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耶鲁大学教授Fabrizio Zilibotti 合著的新书《爱、金钱与孩子: 育儿 经济学》近期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评价道:作者创造性地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整合和阐释了来自多个学科的大量证据。这本雄心勃勃的书详细论证了家庭会如何影响孩子的 社会 和经济命运。
京领新国际 对Zilibotti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讲述了这本书的背后的逻辑,以及他对中国家长 育儿 的看法与建议 。
Fabrizio Zilibotti: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本科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创立于1088年),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清华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他曾于2016年担任欧洲经济协会主席。曾获授予45岁以下最佳欧洲经济学家的Yrjö Jahnsson奖,以及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也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并担任过多个编辑职位。目前他任经济学期刊《计量经济学》的联合编辑。
首先谈谈为什么写这本书,因为大家知道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一直从事经济领域的研究,为什么会想写一本和 育儿 相关的书?
其实教育是一个很广泛的议题,我也想以学术角度,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教育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我最初写这本书的动力就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和理解各个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区别国家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认识,去 探索 在经济的大环境之下,每个家庭教育的情况。
育儿 是一个恒久的话题,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分歧就在于 如何去权衡孩子“当下的快乐与未来的成功” ,那么不同国家,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 社会 文化背景下的家长,是否在 育儿 这个普遍性的问题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我认为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去过非常多的国家,出生在意大利,后面去伦敦获得了博士学位,我的妻子是西班牙人,我们长期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奔波,包括瑞典、瑞士、英国,最后去了美国,我的女儿是在瑞典出生的,但跟随着我在很多国家上学和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我注意到了家庭 育儿 方式的多样性,我发现 育儿 方式的差异和各个国家的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是有联系的,甚至文化相近的国家在 育儿 方式上也存在差异。这激发了我的兴趣,我自己的经历是让我很适合做这样的研究。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的新书里面所具体分析和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相信,在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经济条件与 社会 文化环境之下,父母们的表现可能会差不多,但是这些前提条件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现在这个时代而言,笼统的来说,欧洲大陆,尤其是北欧,像芬兰、瑞典这样的国家,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更加放任和轻松的。
比如说瑞典,他们有着自由的 育儿 文化,鼓励宽容和放任的教养方式的,他们甚至认为要求一个学龄前儿童安静地坐在餐桌前吃饭是难以想象的,更不用说言语恐吓和体罚了,后者甚至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被认为是违法的行为。
美国和法国的 育儿 方式与瑞典相比就很大了,可以说是咄咄逼人。
在美国的华裔则更加严厉,许多美国人甚至担忧他们的地位会被亚裔赶超,但事实上,他们的严苛程度其实比不过中国本土的家长们,也就人们常说的“虎妈”、“狼爸”们。
总的来说,北欧倾向于轻松放任的教育,中国和美国的家长们倾向于以更加严厉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者说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像是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都会为了进入知名大学而拼命努力。
当然,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很多人会说是文化习俗、 社会 环境之间的区别,但我认为经济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
我的这本书主要就是讲述 育儿 背后的经济逻辑。
我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和 历史 对 育儿 习俗有重大的影响,虽然经济要素很重要,但是我们的基本假设是家长都对孩子有深切的爱。
我们并不单纯认为富裕国家的教育方式更好,也不认为所有用责骂来进行教育的家长是愚昧的。
我们相信家长都想让子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经济环境导致父母面临了各种约束,每个家庭的金钱、资源、能力、时间都不相同,我认为经济是影响大部分父母教育方式的的主要因素。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具体方式上,经济不平等的影响可能比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还要大,为什么?因为在经济非常不平等且未来的收入、地位都取决于出生的阶层,那么父母让孩子怎么样努力都没有用。
当然,如果一个 社会 中,靠着勤奋取得高学历,能够挣很多钱,父母则会用尽全力督促孩子努力学习。
总的来说,就像我们在书中写到的: 我们发现在较低程度的不平等的国家和教育回报率低的国家,家长往往更加宽容 ,就像是我刚才说的北欧的那些国家。相反, 在经济不平等程度、教育回报率较高的国家,家长更严格,更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所以美国和中国有很多“直升机父母”和“虎妈”这样的角色,他们更容易呈现出忧心忡忡的状态。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与 社会 传统给予了父母们这样的刺激,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在学校表现优秀,取得好的成绩太重要了,所以中国的父母也会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励或者要求他们去做这些事情。
我经常会讲述中国一部电视剧中展示的故事,这部剧由赵薇主演,她在剧中的妈妈的形象就是典型的“虎妈”,希望通过巨大的努力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其实他这样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的画像就是中国很多母亲的缩影,她们可能会在教育上做到“毫不留情”。
这背后的根源是经济不平等的程度越来越高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勤奋是跨越阶层唯一的方法,所以高考尤为重要,所以勤奋学习,取得高分非常重要。
另外,我之前做的研究里面是有数据支撑,即 家长通过让孩子参与更多的课外活动对于他们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积极影响的 。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父母真的费了很多心思。其实每个国家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非常理性的,会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在中国,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的确对孩子的未来是有益的。
当然,我个人也非常赞同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去 探索 和学习能够激发自己热情的东西,但是家长们往往会结合 社会 的文化与经济环境进行抉择。
当然经济的原因是一方面, 育儿 文化的 历史 变迁也非常有趣,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的父母告诉我他们小时候的家教严格多了,我以为我对自己的孩子一定也会很宽松,但其实我对孩子教育的干预更多。
其实是因为我们的 育儿 方式取决于我们当下所处的经济和 社会 环境,而非传承下来的 育儿 文化,我们想想,包括中国的家长也是这样,就像上个问题中谈到的,我们会为孩子报各种课程,督促他们做作业。
我认为家长的变化体现了经济的发展趋势, 同样的国家、 社会 文化、由于经济发展的 历史 变迁,使得 育儿 方式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比如我小时候的意大利,我上的是当地普通的公立学校,学校其实都差不多,学生基本都能高中毕业,那些没有去大学的人前途也不错,如果成为工人,他的收入和医生相差不大,这样父母没有什么动力去督促我们学习,而上世纪80年代,经济不平等急剧增加,这种不稳定性导致父母担心孩子落后于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干涉孩子的学习。
其实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释父母采取某种 育儿 方式的动机,而非提供某一种 育儿 方法。
当然,读者们也不用担心看不懂这本书,这本书是通过简单的经济规律来阐述不同的 育儿 方式,并不需要具备多少经济学背景知识。
那么,我想谈谈父母们能够从这本书里面看到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我们可以书中的研究发现 汲取一些经验教训 ,我们的基本假设是父母都会做出对孩子最有利的选择,父母也会针对孩子成长的环境以及期望孩子未来的发展做出最好的反应,而这些环境是各个地方不同的政策导致的。
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升学机制、考试的重要性等等决定了家长所处的 社会 环境,当然政策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高考”,仍然是现在世界上最好的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方式之一。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各有利弊,比如说我书中提到的专断型家长 ,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在低流动性的 社会 中很有效。
因为在这样的 社会 中,成功要求沿革服从于传统 社会 角色,叛逆可能带来很多麻烦。
当然,我也不认为完全放任式的教育是最好的,虽然 这样的教育可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孩子可能会更早接触到 社会 不好的一面,包括酗酒、打架等比较危险的活动中,同时学习成绩较差也可能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当然,我们是持乐观的态度,即在经济发展的长期阶段, 育儿 的改变一般是朝着更好的方面前进,在美国和中国,我们能够看到专断性和体罚正在让位于给予孩子更多独立性的教养方式,我相信家长们的 育儿 方式会更加科学,对于孩子的 健康 成长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