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14日来到比利时列日大学世界著名有机和高分子学家Teyssie教授实验室研读博士,从事跨度很大的活性阴离子聚合活性种结构、聚合反应和立构规整机理、新型催化剂及聚合材料产品、活性聚合物工业生产小试等研究开发。Teyssie教授当时有博士生大约35人,博士后15余人,助理教授4人,实验室条件和经费在世界上没有几个高分子教授可以媲美。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方向也是横跨整个化学和高分子领域,从有机合成、催化,到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和聚合物工程,从通用高分子材料,到医用、生物高分子和导电高分子,应有尽有,而且每个方向研究成果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样的实验室研读,再加上Teyssie 的治学风格是确定课题方向后,从思路到具体实验从不干涉,任凭学生自己设计和实践,对于喜欢创新的王博士来说,真是求之不得。但对出国前近5年中,没有从事过科研工作的王博士来说,刚到Tyessie实验室,实验技能和语言交流,是出尽洋相、吃尽苦头。在实验室蒸馏单体时玻璃瓶多次爆炸不说,还不小心让煤气灯烧坏了三导师的二条裤子。Teyssie教授第一次听完王用非常蹩脚的英语叙述他在中国的研究之后,用西方人特有的辛辣对王说:“你的时间比我的时间重要,学好英语后再来找我。”一位负责NMR仪器的德裔助教甚至对王说:“我想告诉你二点,一我不喜欢工作,二我更不喜欢为外国人工作。”在这种情形下,王几乎所有的周末和寒暑假全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从头学起,反复试验,并寻求突围。开学6个月后就把第一篇论文初稿放到了Teyssie的办公桌上。Teyssie对论文的发表审查非常严格,第一篇论文从初稿出炉到发表,花了二年多时间,修改了10几遍,实验反复论证后,才许投稿。由于王博士成绩突出,1年半后,他已不是一位通常的博士研究生,而是一个从学校拿薪水,领导过3个来自法国和土耳其的博士后、2个来自法国和比利时的博士研究生和2个比利时技术员组成的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此小组是Teyssie教授与当时法国最大的化学公司(Elf-Atochem)在列日大学联合成立的,是Teyssie实验室几十个科研小组中规模最大、经费最多的一个。该小组丙烯酸类单体活性络合阴离子聚合的研究在世界上最为领先。短短四年博士研读,王博士成果斐然,在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20余篇论文,美国和欧洲专利12个,发明了4组催化剂体系,为Atochem开发活性聚合产品2个。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低温核磁共振(7Li,36Cl,1H,13C) 研究一般条件下不稳定的碱金属烯醇化物络合物及阴离子聚合活性种结构的学者,其研究揭示了丙烯酸类单体活性络合阴离子聚合的机理,也为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直接、可信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他的博士论文是将四年中他已经和将要在美国化学会大分子(Macromolecules)杂志上发表的近10篇论文编辑而成。基于他取得了不同一般的成就,博士评审委员会罕见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一致同意授予他最高荣誉博士学位(顶尖3%),使他成为比利时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中国留学生,也是Teyssie教授一生培养的60多个博士中获得此殊荣的四个博士之一(唯一的一个外籍学生)。Teyssie教授称赞他思路极其敏锐,每时每刻在创造,能迅速洞察问题本质,善于关联看上去相关和不相关的点点,精于跨学科的移植(NMR研究聚合活性种结构就是一例),并有一双罕见的从事实验的“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