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彤,高超,许有鹏. 201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县域尺度农田氮素平衡状况的演变—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 中国环境科学,31⑷:423——4302、刘勇华,高超,王登峰,汪磊. 2009.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对BMPs选择的启示. 水资源保护,25⑹: 29——323、周慧平,高超. 2008. 巢湖流域非点源磷流失关键源区识别. 环境科学,29⑽: 8——154、黄贤金,王腊春,高超,史运良. 2008. 太湖水资源水环境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5、汪磊,高超. 2007. 江苏省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问题与对策. 生态经济,189:345——346,3896、王登峰,高超,陈富荣. 2007. 矿山污染区锌在土壤——油菜作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⑷:1347——13517、沈昌高,高超,王登峰. 2007. 铜陵矿区土壤和油菜中铜的分布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18⑽:2374——23788、王鹏,高超,姚琪,申霞. 2007. 环太湖典型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磷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⑶: 826——8309、周慧平,高超,孙波,赵和苍,张桃林. 2007. 巢湖流域土壤磷素空间变异特征及kriging插值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⑹:2112——211710、戴科伟,高超,朱继业,王腊春,钱谊. 2007. 太湖流域磷排放对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响应. 地理科学,27 ⑵:237——24211、周慧平,高超,赵和苍,张桃林. 2007. 巢湖流域农田土壤磷吸持指数及吸持饱和度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增刊):386——38912、王鹏,高超,姚琪,韩龙喜,申霞. 2006. 环太湖丘陵地区农田磷素随地表径流输出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5⑴: 165——16913、王鹏,高超,姚琪,韩龙喜,申霞. 2006. 太湖丘陵地区农田氮素迁移的时空分布特征. 环境科学,27⑻:1671——167514、王登峰,高超. 2006. 农业非点源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方法探讨. 生态经济,175: 256——25815、朱继业,高超,朱建国,宝川靖和. 2006. 不同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中氮的输出特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⑹:621——62716、周慧平,高超,朱晓东. 2005. 关键源区识别: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 生态学报,25⑿: 3368——337417、周娟娟,高超,李忠佩,王登峰. 2005. 磷对土壤As(V)固定与活化的影响. 土壤,37⑹: 645——64818、高超,朱继业,朱建国,宝川靖和,王登峰,周娟娟,高翔,窦贻俭. 200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磷输出及其季节性分布特征. 环境科学学报,25⑾: 1543——154919、高超,朱继业,朱建国,宝川靖和,周娟娟,王登峰,王腊春,窦贻俭. 2005. 极端降水事件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地理学报,60⑹: 991——99720、王鹏,高超,姚琪,韩龙喜,申霞. 2005. 环太湖丘陵地区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输出特征. 农村生态环境,21⑵: 46——4921、高超,朱继业,窦贻俭,张桃林. 2004. 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与原则. 生态学报,24⑴:109——11622、高超,朱继业,戴科伟,高松,窦贻俭. 2003.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太湖水环境保护:困境与出路. 地理科学,23⑹:746——75023、吴蔚东,张桃林,高超,孙波,彭补拙,赵其国. 2003. 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下不同母质的土壤质量性状. 山地学报,21⑴: 73——7924、高超,朱建国,窦贻俭. 2002. 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发展态势与研究重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1⑶:260——26325、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2002. 氧化还原条件对土壤磷素固定与释放的影响. 土壤学报;39⑷: 542——54926、高超,张桃林,孙波,吴蔚东,鲁如坤. 20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农业氮素管理:现状与问题.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⑸: 716——72127、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2001.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启示. 地理科学,21⑸: 428——43228、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2001. 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对磷的吸持与解吸. 环境科学,22⑷: 67——7229、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2001. 太湖地区旱地土壤对磷的吸持与解吸特征. 湖泊科学,13⑶: 255——26030、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2001. 农田土壤磷流失风险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21⑶: 344——34831、吴蔚东,张桃林,高超,孙波,彭补拙,赵其国. 2001. 红壤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演变. 土壤学报,38⑶: 285——29432、高超,张桃林. 2000. 面向环境的土壤磷素测定与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保护,19⑸: 282——28533、高超,张桃林. 2000.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磷素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农村生态环境,16⑷: 24——2734、高超,张桃林. 1999. 农业非点源磷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对策. 湖泊科学,11⑷: 369——37535、高超,张桃林. 1999. 欧洲国家控制农业养分污染水环境的管理措施. 农村生态环境,15⑵: 50——5336、高超,窦贻俭. 1997. 宜兴山区采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山地研究,15⑴: 62——6637、高超,王猛. 1993. 大别山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安徽地质,3⑵: 59——6638、Gao C and Zhang T L. 2010. Eutrophication in a Chinese Context: Understanding Various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Aspects. AMBIO, 39: 385——39339、Gao C, Zhu J G, Hosen Y, Zhu J Y, Gao X, and Dou Y J. 2010. Nutrient exports from agricultural land in a rural watershed in the Taihu Lake area, China. In: Hosen Y (ed.).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China. Jap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s, Tsukuba, Ibaraki, Japan, 35——4040、Tang J L, Zhang B, Gao C, Zepp H. 2008. Hydrological pathway and source area of nutrient losses identified by a multi——scale monitoring in an agricultural catchment. Catena, 72: 374——38541、Zepp H, Zhang B, Thimm A, Jing Y S, and Gao C. 2002. Physische geographie und nachhaltigkeit: landschaftokologische untresuchungen im subtropischen China. Geographie Heute, 200: 16——1942、Zhang T L, Wang X X, Gao C. 2001. Effects of land use in hilly red soil region on soil erosion and flood disaster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Lorenz King, M. Metzler, and T. Jiang (eds.): Flood risks and land use conflicts in the Yangtze catchment, China and at the Rhine river, Germany, Peter Lang: Europai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Berlin, 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