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2012年,学校宣传工作主要由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两部门承担。党委宣传部是负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职能部门,编制3人。新闻中心是负责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辅助部门,编制10人,在编6人。
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校党委的领导下,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完成了60周年校庆、纪念建党90周年、喜迎十八大、迎接第十次党代会、党建专项评估等重要任务。
二、校庆宣传
1.筹建校史馆。2011年6月,学校决定在60周年校庆之际,筹建校史馆新馆。宣传部牵头,地学发展研究中心、档案馆、离退休处等部门参与筹建。明确了校史馆“存史、资政、研究、育人”的定位,以及“一馆、一展、一队伍”的建设目标。完成了前期调研、史料征集、文稿起草、展览设计、展厅布置、讲解团队招募等工作,并于校庆前夕揭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整体氛围营造。一是通过公开征集,在20余件作品中遴选了校庆徽标(LOGO),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校庆核心图形,形成了校庆标识系统(VI),成为校庆形象识别的基础系统。二是通过公开征集、重点约稿,拟定校庆宣传口号。三是完成了校庆日校园氛围营造设计手册,完成了签到台、接待站、围挡、道旗、彩飘等校园户外布置、装饰等。四是举办了温家宝题写校名揭牌仪式,完成了主楼、体育场、校门等学校主要标牌更换。五是完成校庆大会、校庆文艺晚会视频制作及同步直播。完成校庆大会“室外大屏”、“居民区入户”现场同步直播,完成校庆文艺晚会“综合教学楼”、“居民区入户”现场同步直播。制作大会部分直播视频,拍摄晚会暖场部分视频(教职工校庆祝福),分别在校庆大会和校庆晚会上播放。
3.校庆宣传展示。丰富宣传形式,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学校文化,全方位展示学校形象。一是印制中英文画册,内容涵盖了地大概况、发展历史、领导关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合作、校园文化、党的引领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制作校庆电视宣传片《地学摇篮 甲子华章》。三是校庆专题网站。采用全新网页设计理念建设校庆专题网站,设置“校庆新闻”、“通知公告”、“地学摇篮”、“甲子华章”、“祝福地大”等多个栏目,全面报道校庆进展。四是推出新浪校庆官方微博及新华社手机报。在新浪网上开设了校庆官方认证微博,刊发微博400余条。粉丝数达3100余人。通过新华社手机报发布学校校庆信息。
4.校庆新闻报道。突出重点,树立品牌意识,集中宣传报道建校60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一是校内宣传报道。完成校庆各项活动新闻采写及摄影摄像工作。共撰稿件近20余万字,拍摄图片5000余张及大量视频资料。保证了校庆新闻图片的提供和影像资料的留存。新闻网开辟校庆专栏“迎校庆”、“喜迎校庆 多彩校园”,全面及时报道校庆相关活动。“特别转载”栏目转载和刊发优秀校友事迹,共计400余条。宣传栏推出“党和国家领导人贺信”、“校庆大会等活动报道”、“中国地质大学组建25周年座谈会”、“欢迎校友回家”、“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等版面近200个。出版中国地质大学报校庆专刊及专版等20余个版面。二是校庆外宣工作。全面推进完成发布校庆公告、校庆外宣报道,建设校庆专题网站及校庆官方微博、校庆大会新华网直播等多项工作。累计组织接待60余家媒体近百名记者对校庆大会及校庆系列活动进行采访和报道。完成新闻报道100余篇(其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刊发报道50余篇),10余个版面整体宣传(通版报道1次,整版报道3次、半版7次)。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教育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发布了中国地质大学60周年校庆一号、二号公告;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刊发学校60周年庆祝大会报道。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刊发学校60年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全方位展开宣传,采用专版、校庆专栏、专稿等形式,加大报道力度,突出宣传重点。在《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围绕学校科研成果展开深度宣传。在《北京教育》杂志封底刊发学校校庆形象宣传。与知名网站合作,建设新华网校庆专题网站并实现校庆大会网络图文直播。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进行校训展播。
三、理论武装
1.明确思路。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围绕形势热点和重要精神,坚持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带动全校理论学习,引导各级干部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努力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学校事业改革发展上来。努力把党的政策、学校的决策内化为师生爱国爱校兴校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2.突出重点。一是以学习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两会精神为重点,为党的十八大和校庆6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二是把握总理回母校视察良机,组织各二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进一步理清了思路、转变了观念,广大教职工表示要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工作,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为早日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重点学习宣传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组织各级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实质,认真落实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各项任务。四是以迎接北京市党建与思想政治评估检查为契机,大力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常态调研机制,及时了解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关注问题,做好政治引导,努力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上来。五是十八大召开时,组织师生全过程认真收看大会,并就大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舆情调研,全校上下形成了关注十八大、热议十八大的良好氛围。大会结束后及时举办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报告会,邀请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博士生导师高新民教授做题为《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报告。起草了《关于在全校范围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单位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与迎接校第十次党代会结合起来,切实通过培训、征文、发放学习材料、组织参观等多途径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参与“首都百万师生微党课”。开展“师生微言微语十八大”微博大赛,并积极发表评论,全校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热潮,各单位师生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党委宣传部被市教工委评为“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先进单位”。
3.做好服务。以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着力做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服务工作。全年围绕学习专题组织形势与政策报告会两次,共编发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参考共5期2000余册,购买理论学习光盘40余盘,发放《政府工作报告单行本》、《十八大报告单行本》、《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国共产党党章》等30多种理论书籍,合计5000余册,内容涵盖了中央精神、重要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要活动的讲话等。坚持“向校领导和二级党组织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全年共推荐10余种图书。党委宣传部积极做好“两报两刊”的订阅和发行工作,提出“两报两刊”是党的舆论宣传主要阵地,也是推动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平台,倡导各级党组织组织党员读报、学报、评报,以此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学院骨干教师理论研究水平较高的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支持和鼓励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教师依托理论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和理论文章。全年两级中心组学习做到理论学习有考勤、有笔记、有心得,各党支部和教师党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及时性都有所加强。
四、师德建设
继续坚持师德建设的“四结合”工作方法,即师德建设与教师队伍相结合,与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建设相结合,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积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考评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健全师德师风的考评、问题报告和投诉制度。2012年工作的重点将师德建设与科学道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利用教师培训、教师节等活动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倡导教师们严格自律,戒浮躁浮夸。通过校报、新闻网、电视台、宣传橱窗等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北京市教育先锋、北京市教育先锋教书育人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的先进事迹和教育经验,在全校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五、文化建设
1.组织温家宝总理题写校名揭牌仪式。为纪念学校建校60周年,著名校友温家宝总理为母校题写了校名。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2012年6月18日温家宝总理题写校名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温家宝总理为母校题写校名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温家宝总理为母校题写的校名,将作为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固化下来,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
2.弘扬北京精神。举办“北京精神”系列宣讲会,围绕“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主题,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和宣讲活动,解读“北京精神”内涵和意义。通过座谈会、党团日活动、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师生进行专题学习,学习面覆盖到全校师生。坚持不断丰富和创新“北京精神”学习载体,编写“北京精神”小册子等一批宣传材料,充分利用校园电视、校园网、校园广播、地新社、阅报栏、《地大青年》(报纸)、校园橱窗、阅报栏等阵地,大力宣传“北京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修订VIS。以完成教育部校训、校徽、校歌征集工作为契机开展大学理念系统的设计工作,总结概括了地大精神的征求意见稿,完成了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的修订工作。
4.承办“世界地球日”“资源·文化”专家论坛。为纪念第43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学校共同主办“资源·文化”专家论坛,党委宣传部具体承办。2012年4月20日国务院参事、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常江,学校教授、能源实验中心主任张金川应邀做了专题报告。
六、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落实北京市海淀区和学院路街道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动员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参与2012年度“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评选活动。积极响应海淀区“小事大爱”征文活动,努力发动广大师生踊跃投稿,把征文活动作为弘扬“北京精神”的重要工作,先后征集汇总上报近40篇稿件。积极参加海淀区文明委高校系统精神文明座谈等关于创建首都文明区的交流研讨,结合实际,为创建文明区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大力宣传海淀区创建首都文明区的有关公告、标语、工作进度安排、阶段性工作和效果,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在校园内营造创建文明区的良好环境氛围。
七、思政研究
积极申报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组织学校教师申报2011~2012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参加了市教工委组织的思想政治教师赴井冈山培训活动。认真组织2012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新增人选的评选及推荐工作。继续做好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的推荐和组织协调工作,全年共组织21位教师参加12期培训。
八、普法宣传
全年以“学习宪法,献礼校庆”为主线,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2世界地球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一系列主题日活动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主观能动性,通过有奖法律题目问答、法律问题现场咨询等活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同时积极与海淀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海淀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共同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学生法律素养和道德责任感,活动效果良好。
九、队伍及平台建设
1.舆情监测及时有效。充分认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形势,建立舆情分析研判和引导机制,新闻宣传信息报送工作,坚持做好学期开学和重大事件前后的舆情调研工作,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全年共上报舆情信息7篇,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信息。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妥善处理校庆60周年、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等重大事件的舆情应对工作。
2.新媒体应对有所突破。积极应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开通校庆60周年官方微博、学校官方微博、开展“师生微言微语十八大”微博大赛,积极参与“首都百万师生微党课”,几大微博的关注度在逐日提高,微博已经成为学校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做好《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建设工作。
3.队伍素质有所提高。积极组织宣传干部参加首都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专题培训,努力提升宣传队伍专业素质。建立网络辅导员、评论员、管理员队伍,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引导,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
4.牢牢把握舆论阵地。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传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加强校内宣传阵地、课堂教学,讲座论坛、学术交流等管理,严格审批程序,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全年共审批、备案哲学社会科学讲座10余次。全年在学校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共悬挂横幅2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