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义燧,1936年12月20日生,浙江省瑞安市人。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力学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召集人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组织委员会委员。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现为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共发表了论文七十余篇并出版专著两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次,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次,1986年、1988年和1995年连续三次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召开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孙义燧教授当选为科学组织委员会委员,并任大会招待主席;1997年任国家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的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想不起的曾祖父印象说到孙义燧就不能不提他的曾祖父孙诒让,可是孙义燧却说这是他的惭愧,对祖上的许多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只是听叔叔孙师敬说,祖父是孙诒让的儿子。不过他还记得老家原来居住在城关的太平石(今瑞安城关一中校址),与玉海楼相隔不远。上世纪50年代初,家里的老房子被国家征用作学校用地了,一家就迁居到玉海楼居住。当时年幼的孙义燧,仅知道玉海楼二楼是藏书的,小孩不能随便上楼,因此在他的记忆中没有上去过。而对曾祖父孙诒让的印象一点儿也没有,更不知道他的学问做到什么程度。而当孙义燧真正了解曾祖父时,已经是“文革”后期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王气中教授是孙义燧的忘年之交,并且是好邻居。一天,他问孙义燧,你是浙江瑞安人,又姓孙,是否知道瑞安有位大学问家孙诒让?孙义燧说,他是我曾祖父。王气中大吃一惊,连说,大学问家、大学问家啊。这才引起孙义燧的留意。可倘若问到孙家的家训,孙义燧说这好像没有什么记忆,只是家里的子女读书一般都是比较用功的。问不停的好奇少年“我从事科学研究的最重要动力,就是拥有一颗好奇心,活到老、好奇到老。”两鬓斑白的孙义燧一开口就是一阵爽朗大笑,智慧的双眸熠熠生辉。孙义燧1936年出生于瑞安,在17岁赴南京大学求学前,一直在家乡土生土长。在中学同学眼里,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的他不仅特别聪明,还是个爱给人家取绰号、爱玩爱闹的淘气男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可有时也惹老师生气,到了高中阶段懂事多了。可孙义燧还是经常给同学取绰号,时间长了,有的同学的名字实在记不起来了,可是绰号仍还记得,如什么“大头”“畚斗”“芝麻”等。可对事物无尽的好奇心使中学时代的孙义燧,似乎就有了些科学家爱动手、爱考究的天性:自己跑到田里抓青蛙做解剖来了解动物心跳;用灯泡玻璃、铁丝和马粪纸自制显微镜观察苍蝇的带菌情况;用马口铁和漆包线捣鼓出能发出火花的小小电动机……正是这种好奇,让孙义燧在天体力学研究上不断深入到过去没有人尝试过的领域,取得了天体力学、轴性理论和非线性力学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如今,少年虽然已经白首,好奇心却不见少,最近又开始了外太阳系天体运动和系统成因的探索,并冀望从中寻找地球外文明的蛛丝马迹。孙义燧说报考南京大学天文系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其实自己并不是个天文爱好者,但却对数学、物理都喜欢,两门功课的成绩都不错。当时瑞安中学的张德坤老师是数学和物理老师,他希望孙义燧能报考理科,并具体建议报考北京大学物理系或南京大学天文系。这样就考进了南京大学天文系。所以张德坤老师就是他走上科学道路的指路人。在孙义燧看来,读天文专业是很艰苦的,首先录取是百里挑一的,即便进入天文系,也有人中途转系。他的最大体会是,兴趣非常重要,强扭的瓜不甜,选择专业首先要想到的是自己的兴趣。1954年,孙义燧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从事天体力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后又长期担任南大研究生院院长,并承担国家及“九五”攀登计划和“973计划”非线性科学项目首席科学家,1997年被选为中科院院士。舍不下的科学事业孙义燧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其中一部分为天体力学定性理论,另一部分为非线性天体力学.在天体的三体和多体问题方面,他彻底解决了天体中三体轨道形状的空间位置的变化范围问题,并得到了多体天体系统惯量矩参数和惯量矩的允许区域与禁区之间的分界线.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研究天体总碰撞流形成领域内的运动性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结论,而且在航空航天、人造卫星、宇宙星际探测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非线性天体力学方面,孙义燧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汉密尔顿系统理论提出有力的挑战。他首先对汉密尔顿结构的保守系统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最本质和最重要物性质,即在椭圆型不变闭曲线领域内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和周期性不变曲线,并用平均方法给予理论上的解释。随后,会同法国的天文学研究人员对他的发现进行了严密的数学证明,从而在国际上第一次证明没有汉密尔顿结构的近可积保守系统也具有充分多的不变环面,全面否定了著名的保守系统的拟遍历猜测。孙义燧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天文学界的广泛重视。国外著名的学者称孙义燧的发现"对三维不可压缩周期流产生根本上新的效果",是天文学研究领域"近两年中的重要进展"。孙教授还将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彗星等天体的运动性研究之中,发现了天体运动中一些非常复杂的现象,得到了彗星运动中有界混沌区存在的临界参数值,从而得彗星由彗星云形成的条件,并首次将保守系统的映射方法推广到近保守系统,提出构造这类系统映射的思想和方法。如今,孙义燧虽然卸去不少行政职务,但还要带研究生、做科研课题和指导年轻教师,因此依然过着每周工作6天、每天7小时的忙碌生活。“什么是幸福,除了有好的身体、有好的家庭,还要有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生活中的孙义燧,是个颇有情趣的快乐老人。听二胡《二泉映月》、琵琶《十面埋伏》,看历史散文、武侠小说,游泳,陪老伴散步,看中央台的《动物世界》,都是孙义燧的业余爱好。用他自己的话说,科学与人文精神书互通的,就像天体力学和毕加索画作都能体现多维空间一样。割不断的爱乡之情作为温州近代教育开拓者孙诒让先生的后人,孙义燧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情感。温籍十院士联名提议合并组建新温州大学,少不了他的功劳。2005年4月,在南京的瑞中校友讨论校庆献礼时,南京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彭云楼提出让瑞安中学的名字随着小行星“上天”的建议,得到校友的赞同。因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领导及很多研究人员都是我们的学生,我希望他们对此事给予积极支持。他们也的确非常努力地促成此事。他们也认为:瑞安中学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为我国最早的数学专门学校之一,一个多世纪来办学业绩突出,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具备申报小行星命名的条件。去年9月9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上报了“瑞安中学星”的申报材料,并得到了批准。这次孙义燧看到由校友捐资兴建的“瑞安中学星”纪念碑落成了,很高兴。瑞安中学也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命名小行星的中学。为给家乡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出谋划策,他又破例接受了温大城市学院名誉院长的聘请,决心今后在延揽专家、促进学科建设等方面尽己所能。“温州人是特别恋家乡的,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只要家乡需要。”孙义燧说,在外面听到关于温州的正面消息是最高兴的,听到别人批评温州时则觉得很伤心。几年前孙义燧与几位温州籍院士一起倡议创办了温州大学,如今温州大学正式挂牌了,这是温州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温州人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孙义燧也一直很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在他看来大学实行开门办学是可以的,把有真才实学的企业家请进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法,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但是,他总觉得一定要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功底的企业家。前段时间,有的大学把一些名作家聘为教授存在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这个道理。综合性大学有它自己的培养目标,与高职还是有区别的。“只会做题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孙义燧说,和他快乐的童年比起来,现在的孩子要累很多,好奇、喜爱和恒心是做好一件事的必备条件,希望家乡的青少年朋友们在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起爱问为什么、爱动手实践的好习惯,因为未来创新型温州的发展,正需要这样一批有好奇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