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两颗小行星分别被命名“郭永怀星”“李佩星”。这对科学伉俪在空中重聚,光耀星空。
郭永怀,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郭永怀与钱学森合作完成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他也因此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回到国内,将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郭永怀曾说:“我只是新中国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我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评价他:“郭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有远见卓识的著名科学家和技术领导人。他理论功底深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在工作中准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方向。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期间,郭先生始终深入到科研工作第一线,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带着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一份绝密资料,匆匆乘飞机从青海基地赶往北京,飞机不幸坠毁。找到遗体时,在场的人失声痛哭:郭永怀与警卫员小牟紧紧地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那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俩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郭永怀牺牲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氢弹的武器化得以实现。
多年过去,记者仍然清晰地记得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讲述这段故事时动情的语气:“郭永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率、是中国共圌产党人的表率。”
“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中写道:“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圌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圌人圌民圌服圌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
斯人已逝,事迹不灭,精神长存。十几年来,郭永怀的故事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郭永怀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
2016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2周圌年纪圌念日之际,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在郭永怀家乡——山东荣成正式开馆。截至目前,陈列馆共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据馆长李圌波介绍,陈列品包括郭永怀的手表、衣物、郭永怀夫妻归国后使用的床垫和床等遗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捐赠的建校时期资料和郭永怀照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赠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1:1模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捐赠的我国最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七号的1:10模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捐赠的目前世界最先进的JF-12激波风洞模型等。
“将郭永怀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不断前行”“学习和发扬郭永怀老师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留言簿上,参观者纷纷写下感言。
“我们组建了郭永怀事迹宣讲团,在全国各地开展郭永怀事迹宣讲400多场次,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李圌波说,“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现已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的重要力量,凝聚起爱国爱党、敬业奉献的强大思想合力。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丰富李佩先生的展陈资料,对相关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
在郭永怀曾经工作的地方,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青年科技工作者献身科学、报效祖国。
郭永怀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讲述郭永怀故事的音乐剧《爱在天际》成为中国科大新生入学的必看演出;2003年中国科大设立了“郭永怀奖学金”,激励广大学子像郭永怀那样为建设祖国努力学习、认真钻研。
郭永怀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2017年研究院举办了“两弹精神故事会”、编印了“两弹精神”系列丛书,讲述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
1988年,在郭永怀牺牲20周圌年之际,他的骨灰被送到力学所,安葬在新立的塑像下。今年年初李佩离世,根据其本人及家属意愿,中科院力学所将二人骨灰合葬。他们长眠在此,守望着中国科学技术的每一步进展,激励着中国科技工作者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实现中华民圌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向他们学习。
消息来自央广网。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永怀
两弹一星一共23位元勋,在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中,又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而郭永怀先生还有另外的“唯一”,他是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的群体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关于郭先生的资料,由于他工作的原因,目前发布出来的都是官方文章,只能从中梳理线索。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先生在采访中也透露,关于郭永怀先生到底怎么死的,也是最近几年才从报道里知道,之前连她都不知道他空难的细节。
这枚邮票中郭永怀的画像,取自中央美院画家毕建勋创作的《以身许国图》,该国画长卷以为国建立卓越功勋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创作对象。
中关村科源社区的13、14、15号楼被称为“特楼”,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包括1948年中央研究院的9名院士、第一批254位学部委员中的32位、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8位。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赵九章、顾准、王淦昌、杨嘉墀、贝时璋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
如今,这里不再是“中国最聪明头脑的聚集地”,而是破败不堪的“科源社区”,租住着很多外来打工者,没人再知道郭永怀是谁。
data-filtered="filtered"
生命保护下的公文包
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得血红。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得辨认不出来,当时是根据头后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的一点点白头发,认出了郭永怀。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一个是他的妻子李佩先生,李佩当时还在合肥的中科大,被紧急电报叫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采访时,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边,回忆当时情形,她说,“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永怀和李佩
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郭永怀和好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才意识到什么。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那些时候,楼下的人常听到李佩的女儿郭芹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
郭永怀走后没两年,十几岁的女儿去内蒙古当知青下乡。李佩到合肥中科大继续接受审查和劳动改造,被隔离审查长达6年多。
上个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李佩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先生,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李佩先生。
唯一获得"烈士"称号“两弹一星”元勋
另一个第一时间知道郭永怀死讯的是周恩来总理。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随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并指示《人民日报》发布这一不幸的消息。
此前郭永怀这位以空气动力学研究驰名世界的科学家,为准备这次试验在青海整整呆了四十五天。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
然而,不幸却发生了,此时郭永怀刚满59岁。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生和死就那么十秒钟
还有一个是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钱学森知道郭永怀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恸哭不已——
“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
data-filtered="filtered" 钱学森 郭永怀
“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
1938年,郭永怀参加了庚子赔款美国留学基金,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
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L.Synge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1941年5月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
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据说当时,开学开车接郭永怀到加州理工的也是钱学森。
郭永怀的PhD论文选择的是当时最有挑战性的“跨声速流动研究”,并在1945年一举拿到了博士学位。钱学森对这位小师弟赞叹不已,他说:
“郭永怀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data-filtered="filtered" 1946年10月创建美国Cornell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时的五员大将
随后,导师冯·卡门(vonKarman)的大弟子威廉姆·西尔斯(W.R.Sears)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导师冯·卡门对威廉姆说:“你就让郭永怀就跟你一块到那去好啦。”于是郭永怀因此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航空研究院的创立者之一。
“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50年代是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活跃时期,郭永怀在这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做了大量工作。郭永怀的研究直接为科学界突破声障而来,并为此一跃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院的三大支柱之一,他为此还创造性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钱学森把这种方法命名为“PLK法”,其中的K指的就是朝鲜战争。
郭永怀研究的学科经常能接触一些机密资料,美国方面让他填写一张表,上面有一项内容便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如果不同意便会失去涉密资格,但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填了“否”。
1955年,钱学森终于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国内,大师哥远隔重洋不断写给小师弟写信:快来快来!!这里是科学家的乐园!!
郭永怀手里还有一个答应了威廉姆·西尔斯做的一项研究工作,他重情重义,所以心中虽然汹涌澎湃,需要等1年才能回国。不过他的回国心一旦显露,就有许多黑衣人来找他了,郭永怀家附近突然有许多陌生人出没。
这是1956年,威廉姆·西尔斯(W.R.Sears)和康奈尔大学同事们送别郭永怀的野餐会照片。在这次野餐会上,一向恬静沉默的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高喊着,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一页一页扔进了炭火堆,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郭永怀此举是为了不让移民局再有借口不让他回国,夫人李佩也感到无比惋惜,郭永怀却说: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1956年秋,郭永怀夫妇乘坐的“克里弗兰总统号”邮轮慢慢离开港口,美国——这个生活了16年的异乡慢慢从视野中消退。他们将经由日本回国。回到了阔别16年的中国。
据说,他们看到中国的第一眼,是灰色的海岸线上一些零散着的灰色的石头房子,那里是日后的深圳,抵达中国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永怀、李佩在回国的船上
50岁的他满头白发
1956-1966年被认为是新中国建设的黄金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师哥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小师弟郭永怀和钱伟长担任副所长。他们使力学研究所很快成长起来。
大师哥钱学森性格爽朗大刀阔斧,小师弟郭永怀文静细腻,他们的合作亲密无间,后来被人用一种娱乐明星一样的明星组合来称呼他们这个科学男神二人组:冯卡门Brothers(冯卡门兄弟)。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突然致函 *** 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1960年3月的一天,后来被称之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突然上门来找郭永怀,俩人走进书房,门一关,足足谈了三个小时。
data-filtered="filtered" 周恩来与钱三强、郭永怀庆祝核武器的发射成功
走时两个人兴奋无比。原来大师哥钱学森把小师弟郭永怀拍胸脯120%强力推荐给钱三强,让他要他承担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力学保障工作。(钱学森先生贡献主要是导弹跟人造卫星),大师哥可以说是力排众议推荐小师弟的,因为小师弟郭永怀的专业和原子能没有关系。
正是这一次拜访,郭永怀的名字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这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永怀在解答研究生提出的问题
随后到了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时刻,1963年国家决定把郭永怀和北京的专业研究队伍直接迁往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这个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侯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度。别说鸟了,试验现场荒凉的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当时物质匮乏,许多研究人员都营养不良高原浮肿,50岁的郭永怀因此显得特别苍老,满头白发。
爆轰物理实验,是突破原子弹技术的重要一环,为了取得满意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队员反复试验,甚至自己跑到帐篷去搅拌炸药。在多次试验后,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一举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这种方案后来被应用于中国整个第一代武器研制过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却啪嗒瘫晕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
空难之谜
胡适说,郭永怀是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人,据他的同僚说,1964年,毛主席接见了研究所的科学家,许多人都激动地上前和主席握手,郭永怀傻乎乎地站在原地憨厚地笑。
郭永怀空难事件至今是个谜团。根据后来这位唯一的重伤生还者回忆,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只听到郭永怀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随后这位生还者便失去了意识。
尽管周恩来总理下令彻查这次空难事件,但是至今仍无答案。甚至包括到底飞机失事在北京的西郊机场还是首都机场依然至今都是个谜团。只能说关于他的研究,目前来说基本90%都是找不到资料的,连回忆录和关于他的书籍都没有。包括是否有唯一的生还者也是个谜团,有的资料说没有生还者,但是在2011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新生演讲上,却提到了“生还者”的证词。
:1956年10月,旅居美国16载的郭永怀决定回国. 此时的郭永怀已经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大支柱之一,他的抽身离去,必将给康奈尔大学造成极大损失.因此,美国移民局找上门来,对其夫人李佩女士百般盘问. 面对重重阻挠,郭永怀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西尔斯院长为郭永怀举办的欢送野餐会上,郭永怀突然掏出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迎着众人讶异的目光,将手稿一页一页地扔进炭火堆.
郭永怀事迹材料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迹材料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那么事迹材料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郭永怀事迹材料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十秒钟永生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郭永怀先生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一个人的生命由太多太多的10秒组成,有人也许打一个懒洋洋的哈欠,10秒钟就倏忽而过。有的人却在10秒钟内完成一个惊天动地的动作,呈现出一种顶天立地的姿势,从而得到永生。
他太累了,可有太多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1968年12月4日,他又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时间比什么都重要,他决定立即将这一大好消息汇报给领导,于当晚从青海基地飞到北京。有同事劝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他笑笑说:“晚上好,睡一觉就到了。”尽管累,可他不愿耽误哪怕一分一秒,他要把征途当旅途。
他就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郭永怀。坐车到了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不忘抓紧时间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晚上10点多钟,他登上了飞机。“有什么事叫醒我。”登机后,郭永怀对警卫员牟方东吩咐一句,就沉沉睡去。他睡得很香,因为在他看来,争取了这么一个晚上,换来一个白天,又可以做好多事情。
那晚,天气很好,飞行一路顺利。已有晨曦从舷窗中透了进来,飞机快到北京了,警卫员轻轻摇醒了他。好久没有睡上这样一个安稳觉了,郭永怀觉得神清气爽。
这里将镜头切换一下: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响起一阵惊天动地的轰响,随后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一架小型飞机一头扎在了首都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飞机残骸散落得到处都是,一共有13人不幸遇难,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救援的士兵们发现,在烧焦的尸体中,竟然有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
尽管已看不清面目,但抱在一起的他们,如亿万年形成的煤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人们仿佛看到了那赫赫的照耀世界的光明!又宛然划过浩渺长空不可燃尽的陨石,是那样坚硬而内涵丰饶!是的,这紧紧抱在一起的,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原来,飞机到了首都机场上空,开始徐徐降落,起落架落下,2000米、1000米、500米……然而,当飞机降到400米左右的高度时,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开始垂直坠落。飞机从400米高空坠落到地面的时间大约不到10秒,而就在这一瞬间,郭永怀猛地站起身来,紧紧抱住了站在身边的警卫员。
郭永怀为什么要和警卫员抱在一起呢?随着士兵们艰难地将两具尸体分开,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胸部之间,有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损,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将公文包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人们不能明白:在10秒钟内能做什么?可郭永怀却保住了这份文件。解释也许只有一个,这就是郭永怀始终将那个公文包,如同生命一样放在靠近心的部位,连睡觉时也不曾移动位置。他的心是一颗忠于人民的心,大忠才能有大智,大智也就有大勇!
是的,郭永怀一直对人民忠心耿耿,研究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别说飞鸟,试验现场荒凉得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当时物质匮乏,许多研究人员都营养不良及高原浮肿。身为领导的郭永怀更是知道肩上的责任重大,常常是废寝忘食地工作,50岁不到时,消瘦的他已是满头白发。他着实太累了,没想到为了节约时间,却使得他永远没有了为人民工作的时间。
失事时郭永怀59岁,他不幸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得知这一消息,也不禁号啕大哭,一连几天如梦魇缠身!
因为郭永怀的大忠及大智大勇,完好地保住了文件,在他牺牲后的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两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不能安全着地,就以10秒钟来获得永生!烧焦的是肉体,烧不焦的是精神,郭永怀的精神永远不倒,其已化作世界的中流砥柱,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身边的好榜样
——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郭永利,男,现年34岁,2003年6月毕业于榆林学院,一直在府谷县马川学校任教。从参加工作至今,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一份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政治使命精心爱教。能时刻保持自己的选进性,克人先克己,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履行教师职责,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勇于创新时刻以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来鞭策自己。
一、不断学习、积极向上
郭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心得体会。工作期间,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二、认真教学,潜心教研。
郭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备课时,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他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几年来,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无论是纪律还是成绩方面郭老师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赞誉。
20xx年7月8日
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xx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
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得血红。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得辨认不出来,当时是根据头后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的一点点白头发,认出了郭永怀。
10月16日下午,一场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荣成举行,郭永怀曾工作过的单位领导,郭永怀的部分学生、亲属,共同就郭永怀精神内涵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发扬郭永怀的精神。
郭永怀,似他的名字般永远令人怀念。在列强对新中国进行露骨的`核威胁之下,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一穷二白”的经济困难局面下,在新中国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云、每一片蓝天都见证了那段绝密且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见证了郭永怀以生命为代价投身祖国核事业的无悔追求。
在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没人说得清楚。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被郭永怀等人铸就成一座历史丰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叔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精神,为国家效劳,为人民作出贡献。”郭永怀侄女郭淑娥说。
王瑾是一名陈列馆的讲解员,看着修缮后的陈列馆,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作为郭永怀先进事迹讲解员,今后会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学习领会郭永怀的精神,通过富含情感的讲解,让更多人全方位认识郭永怀、学习郭永怀。
大无畏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荣成来说,汲取郭永怀身上的精神动力迫在眉睫。
战争年代,荣成走出了100多位将军,为全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今,这里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前三季度,荣成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40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由“速度经济”向“素质经济”的蜕变,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永怀精神,常学常新。郭永怀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67万荣成人民在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努力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征程上不断超越。
1958年1月,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1957年,钱伟长被打成右派。郭永怀了解钱伟长的学术功力,仍然请他任编委。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学报投稿,钱伟长发现其论文中竟有51个基本错误,提出不宜发表。那位教授向编委会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对此郭永怀不屑一顾,他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
1958年,教育界开展 “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是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西滩郭家村。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1931年7月,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年~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国难当头,坚定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为此,他放弃了专修光学的夙愿,改学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师从辛格(J.L.Synge)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导师的赞赏。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研究,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那段时间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工作、学习的中国人还有钱学森、林家翘、钱伟长等。
1946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此后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黄金时期,他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发展了Poincare,Lighthill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为此,钱学森于1956年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郭永怀因在跨声速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而扬名世界。1955年7月,他被晋升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在是否申请接触机密资料的表格栏中填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康奈尔分会,经常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祖国的未来。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
回国后,郭永怀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班主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等职。他参与制定了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划,倡导开展新兴力学学科的研究。他对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参加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和项目。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中国科学院的人造卫星本体设计,参与地空导弹的研制。
对待学术,他一向严肃认真。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高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先后办了三届,学员300多人,他们成为我国首批力学科研和教学方面的骨干。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力学研究班的工作。郭永怀在1958年、1959年还曾担任班主任,并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张涵信(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第一届学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忆:“彬彬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都讲究。他主张读经典著作,他说这Prandtl的时代是流体力学的丰收期。Prandtl本人是个大权威,有学识有经验,书写得全面深刻,因此应该学习他的‘流体力学概论’。”
310 浏览 2 回答
328 浏览 5 回答
131 浏览 5 回答
242 浏览 5 回答
179 浏览 5 回答
241 浏览 1 回答
138 浏览 3 回答
241 浏览 6 回答
310 浏览 4 回答
146 浏览 1 回答
148 浏览 5 回答
146 浏览 2 回答
235 浏览 4 回答
249 浏览 1 回答
92 浏览 1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