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66b87b451e593b6696e540bec4922d42f4e14a13.jpg)
1楼确实有点略显犀利啊,就是说的西安邮电学院。至于楼主的这个问题,虽然我是刚刚从这里毕业的,但确实对这个不是很明白,唯一知道的就是物理院的院长是谁。不过如果是本人去的话,抱着一心学习的目的不久好了么。真的要知道这么详细的外在么。
楼上的,人家本来说的就是西安邮电学院嘛、、、激动个啥
首先:更正下,不是邮电大学,是西安邮电学院。西安邮电学院创建于1950年,毕业生大多在通信运营企业、制造企业及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并很好地发挥专业
太原理工大学的国家级学科有两个:化学工艺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省级学科有九个:结构工程学科 1902年山西大学西学专斋4种科目中设有土木工程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于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工民建”专业成为省重点专业;1995年成为省首批重点学科;1997年成为 “211工程”重点建设六个学科之一,1998年获国家博士学位授予权。建国五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结构工程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五”期间,在科研、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目前结构工程学科有专业教师3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共2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高级工程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在读博士6人。每年招生本科生近270人,硕士生近50人,博士生6人。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钢结构与空间结构。结构工程学科是我国钢结构与空间结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空间结构疲劳以及轻钢住宅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钢结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实体结构状况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前列。 2、混凝土结构。无粘结预应力数字化张拉技术、混凝土构件受撞击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构件疲劳研究、砌块组合结构、结构实验与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3、结构分析。学科具有硬件配置精良、软件功能齐全的结构分析工作站。作为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担负了学科的主要计算分析工作。在该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结构静力和动力分析、结构计算方法、优化设计、可视化研究等。 4、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在施工技术、网络计划和项目管理上密切结合山西省重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为山西省一些重点工程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以及采用现代化施工技术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5、古建筑可靠性诊断与保护。山西古建筑遍布全省各地,许多面临修缮加固。建立系统的古建筑可靠性诊断方法、提出修缮保护的规范性的措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诸多专家的认可。作为山西省的特色研究方向,其发展壮大无疑对古建筑保护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下,结构工程学科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创造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获得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专利。承担了国家大剧院结构分析,应县木塔、引黄工程等一大批大型工程的检测与咨询业务。 伴随着“211工程”建设,结构工程学科在实验设备、人才培养与引进、研究方向的开拓与深入等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在今后的建设中,结构工程学科将秉承“求实、创新”的校训,明确建设目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梯队,使学科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专业的前列,为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实现做出突出的贡献。机械电子工程学科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于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由山西省经贸委、计委、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批准建立山西省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获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以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为龙头,获得机械工程学科一级博士点学位授予权。2006年4月共建教育部“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同时还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一期、二期子项目建设单位,在建设期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均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本学科目前有四个研究方向: 1、机电系统和生产过程工矿监测、诊断及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2、机电自动化系统和元件 3、大型机电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 4、机电系统可靠性和运行安全监测理论和方法 本学科紧密结合我国和山西省经济建设对高水平成果和人才的需求,运用近代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冶金、矿山、军工、物流等行业机械产品的现代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在机械与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近4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100余名(包括再读研究生);出版专著4部;出版论文126篇,其中被EI、SCI、SA、ISTP等收录的有60余篇。 本学科以熊诗波教授为首席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完成了国家"九五"、"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和工程项1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7项发明专利,学科建设和科研经费约计2100万元 ,获奖项目均在理论和技术上有所突破,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中成果“跳汰机多参数自动寻优模糊控制系统”2001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9月该成果列入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编的《中国煤炭矿山机电设备及安全设备选型手册》。2003年5月山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下达了“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煤炭跳汰洗选自动控制系统” 产业化项目投资计划,将这一成果列入了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1311工程”,建立生产基地,为该系统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学科又继续完成了“带钢轧机运行安全保障和生产环节智能控制”项目研究,本项目成果提出了全新的技术框架与创新的技术方法,解决了带钢轧机运行安全保障和生产环节中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解决热连轧机自激振动的综合技术、基于几何物理空间时频分析的早期故障诊断方法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承担的“大型复杂机电系统早期故障智能预示的理论与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和省部级“十一五”攻关等多项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研究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工作,已取得了重要进展。电路与系统学科 电路与系统学科是信息工程学院二级学科博士点,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已成为电子信息科学发展新技术的基础。该学科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学术队伍。 电路与系统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神经网络与智能系统、数字网络与噪声网络、语音信号处理、智能检测与自动测试系统。该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00余篇,出版专著和高校教材20余部。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和部(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该学科配备有良好的实验室、较先进的仪器和大量图书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博士授予点研究方向简介 研究方向一:人工神经网络与智能系统 本研究方向是针对思维进化、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粗糙集理论及人工免疫系统理论等智能信息处理理论、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进行研究,创建智能信息系统新的理论平台,并已成功取得突破。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有:谢克明、夏路易、谢刚。 研究方向二:数字网络与噪声网络 数字网络与噪声网络均衡技术是目前数字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检测技术等学科的一个重要前沿热点研究课题,在通信、雷达、声纳、控制工程、地震勘探、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均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有:王华奎、张跃平、张立毅。 研究方向三:语音信号处理 语音信号处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包括语音编码、语音识别与合成。本方向以G.728语音编码算法为基础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码书优化、增益自适应量化、增益非线性预测等方法来降低码率,保持音质不变。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有:张刚、张雪英、贾中宁。 研究方向四:智能检测与自动测试系统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目前智能检测与自动测试系统的前沿研究领域。本研究方向近年来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融合理论及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有:马福昌、秦建敏。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学科研究方向简介 1、齿轮精密加工及先进切削理论与技术 ⑴齿轮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①齿轮传动理论;②剃齿技术;③硬齿面珩齿技术;④磨齿技术 ⑵先进切削理论与技术2、特种加工技术与设备 本研究方向以运动学、动力学、高等流体力学、机械制造理论、测试技术、质量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基础,以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从事零件表面光整加工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⑴自由磨具光整加工技术 ⑵各种复合光整加工技术 ⑶新型光整加工加工理论与技术3、机械加工过程自动化及数控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系统动力学、控制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测试、控制技术为基础,以理论分析综合、实验和计算机数字仿真为手段,针对机械加工过程自动化所需的关键及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一批研究成果。 ⑴计算机辅助(CAD/CAM)编程技术 ⑵智能控制轴一体化技术的研究 ⑶硬件在回路试验和快速原型的发展 ⑷新型伺服控制理论和元器件研究学科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绩1、学位点授予时间:1983年授予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授予博士学位授予权。2、1997年被评为省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被评为省重点学科。3、在读博(硕士)数量:在读博士生20人;在读硕士生83人。4、在研科研项目:在研项目共21项,经费503万元。其中: 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⑵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⑶省攻关项目2项⑷横向项目15项。5、成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0余篇。学科带头人简介 1、吕明:男,浙江东阳人,1957年4月18日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学科带头人。2000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山西省模范教师,2002年被遴选为山西省优秀专家。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齿轮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了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完成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撰写专业教材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目前仍主持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省级课题共4项。 2、杨世春:男,河北省秦皇岛市人,1940年1月4日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1984年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7年获山西省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8年被评为山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科学研究方面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即表面光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年来共承担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横向开发项目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阳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9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目前仍承担省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2项。岩土工程学科简介 岩土工程是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之一,至今已培养各类研究生近百名,他们分布在国内外教学科研单位,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被评为为山西省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5名,副教授11名,其中63%的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是一支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学术梯队。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资助下,岩土工程学科形成了土的工程性质及基础工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控制、环境岩土工程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黄土湿陷性、粉土液化的机理和微观研究、强夯加固地基、复合地基技术、桩基工程、冲击损岩理论及实用技术、开采沉陷、地面沉降等方面开展了颇具特色的开创性研究,为国家节约工程费用数千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18项,专利2项,出版专著、教材1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共了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5篇次,SCI等引用10篇次,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纺科研项目10余项,以及大量其他岩土工程项目,经费达300余万元。 多年来学科注重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走出了一条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由学科完成的“通过科研生产,提高教学质量”教改项目曾获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优秀奖。在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又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学科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再改善了试验条件和设备,发展了实验室建设。目前该学科拥有近1000m2面积的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岩土实验设备,价值600余万元。 学科与国内外同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与英国大学Glasgow大学、East London 大学、美国Penn State 大学、North Colarone 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旨在提高本学科的影响,保持学术水平和研究方向处于国际前沿。 走过风雨,走过阳光,走过康庄道,走过崎岖泥泞,太原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将禀承“创新、求实”的校训,一如既往地追踪前沿,探求未知,不骄不躁,与时俱进,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的根将更深,干将更壮,枝将更繁,叶将更茂,铸造更新的辉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科带头人简介 白晓红,留英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的工程性质与基础工程和环境岩土工程。近5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出版教材2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0篇。目前承担国家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及其他在研项目3项。 康立勋,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岩石力学与工程控制和环境岩土工程。近5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承担省级科研项目及其他在研项目5项,其计科研经费150万元。 材料学学科 学科研究方向简介 材料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不同材料成分、合成加工、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纳米材料界面(表面)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能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金属/陶瓷纳米复合微粒形成机理、纳米洋葱状富勒烯宏量制备方法与应用、纳米晶块状结构材料制备方法的探索、纳米材料界面结构表征与模拟计算、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界面结构与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超导材料界面结构与量子物性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从纳米材料界面(表面)的物理与化学问题研究入手,利用近代物理测试方法与手段对其界面(表面)结构形成原理进行原位观察分析;解决材料界面理论、相变理论、凝聚态理论、防止纳米微粒团聚长大,乃至复合功能型纳米材料研究中的问题。 2、纳米晶块体材料及材料表面改性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金属纳米晶块体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优化,金属/陶瓷的连接,超硬薄膜的合成、组织结构及其性能研究”为内容,通过高能喷丸在各种金属材料表面获得了一定厚度的纳米晶层,研究纳米晶块体材料的各种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探索纳米晶块材材料和传统化学热处理相结合的新的表面改性技术,并为纳米晶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的建立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结合当前镁合金应用过程中的腐蚀问题,开展表面转化膜、化学镀、离子注入、离子镀等方法进行防腐蚀处理,探索可用于工程实际的有效的防护涂层。 3、介孔材料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中孔以及大孔分子筛材料的结构性能,纳米反应器中的功能材料,PCVD法合成富勒烯类碳材料等”为研究内容,利用组合化学原理,将功能化组块合理有效地堆砌成对特定分子有特殊亲和作用的分子筛材料。注重多级有序孔分子筛材料,发挥不同结构的协同作用。以非晶态碳和气相碳为原料,在热等离子体、微波等离子体和射频等离子体条件下考察各种富勒烯的形成机理与动力学,考察各种金属原子或原子团的内包和夹层行为、获得富勒烯/金属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与反应性能。 学科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绩 材料学学科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批准为山西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61人。已毕业博士生2人(含联合培养)、硕士生39人。目前本学科承担有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和省部级项目共计20余项,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五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共发表论文5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引用200余篇次,出版专著10部,申请和授权中、日、韩等多国专利90余项。学科带头人简介 学科带头人许并社博士,男,1955年10月生,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材料界面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纳米碳功能材料、光电材料、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和材料界面结构计算模拟等科研工作。先后承担有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17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和被他人引用200余篇次;申请和授权多国专利100余项;著书5部;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山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等8项、2004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 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获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
新校长的专业是测控(信息工程),因此信息工程方面肯定会比较受益。其他不错的专业有电气、机械、材料、土木、建筑等。不过通常报上的专业都能上。
从退稿退修原因谈电子工程类论文的撰写
电子工程,是电气工程的一个子类,是面向电子领域的工程学。是研究电路与系统、通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领域的一门工程学。下面我们就从退稿退修原因来谈谈电子工程类论文的撰写存在哪些问题?
论文摘要: 以编辑部收到的电子工程类论文为例,分析了来稿被退稿的原因(与办刊宗旨不符,不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等)和被退修的原因(实验数据欠缺,摘要、引言、正文和结论的撰写不规范等),并据此给出了该类论文的撰写要求。
论文关键词: 论文;退稿;退修;电子工程
1 引 言
作者撰写论文是为了发表,是为了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进而实现它的价值。但由于各刊物的办刊宗旨和涵盖的专业不同,且每期所能发表的文章有限,使得每篇来稿不可能都被采纳并发表。那些选题具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 ,符合办刊宗旨和涵盖的专业范围,撰写质量高的论文才会被选中。符合见解独特、主题分明、论据充分、推导正确、数据真实、阐述清楚等要求而被直接录用的来稿毕竟很少,相当部分的来稿因为有些地方阐述得不到位而被要求退修,同时,还有一些来稿因为与刊物的办刊宗旨和专业范围不符,选题不新,缺乏科学依据,论文表述不清等原因而被退稿。论文一旦被退稿,作者所有的心血和汗水将付之东流,投稿积极性也大受影响。因此,了解论文的撰写要求至关重要。
2 退稿原因分析
对于大量的来稿,编辑部首先要进行筛选。筛选的依据是来稿是否与本刊的办刊宗旨和专业范围相吻合,是否具有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否抄袭或一稿多投,是否阐述不清或逻辑混乱等,一旦有不符合要求之处,将予以退稿。
2.1 与办刊宗旨及涵盖的专业不相符
每一种刊物都有其所涉及的相关专业范围及办刊宗旨,如果作者在投稿前不仔细了解所投刊物的专业范围及投稿要求,盲目投稿,很可能遭遇退稿。如果是质量较好,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论文,若因盲目投稿而被退稿就太可惜了,此时再转投其它刊物,不仅费时费力,论文还可能因此而失去时效性。本刊曾收到一篇关于装备保障社会化应做到“四个加强”的论文,主要讲述在进行装备保障社会化时,要加强体制调整、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保障内容研究和加强军地信息保障演练。但由于本刊主要刊登电子工程类论文,即对电路与系统、通信、电磁场与微波、数字信号处理等领域的技术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论文。因此这篇论文显然不适合本刊。
2.2 缺乏科学性
对于科技论文而言,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必不可少的。在对产品进行研制时,方案要合理,论据要充分,要有实验或仿真,获得的数据和图表要具有普遍性。对数据处理时方法要科学,这样才能得出有科学依据的结论。如果只凭个人想象,没有任何理论依据,或即使有理论依据,但没有自己的研究,也不进行实验或仿真,没有真实的数据、图表和研究结果,科学性也无从谈起。如一篇关于GPS定位数据实现试验场多目标间实时传输方法的文章,列举了GPS定位数据在试验场中的三种实时传输方法,并给出利用局域网实现数据实时传输是最佳方案的结论。论文既没有对三种实时传输方法进行实验或仿真,也没有就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更没有给出实际应用的情况,就得出了结论,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2.3 缺乏新颖性
论文有无新意取决于选题。有些作者在写作前不查阅相关资料,不关注所在行业的发展动态,也不查阅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别人是否已经研究了就选题,结果重复了别人的工作,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当然不是说别人已研究过的就不能再做了,如果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尚存在的不足或有所突破,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仍然是非常有新意的。如一篇关于C波段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的文章,作者对很多人已研究过的C波段低噪声放大器进行研究,针对要同时实现低噪声和小端口反射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寻找突破点,提出还是采用级联结构,先进行第一级放大网络的噪声匹配,再通过圆图选择适当的负载作为二级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并在放大管输出端引入有耗元件以提高稳定性,这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2.4 缺乏实用性或具政治导向性错误
科学技术只有应用于实践中,为科研生产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对于电子工程类论文而言,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有的来稿内容虽然是真实可靠的,也做了分析、实验和论证,但研究的内容不实用,无法应用于实践。还有的论文内容与国家标准、政策不相符,如果公开发表的话,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曾有~篇《基于分布式技术的微波中继通信的干扰方法研究》的来稿,作者对各种干扰微波中继通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还作了实验进行验证。但众所周知,通信安全是国家立法需加以保护的,是不允许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和破坏的,该论文对这类通信进行干扰,显然是选题不当,即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只能是做无用功,毫无社会价值。
2.5 大量引用他人的文章
有的作者写论文是将搜集到的资料东拼西凑地堆积起来,或整段整段地引用他人的论文,没有自己的研究。有一篇《基于小波图形显示算法实现雷达机电系统状态监测的研究》的论文,其中近50%的内容来源于他人已发表的论文《小波图形显示算法在非平稳信号分析中的应用》,这种论文就有抄袭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之嫌。
2.6 一稿多投
有些作者为了提高稿件的录用机会就广泛撒网地投稿,这是缺乏科学道德的行为。有时几家编辑部都处在审稿阶段,没法查明该稿件是否已投了其它刊物或已发表。即使作者收到一家的录用通知后,向另几家提出撤稿,但由于稿件已经历初审、专家外审、终审,甚至编辑、排版、出样,就快正式印刷了,此时撤稿,不仅影响刊物的排版计划,还浪费了编辑和专家的时问与精力。
2.7 其他退稿原因
论文除了以上被退稿的原因之外,还会有阐述不清,逻辑混乱,写作质量差,经反复退修仍无法达到要求,作者不接受退修意见修而不回等。
3 退修原因分析
论文不被退稿,说明满足了科学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等要求,但多数还会有阐述不够完善的地方,可能是摘要、引言、正文或结论的撰写不到位,也可能是实验数据欠缺或前后不一致等,需要退修以完善。
3.1 过多地叙述已有的理论
有的作者在撰写正文时,用大量的篇幅重写前人已做过的研究或教科书上早已阐明的原理,对于自己的研究与突破提得很少,或只一笔带过。殊不知电子工程类论文的精华部分是自己所做的研究、实验或仿真。如《L波段大功率固态发射机的研制》一文,讨论的是一种3kW功放模块的设计,重点应该写是怎样设计该功放的,采用了什么方法,做了哪些实验,结果是什么,而不是介绍功放模块、电路设计、结构设计、功率分配/合成器等的概念。
3.2 未使用图表及数据来论证
有的论文在描述现象和结果时,没有用图形和表格等资料来直观地、简明扼要地进行分析和说明,特别是在进行比较时。如《浅析改善圆周 铣 削表面粗糙度的措施》一文,在介绍逆 铣 和顺 铣 加工方式时,采用文字对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远不如用图表直接标出受力方向效果好。
3.3 未对所得数据和图表进行归纳和总结
有的作者虽然在论证时给出了数据和图表结果,但也只是简单地罗列,未用文字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推导出最终的结论。如一篇关于纵横摇对天线波束指向的影响的文章,给出了当方位角变化时,纵摇或横摇分别对方位角俯仰角的影响的曲线图,但这些曲线图说明了什么以及从图中可得出什么结论却没说。
3.4 摘要、引言、正文和结论的撰写欠规范
有些作者在撰写摘要、引言、正文和结论几部分内容时,还易出现一些问题。
摘要:第一句话与题目中的内容重复;摘要不是对论文的浓缩与高度概括;花大量篇幅谈研究某项技术的意义;自我评价“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等。
引言:重复了摘要中内容;也花大量篇幅谈研究的意义;过多地叙述研究背景和前人的观点。
正文:缺乏科学实验或仿真的验证;没有列出实验获得的数据和图表;未对数据或图表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论:不是根据前面所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空谈研究的重大意义;重复摘要和引言中的内容;没有给出该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3.5 其它原因
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变量的表述前后不一致,图表缺少图题和表头,公式表达不清楚,单位使用不准确,参考文献著录不全等问题,需要退请作者修改。
4 电子工程类论文的撰写要求
电子工程类论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它的写作模式相对固定,通常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设计研制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步骤,通过实验或仿真,获取数据或图表结果,从而验证该研制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终获得所需的结论。因此在撰写时,要围绕这些内容来写,并注意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4.1 要有新颖性
论文的新颖性取决于选题。撰写前要多查阅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关注其发展动态,从而发现新课题和新研究方向,并结合自已的工作实际,找到突破点进行研究。避免盲目选题或重复他人的研究。
4.2 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
研究完成后,要对所得数据或图表进行整理、分析和对比,并概括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推论时要紧扣研究主题,要具有逻辑性。
4.3 要有实用性
电子工程类论文是为解决实际应用于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研究出来的产品或技术要具有可实现性,要能为科研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4.4 要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
每种刊物都有自己的定位、办刊宗旨、专业范围和读者群。作者在投稿前,应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论文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期刊。不要盲目投稿,以免被退稿而影响写作积极性和研究热情。
4.5 不要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不仅浪费审稿专家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会给编辑增加工作量。若投稿在几家刊物同时发表了,还会损害刊物的声誉,作者本人也会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
4.6 不要抄袭或剽窃他人的论文
抄袭或剽窃他人的论文不仅是对他人的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学术态度不端正的表现。撰写论文时可以引用他人的观点,但要在参考文献中标示出。
4.7 写好摘要、引言、正文和结论
4.7.1 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与浓缩,要用简明的语言将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采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及得出的结论表达清楚。摘要的第一句话不要与题目重复,不要对所做的研究进行评论与注释,也不要泛泛而谈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更不要使用引用文献和图表。
4.7.2 引言
引言是科技论文的开篇,是交待为什么要从事该项研究,研究的目的和对象是什么,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它包括论文写作的背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将展开怎样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时将采取什么方法或手段,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等。引言不需要详细叙述所研究的内容,背景的介绍也不宜太多,最要避免与摘要重复。
4.7.3 正文
正文是整篇论文的精华所在。要详细介绍研究的方案或方法是什么,进行了哪些实验或仿真,采用了哪些材料、工艺或手段,使用了什么装备,研究的步骤和程序又是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等。正文一定要详细描写实验或仿真的条件、方法、过程以及得到的数据或图表结果等,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4.7.4 结论
结论是总结采用什么方法研究了什么,得到了哪些结论,与前人研究相比有何不同,以及该研究应用于实践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有何实用价值等。在撰写时要避免结论与摘要或引言雷同,也不要进行自我评价,说些“填补国内外空白”之类的评语。结论写得好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 结束语
电子工程类论文是一种科技论文,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其写作内容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它突出的是电子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文章要具有科学性,要经得起实践的验证。对造成论文被退稿和退修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作者明确电子工程类论文的撰写要求,提高论文的撰写质量,从而避免论文被退稿,同时也可以减少被退修的次数。
参考文献(略)
116 浏览 4 回答
189 浏览 4 回答
297 浏览 13 回答
190 浏览 9 回答
82 浏览 4 回答
110 浏览 5 回答
164 浏览 6 回答
213 浏览 2 回答
192 浏览 2 回答
111 浏览 2 回答
184 浏览 4 回答
230 浏览 3 回答
113 浏览 6 回答
188 浏览 4 回答
15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