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 天) 此文在行业报发表,未记何时何处。在《齐鲁晚报》发表2014年8月17日篇名为《寻找“佘裕”》,也还可以。 《断舍离》是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的一本畅销书。书中“断舍离”的概念由她本人提出,阐释了日常生活物品整理与收纳的最高哲学。这一理念,不仅提供了整理杂物的方法与原则,更提示人们在“取”与“舍”之间做出选择,从外在生活的整理延伸至内在思维的清理,沉淀出简约的生活态度和放下执念的人生哲学。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在《齐鲁晚报·青未了·书坊》版面看到关于它的推介。大大的黑体字标题“人生三悟:断舍离”十分醒目。在网上搜索一下,果然是超人气热销书,推介语更是炙手可热:超过千万人受益的生活新风潮!风靡亚洲的高效能整理术!超人气的人生最高哲学!引爆精神革命的另类能量书!改变了千万人的思维与命运,人生从此提效 30% !看到如此卖力的推介,我想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现如今泛滥成灾的成功类、励志类、人生哲学类丛书的促销,总是“拉大旗作虎皮”,打着高深莫测的幌子宣传造势,无非是一些泛泛的心灵鸡汤,道理千篇一律、内容七拼八凑,不会有什么新意。但随后,《齐鲁晚报·青未了》又继续刊登了重磅话题稿“岁末‘断舍离’——给生活做减法”。据一位编辑朋友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好评和效法。我禁不住揣测,或许值得一看。带着猎奇的心理我开始“深度”关注和追踪,发现与之相关的背后还真是热闹非凡。其姊妹书如雨后春笋:《知日·断舍离》、《断舍离》(心灵篇)、《断舍离:让心情轻盈到不可思议的人生整理术》、《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断舍离行法》等等。其书评等推介活动更是如如荼。除了以上提及的《齐鲁晚报》,各大网站图书排行榜,山下英子女士也举办了题为“减法生活自在人生”的中国大陆首次读者见面会。对话山下英子的专访稿“断舍离:放下执念,进行人生的新陈代谢”被众多媒体转发。因“断舍离”理念的追捧和奉行,党报评论也青睐有加,《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了“学会‘断舍离’人生更轻盈”的评论文章,微信朋友圈“你今天断舍离了吗”等文章更是被广泛传播。 那么,最为关键的书的内涵如何呢?我们择其部分精华“拿来”共赏。 源自瑜伽和佛学的“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指果断地舍弃无用的东西,提倡不要一味地固守执着,懂得舍弃能获得更多的幸福。作者山下英子修习瑜伽术多年,从其中的“断行、舍行、离行”中发明出一套新的行为方法:“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不取。舍=舍弃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创造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自称“杂物管理咨询师”的,或许全世界只有山下英子女士一人。为了推广断舍离的生活哲学,她创造了这个新职业。具体地说,山下英子的工作是“建议、协助客户扔掉自己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通过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顺便与自己内心的垃圾说再见”。 书中介绍“断舍离的基础——与物品的相处方式。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 , 要斩断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物品在此时、当下 , 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即便是以前用过的东西 , 如果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 就不该怀着‘说不定将来还有一天能用得上’的心情 , 随随便便地保存、保管、收纳它 , 而应让它去此时此刻最需要它的地方 , 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 ,‘舍弃’掉。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 , 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山下英子说:“人类一直在获得和放手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前进。断舍离是一种从扔东西开始的训练,让你觉察自己的欲望是过头还是不足。” 现在,阅读之后的我确有开卷有益之感。其实,“断舍离”的寓意,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舍得舍得有舍有得”等民间俗语很是贴近,也可以在《道德经》中的“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国学中找到追溯,更为形象的类比则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留白”。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留白处尽显天地宽,引人无限遐思。面对以“空白”为载体渲染出的美的意境,作为观者的我们,即便没有什么审美,也能从作品中读出一份简单、安闲与协调。 我想,“断舍离”必定是向极简主义出发的理念。前不久在《读者》看到的“生活,半饱即好”一文是很好的佐证。文中提及“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生活理念在这个极速发展、物欲膨胀的时代受到格外的推崇。”例举了“乔布斯、梭罗、林怀民、爱因斯坦和舒国治”等名家,这些人有个共同的时尚名字——极简主义生活者。代表人物乔布斯,黑色上衣,配上宽松的牛仔裤以及脚上那双恒久不变的大头鞋。物品的削减,投射了乔布斯心灵的干净。没有杂物,没有杂念,便有了至美的境界。同样简单的还有他简约而风靡世界的经典之作——苹果手机。 置身于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是难以“断舍离”的。无论吃穿用度、衣食住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诱惑,本应物取所需的人们,却因为物质的冗余不堪,而迷失在永无休止的欲望中。每个人都心存对物品的需求渴望,每个人的周边都不乏有热切购买欲望的人,每个人都希望工作、生活场所的设施配置一应俱全。以至于人们常常不加思考地购买、囤积、储备,越攒越多的物品需求和购买欲望,杂乱无章的堆砌,毫无次序的摆放,让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变得促狭甚至充满窒息感,不仅不能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反而形成物质的异化。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精神层面上,太多的选择也让人应接不暇。与旁人差异化的明争暗较,人情世故的周旋,海量的信息轰炸,无休止的影视剧,无论生活娱乐还是工作事业,忙乱追逐中只会加剧生存的恐慌,令人虚掷时光、透支精力,无法倾听和辨别内心的声音。我们需要精简生活中的物品,从物欲中解脱出来,从纷杂喧嚣中找回宁静的心灵。若“断舍离”融入日常生活,舍弃不需要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念,那折射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智慧,引发一场自我需求的心灵拷问,让人摆脱物的附庸,直入清爽高效的自由境界。 说到底,“断舍离”不过是为了培养出离心,不外乎我们自小接受的勤俭节约的教育,既比不上高大上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惜物”的宗教熏染,更比不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传统美德。但“断舍离”自有她的小清新,以身边的生活物品入手的高效整理术,让生活化繁为简,反思选择,简化取舍,领悟人生,令“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同时变得有序、和谐。山下英子曾坦言,自己推行“断舍离”的目的并不是要大家扔东西,而是帮助人探寻想扔却扔不掉东西的根本原因。物品也并不只是物品,而是包含了自己思想、感情的东西,通过观察物品与自己的关系来了解自己,看到那个付出努力希望得到认可的自己,并学会完全接纳这样的自己才是“断舍离”的真正意义。 在《断舍离》(心灵篇)的最后一章中,山下英子女士提出了“佘裕”一词。“佘裕”是一种美,只有让外在的生活空间和内在的心灵空间都拥有“佘裕”,我们才能真正从自顾不暇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吸纳新的能量轻松前行。所以,开始行动吧,Let's 断舍离,向极简主义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