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音乐作品有没有内容,音乐内容是何种音乐本质的美学问题,一直是两种音乐美学思想争论的焦点。这同中外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争论是一致的。凡是主张美存在于主体的主观心灵的美学派别,就认为音乐根源于主体的主观世界,反映的是自我。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美学观出发,主张:“音乐表现的是只有完全无对象(无形的)的内心生活……完全空洞的‘我’,没有内容的自我。”①他所说的“自我”,实则是“理念”,音乐反映的是“理念”,黑格尔的音乐美学观,正是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反映。 19世纪,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明确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②他将音乐本身流动的旋律归结为音乐的内容,以音乐的形式代替了音乐的内容,实质上,是取消了音乐的内容。笔者认为,汉斯立克的“为音乐而音乐”的形式主义的音乐美学观,显然是接受了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否定了音乐内容的审美意义,否定了音乐同客观现实的必然联系。 在我国战国时期成书的古籍《乐记》,充满着唯物主义精神,其音乐美学思想十分宝贵。《乐记》的开篇就阐明了音乐产生的根源:“凡音之声,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③“人心”——“感于物”——“形于声”,这就是音乐产生的过程。由于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激起某种情感而发出了“声”(音乐)。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的内心世界,受到了客观事物的撞击而震响了心弦,激起了思想情感,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基于这一唯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进一步阐释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美学问题。“乐者,心之动也。声音,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④音乐是表现内心感受的,乐音是音乐的现象,节奏、乐音的变化是乐音的组合。制乐的人,要表现内心感受的音乐形象,要对乐音的组合,节奏的安排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心之动”“乐之象”是指音乐的内容;“文采节奏”“治其饰”是指音乐的形式。 唯物主义美学认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音乐通过乐音的组合,流动的旋律,借助听赏者的想象间接反映客观现实,即使表现某种思想情感的抒情性音乐,也是主体有感于客观事物而激起的,从思想情感的折光中映现客观事物。 音乐内容,是音乐家集中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生活,经过美学理想的筛选,审美情感的浸透,精心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它凝结着音乐家的世界观、美学思想、鲜明的爱憎、创作技巧和心血。音乐形象是音乐家的“自我”同经过提炼的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听觉艺术形态。 抒情性的音乐作品,其内容就是情感内容,音乐形象就是情感形象。 叙事性的音乐作品,其内容就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图景。 音乐家赋予作品的思想与情感内容是作品的灵魂与生命,是构成音乐作品的第一要素。但是,音乐内容是无形的、无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只有依存音乐形式中,隐含在乐音组合中,才能存在。音乐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音乐形式才能得到表现,才能为人们所听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无法分开的,离开形式,音乐就不存在,离开内容,形式只是一堆无生命的音符,毫无欣赏意义。分析内容,离不开形式;分析形式,离不开内容。只不过有所侧重罢了。 音乐形式虽然是第二义的,但是,它是音乐之为听觉艺术的最本质的独有的特征。没有音乐形式就没有音乐。在音乐领域里,可能存在没有内容的劣品,但不存在没有形式的音乐。只有音乐内容配以相应的音乐形式,才构成完整的音乐作品。什么是音乐的形式?德国著名的音乐美学家迈耶尔的定义是:“形式是内容的艺术造型。”⑤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音乐形式的特征。音乐形式的本质是表现,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它是构成音乐作品听得见的、流动的音乐旋律。它是由乐音合乎逻辑组成的流动的音响结构,所以说,乐音组合的规律性,便是音乐形式美的基本特质。音乐的形式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独有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和遇合,飞逝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⑥ 有规律的运动着的节奏、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和声与对位严整的逻辑性、配器的平衡性与科学性、曲式结构的对称性与均衡性、音色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构成了音乐作品的形式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称音乐为“流动的建筑”,形象地说明了音乐形式的美学特征。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不是并列关系。内容左右形式,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技术手段;形式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反过来,形式又制约着内容。形式符合内容的需要,它就促进内容的展开和显现,形式越是美,越是符合内容的需要,音乐的表现力就越强;形式不符合内容的需要,它就阻碍内容的展现和显现。黑格尔曾说:“一定的内容,就决定它的适合的形式。”“一件艺术品缺乏正当的形式,便不能算作正当的或真正的艺术品。”音乐作品的形式或优或劣,决定着音乐作品的质量高或低。 客观存在的美,给人第一个感官印象的是形式。欣赏音乐美也同样如此,听众首先凭听觉接触音乐作品的是音响形式,第一听觉印象是音响美不美、动听不动听。因此,音乐美学对音乐形式提出严格的审美尺度:音乐作品,给听赏者的第一个听觉印象,必须要悦耳。以动听的音响牢牢抓住听众,进而令其心动。必须为音乐内容建构起完美的“艺术造型”,配以相称的音乐形式,才能给听赏者以审美享受的同时,发挥其音乐内容的感染、净化的审美功能。 我国汉代哲学家王充十分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他说:“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也即为艺术内容配制的形式要相称、相符。 “形式和内容的完全一致是真正艺术作品的第一个主要的标志。”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2页. ②⑥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③④乐记.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第30页. ⑤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1984年版.第65页.-------------------------------------------------------------------------音乐影响了他们的写作导语:音乐与文学自古以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许多作家都曾在音乐中汲取力量与灵感,因此,作家中的“音乐发烧友”可不少。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余华……让我们看看,音乐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写作,甚至是人生?一、罗曼罗兰:音乐是心灵的避风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以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而闻名于世,而这部作品即是以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罗曼罗兰从小就十分喜爱音乐,他曾说过:"在我生命的历程中,音乐占有了我,它是我最初的爱,也可能是我最后的爱,我像女人爱孩子一样爱它。"罗曼罗兰的一生中对他影响重大的艺术大师有很多,光是他自己为这些伟人写的传记人们都可以如数家珍《贝多芬传》《歌德与贝多芬》《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在罗曼罗兰十六岁以前他所受到的音乐方面的熏陶主要来自海顿、莫扎特。而在他接触到了瓦格纳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后,那些优美的旋律就从此占据了他心灵中最美好的位置,也成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风港。罗曼罗兰对于音乐有着堪称狂热的喜爱。他曾写过名为《音乐》的小短文,文中称:“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地过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身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罗曼·罗兰正是在音乐的熏陶里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音乐家气质的文豪。他从音乐中获得了心灵的升华和美的陶冶, 从音乐中获得了人生的量和安慰, 还从音乐中不断地汲取文学的灵感、构思和启示。文学与音乐, 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获得了高度的融合。二、菲茨杰拉德:“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是“爵士乐时代”美国年轻人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这个美国文化与“美国梦”孕育起来的作家,创作了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其它短篇小说。其作品主要以“美国梦”的破灭对那个时代的冒险价值进行深刻的剖析。作为“美国最善感的社会小说家”,一个有着“独特的浪漫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菲茨杰拉德在其作品中经常借鉴音乐的艺术手法来突出叙事文本的表现性。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对音乐的借鉴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他既将音乐与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音乐内容成为构成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借鉴音乐的结构技巧,将音乐的章法揉进小说创作中,使小说成为结构意义上的音乐作品。音乐内容包括人为演奏的音乐,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和一些间或出现的音乐术语和符号。音乐结构则由即兴演奏与反复吟唱,复调,和声与对位,以及回旋来体现。由此可见,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不仅四处弥漫着以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内容的描写,就连叙述格式也是从音乐的河床上自然地流淌出来的。因此他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爵士乐时代”的回声。菲茨杰拉德在对音乐的处理上体现了一个“双重视角”的 原则。也正是将这个“双重视角”渗透在小说中的音乐中,菲茨杰拉德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分裂的感受力。作者既沉醉在以爵士乐为主的即 兴演奏的音乐中,又听出了这弦外之音一即人主理想的破灭,“美国梦” 的破灭。这是菲茨杰拉德矛盾又统一的双重视角,而音乐,最合适表达这种 飘忽不定的思想了。同时,音乐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影响也给我们一个启示: 音乐与小说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但相互借鉴会使两种艺术形式相得益彰,这种有机结合的手法显然值得借鉴和发扬。三、村上春树:音乐教会了我写作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两个爱好:跑步和音乐。村上春树在古典音乐方面的鉴赏力,甚至让小泽征尔感到震惊:“他热爱欣赏交响音乐会和爵士音乐会,也在自己家里听唱片,甚至知道许多连我都未曾听闻的事,着实让人惊讶。”村上曾对小泽征尔说:“如果问我是从哪儿学会写作的,答案就是音乐。音乐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节奏。文章如果少了节奏,没有人想读。”“文章就像音乐,也可以通过字词的组合、语句的组合、段落的组合、软硬与轻重的组合、均衡与不均衡的组合、标点符号的组合以及语调的组合营造出节奏感。音乐品位不够好,这些就做不好。”村上认为,音乐品位对一个作家相当重要。“倘若文章有节奏,故事有节奏,接下来自然会文思泉涌。写作时,我会在脑海里自动将文章转化为声音,用这声音构架出节奏。以爵士乐的方式即兴演奏一个主题乐段,便能自然地产生下一个主题乐段。”村上的写作过程,也因为音乐而与众不同。四、余华:音乐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我国著名作家余华也是一名音乐发烧友。他曾出版过随笔集,名字就叫《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文中记述了音乐对于他的影响:“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接受一切所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 ”那是1993年的冬天,余华买了一套音响设备,伴此而来的是大量CD唱片。原本,他只是想“附庸风雅”、“让音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然后在朋友们谈论马勒的时候,我也可以凑上去议论一下肖邦,或者用那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说上几句卡拉扬。”却没想到,音乐情结从此挥之不去,最终开始影响他的写作。“确切的说法是我注意到了音乐的叙述,我开始思考巴尔托克的方法和梅西安的方法,在他们的作品里,我可以更为直接地去理解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此后不久,我又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里听到了叙述中“轻”的力量。”、“(加德纳与蒙特威尔第合唱团)仿佛只用了一个短篇小说的结构和篇幅表达了文学中最绵延不绝的主题。”音乐给了余华爱的思想,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激发了创作灵感,使他找到了独特的出场路径;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他叙事风格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