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学校概况贵州大学是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停办,1958年恢复重建。1997年8月,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完成第一次合并,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和原贵州工业大学基础上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同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贵州大学。2005年9月被批准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一百多年来,贵州大学历经沧海,但坚毅笃实、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传承延续、历久弥新,始终坚持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己任,以兴学育人为根本,凝练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为祖国建设大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贵州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百年老校的荣耀和实力。学校总体实力学校现有24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106个本科专业,2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大项目博士后工作站,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MBA、MPA、J·M、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等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之一;有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1个教学实验场和1个工程实训中心,18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办学规模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993人,其中普本科生26223人,硕士研究生3792人,博士研究生95人,成人学历教育脱产生2744人,预科生116人,外国留学生23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18人,其中正高职称304人、副高职称60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868人,在职工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99人、在职工读硕士学位的教师47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8人,省首批核心专家6人,省首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8人,省管专家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3人。办学基本条件现有花溪南、北小区和蔡家关等3个主校区,占地总面积2,824,859.5平方米(4237.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99.8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74.100平方米。学校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与科研实验室146个,校内外实习基地109个,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30,138.8万元,拥有一批性能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各类教学实验室配套完善,能较好的满足各类教学实验的需求。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现馆藏图书379.86万册,电子图书133万册,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18个,实现了图书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信息化,是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核心建设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我校是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贵州省主节点、贵阳市教育城域网中心,建立了覆盖全校9个校区的校园网,校园网光纤线路长达821对芯公里,网络出口宽带达到700兆,网络性能优良,形成了完善的校园网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网络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中心、综合教务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体育运动场184,228平方米,其中标准运动场5个,建有多功能体育馆一座(12,970平方米)。科学研究学校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加强科学研究,科研总体实力成长明显。2003-2006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973等重大课题124项,省部级课题792项,获省部级3等奖以上195项,或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46项。出版学术专著155部,主编教材59部,发表学术论文7370篇,其中被SCI、EI、ISTP 、SSCI收录330篇。学校或2006年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教学改革与建设近几年来 学校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承担国家级教立项18项,省级教改立项49项;全面开展了重点课程建设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6门。教务处曾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称号”。对外交流与合作多年开,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国际影响尤其是在亚太大学联盟组织一百余所高校中的影响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整洁的校园文明环境。各项工作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先进工会组织”、“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连续9次被评为全国(省)“三下乡”先进集体。云南大学具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为当时的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著名 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 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1952年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把我校法律、政治等学科,分别并入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等高校,农、医、工等学院先后分离独立建校,我校由此成为一所以基础学科为主、较为单纯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我校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管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加快了发展。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以此为契机,学校提出“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以“211工 程”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把学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云南大学进入了建国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2001年6月,我校“211工程”、“九五”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表扬。目前,云南大学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2742人(不含三个独立学院学生总数13284人),研究生7497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493人(博士555人,硕士3938人),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2449人,研究生进修班555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9607人。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475人,其中正高职297人,副高职480人;拥有14个本科学院、7个研究院、3个公共教学部,还有研究生部、留学生院和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65 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 8大学科门类;拥有民族学、生态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 27 个省级重点学科;有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1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MPA、MBA、法律、工程等4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 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之一;有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有历史学、生物学、数理学科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教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新产品开发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继1998年我校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云大科技”成功上市之后,我校先后在生物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新药开发、新材料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高科技产业。学校现占地面积2111亩,其中校本部568亩,软件学院校区1543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7444万元;图书馆藏书251多万册;学校设有出版社,并主办《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法学版)等十余种学术刊物。学校现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进入21世纪,云南大学作为云南唯一一所实施国家“211工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国家西部重点支持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全体云大人将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继续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抓住机遇,团结一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云南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更大贡献。信息来源:校长办公室我在贵州大学,它的农学土木工程建筑以及计算机都还是不错的,我喜欢我的母校,贵大正在一个巨大的发展时期,未来几年它会有很大变化的,以为刚刚进入211,它在努力!我对母校的明天充满希望,他已经连续两年进入前100名了,它的明天不可限量!自己深深的感受着人文关怀,另外学校所在地为花溪和畔,风景迷人,适于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