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教授真名为吴振宇,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临床药物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国内药理学界著名学者,具有非常深厚的学术功底。吴教授的学术研究集中在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的基础及临床药物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及药物-转运蛋白相互作用的基础及临床药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发表sci论文数百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主持完成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科研任务。
清华学生报了浙大海洋学院欢迎报考浙大海院 | 为您解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浙江大学海洋学院2022-06-27 21:31:42 浏览量: 3631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欢迎报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让我们一起探秘深蓝向海图强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2023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排名全国第一自2010年开始招生1-2年级在紫金港校区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3-4年级在舟山校区学习专业课程致力于充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人才队伍专业内涵面向海洋领域对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本专业设置海洋工程、海洋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海洋工程主要涉及海洋、土木、水利、信息以及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内容,其前身是具有60余年历史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港口航道工程、海岸与海洋工程、海洋结构物等,是一门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打开欢迎报考浙大海院 | 为您解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浙江大学海洋学院2022-06-27 21:31:42 浏览量: 3631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欢迎报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让我们一起探秘深蓝向海图强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2023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排名全国第一自2010年开始招生1-2年级在紫金港校区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3-4年级在舟山校区学习专业课程致力于充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人才队伍专业内涵面向海洋领域对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本专业设置海洋工程、海洋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海洋工程主要涉及海洋、土木、水利、信息以及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内容,其前身是具有60余年历史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港口航道工程、海岸与海洋工程、海洋结构物等,是一门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海洋技术是研究海洋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以及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所使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人类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等一系列活动的技术基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海洋方面的实力与水平。海洋技术的发展,可带动其它技术领域的进步,具有先驱性。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海洋、信息、计算机以及力学、土木、水利或电子、控制、机械等多元结构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具备海洋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胜任海岸与海洋工程、海洋信息和海洋装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领导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核心课程流体力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 、海洋信息学:通与观、结构力学 智能结构与智慧港口、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水文学与水动力学、海洋调查方法、水下机器人设计等。培养特色通专跨培养,更宽广的发展潜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通专跨、国际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行“一横多纵”的培养模式。“一横”指新生入学一年内由求是学院统一管理,着重推进大类培养和通识教育;“多纵”是指各专业院系负责高年级学生的管理,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培养。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培养具备全球海洋视野人才。设置必修国际化课程。专业设置“国际化模块”和第四课堂。开展院校间国际合作。与10余所世界一流涉海院校开展学位教育、暑期夏令营、短期互访、线上授课等交流项目。本科生出国交流率达100%。专业影响力强。作为全国首个“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近年来专业建设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年增强,已连续三年发起全国海洋技术类专业建设及教学研讨会。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被多个高校学习借鉴,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改革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交流报告得到好评。开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出版国家规划教材5部。胡鹏教授获了浙江省第十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专项特等奖第一名。师资力量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86人。包括一批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创新青拔人才、省特级专家、省科技创新青拔人才、求是特聘教授、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等高层次人才。陈鹰博士、求是特聘教授、博导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创院院长主要从事海洋技术研究。兼任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深海载人装备、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海洋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洋学报》副主编等职务。曾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十一五”海洋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等职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开展深海装备技术、海洋观测技术、人工上升流技术、水下直升机等研究工作。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与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逾百篇。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王晓萍博士、教授、博导主要运用光电检测技术、多光谱技术、数据处理以及微机和软件等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的光学检测方法,研制海洋环境监测传感器与仪器;研究水体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的SPR检测方法,设计开发检测仪器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负责人;编著出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国家首批“十二五”规划教材)等教材3本;发表教学改革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浙江省、校教改项目十余项。获得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三八红旗手、宝钢优秀教师奖、唐立新教学名师等荣誉。程年生博士、求是特聘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力学与泥沙运动力学。已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曾获交通部科技进步奖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Karl Emil Hilgard 水力学奖。先后入选浙江省创新人才项目、国家级创新人才项目和环境工程领域全球前10万名和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承担紊流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朱嵘华博士、教授、博导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主要从事海上新能源、海上风力发电、海水制氢、海洋平台结构、海工结构设计、高端海工装备等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4项,出版1本学术专著。兼任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海上风电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奖助体系奖学金。专业设置了包括国家级、省级、地方级、校级和企业等综合奖学金体系,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中国港湾奖学金、亨通海洋奖学金、东方电缆海洋创新奖学金等。助学金。设置了包括岗位助学金,“助研、助教、助管”津贴(简称“三助”津贴),以及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生源地贷款、困难补助、专项助学金等各种形式的助学金,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覆盖率为100%。就业前景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近三年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学生毕业率、就业率、深造率均逐渐增加。学生的深造意愿较强,深造率增加明显。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升学深造。深造率超过70%,其中90%以上同学进入世界一流高校/知名研究所深造。行业就业。海洋工程的就业去向主要是沿江、沿河和沿海城市的交通水利、能源环保、港口航道工程、海岸工程以及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建设集团、规划院、设计院、水利局、港务局和科研院所等。海洋技术的就业去向主要包括海洋技术装备、海洋信息系统如海洋观测装备、潜水器、海洋资源勘测装备、水下声/光/电/磁探测系统、海洋大数据系统等设计和研发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主要就业单位有:国家海洋局、海事局、渔业局等中科院所属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技术与信息中心等广州地调局、海洋工程勘探设计院、青岛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等中船重工、中电集团、中科院深海所、沈自所等亨通集团、中天科技、中海油、中车SMD、华西村、博雅工道等海洋装备生产制造公司等。奋楫笃行,扬帆致千里海工骄子,建功新时代期待在浙里与你相遇!做胸怀天下的海洋人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2022级研究生开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2022-09-18 22:51:36 浏览量: 3251金秋九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研究生新同学,怀揣着梦想与期望,相聚东海之滨的求是园,共同开启人生新征途。9月16日,海洋学院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舟山校区小剧场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海洋学院院长王立忠通过视频对新一届海洋学院研究生表示热烈欢迎。海洋学院党委书记王瑞飞为同学们上开学第一课,勉励同学们强学力行、志存高远,做胸怀天下的海洋人。海洋学院副院长阮啸出席,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锋主持。“双专计划”院长助理,各学系主任、各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德育导师和内设机构负责人参加了开学典礼。王立忠指出,研究生教育代表着国家最高教育水平,在国家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同学们责无旁贷。同学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以“求是创新”校训为指引,认真学习老一辈谋海济国求是人勇攀科技高峰、为党和国家海洋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在导师们的指导下,练就过硬本领,为国家的海洋强国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王瑞飞欢迎同学们加入海洋大家庭,祝贺同学们成为光荣的浙大海洋人,从此开启新的人生篇章。他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要求、浙大优秀的前辈事迹着眼,要求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浙大人的使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海洋学院的担当使命出发,勉励同学们坚持高标定位,敢创新、善研究、勇变革。王瑞飞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阐释了研究生阶段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希望同学们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做一个清醒之人;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做一个卓越之人;处理好情怀与现实的关系,做一个有格调有激情之人;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做一个懂规矩知敬畏会欣赏之人;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一个有底蕴有涵养之人;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处理好兴趣与需求的关系,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做一个懂礼仪负责任之人;处理好导师与老师的关系,做一个智慧之人;处理好学习与锻炼的关系,做一个健康之人。典礼上,举行了隆重的德育导师聘任仪式。新受聘的2022级研究生德育导师与学生代表亲切互动,陈鹰、叶瑛、吴涛三位老师与新生分享了他们的科研故事和海洋情怀,让在场同学不仅感受到来自海洋的无限魅力,也为自己将与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共享“浙大人”这个无上光荣的称号而热血沸腾。来自电子信息专业2022级研究生李文文作为新生代表,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受汪品先院士的视频作品启发,义无反顾地选择在海洋领域深耕,追寻蔚蓝海洋梦的故事。海洋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工作,始业教育将持续整个秋冬学期。开学典礼后,还举行了国家安全教育、防网络与电信讲座、疫情防控教育等专题报告。接下来,学院还将组织开展研究所新生参观校史与院史馆、各研究所将组织开展科学精神与学术诚信教育等系列始业教育活动。
作为知名免疫学家,时教授创导了细胞凋亡的重要理论,建立了激活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的概念同时发现了c-myc对AICD的调节作用;目前,AICD已成为免疫学研究前沿的热点,为相关肿瘤免疫调节治疗和药物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早年证明的Rapamycin促进化疗药物引起的癌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目前已成为癌症治疗领域中的新方向。他首先证实了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与应激反应或鸦片所致的免疫抑制有关,这是神经免疫调节领域的重大发现;证明了CD4+ T细胞在哮喘中的决定性作用,为过敏性哮喘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向;在颗粒酶主导Th2细胞AICD的研究中,首次证明了不同T细胞亚群具有不同的细胞凋亡途径。最近,他发现了成体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为干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在器官移植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迄今为止,时教授已发表SCI收录的研究论文上百篇,包括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等,其研究成果对探讨干细胞调控、癌症、传染病、过敏及自身免疫病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已在国内获得的主要项目支持: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优化干细胞治疗及抑制移植免疫排斥的新策略;2.国家973发育与生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组织干细胞的感性维持、分化控制和免疫调节研究;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癌症重大科学问题及防治新策略的研究;4.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成体干细胞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及临床应用;5.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项目:肿瘤基质细胞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清华学生报了浙大海洋学院,很正常,有些学生还不一定能考上研究生。海洋学院也有好专业。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一曲屈原的《天问》将宇宙自然的神奇奥妙和人类对其 探索 的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宇宙苍穹浩瀚无边,在这个奇妙的空间里,太阳渺小而又伟大。说它渺小,是因为在浩瀚无垠的银河系中它只是沧海一粟;说它伟大,正因为它的存在,才让人类的诞生、繁衍与发展成为可能。 彩云之南,有着悠久 历史 、深厚底蕴,曾为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和国防科研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以首席科学家林隽为代表的太阳物理研究团队正“以小见大”,意图通过太阳爆发—耀斑、爆发日珥和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关技术和新仪器的研发以及日常观测等研究活动,一步步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同时,给人类带来福祉。“将太阳的温暖搬下苍穹惠及普通老百姓”,这是林隽的愿望,也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团队所有成员的愿望。 地球和人类都沐浴在太阳的光芒之中,然而在我们普通人的认知里,可能从未真正意识到太阳之于地球的重要性。 太阳是一颗离人类最近、对人类影响最大,也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恒星。地球上人类活动能量90%以上来自太阳,对地球生命来说,太阳是宇宙中最为重要的天体。正是这颗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星球主导了地球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包括人类 社会 )的演化和发展。殊不知,太阳的光辉既可为人类带来温暖、光明和勃勃生机的同时,太阳的任何剧烈活动(或称为太阳爆发)也可能从多方面给地球的周围环境(即空间天气)、人类活动(日常生活、空间探测、国防建设等)带来不同程度的灾难。 1989年3月,太阳上发生的一系列大爆发引起的灾害性空间天气造成北美地区变压器烧毁、变电站停运,数百万居民生活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上千颗人造卫星受到干扰和损害,寿命大大缩短。这些爆发共造成上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太阳活动的起源、发生发展规律及未来的活动预报的研究,直接关系着人类 社会 的生存和发展。 除此之外,人类研究太阳还有着众多的现实意义:日地环境是人类离开地球摇篮走向宇宙的必经之地,因此在开展深空探测,如火星计划之前就必须对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太阳还是一个天然的、大尺度的、地面上无法复制的实验对象,为研究宇宙中太阳系以外其他与磁场有关的爆发现象提供近距离、高分辨率的样本……因此,开展对太阳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在保障国计民生、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人类未来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太阳物理科学研究的巨大价值和 探索 意义,吸引了林隽及其团队成员等一大群天文工作者关注的目光。 林隽于1981年进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开始涉足天文学领域;1985年进入太阳物理领域,之后一直从事太阳物理研究工作。2001年9月,他获得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任研究员。2005年,林隽竞聘科学院创新工程云南天文台“太阳爆发与CME研究”首席科学家并获通过,作为云南省首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他从此踏上回国组队 探索 太阳奥秘的征程。 太阳物理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是云南天文台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处于引领地位,拥有大批从事太阳物理研究和太阳观测设备研制的研究和技术人员,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云南天文台取得了丰硕的观测和研究成果,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一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国际知名度和显示度,而林隽的到来,让团队的发展驶入了通向国际舞台的“快车道”。 埋首太阳物理研究30多年,林隽在太阳爆发灾变理论和模型以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磁重联电流片研究等基础研究方面积累了诸多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他建立了迄今唯一的太阳爆发解析模型——Lin-Forbes模型,该模型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耀斑-CME标准模型之一,得到了国际太阳物理界的普遍认可。此后,他还先后发现了耀斑-CME磁重联电流片的新厚度与新结构,在太阳物理研究中开辟了一块新的处女地;针对磁场从太阳对流区进入大气层的复杂过程发展新算法,实现对磁场从对流区进入大气层引起爆发过程的完整描述;利用Lin-Forbes模型研究方法,与其他天体物理学家一道,构建了磁中子星罕见耀发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是目前能够定量解释磁中子星罕见耀发现象的唯一理论模型,为天体物理其他领域探讨磁激变现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模式;先后发表SCI论文190余篇,其中具有开创性成果的科研论文均发表在国际一流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截至目前,已有接近3300篇次的引用。多年来,林隽先后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技 进步奖二等奖(排名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资格,入选云南省首批“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云岭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在林隽的领导下,研究组其他成员还从事着太阳长周期变化及其对地球全球变化的影响的研究,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SCI研究论文近百篇,并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在对太阳爆发事件的观测研究方面,研究组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SCI研究论文20多篇,有关工作还被Nature杂志做了专门报道。 在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林隽团队完成的“太阳爆发过程中的电磁相互作用”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该项目致力于揭示太阳爆发的物理起源, 探索 其最核心的驱动模式—电磁相互作用—宇宙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林隽及其团队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太阳爆发的新理论模型、设计新的计算方法、开展相应的数值模拟和观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该领域的研究对于国家 科技 长远发展、国家重大空间计划与国家安全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苍穹 探索 太阳神奇奥秘,下神州撒播阳光惠及百姓。这一路走来,林隽和他的研究伙伴们收获了 探索 太阳奥妙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带着研究搬下高阁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梦想,他们开启了新一轮的征程。 2005年11月,在举国欢庆“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时刻,一幅由新华社发布的林隽展示的“神舟六号”发射当天拍摄的太阳活动清晰图像流传在网络上,引来大众广泛关注。但其实,这只是林隽所在的团队积极将来自苍穹的馈赠传给大众的一个事例。 这些年来,林隽所带领的这支太阳物理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为国家的航天事业提供对太阳的实时监测任务。包括承担了“神舟四号”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和运行期间对太阳色球活动的实时监测任务;承担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和返回期间对太阳活动的实时监测,为空间中心做太空/空间环境的安全预报提供重要实时信息;为“嫦娥”绕月工程提供空间环境安全评估所需的太阳活动资料等,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表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天文研究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作为科研的基础,大型设备仪器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太阳物理团组的首席研究员,林隽十分重视对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多年埋首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 太阳全日面Ha色球望远镜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赫赫有名的明星设备,曾为“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探月飞行,党的十七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等立下汗马功劳。这台望远镜是我国参加全球五国(中、美、奥、法、意)、六台站(云台、北台、大熊湖、康策尔赫、默东、卡塔尼亚)太阳全日面24小时Hα联合监测任务在中国的主干观测设备之一,每日资料在BBSO网站上向全球公布,是我国太阳观测资料在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林隽的领导下,团队对这台望远镜的光学系统、电控系统和终端接收系统进行彻底更新、改造和升级,使得该望远镜以崭新的面貌投入观测,大大提高了太阳成像质量,为太阳全日面Hα色球望远镜持续发挥显著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林隽还带领团队对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太阳光谱仪和太阳黑子望远镜进行了必要的修复、改造和升级,使这些原有的太阳观测设备在太阳24周活动峰年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和成都光电所的科研人员合作,在云台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上进行自适应光学新技术试验获得成功,使得太阳成像质量获得明显提高;还与抚仙湖太阳观测基地的同事们一道,配合成都光电所将自适应光学技术移植到一米红外太阳塔上,使得研制的37单元太阳自适应光学系统获得成功。该技术在我国夜天文上已经使用,但是在国内取得太阳光球层的自适应光学图像还是第一次。 为了保证望远镜观测的正常进行,林隽还带领团队进行了无时间延迟效应大靶面CCD成像快门的研制工作,并获得专家组验收。该新快门的优点是完全消除由普通机械快门引起的曝光不均匀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太阳图像质量。这种无时间延迟效应的新型快门研制成功,对于大靶面、高分辨、高精度CCD成像观测是至关重要的,其实用性、通用性十分明显。 除此之外,林隽作为澄江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成员,还一直积极参加基地的各项建设,从征地到工程建设,他参与跟当地政府领导的多次谈判和协商,对工地建设进展关心备至。除了对一米红外太阳塔的科学目标的讨论和确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太阳塔数据库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对太阳活动进行监测、并将资料及时发往有关使用单位,特别是对我国航天和深空探测的重要部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中心牵头,将3个独立网站(中国科学院、原总装备部、测量通讯研究所)联合起来一起运行,共享空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的信息。林隽作为主要成员积极参与到相关工作中,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黑子望远镜,全日面色球望远镜和太阳分米波射电频谱仪3台仪器参加信息获取分系统的业务化改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川滇地区日益严峻的强震形势和云南省日益频发的灾害性天气,开展多学科、多手段研究太阳活动对各种地质灾害和天气的影响也彰显出其重要意义。目前,安置在澄江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太阳低频射电频谱仪是国内第一台用于检测太阳爆发激波的仪器,它从立项到建设都有林隽投入的心血和汗水。这台射电频谱仪对于定量研究太阳爆发激波的产生高度、强度和粒子加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云南省乃至全国灾害性空间天气预警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科学技术唯有搬下高阁,带入寻常百姓家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对林隽和他的事业同伴来说,他们一直都有一个执着的梦,希望有朝一日,神州大地普通的老百姓都能深切体会到宇宙银河,浩浩明日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亲近友善”。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当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踏入这一领域,当“天宫”和“神八”深情“拥吻”……如今,这个梦正在因为他们的努力梦照现实。对林隽来说,没有比这更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情了。 “技术浪潮所到之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正如《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这本书所描述的现实和未来,21世纪, 科技 进步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放与融合、交流与互鉴、合作与超越中加速实现,开放合作已是 科技 发展的必然要求。 林隽自投入天文领域科学研究以来,就一直以开放的态度来谋取共同进步。到海外科学殿堂学习工作的经历,为他践行开放合作的理念架起了连接沟通的桥梁。回国后,他也从未间断与国际领域科学家之间的来往合作,坚持“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在国际舞台奏响来自中国太阳物理研究的强音。 本着“以才引才”的方针,林隽每年都从科学院争取到20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专项经费,资助和支持来自各国的合作者访问云南天文台,共同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自2005年以来,他前后共邀请了15人次的外国专家和青年学者前来讲课和合作研究。他还从美国夏威夷大学为云南省引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 刘煜博士毕业后长期在日本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进行太阳磁场演化和太阳爆发现象的观测研究及日冕磁场红外光谱观测。他就是受到林隽的感召落户云南。到云南天文台后,刘煜便承担了“中国太阳西部选址”的工作,为我国下一代太阳望远镜踏勘和寻找新的址点。作为选址队队长,他不畏艰苦,多次进入高海拔地区进行观测,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些宝贵资料为西部太阳选址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工作得到了天文界内大量专家的肯定和褒扬。最终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为我国新一代太阳物理望远镜找到了新的址点。 虽然回到了国内,但林隽与之前的工作单位——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平台,林隽与这家单位达成联合培养的协议,不断推荐学生到哈佛学习。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名博士研究生(马素丽、沈呈彩)经双方联合培养毕业,另外1名博士研究生(谢小妍)正在培养当中。 科学有延续才有希望,深谙此意的林隽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回国后先后培养了十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他们中已经有很多成为团队研究的中流砥柱。 天文学以其固有的神秘性和 探索 性无论在国内外都拥有成千上万的爱好者,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宇宙到底是什么?它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曾经,在这些问题的吸引之下林隽投入天文 探索 研究,如今,作为领域里的专家,他想给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带去专业上的指引,为他们架起与天文科学的连接桥梁。 为了扩大科普工作,履行一个天文研究学者的职责和义务,林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会接受电视台、报社等媒体的邀请,为广大的受众科普天文知识。在2008年和2009年两次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日全食期间,他作为网易和新华社的嘉宾,亲临日全食现场和电视直播间,为全国观众讲解日全食的有关知识和观测 历史 。他还先后在《辽宁日报》的采访报道和长沙电视台《破解末日谣言》的电视采访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大众讲解了太阳爆发对地球的影响,通过科学事实来论证2012年世界末日的说法纯属谣言。 在担任云南省天文学会理事长期间,林隽还根据云南省民族众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长期坚持组织科普人员深入选址沿线的各州、市、县、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解答着老百姓心中关于宇宙太空的未解谜团。此时的林隽,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体物理研究学者,而是大众身边愿意与他们分享 探索 宇宙苍穹快乐的老师、朋友,而这样的角色,林隽和他的团队成员是乐于担当的。宇宙太阳之奥妙深邃无穷,有了众人的参与相伴,快乐也会永相随。
sci论文发表被看作是科研能力水平的最高衡量标尺。如果作者可以发表sci论文,毫无疑问,可以充分证明个人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也正是因此,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对sci非常重视,是相关人员晋升与考核的重要指标。
sci的特点
不仅仅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副教授、教授的晋升也十分重视sci论文的发表,包括一些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职称晋升,对sci论文也是硬性要求,在这些领域,不论是晋升还是考核,至少有一篇sci论文是基本要求。
除了晋升,研究生毕业、博士生毕业、保研、保博中,sci论文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尤其在博士生毕业,和保博中,sci论文发表也是硬性标准,一般需要1到3篇sci论文,保研保博中如果有成功发表的sci论文,可以说是很有竞争优势的,一般老师对发过sci的学生青睐有加。
从大的角度来说,发表sci论文也是学术发展的需要,sci论文发表是国际上不同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sci论文必然受到重视,这是推动学术水平进步的主要手段。
97 浏览 6 回答
357 浏览 6 回答
332 浏览 3 回答
260 浏览 5 回答
106 浏览 5 回答
243 浏览 5 回答
114 浏览 6 回答
158 浏览 5 回答
133 浏览 3 回答
214 浏览 4 回答
173 浏览 8 回答
115 浏览 5 回答
145 浏览 4 回答
99 浏览 4 回答
140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