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它的起因。对自我妨碍行为的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四种情境与个体是 否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有关。 认为个体对自己在公众面前形象的关心超过对自己实际能力的关心,自我妨碍行 为主要是一种保护和提高社会尊严的印象管理策略。Kolditz和Arkin发现被试在公开场合的 自我妨碍倾向显著高于私下情境中的自我妨碍倾向。Covington的研究则表明:尽管个体在 事后有充足的理由让他人相信表现差并不代表缺乏能力,但他们仍用“懒惰”等消极词汇来 描述自己。Tice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个体进行自我妨碍是为了保护自尊,维持公众形象, 而高自尊的个体进行自我妨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增强公众形象。但也有研究发现,个 体虽然在归因方面获益,但却被认为是不重视成绩并缺乏动机和上进心的。Ferrari和Thomp son的研究发现:社会导向的完美主义者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因而在公开场合下更倾向 于使用自我妨碍策略,在私人场合下则不一定;高个人导向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比低个人导向的完美主义者在公开和私人的情境下都更易于进行自我妨碍行为。自我妨碍的这两种动机是不可分割的,从内部讲,主要是保护自尊,保护自我;从外部讲, 主要是为了印象管理,维护自己形象。从自我妨碍的分类上讲,行动式自我妨碍更可能是为 了保护自我价值,因为确实做出了不利于成功的行为;而自陈式自我妨碍则更可能是出于印 象管理的需要,个体并不减少实际的努力,因此并不减少成功的机会,成功了还会给他人留 下良好的印象,失败了也有外部理由做辩护,确实达到了影响他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