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考是“广撒网”的话,考研无疑就是“精挑细选”。
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的作用极为重要。在考生的选拔上,导师的意见自然也极为关键。
既然都已经进入到“复试”阶段,专业能力起码是过关了。复试的比拼,更多会集中在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学术潜力等方面。
“复试中,哪种考生会被导师优先录取?”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导师会更青睐哪种学生?”
如果出现一个专业能力巨牛,把其他人远远抛在后面的同学。别想了,这种学生肯定是导师们的“首选”。
而在专业能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导师会更青睐更有潜力的学生。
听起来有点玄乎?什么叫有潜力?简言之,有潜力就是你能否在学科领域里走得更远。
个人知识储备、触类旁通的能力、学习能力、对新知识的敏感度、求知欲等等,这些都属于是否有潜力的范畴。
未来能在专业领域里,走得更远、走得更好的学生,无疑会获得导师的青睐。
其次,导师会更青睐那些外表让人舒服的学生。
导师也是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希望天天面对的学生是个“歪瓜裂枣”?
看看《令人心动的offer》里,哪一个实习生不是外形出众?
你不一定要是俊男美女,但一定要干净整洁,令人“观之可亲”。
千万别信,“天才都是不拘小节”的那一套。我们系有位师兄,专业能力上超强,但外形上,就有点一言难尽:长发、拖鞋、大裤衩。
最后还是他自家导师看不下去了,强拉着这位师兄去理发。
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也是导师的“门面”,和自家导师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总不能给导师“丢人”吧?
最后,复试中,那些做了充足准备的同学会更有机会。
提前做好准备,说明什么?说明你很重视这次复试机会啊,有进取心啊,这是好事,足以令导师们高看一眼。
可以提前做哪些准备?对学校的了解、对你报考院系专业的了解、对你目标导师的了解、你所在学科最新的学术成果、国内外的学术著作、业内新秀……
能准备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只要你有心。
可能的话,还可以了解一下导师的籍贯、过往经历、学术成就,在面试的时候,不经意的提上那么一两句,good job!
最后的最后,复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紧张,放轻松。你可以不出彩,但一定不要出错。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