流工艺技术研究"),拥有做为独立发明人的国家专利一项,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反映油气水多相混输特性的稳态计算机模拟软件。在热能工程领域,开发出基于Windows友好界面的燃油燃气炉CAD软件包一个,并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用于油田注汽开采(蒸汽吞吐和汽驱)的超临界压力蒸汽发生器。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 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数值计算 (热能动力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环境工程以及生命血液流动等应用领域) 多相流测试技术及热工仪表开发 锅炉/加热炉设计和改造 强化换热技术:高效换热器设计和开发 新能源应用技术(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给水及污水处理技术 CO2的流动和相变换热;超临界CO2萃取技术
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度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公告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2011年度我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术领军人才、博士后岗位、博士研究生等岗位人员若干名。现公告如下: 一、应聘条件及要求 (一)基本条件及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并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胜任岗位工作。 优先考虑未婚博士研究生应聘教学(科研)岗位、实验教学岗位和辅导员岗位。 确需录用我校毕业生的,须经用人单位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并形成意见后报学校研究确定,其中涉及录用辅导员的,须经学生工作处(部)研究。 (二)岗位要求 1.学术领军人才 具有博士学历(学位)或正高级职称,具有一定的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已取得较为突出的业绩成果,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年龄不超过45周岁,特别优秀的不超过50周岁。 2.博士后岗位 详见我校博士后岗位的相关规定。 3.教学科研岗位 博士研究生且第一学历为相关专业全日制本科,业绩成果须达到受聘我校副教授的基本要求。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的不超过40周岁。 4.实验教学岗位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年龄不超过30周岁。 5.辅导员岗位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中共党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0周岁。其他附加条件,由学工系统根据上级规定确定。 二、有关政策及待遇 1.学术领军人才 解决住房、配偶工作等相关问题,工资等待遇面议。可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等。可兼职聘用亦可全职聘用。 2.博士后岗位聘用待遇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具体可至安徽工业大学网站查询。 3.博士研究生的待遇原则上按如下标准执行: (1)给予一次性安家费3万元,科研启动经费3万元。国外(境外)博士学历的特殊人才,具体待遇标准可按业绩条件面议。 (2)给予已婚博士研究生安排建筑面积在90至12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购买时房价按学校规定执行),未婚博士研究生安排过渡住房。因房源原因未能及时入住的,按每户800元/月(未婚博士按500元/月)的标准发放租房补贴。 (3)博士研究生配偶已具有硕士学历学位的,可在校内安排工作并办理入编;若博士本人业绩成果特别突出,其配偶系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历且确需安置的,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并推荐,在有合适岗位的情况下,编制外人事代理聘用。 三、招聘程序 按《安徽工业大学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办法》执行。 附件1:工作日程表 附件2: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度人员补充计划(执行时间:2011年7月前) 附件3:安徽工业大学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办法(文件,2011年4月) 附件4:安徽工业大学博士后工程实施方案(试行)(2009年3月) 附件5:安徽工业大学博士后岗位招聘方案(2009年3月)二○一一年四月附件1:工作日程表 类别 受理报名日期 考核日期 发布录用公告日期 学术领军人才 不限 待定 待定 博士 5月10日前 报名截止日期的15日内 6月10日前 6月10日前 报名截止日期的15日内 7月10日前 7月10日前 报名截止日期的15日内 8月10日前 博士后岗位 7月10日前 报名截止日期的15日内 8月10日前 硕士 辅导员 5月10日前 报名截止日期的15日内 6月10日前 实验岗位 6月10日前 报名截止日期的15日内 7月10日前 其他岗位 依据公告日期 依据公告日期 依据公告日期 备注:无应聘人选时不再公告。 附件2: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度人员补充计划(执行时间:2011年7月前) 学术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岗位数16) 学科专业(方向) 岗位数 要求 备注 热能工程 1 皖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优先 解决住房、配偶工作等相关问题,其他待遇面议。可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等。可兼职聘用亦可全职聘用。调入前可申请二级或三级教授特设岗位。联系人(电话、邮件):汪春胜)、胡正友(2311646, ) 提交申请时,敬请提供详细简历、科研成果清单、科研工作计划等材料。(均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申请登记后,10个工作日内邮件回复。 冶金工程 1 皖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优先 冶金资源与利用相关学科 2 45周岁左右,博士,具备海外经历优先,学科带头人等优先 金属材料与加工 2 博导、皖江学者等优先 市政工程 1 皖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优先 环境科学与工程 1 皖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优先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45周岁左右,博士、教授 应用化学 1 学科评议组成员或在该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者等优先 电力系统自动化 1 博士、教授,主持过项目,本领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电机和电器 1 博士、教授,主持过项目,本领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控制理论控制科学 1 博士、教授,主持过项目,本领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 3 工业工程、信息管理、物流工程相关专业领域 教学科研岗位录用(调入)博士计划(岗位数50) 单位 学科专业(方向) 岗位数 备注 冶院 热能工程、冶金工程 4 材院 金属材料(塑性)加工、无机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功能材料)等 5 解决住房。解决配偶工作(须全日制硕士毕业),入事业单位编制。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各3万元。联系人(电话、邮件):汪春胜)、胡正友(2311646, ) 提交申请时,敬请提供详细简历、科研成果清单、科研工作计划等材料。收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邮件回复。已婚的,须提供婚姻证明、配偶的学历学位证明(均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化院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 2 建院 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安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 6 机院 冶金机械、液压、车辆工程、力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 4 电院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 5 计院 计算机 3 管工 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工程 2 管院 会计学(含审计与内控)、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 2 经院 世界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房地产经济学、建筑经济、理论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 3 文院 科技哲学、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政治学理论、法学等 2 思政部 马克思主义、中共党史与党建 3 外院 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4 数院 数学(统计、计算、函数论、代数与几何方向优先)、物理(光学工程、半导体材料、微电子方向优先) 4 高教 高等教育学 1 安徽工业大学博士后岗位(岗位数10) 名称 研究方向及要求 冶金工程 1:炼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论研究。以氢强化还原炼铁新工艺、新技术与理论研究;高炉长寿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高炉喷吹含能固体废弃物应用技术与理论研究。 2:高品质钢冶炼与凝固过程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高品质无缺陷连铸及近终成型冶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冶金熔体非等温流动与传热的基础研究;特种钢冶炼工艺开发及优化研究;场效应下钢液夹杂物去除与凝固过程组织控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专业要求: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工作安排:从事科技部863课题研究工作(钢渣在建筑材料中的低成本利用技术)。 材料加工工程 1:金属塑性成型(轧制)。 2:金属材料热加工(热处理、焊接、塑性加工)过程组织性能控制。 3:金属材料高能束表面工程。 上述方向的应聘人须已发表相关研究内容的高水平学术论文(SCI三区及以上)。 材料学 1:能源材料(储氢合金)。 2:功能涂层与薄膜(电磁屏蔽涂层、磁性薄膜)。 3:分子团簇与分子组装光电材料。 上述方向的应聘人须已发表相关研究内容的高水平学术论文(SCI二区及以上)。 化学工艺 1:基于煤结构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从事煤的缔合结构及其对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着手,从事煤的液化等煤洁净利用基础及应用研究。 2:基于学科在传统的煤焦化方向的优势,重点开展炼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工艺过程化研究。 3:煤基炭材料的制备与应用,主要进行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的研究。 4:煤焦油分离与精制,主要进行煤焦油分离,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分离与应用研究。 上述方向的应聘人应具有煤化工研究背景,熟悉煤的洁净转化与利用技术领域,掌握煤化学与结构的基本理论,能够熟练操作分析各类重要的仪器分析和结果,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在Fuel或Energy Fuels,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至少发表1篇研究论文(含录用)。工作安排主要从事煤焦理论与利用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协助指导相关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 机械设计及理论 1:液压振动与控制。 2:机器人学。 3:图像检测与校正。 应聘人应针对上述研究方向:1、具有坚实的机器人学理论与应用基础知识;2、熟悉液压传动控制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3、具有坚实的车辆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特别是车辆悬挂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4、具有坚实的测量学和图象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误差建模和机构参数标定等技术等。 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 1:流程工业复杂生产过程先进控制理论基础研究。针对流程工业对象具有大惯性、非线性、时变等复杂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存在 “连续与离散混杂过程”,创新建立相关控制基础理论,研究其控制策略、算法,运用先进控制技术构建控制系统。 2: 冶金生产过程专用在线检测技术与装置。在冶金生产过程中,环境恶劣,存在高温、高湿及烟雾等复杂工况,存在大量的检测技术难题,以信息融合等先进检测理论 为基础,运用 “光、机、电、算”技术、图像技术,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特种检测问题,研究检测新方法、新技术及系统装置。 会计学 1:资本市场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上述方向的应聘人应在实证会计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素养,能够培养硕士生。 数量经济学 经济分析与计量模型、金融工程。应聘人应为数量经济、统计学或相近专业毕业,具有扎实的数量经济或金融工程功底。 应用数学(新增) 微分方程的应用与近似计算和概率统计及其应用方向,近几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重点论文40余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检索20余篇次。 管理科学与工程(新增) 1:工程统计学与质量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工程;运筹学与生产运作管理。具有机械类或控制类工科背景,能熟练使用某种工业工程仿真软件,并具有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设计。 3:在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数据挖掘、WEB智能、商务智能、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方向及物联网研究。 环境工程(新增) 1: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本方向拟以市政污水处理、臭气净化与污水污泥资源化成套技术为核心,以冶金废水循环处理为特色对象,以水处理动力学和动态仿真技术为基础,开展新的水处理技术与理论研究。(1)市政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①利用微生物DNA分析技术,筛选和培养优势工程菌种;②生化处理过程中污染物降解机理研究;③脱氮除磷机理与工艺性能研究;④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⑤加压曝气和纯氧曝气工艺技术研究;⑥污水处理过程中废气净化技术。(2)冶金工业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①焦化废水处理;②冷轧乳化液和涂装废水处理技术。(3)生化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①污泥的减量化技术;②污泥的资源化技术。(4)水处理动力学与过程仿真。①水处理工艺过程仿真;②水处理动力学数值模拟。 2:冶金废气综合利用。(1)烧结烟气脱硫理论与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脱硫塔内气相流场和塔内气(烟气)固(湍球)两相运动特性。(2)冶金车间可吸入颗粒物去除技术研究。本研究针对冶金生产车间所产生的微细颗粒物的净化设备-驻极体高效过滤器,重点研究微细颗粒物在过滤器内的微观运动行为。(3)冶金低温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本研究内容包括:系统优化设计和优化控制、腐蚀性含尘排放气高效换热器、除湿器和再生器的热湿传递。(4)低浓度有机废气净化技术。①冶金工业有机废气生物净化技术;②冶金车间有机废气净化技术 3:环境规划与节能减排。(1)钢铁企业环境管理方法及环境信息化平台。①钢铁企业环境信息管理系统;②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化平台。(2)钢铁企业清洁生产系统模型化研究。①钢铁企业主生产系统的节能减排模型化研究;②钢铁企业能源转换系统节能减排模型化研究。(3)环境影响评价。①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与软件的开发;②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测及应急预案。 4:环境流体力学及其数值计算。研究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本研究方向有两个要点:一是要和本环境学科的其他四个研究方向:冶金固废处置与资源化、污水处理与回用、高效节能烟气净化及环境规划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准备引进国际上先进的Level-set, VOF 等方法来数值模拟一些有重大应用价值 的具自由表面的流体,多相流等,如堤坝溃决、泥石流等灾害的预防及评估,铸造体的流动等,另也拟应用一些高端的湍流模型如LES(大涡模拟)、DES、DNS等来研究复杂流体的流动。 拟聘人选条件:专业教育背景符合上述五个研究方向之一的知识结构体系。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与上述五个研究方向之一相关。博士期间发表英文论文不少于5篇,其中国外期刊2篇以上,SCI或EI收录2篇以上。 计算机应用(新增)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生(岗位数70) 岗位数 专业学科 要求 公告时间 50 相关学科 专业技术岗位,含确需安置的具有硕士学历学位的博士配偶 待发布招聘公告 工科类相关学科 实验教学岗位 相关学科 辅导员招聘计划等 附件3:安徽工业大学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办法(见我校校园网,2011年4月) 附件4:安徽工业大学博士后工程实施方案(试行)(2009年3月) 根据《关于高等学校博士后工程实施意见》(教人〔2008〕4号)、《关于申请设置首批高等学校博士后岗位的通知》(教秘人〔2008〕141号)和《关于下达首批高等学校博士后岗位设置控制指标的通知》(教秘人〔2009〕11号)等文件精神,为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加强申博学科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适应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要,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岗位设置及招聘条件 (一)岗位设置 1.博士后岗位的设置须切实根据学科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确保引进的人才对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真正发挥作用。 2.根据上级规定,博士后岗位设置条件如下: (1)设置博士后岗位的学科须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或者是省级以上重点学科,或者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具备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目前正承担着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科研工作及研究成果在省内外处于前列; (3)具有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和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 (4)具有博士后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能够为博士后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3.岗位指标。经安徽省教育厅审定,我校首批设置博士后岗位设置控制指标为9个。其他批次博士后岗位设置的指标由安徽省教育厅另行审批。 (二)招聘条件 1.基础条件。 (1)具有博士学位、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 (2)品学兼优、作风正派、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4)能保证聘用期间全时(年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从事博士后岗位工作。在职人员不得兼职竞聘博士后岗位,确有意愿的,须提供原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同意其全时从事博士后岗位工作的函件。 2.业务条件(要求)。由相关学院根据设岗条件拟定,报经学校研究后决定。 二、聘用待遇 聘期内的受聘人员,纳入我校人事管理范畴实施管理。各项待遇开支等费用,由学校预算和财政补助构成。 (一)工资福利待遇。每人每月4000元,或按协议执行;应聘人各项条件特别优秀、工作目标特别明确的,可通过协商的办法确定。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计算基数,按月工资待遇计算。其他福利待遇,不再享受。 (二)住宿。提供临时住房或每月提供租房补贴500元(随工资发放)。 (三)科研条件。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必须的仪器设备等,由相关学院(学科)安排,必要时为其配备科研助手;聘期内学校提供科研资助经费每人10000元(分年度拨款至相关学院或学科并由其负责审批),主要用于受聘人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参加学术会议等必须支付的费用。 (四)配偶工作安置。配偶确需工作的,学校负责安排临时工作,并按我校非在编人员办法办理。不需安排的,经核实后发放夫妻分居补贴每月500元(随工资发放)。 三、招聘程序 1.信息发布。聘用条件,由人事处通过网络发布,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应聘人应提供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2.学校审核。校博士后岗位评审专家委员会,负责推荐人选,报学校研究确定。 3.呈报审批。确定后的推荐人选,报安徽省教育厅审批后履行相关聘用程序。 四、聘用管理 1.聘用期限。博士后岗位为我校特设岗位,聘期2年,特殊情况下可向安徽省教育厅申请延长1年。聘期届满,聘用关系自动终止。 2.聘用合同。受聘人须与我校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以及聘期内的工作目标、教学科研任务、产权归属、违约处罚等。出现教人〔2008〕4号文件规定的解除聘用合同情形的,解除聘用合同。 3.日常管理。由相关学院(学科)负责博士后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 4.任期考核。人事处会同相关学院对博士后人员进行定期考核,聘期满1年进行期中考核,考核不合格者解除聘用合同。聘期届满,我校对博士后人员实施聘期全面考核,考核结果归入个人人事档案。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5.颁发证书。博士后人员聘期届满并经考核合格,报安徽省人事厅、教育厅后颁发《博士后证书》,该证书在省内具备与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博士后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6.后续事项。受聘人聘期届满,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符合我校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的,优先留任,具体待遇等,另行商议。 五、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人事处负责解释。未尽事宜,按安徽省教育厅、人事厅相关规定执行。 附件5:安徽工业大学博士后岗位招聘方案(2009年3月)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有关规定,经批准,我校首批设置9个博士后岗位。现公开面向国内外招聘博士后岗位工作人员(简称“博士后人员”),有关事项如下: 一、招聘岗位及人数 (一)招聘岗位:钢铁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化学工艺、机械设计及理论、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会计学、数量经济学。 (二)招聘人数:每岗招聘1至2名。 二、招聘条件 (一)基础条件。 1.具有博士学位、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 2.品学兼优、作风正派、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4.能保证聘任期间全时(年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从事博士后岗位工作。在职人员不得兼职竞聘博士后岗位,确有意愿的,须提供原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同意其全时从事博士后岗位工作的函件。 (二)业务条件(略;参见相关内容) 三、招聘程序 1.自招聘方案公布之日起,应聘人填写《安徽工业大学博士后人员应聘申请表》,附相关证明材料(身份证、学历、学位、婚姻证明、户籍证明、学术水平自我评价、科研成果目录等)。上述材料(文字材料应为WORD格式),均电子邮件至(主题:某某应聘某某博士后岗位)。 2.我校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资格审查及初审,报安徽省教育厅评审确定后电子邮件通知。 3.安徽省教育厅对评审通过的拟聘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两周。公示期结束后无异议的,我校与拟聘人选签订《聘用合同》(经公证后生效),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工作目标、教学科研任务、聘期、产权成果归属、违约处罚等。 四、聘期管理及待遇 1.聘期管理及待遇等未尽事宜,详见我校相关办法。 2.安徽工业大学网址为。联系人(电话):人事处长黄修权)、调配科长胡正友(2311646)。电子邮箱:。 附:安徽工业大学博士后人员应聘申请表(表样) 应聘岗位(方向)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毕业时间 学历 学位 职称及时间 政治面貌 外语语种 外语水平 婚姻状况 身体状况 籍贯 现工作单位 联系地址编码 联系方式 固定电话(手机): 电子邮件: 受聘后可来校工作的日期 家庭主要 成员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 学历(位) 与本人关系 配偶现工作情况、是否需要安排工作 教育背景和 工作经历 主要论文论著 主要科研项目及成果 研究方向(针对应聘岗位或方向,不少于1000字) 受聘后的工作计划或设想(不少于1000字) 本人需要说明的问题或要求 本人郑重:本申请涉及的内容绝对真实。 申请人: 年 月 日 备注:相关材料,请入电子邮件附件。
在中国化工学会第38届会员代表大会期间举行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特邀知名专家学者作了“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形势与任务”、“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环保形势与任务”、“京都议定书与二氧化碳绿色化”、“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从产业角度看化学工程学科进展”等专题报告,从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高度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橡胶专业委员会2007年11月18~20日在湖南株洲市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橡胶制品技术研讨会,参会代表160人,交流论文84篇。会议主题为汽车发展与橡胶制品的创新,内容包括:橡胶制品用特色弹性体进展,释放负离子汽车内饰橡胶件开发,环保橡胶制品的监控,汽车用传动带、油封、密封条、胶管、液阻橡胶悬置的研发及进展,轨道交通减震材料、橡胶油箱弹簧、空气弹簧、橡胶隔振器的应用,特种橡胶新材料的分析方法,软质PVC阻燃、抑烟的研究进展,公路桥梁支座的失效条件和损伤机理研究,新型橡胶阻尼材料的研制,粘弹阻尼材料在振动噪声控制中的应用,PU塑胶跑道的研发,吸水膨胀弹性体的研发、粘合增进剂在织物芯输送带中的应用等。会议就目前热门的两个行业——汽车和轨道交通所用的橡胶制品进行了深入讨论。为了切实为中小制品企业服务,会议专设互动专场,由学会的知名专家现场回答企业提出的问题,受到普遍欢迎。为做到有的放矢,会前请代表在会议回执中预先提出问题,由专家事先准备。目前该会已成为橡胶制品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权威的技术研讨会,成为一个品牌会议。● 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硫酸学组与全国硫酸工业信息站于2007年9月18—22日在广西桂林组织召开了第27届全国硫酸工业技术交流会。来自147家硫酸生产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及74家设备、材料厂家的403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会议交流论文36篇,包括了我国硫酸行业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充分论述了新形势下我国硫酸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内容包括:2007年我国硫酸产销现状及预测,硫酸工业的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硫酸生产过程废热回收利用与CDM项目,大型硫磺和冶炼烟气制酸装置介绍,废酸、废水及低浓度二氧化硫治理,以及有关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如大型火电厂“钠”法脱硫制硫酸、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文氏管式稀释器、电磁式漏酸检测仪等。会上还与美国、德国、法国、丹麦、芬兰、瑞典等国的有关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同时还组织了“矩形管束换热器、超重力高效传质新技术研讨会”,发布了新技术开发、应用信息及新设备研制情况。会议期间还专门安排了硫铁矿、冶炼烟气和硫磺制酸的专家咨询活动。硫磺制酸企业的代表对硫磺制酸水分指标的影响和控制情况以及生产过程中熔硫槽、液流储槽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专家的意见对生产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起了指导作用。硫铁矿制酸企业对解决硫铁矿渣利用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意识到硫铁矿渣的合理利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搞好循环经济所必须的措施。● 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无机盐学组于10月21-24日在上海市召开了无机盐学术年会,本次会议主题为技术创新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与可持续能源发展。与会代表300余名,交流论文138篇。我国无机盐行业长期以来主要以粗放式发展为主。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企业行业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与环境治理能力尤显不足。会议邀请数位国内权威专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行业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及技术创新的新成果,如钾盐产业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亚熔盐法铬盐清洁工艺、硫化碱行业回转窑煤粉燃烧系统和蒸发工艺技术改进、轻油裂解法氰化钠和合成氨生产装置的结合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等。会议期间还举办了《2007中国无机化工品展览会》,有效地将无机化工生产企业与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联系起来,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优良的互动交流平台,收到良好效果。● 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2007年10月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生物质能与生物基化学品的技术交流和发展研讨会”,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代表百余人参会。会议紧紧围绕国家石油资源、石油能源紧缺的现状,以国家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热点问题作为会议主题。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代表百余人参会。会上13位专家就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技术进展作了报告, 15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介绍了近年来在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方面的研发成果。针对参会代表急切想了解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和国家863计划的方向,请国家科技部高新司主管生物质能源的谭可荣处长在会上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及今后国家支持的重点发展方向,请国家能源领域863专家组成员任湘坤教授介绍了国家863十一五支持的重点。与会科技人员普遍反映,这样的报告对今后安排科研选题有重要指导意义。会议还听取了十几位专家就有关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热裂解等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的报告。通过这些报告,使与会人员了解了目前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国内外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国外的差距,一致认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将近50%,严重影响能源安全。为了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同时,通过研讨明确了发展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对推动生物化工学科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会议针对不少企业为寻找好项目,使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安排了有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在会上介绍了50余项科研成果,为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推动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成果转化,促进了生物化工的技术进步。● 随着饮用水净化指标的提升和废水资源化处理的要求,混凝药剂在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愈显突出,并在我国乃至亚洲的水处理药剂市场呈现出巨大的潜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型高效无机混凝剂的开发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为企业拓展市场、寻求合作提供交流平台,进而达到提升水质净化处理质量和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7月18~2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与会代表100多人,交流论文42篇。会议研讨了混(絮)凝剂在饮用水处理和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技术;天然高分子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新型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等,并举办了复合型无机混凝剂技术讲座,收到较好效果。● 2007年8月22日~25日煤化工专业委员会与煤化工信息中心在昆明联合召开了2007年中国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市场、产业化信息交流会暨煤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与会人数235人,交流论文80篇,其中15篇为大会报告。这是一次煤化工盛会,国内煤化工资深专家、设计大师、拥有煤化工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全国各地煤化工基地和煤化工企业的代表共聚一堂,就煤化工发展的形势和企业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提供了从多方面的信息和建议。2.主要国际、双边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典型事例)● 由中国化工学会和德国化工技术和生物工程协会共同主办的阿赫玛亚洲展2007(第七届国际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于2007年5月14~1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505个厂商参加了展出,净展出总面积8,800平方米。中国参展商成为了本届展会的最大展团,共有237家公司参加了展出,其中超过一半的展商是外国在华合资或独资企业。本届展会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包括白色生物技术、合成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水处理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会议交流论文共90余篇,其中国外论文77篇。我会理事长曹湘洪院士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考”的重点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为本届展会的展览手册撰写序言,高度评价了阿赫玛亚洲展:阿赫玛亚洲展自1989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高度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已使阿赫玛亚洲展成为我国同类型展会中历史最长、国外参展商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效果最佳的国际展览暨会议,也是目前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术水平最高的化工技术、生物工程和设备展览暨会议之一,在海内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被业界广泛认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工业已成为多数国家的支柱产业,并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在这一进程中,阿赫玛亚洲展将为世界各国的有关企业家、商家、专家和学者搭建起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本届展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女士还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设宴招待了阿赫玛亚洲展暨会议的国际参展商和专家、学者代表。● 由我会和日本化学工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9~2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会议以促进化工技术进步、推动化工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旨,主要议题包括与能源、资源、环境相关的化学工程问题、化工新工艺进展与新材料的开发。在全球经济和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区域国际合作更加重要。本次会议增进了中日两国在化工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化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共同发展,为中日双方学者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会议共征集论文215篇,其中中方150篇,日方65篇。● 为筹备第12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做了许多工作。一是会议的报批,由于北京奥运会的关系,增加了难度。几经周折及争取,终于在8月1日得到国务院领导批准(陈至立国务委员和吴仪副总理分别在7月31日和8月1日圈阅同意),会议时间和地点确定为2008年8月4~6日在大连举行,会期三天。会议规模总人数900人,其中外宾400人。二是会议网站于8月初建成并对外公布,网站内容正在逐步补充和完善。网上注册于12月1开始进行。该网址已与亚太化工联盟网站链接。三是为适应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友好型的新趋势,重新确定了会议的分组题目,分为6大类专题,31个小题。6大类专题是:清洁能源、环保和绿色加工、材料科学和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前沿、化学工程师教育。四是为了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整合并充实了组织机构,补充了各委员会成员,增加了国际咨询委员会。五是根据亚太化工联盟理事会的建议,增加学生竞赛项目。六是大会附设的化工展览委托北京林达展览展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该公司按协议要求已全面开展招展活动。七是常务理事会确定了“三上目标”,即上规模,参会人数不少于1000人;上水平,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报告;上效益,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求各理事和团体会员单位采取组织措施积极参与。八是为进一步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学会总部组团参加了11月初日本东京国际化工展,12月初组团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APCChE成员单位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积极参与。九是为积极贯彻韩启德副委员长在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上的相关指示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好国际会议长期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常务理事会作出决定,本届会议的大会报告采用双语形式进行,具体措施为采用3屏幕方式,正面屏幕用英文字幕,两侧用中文字幕。● 为了促进我国丙烯酸(酯)行业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发展,解决产需予盾和市场无序竞争的关键问题,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全国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于2007年6月组织召开了“海峡两岸丙烯酸和丙烯酸酯发展研讨会”,经过交流和研讨,大家一致为:丙烯酸及丙烯酸酯行业发展迅速,属朝阳行业,全世界丙烯酸产能上升很快,丙烯酸产能已超过需求。因此,会议提出了以下建议:全世界丙烯酸及丙烯酸酯行业产能扩充要有秩序,防止过热;台湾和大陆应紧密合作,促进丙烯酸及丙烯酸酯下游应用的发展;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达到消化过剩的产能和共荣的目的;采取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措施,降低原材料和生产成本。建议大陆将原材料丙烯的进口关税从2%降至零关税,和进口乙烯的零关税等同。根据“海峡两岸丙烯酸和丙烯酸酯发展研讨会”的建议,2007年7月21日,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全国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在宜兴组织国内十个丙烯酸及两烯酸酯生产厂召开了“2007年全国丙烯酸行业发展研讨会” 会议针对大陆与台湾和全世界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现状、发展趋势、行业存在的差距,特别是产需不平衡的市场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制定了防止大陆内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生产企业自相无序竞争的自律措施和办法;由行业联合会出面在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文章,说明目前市场状况,产能已经超过需求,建议停建或缓建丙烯酸装置;由行业联合会出面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将进口丙烯关税降到0%;鉴于目前仍然存在进口,各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生产厂家应着手致力于出口业务的开拓;各厂家结合自身情况,加大力度进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各厂家应根据自身的市场环境,加大下游产品的研发力度,生产适宜的下游产品,进行出口,以长期应对市场过剩的问题;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着手协调油田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水处理剂、髙吸水树脂等下游领域的开发力度,从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下游找到突破口。2007年7月31日,我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向国务院税责委员会办公室、国家财政部关税司、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递交了将我国丙烯进口的关税从2%降至0%的建议报告。根据此报告,国务院税责委员会办公室已组织有关部门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目前,正在落实过程中。三、学术期刊由我会与化工出版社联合主办的3个会刊,即《化工学报》(月刊)、《化工进展》(月刊)、《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双月刊)始终坚持推动化工科技进步、培养化工科技人才的办刊宗旨,把提高刊物质量、扩大社会影响放在首位。2007年,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三刊”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突出成绩,一是内容创新,信息量增大,时效性增强,作者和读者面拓宽,努力与国际化工学科的发展保持同步;二是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同步提高;三是办刊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稿件从投稿到审稿的全程网上处理,缩短了出版各个环节的周期;四是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三刊”继续被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评价指标在国内化工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如《化工学报》,2007年继续保持被EI等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结果,2007年与2006年相比,总被引频次由1188提高到1591,影响因子由0.655提高到0.6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章比例达70%以上。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7年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本刊荣获第六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7年《化工学报》和《化工进展》继续获选进入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B类和C类资助项目。此外,我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会刊——《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染料染色》、《无机盐工业》、《粉末涂料与涂装》、《化工机械》、《化肥与科技进展》、《水处理信息导报》、《生物加工过程》等期刊也各具特色,在学术交流、提供行业技术信息、引导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自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的会刊《精细化工》, 2007年共出版12期,发行量108,000册,发表论文308篇,刊登广告696版。《精细化工》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化工和轻工唯一的双重核心期刊,在化工期刊评出的41种期刊中名列第15位。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等期刊收录。2007年又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C类资助。在图书出版方面,由IT应用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化学工业信息化丛书”,今年完成了最后两本专著——《化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与管理》的编写工作,年底可以出版发行。“化学工业信息化丛书”是信息化最热门的专题著作,它的出版发行无疑对促进我国化学工业的信息化、促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意义。本丛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思危副委员长任编委会荣誉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曹湘洪院士任主编。四、科普和教育●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委会积极落实人事部“653知识更新工程”的要求,于2007年5月14日~22日在上海为中石化齐鲁石化分公司举办“过程控制”高级研修班。学员32人,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全部具有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职称。研修班介绍了当前过程控制的热点与最新的发展动态,内容包括生产计划与调度、现代优化方法及应用、先进控制技术、软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现场总线技术、OPC接口技术、制造执行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等。研修班还聘请了西门子公司,爱默生公司,P+F公司等世界著名的自动化装备公司介绍其最先进的装备。研修结束后学员们参观了当今自动化程度一流的企业——赛科公司。研修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员及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领导表示,通过研修,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有些技术可以借鉴到本企业。本次研修对企业的促进很大,研修的形式将继续保持下去。● 石油化工专委会为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和北京金隅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举办清洁生产培训班,来自企业近310名管理、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收到较好效果,培训班后颁发了由化工清洁生产中心授予的培训证书,受到企业欢迎。五、技术咨询与服务● 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组织科技奖励是对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于去年成立了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评估中心。一年来,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利用该中心先后办理了“1万吨/年热分解废高分子材料资源化技术”、“预硫化翻新轮胎技术与工艺装备研制”、“轮胎嫁接再生新技术”、“无铅汽油的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大型活络模设备及工艺”、“AES树脂的工业化技术”等6项技术鉴定,大大提升了这些项目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精细化工专委会组织专家,在对本行业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2020年中国精细化工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长远规划),并选定了23项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组织“产学研官金”组合的科技攻关,已取得初步成效。他们组织会员单位和有关专家对原子经济反应合成高效抗旱、节水保水剂的原始创新技术进行了攻关,以为“三农”服务,为防沙固沙和灭火做贡献。经过近三年的努力,2007年6月,在天津三农金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2,000吨/年生产装置,获得一次放大成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了高效抗旱、节水保水剂,其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都达到了100%,无三废,实现了“零”排放,从源头上把住了关,既节能,又安全,其产品还可控降解,为原子经济反应和绿色高新精细化工进行了示范,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2007年12月29日将在天津市进行技术鉴定。● 化工新材料专委会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和专家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化工新材料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他们从会员中组织一批科技层次高、信息面广、熟悉行业情况的行业专家参与了国家有关科技计划,如“小中企业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级新产品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发明奖”、“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国家技术开发项目”等国家计划和奖励项目的评审工作。将一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项目挑选出来推荐给国家,确保国家有限的科技经费用到优秀项目上。继去年向国家开发行推荐了六个可供产业化的化工新材料项目以后,他们今年又推荐了 “2万吨的ACS树脂的产业化”、 “3万吨聚丙烯酰胺新品种” 二个化工新材料项目,供开发行列项选用。 对去年推荐的、国家开发行已下文由地方开发行负责进行评估的四个项目,还进行了跟踪和了解。目前“10万吨稀土功能塑料助剂”和”2万吨高模低收缩涤纶骨架材料”两个项目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企业多做、做好咨询服务工作是提升学会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江苏宜兴康泰农化有限公司拟上PC项目,将一块空置的厂房盘下来,委托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做可行性报告。他们在收集了大量数据后,组织业内人士给康泰公司提供了一份“万吨PC可行报告”,完成了对康泰农化公司的咨询工作。江阴市润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在电子用的超净高纯化学试剂的技术创新、系列产品开发和工业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卓有成效。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SEMI-C8的标准,单位金属质量含量≤1PPB,颗粒指标≥0.5um,控制≤10个/mg的水平,由于宣传不够,在材料界还不能广为人知。企业拟请有关部门组织鉴定。但对鉴定程序、鉴定资料如何编写都不清楚。为此,化工新材料专委会派员深入现场,多次和企业交换意见,帮助企业列出编写提纲,提出重点,直到最近完成了全套鉴定资料的编写工作。● 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参与了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生物质能产业化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编写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参与了广西“木薯生物质能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和浙江“十一五”项目“原料药中间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的论证。这些工作受到科技部和地方科委、企业的好评。对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承担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业生物技术在资源与能源领域应用动向研究》软课题项目,负责编制了其中部分内容。同时也为有关企业的发展、上项目提出了许多咨询意见。● 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广泛联系煤化工企业,充分利用挂靠单位的专家和技术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无偿和有偿咨询活动,2007年由挂靠单位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有关煤化工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合同14份,合同额231.7万元人民币。此外,我会积极参与由教育部高教司领导的化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2月成立的工程教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我会选派两名常务理事和一名副秘书长参加。关于化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和化工工程师资格认证试点工作,我会将继续把它作为争取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的重要活动加以推动,并积极与国外同行进行合作试点,争取做出成效来。一年来,学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中国科协和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最主要的是为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学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各项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学会的改革与发展能力
我是热能与动力今年的毕业生 热能与动力现在的就业趋势非常好 找工作一点也不用愁的 热能与动力工程分3个方向 热工 热动 水动 热工和热动区别不大 主要就业方向是电厂.工厂热能车间。钢铁厂。锅炉厂 工资待遇2000-4000之间 水动主要是水电厂和水电施工单位 工资较高 但是地处偏僻 西安交大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全国最好的热能与动力专业 如果你去了 并且能考上研究生的话 那你就非常非常牛了
实力雄厚的专业,还是别考了,那里博士工作都难找
143 浏览 5 回答
343 浏览 4 回答
103 浏览 3 回答
113 浏览 6 回答
259 浏览 3 回答
194 浏览 6 回答
187 浏览 5 回答
112 浏览 3 回答
308 浏览 2 回答
343 浏览 3 回答
347 浏览 4 回答
357 浏览 6 回答
292 浏览 4 回答
163 浏览 7 回答
97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