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化时代,各个专家的解读都不太一样,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这个时代已经来临,而且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深入其中。数字化,一个“化”字,说明了一切,我们在进入数字时代的路上,进行时。个人如何能抓住数字化的机遇,这就需要我们能了解数字时代的理想情况,比如说云化、物联网、大数据,这都是数字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个人如果从规划、认知、思维上能向着靠拢,能够得到很快的发展。在大学 生活中,如何适应数字化带来的一切,也是我们需要很重视的,生活的数字化要积极拥抱,但也要认清数字化带来的一切安全问题。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不落伍,不脱节,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与数字的联系愈来愈紧密,数字也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深深地改变我们的生活。降低生产、经营等成本降低劳动力。在数字时代,算力就是生产力。比如客人自己扫码点餐,饭馆就能省下一个服务员的成本,这就是算力在发挥作用。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这样解释“数字化生存”: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20多年前的预测,如今已成为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世界的数字公民,浸润在数字生活中。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高速发展的社会,被称为“网络原住民”,是网络参与和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早上登录线上会议室,中午点外卖,下午查文献,晚上跑完步发个朋友圈,睡前网上购物、刷社交媒体……这是大学生的普通一天,始于网络又终于网络,在一个个App中,他们思考、学习、生活和娱乐。数字化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他们的思考、行为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新的个体存在方式和社会群体生态。“5G冲浪选手”们随时保持在线,“收到秒回”成为网络“社交礼仪”, 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下手机,时间被无限碎片化。伴随着网络互动产生的放大效应,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之间的界线愈加模糊。深处其中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可以轻易相通,并在心理层面上把网络空间视为自己思想与行为的延伸。这种延伸,是否可以替代现实空间呢?数字化技术,让学生面临互动与自我调节的博弈。数字化技术让教育力量跨越山海,走进千家万户,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物理距离。在山坡上找网的女孩,靠线上教学的助力,成功迈进了高等学府。后疫情时代,频繁被打断的线下教学让老师“不想当主播”、学生“不想上网课”,甚至催生“网课学困生”的群体。显而易见,数字化技术拉开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148 浏览 3 回答
91 浏览 6 回答
128 浏览 4 回答
193 浏览 9 回答
147 浏览 2 回答
108 浏览 3 回答
149 浏览 5 回答
212 浏览 4 回答
106 浏览 5 回答
149 浏览 4 回答
186 浏览 3 回答
226 浏览 2 回答
149 浏览 6 回答
127 浏览 5 回答
193 浏览 6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355 浏览 2 回答
164 浏览 6 回答
352 浏览 4 回答
208 浏览 3 回答
302 浏览 1 回答
296 浏览 7 回答
332 浏览 4 回答
328 浏览 3 回答
260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