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藏品图... 1996年10月,长沙出土了14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公元222年—公元280年)的简牍,数量超过了中国历年来出土简牍的总和。它的内容涉及三国时期吴国的司法、财政、赋税、户籍等多个方面,对深入研究三国孙吴时期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赋税制度、书法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序厅] 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陈列馆的序厅,大家看到的背景板是四块木牍,它们是以长沙吴简中的木牍放大而成,目的是使大家对长沙吴简的形制、文字、内容、书法等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展台上摆放的是木简和简册,是按1:1的大小复制而成的。 走马楼出土的长沙吴简,总数量约14万余枚,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它杂类等。是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地下文献的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列入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第一组 组图及文物陈列长沙,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7年为配合位于五一广场的地下商场的建设,长沙市文物部门清理出战国至明代古井19口,灰坑3处,出土一大批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物首次以科学的地层关系及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了长沙古城的2000余年的城建历史,为进一步探讨长沙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及发展变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1996年7—12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湖南平和堂商业大厦的建设,清理出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井窖57座,出土铜、铁、陶瓷、竹木等文物3000余套,在编号为22号古井窖中发现了14万余枚三国吴纪年简牍。展柜里陈列的是从古井窖中出土的文物,均为原件。包括:陶瓦当、钱币、简牍、陶罐。第二组 长沙吴简内容长沙吴简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它杂类等,涉及纪年、职官司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这批简牍是吴国孙权时期长沙郡及所属县(临湘候国)的文书档案,是目前研究三国史尤其是孙吴历史最重要的出土文献。其中赋税简出土最多。赋税简 是长沙吴简最为重要的内容。当时赋税主要征收钱、布、米、豆、皮,其中,米类有很多名目,有税种之分、有品质之分、有产地之分等。一般说来,米、豆入仓,钱、布、皮则入库。这批赋税简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孙吴吏民缴纳赋税的详细资料。赋税简中有大量关于当时度量衡内容的记录,容量制有斛、斗、升、合、勺,长度制有匹、丈、尺、寸,田亩面积制有町、顷、亩、步等。精品陈列柜。为什么这批简牍能完整的保存1700余年呢?主要是这批简牍以竹笥装置,上面以粘性黄泥密封,加之深藏,地下水位高,使简牍与空气隔绝,细菌不能繁衍,所以能保存下来。长沙吴简中竹简由竹类中的刚竹制作而成。由于长期浸泡在黑色潮湿的泥土中,其饱含水分,竹质严重腐朽,纤维分离,竹简颜色为深褐色,字迹散淡,因此,长沙吴简的保护整理工作十分复杂,一般需要以下程序:剥离、揭取、清洗、检对、登记、存库、换水、施药、防霉、防腐、脱色、脱水、照相、释文、建档、保管、出版等。第三组 吴简形制长沙吴简形制有简、牍、签牌、封检、封泥匣等,其中竹简数量最多。竹简 长沙吴简主要为竹简,其形制有两种,一种长25—29、宽1.2—1.5、厚0.15—0.18厘米,另一种长22.2—23.5、宽0.5—1.2、厚0.05—0.1厘米,用上下两道编绳编连好后再行书写。牍 《说文》:“牍,书板也。”即用于书写的木板。其宽度比简宽,可以书写数行。长沙吴简所见之牍多系木板,杉木质地,但也极少数用竹板做成,长与简略同,宽窄不一,厚度均超过竹简。检 《说文》:“检,书署也。”《释名·释书契》:“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露也。”封检用于封缄和标识各种物品和文书,大多署有文字以说明封缄的目的,如传送、封存等。有些封检虽无墨书文字,但其封泥上必有印章文,使之具有信用功能。长沙吴简所见封简均为长方形,木质,下端有缚强的绳槽和填泥的方孔,方端则是书写标题的题板。类似于现在的封条或印戳。楬 《说文》:“楬,楬桀也”。即标签、签牌,属于标识文书,是特殊的简牍形式,实物所见皆为器物楬和文书楬两种。长沙吴简所见之楬均为文书楬,木质,楬上书有标题。名刺 刺是用以谒见禀报的实录文文书。长沙吴简中不少是名刺简,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安、谒见、荐举、赠物等内容。如展板所示:“弟子黄朝再拜问起居 长沙益阳字元宝”。意为:一个叫黄朝的弟子再次来拜见他的老师,目的是向老师问安,他是长沙益阳人,元宝是其字号。第四组 简牍的制作书写简牍的制作一般包括备料、片解、刮削、杀青(或上胶液)、编联诸程序。这里展示的是简牍制作过程的工艺流程。 简牍,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始于春秋战国或更早,盛于秦汉、衰于魏晋,先后使用了三千余年,因而留下了辉煌的文献资料,成为中国文物宝库中极为珍贵的宝藏。在纸张发明和推广之前,简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和承载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奠基时期起着重大作用,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组 战国时期简牍(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商周时代的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的使用已十分广泛。战国时期的简牍是中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简牍实物。这一时期的简牍集中发现于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省。第二组 秦代简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王朝。由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使秦代保存下来的简牍显得尤为珍贵。这一时期的简牍集中发现在湖北、湖南以及秦腹地甘肃。第三组 汉代简牍(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代是简牍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简牍发现的地域更广泛,数量更庞大,内容更丰富,影响更深远。以1900年新疆于阗、楼兰遗址发现的汉晋简牍为先声,至1949年,中国简牍发现的地点集中在西北地区,其数量较多,保存也较完善,客观上为国际汉学的发展提供了资料。但由于当时国家处于贫穷落后战乱的局面,这一时期简牍的发现大多和国外探险家活动密切相关,所发现的简牍也大多留存在海外。22号古井复原井剖面22号古井窖位于湖南平和堂商业大厦工地东侧,是不规则的圆形袋状竖井,井口距地表深约800厘米,直径310—350厘米,简牍层厚约20-50厘米,简牍以竹笥盛装,上以黄泥覆盖,简牍层上距残井口约150厘米,下距井底约360厘米。简牍层下出有大量的青瓷器。井底有一方形木构井圈,以吸存地下水。该井窖是一座建于东汉晚期、废弃于三国时期的仓窖储藏井。 文字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自有了文字,便有了书(刻)写文字的载体。世界最初的文字载体,与本国的环境资源密切相关,既丰富多彩,又具一定的共性。随着文明的发展和各国文明的相互影响,世界书写材料逐步趋向统一。尤其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纸大量使用并广泛推广,使纸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第一组 泥 版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沼泽地盛产的粘土制成泥版,用芦苇杆削成切面呈三角形的笔,在泥版上印刻成文字。由于这种文字呈楔形,后来便被人们称为“楔形文字”。泥版作为最初的文字载体,具有取用方便、造价低廉、坚固耐用、保存持久的特点。泥版在两河流域使用时间长达3000余年,为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留下了大量见证。第二组 纸 草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地生长一种植物“纸莎草”。古埃及人用它的纤维杆制成“纸草”作书写材料。英文的paper和德文、法文的papier,都源于“纸草”(papyrus)这一名称。在古埃及,纸草的生产由国家垄断。从公元前3000年起,埃及的纸草就出口到全地中海地区。第三组 羊 皮公元前2世纪,埃及拒绝供应纸草给敌对的帕加马(今土耳其境内),小亚细亚的抄写员只好用羊皮制成羊皮纸用于书写。第四组 石料、树皮和树叶古代使用石料做文字载体的民族部落比较多,而最具特色的是聚落在印度河流域最早发明印度河铭文的人们和美洲大陆上最早在石柱上刻写文字的玛雅人。第五组 甲骨、青铜、竹木、帛、纸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较清晰地看到甲骨、青铜、竹木、帛、纸等文字载体的发展过程及其特色以及她对世界文明进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长沙文物精华展》所展出的部分珍宝,如瑰丽凝重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玉石器,绚丽夺目的漆木器以及华丽多彩巧夺天工的长沙窑釉下彩瓷,浓缩和再现了长沙这片神奇土地上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了这一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创造,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而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期。近百年来,以长沙宁乡为中心,相继出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兽面纹提梁卣等一大批精美绝伦、件件是国宝的商周青铜器。长沙成为和四川广汉、江西新干齐名的中国南方三大出土商周青铜器群的重要地域。 您现在看见的这是一幅商代统治者祭祀的场景复原。商周时期是统治者权力至高无上、神权被充分利用的时期。他们认为神灵是有先知的,统治者无论是大事小事都会以祭祀的方式求助于神,希望获得神灵的智慧,得到神灵的保护。商人祭祀不仅隆重,而且十分虔诚,他们会不惜花费大量的牛、马、羊等作祭品。说到祭祀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礼器,礼器是中国先秦时期用来别等级,明身份的器物,是奴隶主贵族在重要的祭祀和宴享中使用的青铜器,一般包括酒器、乐器、食器、水器等。这边陈列的就是一组祭祀中使用的酒器。我们先来看这件兽面纹提梁卣,它的腹部装饰有一兽面纹,又称饕餮纹,古代传说饕餮是一种生性贪婪的凶兽,兽爪锋利,粗眉大眼,给人以恐怖的感觉,这正代表着奴隶主阶级至高无上的权威。下面陈列的是人面纹方鼎、兽面纹铜觚、兽夔龙纹提梁卣。接着让我们一同走入展览的第二部分湘楚瑰宝。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力量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互相争霸。楚国到了楚庄王时已经发展成“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泱泱大国,当时争霸称王必不可少的先进装备是青铜兵器,长沙是楚国南疆的军事重镇,所以遗留下来的兵器有很多。首先我们看到的这是青铜剑,发掘它时就已经是这么锋利无比了,可见当时铸兵工艺是十分先进的。在这里陈列的有青铜戈、尊、矛、弩机等。我们来看这件弩机,它是战国时期最先进的武器,战国时期楚国已能制造出连发20支箭的弩机了,楚国的强大与其能生产和拥有先进的武器有密切关系。 两汉时期,长沙为郡国首善之地。马王堆汉墓、河西咸家湖古坟垸西汉王室墓等一批大型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稀世珍宝:玲珑剔透的玉器、繁华亮丽的漆器、精美绝伦的乐器、巧夺天工的丝帛,为今人构筑了一个二千年前五彩缤纷的世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长沙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盛况。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保存完好的最早的丝弦乐器—筑。筑身十分修长,一端呈长盒状(这是它的共鸣箱)一端如棒槌,长117厘米,宽11厘米,高6厘米,这是建国50年来中国文物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筑是先秦时代的古乐器,有研究者认为,它发源于中国的南方,战国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本来筑上是有五根丝弦的,但历经2000多年,丝弦已被腐蚀掉了。据考证,它是古筝的前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燕赵名士荆轲刺秦王便是在悲壮的筑声中踏向三秦大地。湖南虽然不出产玉石原料,但由于长沙是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玉器也出土不少,尤其以西汉长沙国时期为多。长沙出土的玉器多为礼器玉和装饰玉。玉璧是礼玉中的一种。有三种用途:一是为祭祀物;二是两国邦交馈赠的礼物;三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持璧人的身份由璧的纹饰和执璧数量的多寡表示出来。相信大家都喜欢看歌舞表演吧,那汉代的宴饮场景一定会吸引你的眼球。请大家随我一起前往吧。场景中有三位演奏家,中间的在鼓瑟,左边的在击筑,而右边的则在吹笙。汉武帝建立乐府,目的是改革传统的郊庙音乐。乐府大规模地采集、整理和改编了大量民歌,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优良传统,它大胆反映现实的精神在诗歌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汉乐府的建立,对中国文学、音乐发展都起到决定性作用,更使民乐得以进入宫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西汉后期漆器工艺在中国十分普及。漆器轻便、美观、不易摔破,是较好的生活日用品。 长沙简牍博物馆于2007年11月8日起实施对公众永久性免费开放,欢迎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前来参观。星期三——星期一上午9:00至下午5:00(下午4:30停止领票进馆)开馆,每周二、除夕、正月初一、初二闭馆。 持有效身份证件,到长沙简牍博物馆领票处领取参观券;团体参观须提前一天电话预约凭单位介绍信或旅行社任务派遣书在领票处领票。领票后请排队依次通过安全检察进入展览大厅。 (1)为给您提供一个雅静的参观环境,确保文物安全,每天上午限定参观观众为2500人次,下午为1500人次,请您入馆后自觉接受管理人员的引导。(2) 您随身携带的物品通过安检后,方可进馆参观,较重的物品携带不便可在服务台免费寄存,贵重物品自己保管,寄存处不承担责任。请您在16:30前取回您的物品。(3) 衣冠不整者、精神病患者、醉酒者、携带宠物者禁止入内。(4) 展厅内禁止吸烟,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5)学龄前儿童,小学生须有监护人陪伴参观;高龄老人、心血管病患者、行动不便者须有人陪伴参观,在馆内出现问题馆方不负责任。(6)请爱护公共设施,花草树木,如有损坏须照价赔偿。(7) 为保护馆内环境卫生的整洁,请不要随地吐痰、饮食、吸烟、喧哗、玩耍嬉闹、口香糖切勿随地乱吐、随手乱扔废弃物、请不要在展区做与参观无关的事情。(8)请不要在展厅内使用闪光灯拍照,这样对文物有损害,谢谢您的配合和理解,保护文物人人有责。(9)下雨下雪天您进馆参观请在入口处将雨具套进塑料袋,以免弄湿地面。(10)本馆停车场仅供团队参观停放,入馆的非机动车辆由工作人员引导至指定地点有序停放,确保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秩序。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92号
资料参考: 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贯穿了玉文化,它也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玉器中,良渚玉器及后来的战国玉器以其不可思议的精湛技艺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同时也为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佐证。在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史中,当推战国、汉、清三个历史时代为鼎盛期,其工艺水准为一个时代的颠峰,究其原因首先是玉器及玉文化融于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礼教及生活之中,从当朝的统治者到黎民百姓,对玉器有着一种崇拜,将玉器所具有的玉德融于社会的道德之中;其二是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物质丰富、文化发达。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中,对现代玉文化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清代,它不但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而且是为后人留下大量艺术珍品的时期。这一时期宫廷玉作及皇家贵族完整的玉文化理念也对后人有着极深刻的影响。但清朝玉文化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顺治建立政权到康熙时代止(1644—1722),此阶段为清朝刚刚建立政权时期,根基未稳,而经济也处于恢复期,加之崇尚节俭,所以像玉器这样的奢侈品基本上在宫廷玉作中是没有的,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统计,万余件玉器藏品中,未发现顺治到康熙年号的作品。雍正经乾隆至嘉庆(1723—1820)为清中期,经康熙这位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君主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乾隆酷爱中国文化,所以中国玉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乾隆24年之后至嘉庆初年,在约40年的时间里,出现中国琢玉史上新的高潮时期,遗存了众多丰富多彩的珍贵玉器,展现出琢玉史上的辉煌成就。道光至宣统(1821—1911)年,属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国力不振,列强入侵,玉文化日渐衰落,而玉雕技艺也日渐西落。 清代的玉文化鼎盛时期在乾隆盛世的后期。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界将乾隆盛世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宫廷玉器发展缓慢,主要琢治了一些仿古玉和时作玉,乾隆二十五年后,玉器制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回部每年两次向朝廷进贡玉料四千斤,玉料增多,促进了宫廷的玉业发展,同时城市经济繁荣,富有的商人、庶民都在购买各式玉器,扩大了玉器的供应量,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促使乾隆提出了一整套治玉理念:端正俗样、崇尚师古,提倡画意、推广痕玉。所谓"俗样"即玉肆在玉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顾玉质玉性,制作了大量的样式庸俗、做工粗糙的大路货,同时"华嚣"之风盛行,一些纹饰浅浮轻巧,有失庄重大度的玉器涌现,被乾隆称之为"玉厄"。 "崇尚师古"是乾隆为了扭转"俗样"的局面,同时也为表明其慕古意识而提出的,并且大批制作了仿古彝玉器,以推动玉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此思想指导下,乾隆后期大量仿商周到秦汉青铜器的玉器,客观上带动了玉文化的发展。同时他还提倡"良材不雕"、"古尚简约"的艺术准则。"提倡画意"也是提升玉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玉不但是一种珍稀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表现内容及手法与图画相似,故乾隆提倡画意,在制玉石山水时,将中国山水画精髓融入其中,写实写意相结合,如同画家追求笔墨情趣一般,如"关山行旅"、"大禹治水"都是以绘画为蓝本,雕制而成,并且充满了诗情画意,此种思想的推广,极大地带动了玉文化的提升,为后来玉雕山水制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广痕玉",痕玉即痕都斯坦玉的简称,即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作品,痕玉有着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其造型、图案都充满着异国情调;在做工上"莹薄如纸,纹饰细如毛发,器表圆混光滑,抚处不留手。"由于乾隆对痕玉的赞美及喜爱,仿痕玉的风潮波及扬州、江宁、北京等地,一时间仿制痕玉之风盛起,民间玉肆称痕都斯坦玉器为"蕃作",称"仿痕玉"为"仿蕃作",流传至今不衰,所以说"蕃作"的纹饰的工艺特征的十八世纪以来的玉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密切,长安成为国际性都市。这时的手工业极其兴隆,手工艺品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但此期玉器出土甚少,现在知道的不过玉杯、佩饰、带扣、带板、玉簪、衮册等很少几种。唐代玉器和器形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风格不同,大量出现花鸟、人物饰纹,器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并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等。南北宋、辽、西夏、金及元代 此时的玉器,是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以来,用于实用和装饰的玉器占据重要地位,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与祭器典章文物相对而言,被称为“玩物”,这些玉器的碾琢水平也很高。由于南北割据和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玉器上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两宋玉器,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因受工笔画影响,所以非常重视神态。宋代不仅工商繁荣,贸易发达,而且道教盛行,理学泛滥,这也对玉雕产生影响,以神龟、仙鹤、龙凤等为题材的玉雕就是当时这些社会思潮的反映。西夏、辽、金、元玉器则以花、鸟、虎、鹿和鱼水纹饰为主,而且以佩饰和嵌件较多。实用品有杯、洗、带板等;以鸟、鱼、兽等为题材的工艺品增多,对玉器的碾琢融入了本民族的生存意识和乡土感情。明代 明代的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城市手工业、商业繁荣,玉器制造也相当发达。这时玉雕的趋向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明代程朱理学泛滥,道教以及民俗信仰深入民间。人们要求社会安定,祈求神灵保佑,以获得今世的荣华富贵。这种社会要求反映在工艺领域就是吉祥图案大为盛行。明代玉器的吉祥图案有八仙、三星等神仙,寿、喜等文字,桃、灵芝、梅、竹、兰、鹿、鹤、鸳鸯等动植物,以及龙、凤、螭虎、角端等瑞兽异禽。吉祥图案有时成为主题图案,有时做装饰点缀,表现出吉祥图案的普遍性与深入性。 明代因喝茶饮酒之风弥漫,致玉制壶杯出现,并与日俱增,此种玉雕最富于时代感。同时,继宋之后,明代艺术仿古之风逐渐形成,影响到玉器生产上仿古玉昌盛。仿古玉滥觞于宋,盛行于明清,主要以青铜器和古玉器为祖型加以改造琢成。 明代书法绘画艺术进一步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和提高。此时,玉器工艺也或多或少受到文人画的某些影响,碾琢写意山水和诗句、款识。这种反映文人趣味的玉器,前代是不见的。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也日臻密切,文人在书斋作画、书写,往往也使用玉制文具或以玉做陈设装饰。 明代统治者为巩固其封建统治,沿袭旧制在冠服制度上用玉来标志等级贵贱。与前代不同的是:系在官袍上的带板用玉数量增加,皇帝、公、侯、驸马和一品文武官员的革带均以玉板做装饰标志。 明代玉雕具有时代风格,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北京、苏州、扬州是当时的三大玉琢中心。宋应星《天工开物》认为:“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州的玉琢工艺在当时被推为全国之首,对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明代中期以后,玉琢技艺发展更快,出现了不少琢玉大师,以陆子冈最为有名,由他琢制的玉器,称为“子冈玉”。但明代玉琢在碾磨细研这最后一道工序上,存在“求形不求工”的现象。 今天,在玉器商店里,人们会选购一件玉器佩挂在身上,他们有的是出于装饰的喜好,有的是为了寓意吉祥,还有一些人,他们佩戴玉器的目的却是基于一种驱灾辟邪的心理暗示。 在玉文化的传统中,驱灾避邪的理念非常奇特,而它的渊源,则是来自于汉代先人一种独特的玉器风尚。 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古老中国的玉器文明不仅从未间断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玉文化的内涵却愈显丰富和厚重。 李博生认为,玉作为我们民族来讲,被视为大地的舍利,佛教的一座庙得到一个佛指舍利,庙就有了核了,这个庙就站住了,就开始受香火了,因为它有那个舍利,玉,应该视同为大地的舍利,那是石头里面的精品,那是大地的骨架的精品。 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学者试图做出解释,但最终也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种文化现象似乎也只能定格成一个无从考究的历史悬案了。 追溯并思索这段历史,学者们认为,当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从发祥到融合并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于文明的传承从来就不会间断过,一种伴随历史走来的古老传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的积淀,它们会悄然而又深刻的融入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藏品主要为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14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和2003年发现的2万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
在八一路清水塘长沙博物馆大门的二楼就是玉器鉴定的,二十元鉴定费,没有免费的
1、《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历史发展》,《博物馆研究》1991年3期。2、《东北早期博物馆概述》,《中国博物馆》1991年4期。3、《“文物”一词浅析》,《文物春秋》1992年1期。4、《九十年代藏品管理的新发展》,《博物馆研究》1997年1期。5、《关于建立藏品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7年3期,第一作者,(1998年1月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6、《历史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博物馆》1997年2期,(1998年1月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7、《关于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现代化问题的探讨》,《博物馆研究》1997年2期。8、《吉林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博物馆的现状与前景》,《中国博物馆》1998年2期,(1999年3月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9、《瓷器藏品登记中的几个问题》,《博物馆研究》(省级)1997年3期。10、《邯郸市博物馆观众调查的启示——兼谈博物馆改变“门庭冷落”局面的对策》,《文物春秋》1997年3期。11、《红山文化玉器研究》,《青果集》(二),知识出版社,1998年12月。12、《俏色玉器》,《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31日第4版,第一作者。13、《辽宁省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中国博物馆》1999年2期,第二作者,(2000年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14、《鲜见墨彩瓷》,《中国文物报》2000年5月31日第一版,第一作者。15、《关于藏品管理程序问题的探讨》,《博物馆研究》2000年1期。16、《藏品管理电脑化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中国博物馆》(C)2000年3期,(2001年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17、《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综述》,《北方文物》2000年3期,第一作者。18、《关于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物春秋》2001年1期,第一作者。19、《元上都城址东南砧子山西区墓葬发掘简报》,《文物》(C)2001年9期,第一作者。20、《20世纪汝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0月。21、《良渚文化“玉殓葬”与红山文化“玉器墓”的比较研究》,《良渚文化论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22、《从牛河梁积石冢谈红山玉器的功能》,《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23、《从考古学上谈岫岩玉在中国古代玉文化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 第五卷 第五期。24、《试论博物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博物馆》(C)2002年2期。25、《新时期藏品搜集途径的转变》,《博物馆研究》2002年2期。26、《关于文物定义的研究》,《博物馆研究》2004年第4期。27、《关于博物馆藏品定义的研究》,《博物馆研究》2005年4期,第一作者。28、《20世纪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原文物》2006年2期,第二作者。29、《高校博物馆学专业藏品管理学课程教学问题的思考》,《博物馆研究》2006年4期。30、《辽宁省博物馆2007年度阶段观众调查报告》,《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第2辑,辽海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61——472页,第一作者。31、《20世纪汝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0月。32、《20世纪中国古瓷及瓷窑址的专题研究与讨论》,《文物春秋》2005年2期。33、《内蒙古出土的元代窖藏瓷器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一辑,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11月。34、《奉节鱼复浦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45—155页。第二作者。35、《百年回眸学术路,盛世展望发展观——纪念〈博物馆研究〉100期》,《博物馆研究》2007年第4期。36、《关于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思考》,《博物馆研究》2007年第1期。37、《沉船考古与瓷器外销——以“碗礁Ⅰ号”资料为中心》,《博物馆研究》2007年第3期。38、《云南青花瓷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三辑,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1月版。39、《奉节宝塔坪墓群唐宋墓葬的发掘》,《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上),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527—547页,第一作者。40、《奉节永安镇电厂北山古墓葬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上),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592—610页,第二作者。41、《奉节新浦遗址2001年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上),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310—321页,第一作者。42、《奉节老油坊遗址2001年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上),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322—336页,第二作者。43、《牛河梁红山玉器——中国玉文化之源》,《古玉新韵——2007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月版,85—95页。44、《东北系青铜短剑辽西起源新论》,《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45、《博物馆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我国文博人才的培养》,《文物春秋》2009年2期。46、《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化关系初探》,《博物馆研究》2010年1期。47、《从考古学上谈红山文化玉器的源与流》,《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版。48、《张湾区犟河口遗址》,《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发现·Ⅱ》,第一作者。49、《湖北省十堰市犟河口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四川文物》(核心期刊)2010年6期,第二作者。50、《山西、河北地区出土的金代红绿彩瓷器的比较研究》,《文物世界》(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51、《金代红绿彩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传承》,《中原文物》2011年第3期,第一作者。52、《吉林地区出土的玉壶春瓶及其相关问题》,《北方文物》2011年第3期,第一作者。53、《免费开放语境下博物馆人性化服务的建设——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观众调查与启示》,《中国博物馆》(D)2011年合刊,2011年。54、《湖北省博物馆观众行为调查报告》,《东南文化》(CSSCI)(D)2012年第3期,第一作者。55、《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战略思考》,《东北史地》2012年第4期,第二作者。5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认识与我国立法保护历程》,《紫禁城》2012年第8期,第二作者。57、《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红山文化为重点》,载《辽河寻根 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20—125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独立完成。
294 浏览 3 回答
321 浏览 7 回答
109 浏览 3 回答
322 浏览 4 回答
343 浏览 4 回答
346 浏览 3 回答
269 浏览 2 回答
205 浏览 3 回答
285 浏览 3 回答
190 浏览 3 回答
298 浏览 3 回答
103 浏览 7 回答
216 浏览 5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13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