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印文化关系是“单向贸易” (one-way-traffic)。季羡林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实际。因此,季羡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着力探讨为前人所忽视的中国文化输入印度的问题。他先后写成《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4)、《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1957)等论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纸张、造纸法和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 与此同时,季羡林兼治梵文文学,翻译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1956)和《优哩婆湿》(1962),并撰写有《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五卷书〉译本序》、《关于〈优哩婆湿〉》和《〈十王子〉浅论》等论文。 季羡林随着8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到德国留学,开始了11年的纪律羁旅生涯。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深造,几经辗转选定为印度学为主修方向,于是对其倾注了所有的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目睹了纳粹从猖獗到覆灭的全过程。法西斯崩溃前夕,德国本土物质贫乏,季羡林和德国百姓一起饱受战祸之苦,作为海外游子,祖国之思和亲人之思朝夕萦绕,曾在作品中写到“我怅惘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二战结束不久,季羡林便怀着报国之心,回到了祖国.大概就是这样! 希望可以帮助你
小标题是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调理清楚 。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最好字数一样,看起来整齐一点。小标题必须居中。
注意:
选材要精当
虽然一篇文章需用几则材料,但这几则材料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主题,不能随便选几则凑数,也不能同类内容重复选用。所选取材料同样要求典型新颖,有个性特征,能显示作者独特的视角及立意。材料数量要恰当中学生作文一般都限定了字数,小标题作文一般以2~4个小标题、小材料为宜。太少没有必要用小标题;太多,则会使文章要么泛泛而谈,空洞僵化,要么容量太大,字数不合要求。平时训练,在选材上绝不能贪多。详略要得当因为字数的限制,小标题作文所用的几则材料就不能平均用力。读者熟悉的生活略写,内容较新鲜的或最感人的要详写,无论详略,都应注意细节描写,切忌堆砌材料泛泛而谈。此外小标题的拟定要有艺术性、提示性。小标题之间最好能互相关联,使跳跃性的内容联成有机整体。
小标题式作文是一种较常见的文体,即围绕话题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再给它们加上一个简洁、恰当的小标题就可以了。由于这种文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很多考生都喜欢运用,但能够写出新意的并不多见。怎样把这种小标题式作文写得新颖别致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标题要围绕中心,体现行文思路
小标题是文中每个小部分的题目,所以在拟标题时应该抓住这一部分的重点、要点,体现在小标题中。每个小标题都要围绕中心,把话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也会给阅卷者一种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好印象,使他一看就知道行文思路。比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选择一片快乐的晴空》,文中分列了三个小标题,“选择意味着放弃”、“选择是意志的较量”、“选择也可以很温暖”,都围绕着“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揭示了文章主旨。
二、小标题要符合逻辑,体现内在联系
小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关系、层进关系两种。
并列关系即从不同角度反映事物,呈现一种横向联系。例如有一篇文章《败节草》,分别写了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故事、自己童年败节草的故事,并给每部分拟了别出心裁的标题:相见欢、蝶恋花、清平乐、败节草,从四个琐的侧面来表现“很多未知的事情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以证明”这个中心。
层进关系即以事物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组织小标题,呈现一种纵向联系。如有一篇佳作《春天在敲门》,以“消失的春天”、“与春天抗争”、“春天的苏醒”、“久违的春天”为小标题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因父母离异而受伤害的孩子由开始拒绝“春天”到慢慢受到感动,最后终于融入春天,生动的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变化。其中“春天”和“门”都有双关义,耐人寻味。
三、小标题要格式一致,体现工整美感
小标题的结构要大致相同,字数相等,一般一篇文章有三到四个小标题,这样一来,几个小标题就会构成一种排比关系,给人一种工整的美感。比如2002年高考河南一位考生的作文《心灵的选择》,采用了“亲情至要”、“法重如山”、“血沃中华”三个小标题,揭示了选择的要义:骨肉亲情、法律尊严、民族大义。标题格式工整,协调美观。
我相信,只要考生在写小标题式作文时注意以上三个方面,一定能够推陈出新,写出新意来的。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篇小标题式优秀作文。
青春通行证
青春宣言,人人写过无人不懂,玲珑的心装着好多色彩斑斓的梦,晶莹的泪珠留下多少七彩缤纷的虹……
你年轻,因为你真诚
年轻的我们,拥有活力,开始骚动的内心跳动不安,懵懂的心扉隐藏了多少浪漫的故事,幻想花前月下的美丽……年轻的我们也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于是,那颗心便在多情中孕育了奋进的力量,化作无声无息的蒸汽,慢慢在空气中上升……
因为多情,我们苦恼;
因为苦恼,我们选择放弃,选择奋进。
你自信,因为你坚强
年轻的我们充满自信,甚至有些年少轻狂。
带着自信,我们走进了黑色六月;
带着自信,我们踏进庄严的圣地;
带着自信,我们选择了人生之路;
带着自信,我们去书写人生、社会、祖国的满意答卷。
自信来源于坚强,顽强不息的拼搏成就了自信的伟业,顽强不屈的拼搏成就了自信的伟业,顽强不屈的拼搏磨练了守望者的自信。
因为顽强,我们自信;
因为自信,我们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你潇洒,因为你轻松
年轻的我们追求潇洒,因为我们害怕被束缚;年轻的我们追求自由,因为我们渴望飞上自由的天空。
在懂得放松、学会放松的生活中,我们潇洒面对困难挫折,跌倒了,爬起来。
因为放松,我们潇洒;
因为潇洒,我们拥有美好的青春。
青春啊!年轻的一张通行证!
总之,只要是新的结构技巧都可以为我所用。但必须注意的是,任何形式、任何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考生不能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形式的花样翻新上而忽视基本的写作规律,应避免徒有形式而内容空洞的哗众取宠类作文。
在行文中运用小标题,可使文章条分缕析,疏密有致。内容提纲挈领,文面爽洁悦目,中心明确突出,既减少了对过渡文字的铺排,又能展示作者的人文素养。小标题的形式有多种,下面我就谈几种巧拟小标题的方法。
一、比喻式
如中考作文《缤纷的芳香》中用了四个小标题:“红·康乃馨”、“白·梅花”、“青·青莲”、“黑·黑玫瑰”。四个小标题分别借用四种不同颜色的花来比喻四位名人:岳飞、屈原、李白、鲁迅,行文中小作者把花的内涵,色彩与四个历史名人的主要事迹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化整为零,各个突破的实效,给人以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之感,诠释了“生命如花,芳香四溢”的主题。
二、诗句式
如中考佳作《与诗人同行》中用了三个小标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文章构思巧妙,眉目清楚,选择了三位古代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将诗人的不凡身世和他们的传世名句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三个个性独立,形象鲜明的伟大诗人形象。
三、情景式
如中考佳作《剪贴幸福》中用了四个小标题:“旺旺果奶”,“小指挥员”、“外滩跳远”、“鱼儿上钩”。小作者摄取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几个特写情景,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筛选出浸润父爱母爱的幸福之珠,一线穿缀,笔力集中,用“剪贴”这种独特的手法结构全文,且行文灵动,语言活泼清新,生活气息浓厚,亲情炽热洋溢,令人陶醉。
四、对比式
如中考佳作《耳朵“挑食”》中用了四个小标题:“变化之一:吃软不吃硬”,“变化之二:吃麻不吃辣”,“变化之三:吃肥不吃瘦”,“变化之四:吃上不吃下”。小作者目光深邃,以耳朵为依托点,每个小标题运用对比的形式讽刺了官僚作风奉迎拍马、金钱至上、欺上瞒下的不良现象,揭示了真话“销声匿迹”的原因,意蕴丰厚,耐人咀嚼。
五、时间式
如中考佳作《校园里的幸福音符》,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以“1(dou)”、“2(ruai)”、“3(mi)”、“4(fa)”、“5(sou)”、“6(la)”、“7(xi)”七个音符作为小标题,描述了校园生活一日里七个典型片段,内容真实可信,材料生活鲜活,不仅暗合时间的推移,而且向读者传递出音乐的美感,是一篇匠心独具,构思新奇的佳作。
六、串联式
1.色彩串联:如中考佳作《复习生活剪影》,分别以“赤”、“橙”、“黄”、“绿”等色彩为小标题结构全文,展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2.情感串联:如中考佳作《爸爸的喜怒哀乐》,分别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用情感为主线组接了爸爸生活中的各种典型事例,令人耳目一新。
3.诗文名句串联:如中考佳作《水祭》,分别用“风景一:清明时节雨纷纷”,“风景二:路上行人欲断魂”,“风景三:借问酒家何处有”,“风景四,牧童遥指杏花村”做小标题,描绘了四幅关于水的风景画,揭示了水资源污染破坏现状令人呢担忧这一主题,敏锐的洞察力,睿智的思想,流畅的文笔,凸现了小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做文章这种事,没那么多限制.老师们总是说让学生们怎么怎么样,可我一次都没听过,照样发表文章.写文,自己喜欢就好啊.
至于那小标题,爱写几个写几个,不过依自己文章内容来定最合适.
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和正文之间的文字。在正文前或引用蕴含哲理的名言,或自撰几句优美悦目的话语,来展示立体内容、提示作品内涵、阐述写作缘由,让读者从中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脉动,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举例说明:
作文《学会坚强》中写了这样的题记:“女孩,你仿佛是天生的弱者,眼泪是你的孪生姐妹;愁容是你的忠实伴侣,大呼小叫是你形影不离的朋友。女孩,其实你要明白:你的名字不叫弱者。”不读正文,题记中的排比句就已经充分地展示了考生的语言功底,新颖的形式也已充分凸现出考生在构思立意上的与众不同,由此可以想到,正文的内容与语言想必也和题记一样有特色,这就给读者产生了良好的印象。
运用题记应注意要简洁、恰当、深刻、精美。所谓简洁即指题记的篇幅不宜过长,它只是个引子,过长,就会有喧宾夺主之嫌。恰当是指题记和文章的内容相吻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为了文章形式上的创新而生硬地加上一段题记,那样反而有损文章结构的整体布局。所谓深刻是指题记所表达的意思应有哲理,有深度不肤浅。精美是要求题记的语言流畅生动,给人以美感。
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点。另外,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文面爽洁悦目,展示作者的人文素养,吸引阅卷者的注意。列小标题必须以话题为统率,处处体现话题,这样整篇文章才能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中心。如一篇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其三个小标题从不同的侧面表现话题,分别是“温馨的爱”“严厉的爱”“慈祥的爱”。
小标题按照结构形式安排,有并列式、承接式和层进式等;按照叙述内容有时间类、人物类和事件类等。各种类型小标题的安排要灵活,如安排人物类的小标题,可以用人物性格特征作小标题,可以用人物外貌特征作小标题,还可以用文中人物典型的语言作小标题。小标题的使用已成为近几年佳作创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再好的小标题也只是一件美丽的外衣,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还是看文章实质性的内容,要让小标题真正做到为文章的内容服务,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答:如果要用到小标题,一般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这好办,随便地写上几个就可以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首先是要求小标题的个数至少三个,但又不宜过多,多了,每一个都会泛泛而谈,落不到实处。
其次拟题要有一定艺术性。一位考生写了一篇叫《春夏秋冬》的高考优秀作文,其小标题是“春之恋、夏之梦、秋之韵、冬之颂”,最后再来一个“春夏秋冬”小标题,显得含蓄隽永。
拟定小标题,应该简明、准确地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小标题之间要有必要的关联:或者结构形式一致,或者内容上属于并举,或者情节上有前后勾联。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各个小标题下的内容,必须锁定在指定话题之内。
否则,就容易出现偏离题旨的问题。一般而言,拟出3到4个小标题较为常见。
1.小标题就是指将文章非为各个小部分每小部分总结出一个标题,是文章更具条理.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不过要慎重使用.2.题记有点题,映衬,注释,悬念,交代的作用.一般题记都附有诗情画意,但必须与文章有关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题记的格式是在题目下面写上一句话,后面再加上破折号,写上题记两个字.这可是我自己打的,给分好不。
真诚浇开友谊花
庄稼需要雨露滋润,友谊需用真诚浇灌。
——题记
相遇
和她相遇是在一个星期天的中午,那天我在***店里帮忙。她刚从这买了两袋盐,可不一会儿,她又回来了,还大声嚷嚷着:“找错了,找错了!”我心想,找错了活该,谁叫你刚才不数的。虽然我强忍着没说出来,但我的脸色一定很难看。只见她把钱放在柜台上说:“两袋盐是一元六角,我总共才给了你五元钱,可你却找了我八元四角。要都向你这样做生意,不就亏大了。” 啊!原来是这样,我多找了她五元钱,她竟然是来退钱的。我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羞愧,便真诚地说了句谢谢。她说,没什么好谢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诚实,不能贪小便宜。在和她的闲聊中,我知道她和我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只是不同班而已。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知道有一粒种子已悄然落进了我的心田。
相处
初二分班时,我俩分到了同一个班级。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不小心把胳膊摔折了,医生建议卧床休息,这怎么行呢?落下功课怎么办?一向争强好胜的我坚决不同意。这时,她走来了,主动承包了我所有的活计:买水买饭、涮碗洗碟、铺床叠被,上课还帮我记笔记,俨然成了我的保姆,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那段时间,妈妈忙着做生意,没有时间给我做好吃的,她就经常给我带蒸饺,肉馅的,特好吃。如果没有她真诚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和她相处,所有的烦恼都会随风而去,感觉特别轻松愉快。我知道,那粒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了。
相知
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了烦恼我们会找对方倾诉;遇到难题我们会共同解决;获得成功我们会让对方分享。我们成天形影不离,好得就像亲姐妹一样,同学们都戏称我们俩是“连体人”。可进入初三以后,我发现她的话少了,精神也不怎么好,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问她原因,她也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才知道,她和一男生暗暗好上了,可最近,那男生又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孩。我真想把那男生痛打一顿,可理智告诉我:不能鲁莽行事。我必须多陪伴她,多安慰她,尽早把她从那泥潭中拉出来。我对她说:“这样一个薄情寡义的人有什么好留恋的,为他浪费那么多时间简直太可惜了。要是换了我,早就把他忘得一干二净了,我可不愿做傻瓜。”“什么,你说我是傻瓜?”“对,你就是个十足的大傻瓜!”盯着她的眼睛,我一字一顿的说。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她一改往日的萎靡不振,重又变得爱说爱笑,爱唱爱跳了。看着她活泼开朗的样子,我知道我们俩用真诚浇灌的友谊之花终于开放了。
首先,要明确小标题的意义和作用。小标题是对下面一段内容的概括或引导,是主标题的引申。就是说,主标题和小标题是总分关系,而小标题和小标题下的内容又是总述和详述关系。
其次,小标题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但最好字数相等,格式一致。
写小标题的好处就是使文章结构更清晰,布局一目了然,尤其适合考场。写法就是:审题后,列出文章主旨,之后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递进方式列出小标题,也可以只从一个方面,如“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用并列式列出小标题。小标题确定以后,再根据小标题展开全文。
对于考场作文,一个靓丽的标题,再特别注意一下开头和结尾,剩下就是看小标题了。小标题相当抓人眼球,就是说,阅卷老师会更注意你的小标题,而相对忽略你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这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不失为一个“侥幸”获得高分的捷径。
我们的校园春、夏、秋、冬很美丽,你能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还可以听到我们琅琅的读书声。
春春天,大地恢复一片生机,校园里的花开了,像一个个娇气的小公主,它们有的绽开花朵,有的含苞欲放。
真是千奇百怪呀,像一个美丽漂亮的大花坛。绿如翡翠的小草探出头来,像一个小娃娃,在春风的吹佛下,呵呵地笑着呢。
桃树也开花了,那精致的花瓣,看起来小巧玲珑,有红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白色的,真是姹紫嫣红呀。一群勤劳的蜜蜂,嗡!嗡!嗡!地飞进桃花采蜜,不停地叫,好像在说:“今天收获真不错”柳树也披上了长发,如烟如雾。
盆景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像换上了新的衣服一样。爬山虎们正在比赛谁先爬到围墙顶上。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斜飞在瓦蓝洁净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好像在给爬山虎加油助威呢。
小鸟在枝头上唱歌,可能在赞美我们美丽的校园吧。春天可真美呀。
夏 夏天 ,烈日当空,同学们有的在操场上打篮球、有的在树下做游戏、有的在打羽毛球、羽毛球一下子跑到这边,一下子跑到那边,让人眼花缭乱、还有的在踢足球……风伯伯们看见他们汗水直流的样子,不时也吹起了一丝丝凉风。知了在树头上叫着“吱!吱!吱!”似乎在歌唱夏天的来到。
蜻蜓扇动它那又小又薄的翅膀,在明丽的阳光下,闪闪发光。树木也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叶让整个校园变成一个绿的世界,小草依然保持绿色的面貌,有的小花仍然拿着春天的接力棒,有的却淘汰出局。
在夏姑娘的催促下,牵牛开出了花,偷偷爬在教学楼上,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呢!夏天真美呀! 秋 不仅炎热的夏天很美,而且金色的秋天也更美。秋天,整个校园变成了金色的海洋,枯叶在校园里飞舞,小草和小花的叶子都变黄了,同学们也渐渐加厚了衣服,上课了,整个校园显得更安静了,只能听见风吹的声音和琅琅上口的 读书声。
就在这是菊花和桂花开放了,整个校园弥漫着菊花的清香,,清香里还夹着几些桂花香味,一闻,让你心旷神怡。黄桷树也显出身手,过了几个星期,嫩绿的叶子从枝条上长出来,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着绿油油的光。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菊花前转一转,有的在桂花树前闻一闻,有的在黄桷树下看一看,整个操场好不热闹。朴素的秋天也很美丽呀! 冬 冬天,冬爷爷悄悄地来了,我们早就穿上了棉衣,戴上了帽子。
小草也穿上了用绳子做的棉衣,小草和小花也没做好对付冬爷爷的准备,所以“感冒”了。冬天的霸主是梅花,它在这么寒冷的季节开放,这使我想起了诗人张谓写的:“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镑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梢”。梅花把香味给了别人,自己被寒冷折磨的痛苦留给了自己,这不正我们要学习的精神吗?。
你看行吗?(*^__^*) 嘻嘻!~ ~ ~。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 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的.dianwo 这是季羡林的爸爸妈妈 s 寻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 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chán chán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到德国留学,开始了11年的纪律羁旅生涯。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深造,几经辗转选定为印度学为主修方向,于是对其倾注了所有的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目睹了纳粹从猖獗到覆灭的全过程。法西斯崩溃前夕,德国本土物质贫乏,季羡林和德国百姓一起饱受战祸之苦,作为海外游子,祖国之思和亲人之思朝夕萦绕,曾在作品中写到“我怅惘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二战结束不久,季羡林便怀着报国之心,回到了祖国。哈休~累死了!你是六年级的吧?这是我从教材全解上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也六年级哦~
193 浏览 7 回答
278 浏览 4 回答
207 浏览 6 回答
101 浏览 4 回答
319 浏览 7 回答
298 浏览 8 回答
279 浏览 6 回答
345 浏览 9 回答
269 浏览 5 回答
207 浏览 4 回答
294 浏览 2 回答
277 浏览 8 回答
323 浏览 4 回答
287 浏览 6 回答
105 浏览 9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