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述
地下水是华北平原的主要供水水源,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逐渐增大,据统计,2003年开采地下水量为206.0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9.4%。近50年来,地下水在华北平原的工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001~2005年历时5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持,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家庄经济学院和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参加,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在充分分析华北平原地下水研究现状和国内外地下水研究趋势的基础上,补充大量野外调查、钻探、同位素、水化学样等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系统构建了华北平原第四纪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按2.58 Ma第四纪下限统一厘定了松散层地层层序,恢复了岩相古地理;原创性地解决了含水岩组和地下水系统划分界面和属性界定难题,准确刻画了各系统水文地质参数,极大地提升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水平。
(2)编制了地下水同位素平面图、剖面图23张,精确刻画了地下水循环模式。首次全面阐明大规模开采条件下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组成变化特征、机制和更新能力,显著推动区域水文地质学等有关理论发展。
(3)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块状结构、分层结构、地下水循环理论,建立了14万km2的华北平原大区域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尝试性地开展了大区域地下水数值管理和数值评价研究。并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和雨洪时空分布具体情况预测地下水变化趋势,回答了区域面临的重大热点问题,为国家和区划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4)圈定了“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复合大漏斗”,揭示了漏斗演变及其地质环境效应机制,提出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地质阈值,为缓解华北平原缓变地质灾害提供不可缺少的关键科技支撑。
(5)探明了23个应急水源地,可供水量244.5万m3/d;圈定了7个地下水优级可调蓄区,调蓄空间48.58亿m3。
(6)揭示了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现状,提出了可规模利用区、可适量利用区、可分散利用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地质环境功能保护区。
依托项目成果,出版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7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7篇次,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13次。
项目成果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2009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作品裴秀金奖,201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项目成果可为国家和有关省(市)的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基础依据,圈定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和地下水优级可调蓄区,可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参考。
项目成果已在国家和区内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和河南省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地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规划编制中得到应用,为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等部门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年春季大旱中,本项目成果为制定抗旱应急行动方案提供了基础支撑。项目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地下水学科理论,被中国地质大学和相关院校确定为教学参考资料。
三、推广转化方式
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咨询服务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联系人:申建梅张兆吉费宇红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268 号
邮政编码:050061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