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总是倾向于保守、内敛,这也就使得套磁这样一件需要主动去跟陌生人勾搭的事情显得格外神秘与艰难。其实,套磁远没那么难,它只是提前给了你一个可以主动把握的机会:通过一封邮件你就可以与你的专业领域最有声望的知名教授取得联系,请教学术问题!下面,一起去看看套磁的正确姿势。
你的套磁信有这些问题吗?
由于研究方向和所在的管理职位,我差不多每周都能收到10多封套磁信,主要来源于中国、大印度、马来、印尼、中东、还有荷兰。估计由于模板的存在,大多数套磁信还是有礼有节。主要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只有如下几个:
1给同一个大学里的人群发套磁信
最让人火大的莫过于,收到一份情真意切的套磁信,正准备电话询问细节,结果1个小时之内,从好几个同事那边转发过来,说:“我觉得这个申请人的背景比较适合你的研究组”。或者完全提不起兴趣而删除套磁信,到了中午,2、3个同事同时跑过来说:“我要了这个申请人!”
老兄,群发套磁信,也别给同一个系里面的人群发啊!第一种情况,伤害了老板的心啊;第二种呢,还想挑起内斗,玩个二桃杀三士么?
所以切记:套磁信,同一个大学不要同时套2个以上的老板。
2不诚实,夸大成果
一般你说了你发表了几篇一般文章,老板也懒得去查细节;但是有人在CV 中说发表了3篇IEEE TRANSACTIONS。眼睛一亮,看看他做的什么吧,结果找啊找啊找,什么也找不到。电话给他的导师,发现是投稿过3篇IEEE TRANSACTIONS,都被拒了。
这样的申请人啊,在学术圈估计真混不长。
3不回复老板的回信
这个问题主要是中国申请人的。也许因为大家习惯了用QQ、微信等,没有意识到许多国外大学EMAIL才是官方的通讯渠道。对感兴趣的申请人,许多老板都会在看到套磁信后,马上EMAIL回复。
我对感兴趣的博士后申请人,经常在看到套磁信的2分钟内就回复说,“本组现在没有经费雇佣你为博士后,但是你如果想过来3个月做访问学者,我还是可以提供支持的。”
结果许多申请人,如泥牛入海,完全没有回响。即使你对我没有兴趣,哼唧一下表示礼貌,总不会累死吧!套磁信那么长都憋出来了,一句回复也能累死你?
其实,老板很少直接把不熟悉的人直接招为2、3年博士后的,一般是给2、3个月的RA或者访问学者,试试看。
4套磁信完全没有针对性
如果把套磁对象换个其他名字,这封信还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