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
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诌议》,认为“今日文学之腐败极矣”,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月1日,他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是中国白话诗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白话文学的开山之作——比鲁迅的《狂人日记》早一年零三个月(《狂人日记》也发表于《新青年》)。
《白话诗八首》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发表了白话新诗。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现代新诗的诗体范式开始形成。
胡适介绍: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景星学社社员。
光绪十七年(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光绪二十年(1894年)3月6日,回到籍贯地绩溪随介如四叔读私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读《水浒传》等小说,随禹臣先生读私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读《纲鉴易知录》《资治通鉴》,当读到朱熹《小学》中引司马光论地狱的话与《资治通鉴》中引范缜《神灭论》的话时,受到影响,从而成为无神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