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 ~ 2005):从有机垃圾制取生物降解性塑料的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4/9 (排名次序 / 总人数,以下同)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 ~ 2005):利用厨余垃圾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研。 5/93. 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与示范”招标子课题(1995 ~ 2000):重迎茬大豆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分泌物的种类及其毒害和调控技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参加人发表的主要论文:1. Bioconversion of kitchen garbage to lactic acid by two wild strains of Lactobacillus species. J. Environ. Sci. Health (Part A), 2005, A40 (10): 1951-1962 , 2/52. Lactic acid production from kitchen waste with a newly characterized strain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Chem. Biochem. Eng. Q. 2005, 19 (4): 383-389 , 1/53. Enhancement of lactic acid production from kitchen garbage using lactic acid bacteria as starter culture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Options, 2004, Xiamen, China, Volume Ⅱ , 923-927 , 1/54. 用乳酸细菌从有机废弃物生产乳酸 . 现代化工 . 2003, 23 (11): 50-53 , 1/55. 厨房垃圾中高效乳酸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发酵性能的研究 . 高技术通讯 . 2004, 14 (10): 75-79 , 1/56. 高产乳酸细菌发酵厨余垃圾生产乳酸的试验研究 . 现代化工 . 2005 , 25 (增刊) : 148-150 , 1/57. 解淀粉乳酸细菌在厨余垃圾乳酸发酵中的应用 . 环境科学 . 2006 , 27 (4): 800-804 , 1/58. 有效微生物群(EM)对饲料 pH 值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4),80-83 , 1/59. 益生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吉林农业科学 ,2002(1),51-54 , 1/310. EM 发酵饲料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动态变化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2(5),45-48 , 1/411. 益生菌及其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 吉林农业科学 ,2000(3),49-53 , 1/312. 降解有毒的含羞草素和二羟基吡啶化合物的瘤胃细菌 . 微生物学报,1994,34 (5): 379-384 , 2/313. 甜菜糖蜜乳酸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及酵母膏替代物的初探 . 环境科学 ,2004(S1),61-64 , 3/414. 病原真菌对连作大豆的影响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8(1),156 , 3/415. 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动态研究初报 .中国农业科学 ,1997(4),97 , 3/416. 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对大豆根腐病菌生长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4(1),38-42 , 3/417. 厨余垃圾的资源化技术 . 现代化工, 2004,(7): 58-61,3/418. 连作大豆土壤病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吉林农业科学 ,2003(2),37-38 , 2/319. 中国一新记录属──裂孢属 . 菌物系统, 2000(4): 566-567 , 3/320. 土壤病原菌对连作大豆的致病性初探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9(1),32-35 , 3/421. 连作大豆土壤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 吉林农业科学 ,1999(2),37-40 , 4/622. 褐背小萤叶甲对寄主植物选择特性的研究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0,22(3):30-33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