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留学申请的时候,大家都会想着尽可能美化自己,但有句话说的好:“过犹不及”,“修饰”过了可能就会成反效果。
名人推荐信并非对申请有利
一名叫Joyee Lin的招生官说他曾经收到过来自拜登的推荐信。但这封推荐信并没有为这名学生“加分”,反而还起到了反作用。
当然并非是因为对拜登有政治偏见,而是因为招生官从这封来自拜登的推荐信中,看不出拜登对于这名学生的了解。这名学生可能就是想着凭借拜登的名气会为自己加分,殊不知,这样应付的推荐信,即使是来自拜登的也并不会为自己加分。
推荐信要找谁写是很重要的,Marc Mularz这位老师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你的推荐信来自西班牙语老师或体育老师,那肯定是不行的。”
推荐信当然是选择你申请专业领域有所研究的教授学者啊!想要找关系也要找对关系哦!
过分夸大自己的经历
有一段制作app的经历会为自己加不少分,但是许多app都是由一整个团队共同制作才能完成的。
Joyee Lin说道:有些学生提到自己设计了一个app之类的,到应用商店把这个app下载之后发现,这个app只有好看的设计版面,并不能真正使用(没有其他内容)。
也就是说这样的“虚有其表”的经历也并不会为自己加分。除非你是专门负责UI设计相关专业的,这样的界面设计才算是你的作品。
所以在提交之前一定要确保自己提及到的这些成就和成果是能经得起推敲的,因为许多招生官不会仅相信你的“一面之词”,他们会根据你的简历进行更深一步的搜索的哦!
经历中太多的课外活动
在申请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多添加一些活动能够显得自己“经验丰富”,一般来说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但有时候活动过多了,招生官反倒会有所怀疑。
一名叫做Alaxandr MacLochloinn的招生官说到,如果你写了过多的课外活动(例如实习、社团学校活动等),会让人怀疑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更多的学校会希望你所参与的活动都是高质量的,而不是参与活动的数量越多越好。
还有的小伙伴问了,如果自己参与的活动比较少怎么办?可以自己伪造经历吗?
虽然说学校不一定会去核实你的经历是否为真实的,但是国外特别是美国都非常注重诚信,往后你还能确保你还能圆得了这个谎吗?一旦被发现后果很严重,所以并不建议大家这么做。
简历自相矛盾
以上这些可能会因考官而异会产生疑问,但如果你的简历内容自相矛盾,那就是啪啪打自己脸,即使招生官想“奶”也“奶”不起你了。
Harry Lee对于简历内容自相矛盾的问题总结了相关经验,列出简历中可能会出现的“矛盾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段末阅读原贴或者跟着小编继续看下去吧!
推荐人过分夸奖
例如你的数学老师在推荐信的开头写了这样一句话:“[保罗]无疑是我从教生涯中遇到的最好的学生。”
扪心自问,你们觉得是他教过那么多学生里面最好的可能性高吗?大部分推荐人是不会这么写的,作为申请者在自我介绍中也不要这么介绍自己。关于推荐信的写作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事实胜于雄辩
你说你的最佳品质是求知欲和冒险精神,然而你的课程记录显示你并没有选择较为困难的课程。
成绩不合常理
例如你的代数得了C, 数学SAT II得了800。
可能有些同学会问了,我就是这个成绩怎么办?那你可以用其他的考试成绩证明你的高分是真实的,增强说服力。
论文信息不对
在你大三的时候,你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如何阻止Covid-19大流行”的重要论文,哈佛大学的Kingsfield法学教授是你的合著者。
当然你只要不是虚造的论文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经历说服力不强
例如,你想要说明自己通过在全职参加2项校队运动包括参加10次训练时,同时找到时间和精力在硅谷创办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但你父亲恰好在Sequoia Capital——一家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工作。
这会让你的经历变得没有你想象中的具有说服力,因为也许你这家公司只是因为有父亲的扶持而创立起的,不能代表你的个人能力。或许你可以多加点细节,表现自己的能力(表示自己做出的成果而并非仅仅是因为特有关系获得的)
经历要具有一定合理性
“若你在俄亥俄州代顿上学时,还可以在加利福尼亚州森尼维尔(Sunnyvale)做全职CEO,那只有当你姓马斯克(Musk)或乔布斯(Jobs)时,你才能做到这一点。”
若你有与普通人不同的出色经验,最好对你的经验多加赘述,让其变得听起来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