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1125~1210) 中国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图片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又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影响较大。 他20岁时与唐琬结婚,夫妻感情甚笃,但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失败,陆游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罢黜还乡。后屡次上书求职,乾道五年(1169)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乾道八年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襄理军务。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收复中原的希望也就此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 、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五年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得到重用 ,孝宗派他到 福州 、江西 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奏请开仓赈济,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 6 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十五年,陆游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锐意进取,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诗歌创作 陆游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 30 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地位。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 年,现存诗约近 6500 首。这一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在这一时期的诗中 ,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 3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他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抗敌御侮一直是 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 的思想主题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如《书愤》、《金错刀行》、《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陆游同时还对腐朽无能 、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痛斥那些不恤国难 、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如《 感愤 》、《 夜读范至能〈 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诗。对处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的人民,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深切的关怀。并且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他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陆游还写了很多别具风采的诗。这些诗或抒发生活感情,或描写山川风物,呈现着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其中还有些作品将诗情和哲理艺术地交融在一起。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 ,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月色横分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 ,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 ,《 示儿 》、《剑门道中遇微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楚城》、《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等,都不愧是“视唐殆无愧色”的绝句。 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所以有人将他和杜甫媲美,誉之为“可称诗史”。 陆诗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也有不足之处。它虽然“清空一气,明白如话”,但有时不免率尔成章,气势有余而含蕴不足。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缺点 ,是词意和句法有互相重复蹈袭的现象,特别是在晚年。 词的创作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写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 130 首。他的词也是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 。在这首词中他对硬被封建势力拆散的前妻唐氏,倾吐了曲折而深挚的恋情:“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 ,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 ,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凉旷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 、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 ,如[ 汉宫春]“ 羽箭雕弓”、[ 谢池春 ]“壮岁从戎”、[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饱含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又和辛弃疾比较接近。 散文创作 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 。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此类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傅给事外制集序》等皆是。其他如《澹斋居士诗序》等文,则表现了陆游对文学的卓越见解 。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如《 烟艇记 》、《 书巢记》、《居室记》等,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颇似富有情味的小品文。《 入蜀记 》6卷,笔致简洁而又宛然如绘,不仅是引人入胜的游记,同时对考订古迹和地理沿革也有资助。至于他的《老学庵笔记》则是随笔式的散文,笔墨虽简而内容甚丰,所记多系轶文故实,颇有史料价值。其中论诗诸条(如批评时人“解杜甫但寻出处”等),亦堪称卓见 。 地位与本集 陆游是一位创作丰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成就尤其突出。人们公认他高于当时与他并称的尤袤、范成大、杨万里。从总体来看,特别是从反映时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陆游确不愧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 陆游的著作,据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计有《剑南诗稿》85 卷,《渭南文集》50 卷(其中包括词2卷,《入蜀记》6卷),《放翁逸稿》2卷,《 南唐书 》18卷,《 老学庵笔记》10 卷等。其他尚有《 放翁家训 》(见于《 知不足斋丛书 》)及《 家世旧闻 》等 。中华书局于 1976 年排印《陆游集》 5 册,书后附今人孔凡礼《 陆游佚著辑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
1、「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2、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 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公示了正高级教师(讲师)评审结果的公示蒋信伟等99位同志通过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郭世杰等31位同志,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职称评审2021年安徽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通过人员名单1 蒋信伟 合肥市第一中学2 程海滨 芜湖市第二中学3 余祖良 芜湖市第二十六中学(芜湖师范学校)4 刘志胜 铜陵市教科所5 杨善三 安庆市五横初级中学6 沈松怀 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7 井冠华 宿州市教科所8 许秉红 六安市新安中学9 章俊 池州市第八中学10 彭跃为 安徽省宣城中学11 苏夏旺 庐江实验中学12 丁忠书 合肥市琥珀中学13 王一枝 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14 范金豹 芜湖市湾_区教师发展中心15 黄志福 芜湖市第二十七中学16 马力 宿州市_桥区蒿沟中心学校校本部17 张晓民 宁国市港口初级中学18 张业成 滁州市琅琊区教体局教研室19 张芳 滁州市第三小学20 王罗华 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小学21 王立平 六安市裕安区新安镇中心学校22 杨红梅 舒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3 霍同长 舒城县南港镇明德小学24 陈耀忠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5 刘瑞美 五河县高级中学26 苏里阳 淮南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7 孙滨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8 章礼抗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29 徐河水 宿松县程集中学30 胡宏强 天长市炳辉中学31 杨德新 阜阳市城郊中学32 汪智源 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33 李国凯 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教研室34 冯玲 淮南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35 郭巍 颍东区杨楼孜镇中心学校36 葛余刚 肥东县教育体育局37 孙传华 合肥市稻香村小学38 车文胜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城东校区39 田志锋 淮北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40 刘文武 来安县水口镇中心学校41 王孝勤 滁州市湖心路小学42 薛芳 阜阳市颍州区苗桥小学43 陶士金 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4 宋勇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45 方升钱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46 杨培军 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47 田钰 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8 盛庆超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49 陈长亚 淮南第二中学50 刘锋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51 赵洋 亳州二中52 张富胜 肥西县教育体育局53 王莉 合肥市第六中学54 李伦军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55 朱少彪 安徽省淮南第五中学56 殷俊 马鞍山市第八中学57 秦红红 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58 倪宏 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59 孙淑珍 桐城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60 郭永飞 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61 侯姝琛 宿州市教育体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62 薛叶青 六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63 胡月华 池州市教学研究室64 包文敏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65 唐永文 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教研室66 谢庆祥 全椒县教育体育局67 张启中 临泉县高塘镇中心学校68 董光友 庐江汤池中学69 吴徐汉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70 吴奇 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71 丁学武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72 朱彤彤 芜湖市罗家闸小学73 王佩平 太湖县晋熙镇中心学校74 周俊华 庐江泥河中学75 王昌成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76 汪起发 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77 何学保 阜阳市城郊中学78 张思先 合肥市第六中学79 洪成旗 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80 李永艳 淮北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81 孙应芳 利辛县第四幼儿园82 戈益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83 程素芳 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84 戴锦初 滁州市教育体育局85 申秀红 涡阳二中86 王士忠 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87 梁华明 巢湖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88 陈蕾 芜湖市第一中学89 李乐峰 淮北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90 王军 安徽省滁州中学91 樊晓云 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92 高利兵 宣城市教学研究室93 支琴 寿县一中94 陈颖 阜阳市颍州区教育局教研室95 张纪胜 合肥经开实验学校96 张厚学 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97 李拥军 滁州市教育体育局98 黄诚 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天峰初中99 李新猛 蚌埠第三中学2021年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评审通过人员名单1 郭世杰 安徽理工学校2 肖光跃 阜阳科学技术学校3 王永红 舒城职业学校4 张影 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5 李刚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6 姜洁清 池州市贵池区职业学校7 汪礼富 安徽省肥西师范学校8 陈_ 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9 杭海 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10 邓传国 合肥工业学校11 庞春梗 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12 李超 皖北经济技术学校13 倪鹏锐 阜阳工业经济学校14 王志强 阜阳工业经济学校15 程训剑 阜阳工业经济学校16 陈计葱 宿州应用技术学校17 吴宁 安徽机械工业学校18 顾宏 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19 叶承六 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20 丁美龙 宣城市工业学校21 章耀忠 安徽理工学校22 徐大山 铜陵市工业学校23 徐峰 濉溪职业技术学校24 郭代华 天长市工业学校25 谢放 合肥铁路工程学校26 王丽 皖西经济技术学校27 陈瑜 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28 刘莉颍 阜阳农业学校29 韦士成 阜阳农业学校30 郝俊邦 寿县科技学校31 韩东飞 阜阳现代职业学校
来源一:曾姓起源于姒姓。1、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2、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3、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4、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来源二: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的。
任姓(“任”作姓时念rén);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人口约五百三十二万余人。在《百家姓》中排第58位。
任(rén)姓源出有: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芊等八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国语·晋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记载,任氏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姓纂》:「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氏,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
《通志·氏族略》:「或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薛。又云黄帝之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任氏。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之后,主济祀,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之任,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
隐公十一年左传疏:「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因黄帝造车,任姓自称轩辕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车,尊称奚仲为“皇祖”。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敢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族的显赫。
源于风姓,太皞,伏羲氏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暤与有济之祀。”
任姓乃太暤之后,出自太皞(伏羲)之后裔的封地任国(即任城),属于以国名为氏。任姓专门负责祭祀太皞和济水,精通伏羲八卦,天文历法、河流祭祀,擅长琴瑟。《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初期,周成王寻找上古帝王太皞氏(太昊)的后裔,分封于任(今济宁任城)、宿(今山东东平)、须朐(今济宁)、颛臾(今山东平邑柏林乡)四国。后来在春秋晚期,鲁国执政上卿季孙想要讨伐附庸的颛臾国,还被孔子讥讽为“祸起萧墙”。春秋战国时,弱小的任国先后游刃于鲁、宋、齐等大诸侯国,直至战国末期的七雄之间依然顽强地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废黜了任国而置任城县。
又少皞(少昊,生于穷桑,活动于任城、曲阜、微山一带),名挚,有挚国,任姓。少皞封百鸟为官,善弹琴瑟,死后乘凤凰上天封为西方白帝。人称少皞金天氏,为五帝之一。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皇族标记“丁壬”。
皇(丁壬)。任地(今任城)为大本营。壬人首领称“皇”,皇手持规矩,由此衍生其他重要部落。壬娶丁,壬丁合文,诞生“皇”字,丁+壬=皇=车。自称规矩皇族、人皇、轩辕(因皇族是造车的,皇祖奚仲为夏车正),规矩或车是皇族任氏象征图腾。皇族发明了车,为纪念皇族功德,将壬丁合文,又创造了新字“车”,由此,轩辕皇族,名震华夏。壬所生的人,将壬加人,自称“任”。壬人又称仲,为何?任氏以壬为父,以丁为母,将“壬”“丁”两字叠加镶嵌合文,又形成“中”字。壬+丁=中,“中”又加“人”字旁,是为“仲”(人+壬+丁=仲),任氏自称仲,表明是壬丁之后。所以任又称仲,带仲字都属于任氏,例如奚仲、挚仲氏任、仲虺,仲即任氏,含有丁的信息。中即壬丁合文,中=皇。中亦为中华之中,号中华、中原、中国,执中守一,不逾矩,墨守成规,中华圣贤皆明察皇中本义,谨遵规矩皇训。壬乃辛之子,为纪念辛,武王伐纣后,又将皇族任氏封在薛。
帝(癸戊)。癸+戊=帝。皇族的儿子戊即帝族,戊娶癸,产生了帝族,帝(羲)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戊人自称“我”(戊变体)。帝族后代称呼戊为“先(戊人)”,戊的命令称为“告(戊口)”。癸的后代,诞生了两个重要的姓氏:姜、姚(癸+女=姜=姚)。
夏(甲己)。甲+己=夏。己甲连读为夏音。甲为农神,即神农氏,夏人建立夏朝。传至太康失国,少康被迫逃亡任城,她母亲缗,就是皇族任氏之女。壬生女为己,己就是夏人首领妻子庙号。少康在外祖父皇族任氏的帮助下,驱逐东夷,夏人在战斗中发明了铠甲,故命名为“甲”,夏人身穿铠甲,不畏弓矢,大破东夷,史称少康中兴。汤武革命后,成汤将夏人封在杞,以纪念夏人是己的后代。
殷(乙庚)。庚+乙=殷。乙庚连读为殷音。盘庚迁殷,史称殷朝。
商(辛丙)。辛+丙=商。高辛后代建立商朝。上辛下丙,即商字。辛+丙=商。商和殷是宗亲同盟国。
出自商、周初期官吏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壬,即西周初期六卿之一的的地官之长,就是后世的大司徒,后加“亻”偏旁俗称任。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任,即壬,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土地和国民,负责国内田地耕作和征发劳役。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了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改称司徒。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依《周礼》置六官,大司徒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
在大司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的官职古称为姓氏者,称任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⑴.满族舒舒觉罗氏,满语为Susugiolo Hala,属于满族老姓之一,源出辽国初期的古老的渤海国靺鞨族,世居黑龙江中下游两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任氏。
⑵.满族仁佳氏,满语为Iingiya Hala,世居司旺堡(今黑龙江铁力)。清朝初期即多冠汉姓为任氏、仁氏。
今哈尼族、瑶族、回族、土族、羌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任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任氏,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辽国时期人皇王耶律·倍之子耶律·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人皇王,是辽太祖耶律·阿保基之长子耶律·倍的封号。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太祖灭渤海国,在其地重建东丹国,封耶律·倍为人皇王,用汉族法制统治其地。辽天显元年(公元927年)农历8月,人皇王归朝。农历11月,人皇王率群臣请于太后:“皇子大元帅勋望,中外攸属,宜承大统。”太后从之,是日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为辽太宗。辽天显三年(929年)农历9月己卯,辽太宗幸人皇王府邸,后派遣人皇王出使后唐政权。辽天显六年(932年)农历3月辛未,辽太宗召大臣商议军国大事。人皇王妃萧氏率东丹国僚属觐见。不久,人皇王在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惨败,因而投奔后唐末帝李从珂。辽天显十一年(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农历闰11月,后晋高祖石敬瑭率军攻至河阳(今河南孟州),李从珂穷途末路,要耶律·倍与他相陪一起自杀。耶律·倍不从,李从珂就派人将其杀之,然后李从珂举族自焚。后晋高祖下诏收其士卒战殁者瘗(堆)于汾水之上,以京观(古代将阵亡者的尸体堆筑成丘,称作“京观”)。
耶律·倍被杀害后,其子耶律·瑄携族分逃以避祸难,并相约以父亲“人皇王”之首字谐音汉字“任”为姓氏,其后代均称为任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史籍《魏书》记载:“巴夷帅中有任氏。”在《魏书》所指的“巴夷”,就是历史上人们所称的“板楯蛮”,是先秦末期至汉朝时期活动于川东地区的古民族,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又称作白虎夷、白虎复夷、賨人、巴人等。板楯民族主要分布于川东,在四川阆中一带。在两汉时期主要有罗、朴、督、鄂、度、夕、龚这七个姓氏。板楯民族善长弩射,长于狩猎,沿今嘉陵江流域居住。因为该民族在作战过程中使用木板为楯,冲锋陷阵,至死不退,因此被称为“板楯蛮”。相传,还在秦昭襄王嬴则当政时期,板楯民族就曾协助秦国除虎患,因有大功,秦昭襄王特赐以土地,并免征赋税。汉朝初期,板楯民族掉过头来大力协助汉高祖刘邦大战秦军,为汉高祖定鼎关中立下了赫赫功勋,并且由于其俗喜歌舞,还创有著名的《巴渝舞》,所以得到了汉高祖的高度赞赏,将其收为汉朝庙堂舞的一部分,并下诏“板楯世减其赋”。
到了南北朝时期,板楯民族中出现了汉姓任氏,应为汉民族融入的结果,其渊源有待进一步考证。
党项民族,是鲜卑拓拔氏的后裔分支,创建有著名的西夏王朝(990~1227年)。在西夏政权当中,多仿采宋朝的汉制,包括机构、官位、礼制、文字、司法、生产与生活方式等,虽然两国世为敌对国家,战争频乃,但民间往来并没有断绝,在文化、贸易上时有往来,甚至包括婚姻等。在北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西夏景宗大庆三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之前,党项民族中未见有汉姓任氏,多有汉姓李、赵二氏,是为唐朝贞观八年(634年)鲜卑拓拔部党项氏族首领拓跋·赤辞降归唐朝后,由唐太宗李世民赐姓为李氏。吐蕃民族北上扩展后,散居在今甘肃南部与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内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一带。到了唐朝末年,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参与辅助唐朝镇压了黄巢起义,升任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再次被赐姓为李氏,同时赐封其妻室族系为赵氏,李思恭进爵为夏国公。从此,夏州鲜卑拓跋氏皆改称李、赵二氏。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授党项部落首领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发兵前往接收统治权力。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坚决反对降附北宋王朝,率领族属逃奔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建立政权反抗宋朝。李继迁,就是西夏王朝开国景宗皇帝李元昊的祖父。
因此,党项民族中的任氏,当为与宋朝汉民族联姻的结果。南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成吉思汗铁木真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汗国灭西夏,党项任氏族人大部分迁逃江南宋地,逐渐汉化,成为汉族任氏的一支。
长江师范学院代码是10647,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长江师范学院建于1931年,学校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是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支点上唯一一所本科院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2001年,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31年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9月,学校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学校历史
涪陵师范学校
1931年,涪陵县县长谢汝霖修葺扩建钩深书院,并将“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迁入书院新建校舍。
1937年,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女生部并入涪陵县立初级中学校。“农科班”迁石桥沟(今涪陵新光造纸厂处),改为四川省涪陵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
1943年,涪陵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招收高级农业科,更名为涪陵县立农业职业学校。
1946年,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更名“涪陵县立师范学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普通师范生。
l950年,涪陵县立师范学校更名为涪陵县师范学校,涪陵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并入,为其附设农科部。
1951年,涪陵县师范专科部成立涪陵农业技术学校,隶属涪陵专区。
1953年,长寿县师范学校中师班、丰都中学初师班并入涪陵县师范学校。
1954年,涪陵专区文化干部学校并入涪陵县师范学校。
涪陵专科学校
1959年,在涪陵黄旗镇成立涪陵农机学校,经国务院批准将涪陵大学更名为涪陵专科学校,正式启用“涪陵专科学校”印鉴。
1962年,涪陵专科学校停办,复设涪陵师范学校,保留“中师部”,改建为涪陵专区师范学校,并开办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
1963年,涪陵专区师范学校与原涪陵高中达成互换校址协议。
1964年,涪陵专区师范学校由李渡镇太乙门迁至涪陵城(乌江东岸群沱子)现师院江东校区。
1968年,涪陵专区师范学校改称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隶属于涪陵地区革委会。
1982年,涪陵地区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在菜场公社原涪陵地区师范学校校址召开成立大会,正式启用四川省高教局制发的涪陵师范专科学校校印,废除涪陵地区师范学校校印,涪陵师专党委成立。涪陵县师范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涪陵师范学校。
198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教育厅研究同意,正式建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1984年,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
198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涪陵工业学校增挂四川省涪陵工业学校校牌。
1991年,四川省涪陵工业交通干部学校并入涪陵农机校,同时增挂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区经贸委党校校牌
1993年,重庆市批复同意成立“三峡联合大学”,属股份制,涪陵分校设在涪陵师专。涪陵师专校名调整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仍隶属于四川省教委领导。
涪陵师范学院
1999年,涪陵区教师进修校合并到涪陵师范学校,仍挂两块牌子,成为涪陵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基地。涪陵大学校名改为涪陵师范学院。
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涪陵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涪陵教育学院大会在教育学院隆重举行。涪陵工业学校并入后成为涪陵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教学部,涪陵师范学校并入后成为涪陵教育学院师范教育教学部。
2001年,涪陵师专与涪陵教院合并升本,成立涪陵师范学院。
2005年,涪陵师范学院李渡新校区正式启用。
长江师范学院
2006年,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2017年6月,学院获批重庆市高校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学校。
2018年11月,长江师范学院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开办机器人工程学院。
2020年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8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78人,副高职称363人,博士学位教师469人。专任教师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英才计划、重庆市巴渝学者等市级人才54人。另有双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高级专家10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15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各1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8月,学校设有21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5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市级特色专业10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市级一流专业11个、市级一流课程24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思想政治教育
市级特色专业(9个):汉语言文学、化学、物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环境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
市级“十一五”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市级“十二五”重点学科:民族学、物理化学
市级“十三五”重点学科:教育学、民族学、化学、园艺学
学生成绩
2015年至2017年,校内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497项、市级奖1093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5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61人(次)。
学术科研
根据2018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54个、创新团队16个,其中有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和部市共建研究基地6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7个。
2015年至2017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3项,国家部委和重庆市科研项目354项,横向科研课题200余项。学校科研质量(FWCI)和高被引论文稳步提升,发表SCI论文577篇、EI(JA)论文208篇、CSSCI论文392篇,职务发明专利申请390件,授权164件,新品种认定及科技成果转化20余项;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项。
2016年,学校获国家级项目8项,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017篇件,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职务发明专利申请180件(其中发明专利67件),成功转让新品种1个、技术转让2项;新增重庆市高校优秀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8项,部(市)级科研项目立项105项。
学术资源
根据2018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校内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图书和报刊总量169.79万册,订购和自建中外文数据库33个,可提供读者使用数据库63个,数字资源容量达48TB。
合作交流
根据2018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自2004年起,学校共招收来自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波兰、日本、韩国、泰国、斐济、刚果、也门、哈萨克斯坦、布隆迪、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16个国家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学校先后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澳大利亚艾迪斯科文大学、韩国公州立大学与草堂大学、泰国那空沙旺皇家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形成互派留学生、“1+2+1”人才联合培养等合作机制,并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120多人(次),共培养留学生185人。学校有来自波兰、泰国、哈萨克斯坦、赞比亚、刚果、津巴布韦、也门、布隆迪等8个国家的36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336 浏览 3 回答
84 浏览 6 回答
203 浏览 3 回答
325 浏览 3 回答
203 浏览 3 回答
84 浏览 1 回答
352 浏览 8 回答
208 浏览 2 回答
159 浏览 2 回答
233 浏览 3 回答
303 浏览 5 回答
204 浏览 6 回答
333 浏览 7 回答
147 浏览 1 回答
287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