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总体定位:以基础研究为主,与公益性应用相结合。以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相关的高技术手段,以解决中国大陆若干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进行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并结合和引领地质基础调查,为国家资源、能源、防灾的需求服务。
2014年4月9日,经过两年的建设,“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正式验收,成为国土资源部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经科技部批准,获得2014年运行经费665万元。
2014年4月9日,科技部专家组对实验室进行正式验收
重要工作进展
2014年11月19日,曾令森研究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0万元的资助(国土资源部空缺近8年)。许志琴院士、高锐、刘福来和朱祥坤研究员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4项。
实验室领衔实施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整合计划,完成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和雅鲁藏布江等13口钻井,牵头实施了中国大陆深部探测的4条深地震反射大剖面。青藏高原、中央造山带、地壳探测等计划项目及所属的工作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其中10个工作项目获得优秀。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地幔深矿物发现和中央造山带的构造格架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在西藏蛇绿岩豆荚状铬铁矿中发现具有壳源同位素特征的金刚石和其他超高压矿物包裹体,开启了研究岩石圈中蛇绿岩地幔岩演化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通过俯冲作用进入地幔的蛇绿岩橄榄岩经历的地壳物质再循环的证据给地球科学界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新的研究机遇!提出了祁连—阿尔金造山带经历了早古生代与增生和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多阶段变质作用的认识;提出青藏高原印支碰撞造山系的造山类型和造山过程,提出青藏高原古特提斯体系是由东基莫里和西华夏陆块拼合的结果。
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构造格架图
组织国际刊物专刊3期(Tectonophysics,Gondwana Research,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国内SCI专刊1期(岩石学报)。发表论文14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09篇(国际SCI论文76篇),EI检索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36篇。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属的“微区物质结构和组构实验室”基本建成,新增4套大型仪器设备。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牵头的中国地质调查“青藏高原能源和资源综合调查工程”项目(2015~2021年)申请成功。许志琴院士为工程首席科学家,杨经绥、侯增谦研究员为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召开蛇绿岩、地幔作用及其相关矿床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起成立国际“地幔研究中心”,影响很大。
蛇绿岩、地幔作用和有关矿床国际学术研讨会
2.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是由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认定的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主要从事地质年代学和宇宙年代学研究;发展定年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必要的矿物微区稀土地球化学研究;解决重大地球科学研究课题中的时序问题,特别是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及早期历史研究;主要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研究;地质年代表研究;大型和特殊矿床成矿时代研究并从事科学仪器研发。
核心仪器是两台SHRIMP II(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II)大 型二次离子探 针质谱计。2014年,中心单台SHRIMP 仪器的科研论文产出158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84篇),保持世界同类仪器第一位的水平。
2014年8月,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发布2013年度国家科技平台用户满意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总体满意度位列21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首。
重大项目及科研进展
中心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主要部件均已加工并完成单独调试,2014年10月启动了仪器整机的总装配和总调试工作。
中心研发的两台TOF-SIMS仪器整机(已组装完成,进入总调试)
汪民副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实验室建设现场会上作重要讲话
参观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领导关怀
2014年3月20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召开重点实验室建设现场会。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调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心及中国国际前寒武研究中心(IPRCC)主办了两项重要国际学术活动——“运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方法研究地壳演化”国际讲座和鲁西地区国际野外地质考察活动,对提高我国前寒武地质研究水平和培养年轻地质工作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运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方法研究地壳演化”国际讲座
鲁西地区国际野外地质考察活动
3.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领域:矿产资源勘查、油气及非常规能源勘查、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地热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研制、地质分析测试技术、仪器设备研发、方法技术完善与成果推广应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等。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一套人马”)。
4.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定位: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分享当今世界最新的资讯和成果;积极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同时在岩溶动力系统运行规律与岩溶作用对全球碳循环的意义及碳汇效应、石笋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应对极端气候岩溶含水层管理和脆弱岩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四个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岩溶区资源环境问题对策,起引领和示范作用。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一套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