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至2000年3月先后在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印刷厂、试验管理科、院校产总公司工作,2000年12月起,担任青岛软控董事长,现兼任青岛市工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工学会橡机委员会理事、全国橡胶机械信息站高级顾问、山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青岛市民营科技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2000年获青岛市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称号,2001年被授予山东省十佳高新技术企业家、青岛市贡献突出人才,2003年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5年获得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山东省软件企业领军人物;2006年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现同时兼任软控机电执行董事、赛轮有限公司董事、信息化装备公司董事长。袁仲雪先生曾担任“多功能高精度自动油墨配料控制系统”、“轮胎企业管控一体化网络系统”的项目负责人,上述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获得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袁仲雪长期致力于面向橡胶轮胎、印钞油墨等传统行业的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研究,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先后在行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由他领衔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小料自动配料称量系统、轮胎企业管控网络系统、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等,分别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青岛市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等,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袁仲雪自1988年起便组织了大批在国内工业自动化、橡胶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先后创办了多个“高校”品牌的企业。2000年,他创办了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并确立了“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他的先进经营管理思想指导下,公司营业额保持了年均169%递增的发展速度。目前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袁仲雪曾获“山东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山东省十佳高新技术企业家”、“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等”称号。2012年12月10日当选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一届执行委员会常委。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Ⅰ 请问重庆有几所初中毕业生续3+4的学校和那些专业
中职院校 对口本科 重庆工商学校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专科技学院属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市旅游学校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Ⅱ 重庆可以读大专的学校有哪些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地 层次 重庆市 1 重庆大学 教育部 重庆市 本科 2 西南师范大学 教育部 重庆市 本科 3 西南农业大学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4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5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6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7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8 重庆交通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9 重庆邮电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10 重庆工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11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12 涪陵师范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13 四川外语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14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15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16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本科 17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18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19 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20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21 重庆警官职业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22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23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重庆市教委 重庆市 专科 24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25 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教委 重庆市 专科 26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教委 重庆市 专科 27 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28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重庆市 专科 29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专科 30 涪陵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31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32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33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教委 重庆市 专科 34 重庆光彩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教委 重庆市 专科 35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市 重庆市 专科 36 重庆民生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教委 重庆市 专科
Ⅲ 重庆市第32中学校和重庆市大学城一中高中哪个好
你怎么能说大一中好些?明明是好很多!
Ⅳ 重庆有哪些专业学校
重庆的专科学校按照代码顺序依次是: 10870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11848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2215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2605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12606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12607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2609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12754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 12755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12756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 12758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12759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2820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13734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市职工大学50931) 13735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3967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13968 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14008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14009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14069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14128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14173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14183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14237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14238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14246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14267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14315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14316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14365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14366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14367 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14368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 14369 重庆电信职业学院 14370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14428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4482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14491 重庆服装工程职业学院 14557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 14576 重庆护理职业学院
Ⅳ 重庆32中与37中哪个学校更好
37
Ⅵ 重庆境内所有的本科院校排名是怎样的
重庆工学院始建于1940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理、文、法等学科相结合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原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转重庆市管理。学校是重庆市确立的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2001年在重庆市高等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中,被重庆市人民 *** 规划为即将筹建的“重庆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1412人,其中专任教师813人,教授、副教授316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3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515人,其比例在重庆市高校中名列前茅。另聘有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80余名 *** 教授。 学校下设数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汽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会计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商贸信息学院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体育教学部等二级教学机构。拥有36个本科专业,16个硕士点。现拥有研究生及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4000多人。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其中1个为重庆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4个重点学科之一),重庆市精品课程3门、省部级重点课程12门。建有1个国家科技部批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校级研究机构和114个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近三年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906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4项、专利44项;教师公开发表论文231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1110篇,被国际三大权威检索收录60篇;出版教材、著作150部。长期以来,学校注重科技开发及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先后被采用17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近4亿元。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迄今已与美国、日本、英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新加坡PSB学院联合创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重工商贸信息学院。学校注重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学习深造、访问讲学,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和聘请外籍专家来校工作。 学校占地2200余亩,下辖杨家坪校区和花溪校区,总建筑面积44万多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后勤及文体活动设施优良,建立并开通了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馆现有各类馆藏资料155万册。 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来,重工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15项,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8项。1994年至2005年,学校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就业率终保持在90%以上,位居重庆高校前列。 学校将以发展为先导、以创新为依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整体办学水平位于重庆高校前列,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部分学科居国内先进水平的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来源各大学排行榜(军校不算)。 1、重庆大学 2、西南师范大学 3、西南农业大学 4、西南政法大学 5、四川外语学院 6、四川美术学院 7、重庆医科大学 8、重庆师范学院 9、重庆交通学院 10、重庆工商大学 //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university&idArticle=5520&flag=1
Ⅶ 重庆有哪些大专院校
1、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 *** 批准,教育部备案,独立设置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创建于1956年,前身为重庆机器制造学校,2000年更为现名。
Ⅷ 重庆可以读大专的学校有哪些
还和西南交大东北财经有联合办学,重庆建筑技工学校(建工技校)其实可以专,也是电大建筑工程属学院,工作比较有保障,可以Hi我,以后专升本可以一起考虑了如果是建筑行业的话,这个行当毕业过后工资还是比较高哈 不需要高考的. 而且一毕业建工集团豆一起把人招了
Ⅸ 重庆有什么大学
重庆一本高校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二本高校有:中国人民 *** 第三军医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教育学院、中国人民 *** 后勤工程学院、中国人民 *** 通讯工程学院、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大学渝西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涪陵师范学院
扩展内容: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Chongqing University),简称重大(CQU),位于中央直辖市重庆,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享有“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的美誉。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
截至2018年5月,重庆大学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共35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设有本科专业96个,覆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教育、艺术10个学科门类。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进入到生产领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只有使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经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高校作为我国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出了全国1/3 以上的科研成果,但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实现转化的不到10%,这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不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困扰高校科研工作的关键性问题。因此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 高校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一)现状分析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每年授权的数万项专利技术应用率不足 2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 ~80%的水平。当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科研人员学术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 企业创新意识薄弱, 应用高科技成果缺乏主动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不顺畅、信息流动不畅通、技术市场体制不健全等。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形象地说:“如果说高校内部到处是金子有些夸张,但是要说高校内部到处是金矿则一点也不过分。”这些未转化的成果是花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的,如果不及时转化变成现实生产力就意味着巨大的浪费,与此同时我国大批的中小企业还在到处盲目寻找项目。所以,研究一种有效的经营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摆在全国高校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现有的转化模式 我国目前存在多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自办实体模式 高校自办实体模式是指高校科技成果的持有者以现有政策和环境为依托,自己兴办企业,创造条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拥有尖端科技设备、雄厚科研实力和大量科研经费的高校,他们通过自身科研队伍的努力,开发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科技成果,其技术落差一般较大。对普通企业来说可能一时难以接受,而自己创办企业,不但方便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还有利于产品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不断开发出试销对路的新产品。实践证明,高校自办实体模式是一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转化速度快、耗时短,并且能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后续开发;缺点是生产资金短缺、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及高校的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还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合办实体模式 合办实体模式是指科技成果提供方以技术作价入股的形式把科技成果投入到一个现成的企业进行生产,该企业对合作生产的产品经济效益实行独立核算,最后按合同规定的比例支付收益给技术提供方。这一模式的特点是科技成果提供方只提供成果和生产建议,其他生产条件由合作企业提供,经营策略也以企业方针为主。由于我国高校众多,具体条件相差很大。从目前情况来看,具有明显高科技优势的高校并不多,一般院校也很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业化生产。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与企业合办实体的成果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科技成果提供方的风险些转化速度快;缺点是不利于成果的后续开发,而且由于该成果并非按企业要求开发,所以产品的市场接受情况不一定那么令人满意。 3、孵化器模式 在中国,孵化器也被称为创业服务中心。这是一种提高小型科技企业成活率和成功率的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能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研发场地、办公设备等基础设施,以及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它能帮助科技成果拥有者与有潜力的企业合作,将初创时的小企业发展为较为成熟的企业。从1987年中国第一个创业中心正式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已经已有近100家创业中心。从孵化器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己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推动器。 这种模式的优点:通过与风险投资的联合,填补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包括回国留学人员)创业,从科技人员中培养出了大批企业家;等等。缺陷:适用于创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资金不足;科技与金融结合通道不畅,入孵企业融资困难;孵化器管理人才缺乏;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不足;等等。 4、通过技术市场的转化模式 科技成果也可以通过技术市场来传播,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利出售(直接转让);另一种是通过技术中介间接转让。专利出售是指科技成果提供方以一定价格把成果的全部资料一次性出售给受让方,由受让方单独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技术中介是指介于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既帮助科研方转让成果,又可以为企业寻找技术源,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 直接转让模式的优点是过程简单、减少中介费,科研投入可以迅速得到弥补;缺点是由科研人员寻找受让企业,需要掌握一定的市场信息,否则专利出售很难完成。 间接转让模式的优点是高校可以集中精力搞科研,转化的任务完全由技术中介和企业合作承担,风险些科研投入回收快;缺点是高校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受让企业对技术的后续开发难以进行。 以上所述的4种成果转化模式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言各有利弊,没有一种模式是适合所有高校的。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有利于自身成果转化的模式,大胆实践,真正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魄力。 二、 制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 我国高校学科门类齐全, 科研基础雄厚, 科研实力强, 是极其重要的科研创新力量, 每年都有大量的成果问世但是,由于观念、理念、政策、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受到重成果、轻实践, 重水平、轻效益,重科研、轻转化的思想束缚,使得科研成果高产出率的背后是低转化率。高校的大量科研成果在完成研究项目之后,便进人了档案室,始终没有走出“ 立项——论文——授奖——职称评聘”的怪圈。这对经济尚不发达、科研经费紧张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损失。造成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高校的广泛关注,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和长期存在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第一,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选题立项脱离市场需求,缺乏实用性 目前在高校对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采用一样的评价考核标准,主要是看其在权威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项目获得何种奖项,研究项目专利的获得等,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致使高校教师对科技项目重申请、轻转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最初研发项目的选题起,就过多地偏重于技术与理论,研究的科技项目常常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申请专利及发表文章的水平上,造成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实验室成果或一次性“产品”,成果的转化难度大或没有市场,企业不愿花钱购买或联合开发。 第二,科研体制不健全,转化资金短缺,转化后续能力不足。 高校科研成果产生后,一般都还处在理论和实验室阶段, 都是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 最多也只是具有某种不完全的“ 物化” 载体的知识形态的成果,即样品、样机、初步设计等。这种科研成果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生产放大、工艺设备设计、成果商品化等一系列问题,才能最后实现转化这就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项成熟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其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只者资金投人比例一般为1:10:100 ,越到后期花钱越多。近年来,政府对高校下拨的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对于政府、高等学校和研究者来说,大部分成果中试与成果商品化需要的的巨大资金和风险难以承担。因此,都把希望寄托给企业而企业却往往 又认为,从市场上买回的技术,应无需经过转化就能直接投人生产变成品,不愿大量投人具有较高风险的转化经费。没有企业和风险投资机制的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后续能力就严重不足。 第三,专业化的中介机构质乏,服务能力低下,转化渠道不畅 专业化的科研转化中介机构,是加快利一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它能为学校和研究者找到最需要该项技术的企业,另一方面能为企业提供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近年来,我国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己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并取得厂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高校虽建有科研处、产业处, 但很大部分只在其中起着简单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作用, 在消除产、用双方信自、不对称方面尚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同时一些学校科研处、产业处两个部门往往缺乏统一协调,研究项目与成果产业化脱节,无法形成有效供给。高校外的中介机构大多是各级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科研进步而出资设立的,具有浓厚的官办、半官办色彩,依靠政府部门为其出项目出课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中介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有些科研中介服务机构出现为假冒伪劣铺路搭桥,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行为。由于我国高校、 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还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虽然每年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的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上千次但是真正对科研成果转化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 第四,风险投资发展缓慢,风险投资体系缺失,缺乏资金支持 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这就决定了难以从常规的商业渠道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于高校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多不愿把资金借给转化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科研成果转化项日另外,政府资金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投人也十分有限。这样,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就成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 孵化器” 和融资渠道。风险投资进入我国已经十几年了,但由于政策、体制方面的种种原因,风险投资业发展相对缓慢。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已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中,转化的资金靠自筹的56% ,国家科研计划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与此相反,在美国,至少有50% 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 第五, 科研体制改革滞后, 政府作用缺位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政府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经委、科委、教育部门分别主管经济工作、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长期以来三者之间缺乏一体化的整体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政府的作用严重弱化、目前,虽然政府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优惠政策,但是银行、税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配套措施不力,政府还没有真正起到服务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良好市场外部条件并未真正形成。与此同时,科研机构内部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作用的缺位, 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实质上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使大量的科研成果游离在企业和市场之外。 三、 促进和改善我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研成果必须经过成功的转化过程,才能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在迅速增加。在这些成果中, 除一部分为纯理论成果外, 其中有大量的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应用性成果,为了促进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向产业部门尽快转化,使之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除进一步努力提高其本身的质量水平外,还应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转变观念,注重开发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与科研竞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仅是追求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而是追求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高校作为我国当前科研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变化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高校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都要提高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水平,彻底改变那种“从事科研是为了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是为了评职称”的错误观念以及研究内容仅仅取之于文献,而研究结果又仅仅用之于文献的 做法二高校领导应把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放到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地位去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放在与教学基础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具体组织和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规划和建设,为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二)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重立项、重论文、重奖项的不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导致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价值,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推广的可能性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很少关心,其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大量的成果被闲置。因此,必须克服目前科研人员围着论文成果转,高校围着项目经费转, 而将国家需要、市场需求抛在一边的不合理状况,尽快对科研人员不同的分工和行为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 可侧重于考察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对于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人员,不仅要将科研成果水平、论文专著的发表数等加以考核,对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及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要给予同样的地位,甚至可以放到更高的地位。政府部门也应提高科研成果推广的地位及奖励强度,应把获得科研成果推广的数量、等级和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为高校的评估、科研立项和经费投人的主要依据,这样才能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积极性。 (三)借助风险投资,促进高校技术成果转化 风险投资是高校通向资本市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捷径。利用风险投资有助于缩短大学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周期,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择优培植机制,为我国高校科技企业的成熟创造的条件,对我国高校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包括:合理的风险投资进入机制,顺畅的风险投资动作管理机制,完善的风险投资推出机制。对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回报,主要不是靠投资成功企业的分红,而是靠资本运营取得回报。因为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率低,但是一旦企业成功上市交易, 会使投资者获得10倍、20倍乃至100倍的收益。这种高额的回报和资本的快速回收机制,会吸引大批的风险资金涌向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出科研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确立风险投资的法律法位,规范风险投资的法律责任、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为风险投资者创造较好的法律环境。 (四)加快建立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搭建科研信息交流平台 高校和企业缺乏信息交流或交流不畅,使得高校对企业的需求不清楚,而企业对高校的成果也不大了解,这严重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搭建高校和企业的科研信息交流平台, 能有效地打破科研成果的部门及地域分割,使科研成果可以在不同的企业、地区得以交流、利用,同时又能为科研部门提供市场信息,并为之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技术市场能为科研与生产提供最好的沟通场所。技术市场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建立健全技术供需双向渠道和连接全国的科研信息网络, 定期发布准确、真实、权威的重大科研成果信息,形成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和咨询渠道,组织进行技术经纪资格认定工作,培育和规范技术市场良性发展。 (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是高校的单一行为,是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体。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发源地,政府是科研政策的制订者,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投资者,而业是科研成果的吸收者。政府通过政策促使校企紧密合作,而企业借助政府对高校政策的调控,可以从高校获得更多、更实用的科研成果,而高校的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经费和政策的支持以及企业需求的引导。建立和健全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互动共赢的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形成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高校来说,不仅可以使一些有应用前景的项目通过政府、企业的提前介人而得到资金和政策的及时支持而顺利转化,而且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建设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结合的载体。大学科技园可以把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孵化或其他有效形式流向企业。一方面,大学科技园可以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政策、资金、中介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也可以对高校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大学可以源源不绝地为园内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持。2001年教育部、科技部正式确立了清华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上海交大科技园等20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孵化器、加速器、服务器,其明晰的存在属性、管理机制和功能定位,能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生存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促进知识、人才、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加速更新、成长和发展, 进而诞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代表高校特色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平.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比较[J].科学研究,2005,(4):90-95 [3]刘宝达.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教育管理,2005(1). [4]王敏.推动高校科协科研成果的转化〔J〕.工作研究,2003(6) [5]常非,赵长禄,史天贵.美国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策略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01 浏览 4 回答
342 浏览 6 回答
345 浏览 5 回答
185 浏览 2 回答
320 浏览 7 回答
211 浏览 3 回答
161 浏览 2 回答
283 浏览 7 回答
162 浏览 4 回答
324 浏览 4 回答
268 浏览 3 回答
342 浏览 3 回答
87 浏览 9 回答
194 浏览 4 回答
248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