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骚》的自我形象 《北方论丛》1986(6)。论《离骚》的情感内涵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3)。论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 《东北师大学报》1988(4)。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 《东北师大学报》1989(4)。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 《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1—2)。“生王之头不若死王之垄”《甘肃社会科学》1991(1)。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命运 《贵州文史丛刊》1991(2)。《离骚》审美价值的层次分析 《延边大学学报》1992(2)。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 《东北师大学报》1992(3)。《招魂》作者补证 《社会科学战线》1993(3)。楚辞: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 《人文杂志》1993(3)。中国礼乐文化初论 《东北师大学报》1993(6)。从我国古籍探索远古乐舞艺术 《贵州文史丛刊》1993(4)。《九歌》“二湘”异辞同源说 《松辽学刊》1994(1)。话说《橘颂》 《名作欣赏》1994(2)。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 《苏州大学学报》1994(3)。百世诗宗的文化传承——关于屈原的文化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1994(5)。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韧之作——读楚辞《渔父》《文史知识》1994(12)。屈原人格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学研究》1995(2)。公木的诗学世界 《人民日报》1996年6月27日第十一版。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 《社会科学战线》1998(3);《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读诗札记(六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6)。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 《江海学刊》1999(2)。“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 《社会科学战线》1999(2)。《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 《文学遗产》1999(2)。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 《文学前沿》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孔子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0(6)。中国上古诗歌的历史文化观照 《社会科学战线》2001(1)。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 《社会科学辑刊》2001(2)。睹新春之景咏乡思之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名作欣赏》2001(1)。夏夜的图景 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古典文学知识》2001(3)。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读李清照《如梦令》 《名作欣赏》2001(4)。仰望泰山 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6)。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 《文学遗产》2001(4)。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深圳大学学报》2001(6)。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 《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7日。屈原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2(6)。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 《学术研究》2002(12)。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念及其文化形态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 《深圳大学学报》2005(3)。军歌永远嘹亮——纪念著名诗人公木先生 《特区文学》2007(5)。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向 《文艺研究》2007(11)。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文史知识》2007(12)。眼观风云浩荡 胸怀日月运行——读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文学知识》2008(2)。一部不该被遗忘的著作——重读杨公骥先生《西藏古史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4)。礼乐传统下的孔子音乐美学 《左传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2009。地域特征 民族本质 世界背景——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新华文摘》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杨公骥的学术风范 《读书》2011(11)。“诗中有画”的典型范例——读王维《山居秋暝》 《古典文学知识》2012(4)。独创性与超越性:莫言的启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远”范畴的审美空间》序 《“远”范畴的审美空间》,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文学遗产》照亮我的学术之路 《〈文学遗产〉六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美景如画 情韵悠长——读白居易《题岳阳楼》 《文史知识》2015(1)。陶渊明“真意”探微——从沈从文一篇遗文得到的启示 《学术研究》2015(4)。从卞之琳想到了艾青 《中华读书报》2016年10月16日。苏兴先生琐记 《读书》2016(11)。想起了季羡林先生 《南方都市报》2017年2月20日。诗与年龄 《南方文学》2017(3)。公木的“第三自然界” 《读书》2018(4)。 孔子“世界观”的启迪 《儒学文学关系研究》 线装书局,2018。 “四高一转”: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个体特征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9(4)。孔孟“孝”论的历史渊源和伦理内涵 《中国文化研究》2019(4)。失意伤别的悲叹与共鸣——读白居易《送张山人归嵩山》 《名作欣赏》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