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意义(上)》节选 人生为什么成了问题呢?因为我们有 无限心 。我们活在每一个瞬间中,我们以筹划和未来的方式活在当下。我们超越现实去筹划那个尚不存在的未来。筹划未来就是提出理想。我们要安顿的就是这个无限心。 我们的 无限心无法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上,构成这现实世界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我们的无限心是无法在现实世界安顿的 。 所以安顿的第一步是 超越现实世界,就是:出世 。 无限心无法安顿在现实世界中,因为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有限的,再豪华的别墅、再高的权位,也是一个有限的事物。 人生最维对付的是自己生命内部的麻烦,就是无限心的安顿。它只有出世。这叫超越现实。先指引一条让他的心出世的路。要先出世,然后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第一步是出世,出世而后入世,入世的前提是出世。 文化要来的前提是这个民族要先有 出世的精神,然后再来做入世的事, 人如何安排好这个最难安顿的生命。 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问题,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心不安顿好就是烦恼来。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峰是王阳明心学。 当佛经说汉语了,一定是佛学思想的中国化。儒道佛三者合流,成就了陆王心学。儒家的出世而后入世的路是什么样?一句话概括, 无所为而为 。 ”为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比方说你有两只脚就得走路,你有一个头脑就得思考和学习。无所为而为针对的是有所为而为,我们做事都有目的。认为这个正在做的事情是达到另外一件事情的手段和目的。而应该是我们之所以这做件事,因为它本应当做。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它不是通向另外一个目的的途径,这样的做事是无所为而为。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它本应当做,不做是不对的。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并没有失败的人生。我们做种种的事情,都因为这种种的事情本应当做。不是因为做了这样的事,达到一个有利于我们的结果。不是为了这一点。” 读王德峰节选—做事是为了什么? - 什么叫永不失败的人生?这就是。 我们之所以去努力的做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它的价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所以我们去做了。我们甚至可能凭借我们的经验知道,这件事做了的后果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仍然去做。这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就是儒家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统一。 再来看看道家,他如何指点一条 出世的路呢,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人为的做事。人为二个汉字合起来就是伪。伪就是造作,道家就是反对造作。造作为什么不好?中国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叫天人合一。是儒道二家都主张,儒家的重点在人,道家的重点在天, 按照道家,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于天,人类生活的麻烦和苦恼都来自于人自己。 这是道家的出发点。于是从这个出发点出发,道家的原则一定是教我们做减法的,减去人为的因素,减的越干净越好。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损就是减少,减少人为的因素,要损的彻底。吃饭是天道规定的,但如何吃饭,道家的精神就来了,偏要吃的好,就是人为。 一旦把人为的东西清洗掉之后,你就看到天道了。 没办法正面告诉我们天道是什么,道是不可言说的,你只能说它不是什么,不能说它是什么。不是什么就是人为的东西统统拿掉。《道德经》和《庄子》叫我们如何做减法的方法。学习老庄的学说是学习作减法的方法,这样的实践,就不知不觉行为在天道里面了。 做事情不要增加自己人为的目标,人为的企图,你不要自己定目标,天道把你的人生规定好了,你顺着走,幸福就来了。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和各位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带着东西来 。 这个东西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环境给我们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来过多次,积累出来的东西。别以为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来过多次了,你信不信?王德峰现在开始讲迷信,我现在真相信。我确实没办法给出科学的论证,这件事情超出科学思考的范围。全凭我们的悟性去领会。 我王德峰想学哲学,当时以为是我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后来知道,是我带来的业力,规定我去做了那个空而又空的学问,这是我的业力。 我们选择这个愿望,还是那个愿望,没有这件事情 。 我们有这个愿望,没有那个愿望,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这个愿望来了以为。我们选择如何实现它的道路,这件事情我们有一点自由的,至于什么愿望来到我们的心里,不是我们的自由。它就这么来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业力来,我的活你干不了,你的活我也干不了。各自的业力不一样。 什么叫做事?佛家说,你这辈子又来到这个世界上来了,你非做事情不可,做事情就是消业,因为你带着业力来的。这是你躲都躲不了的事情,你就好好做吧。做事就是消业,因为做事情是为了消业的缘故,所以我们不求结果。最好它没结果,没结果更好。如果它有了结果呢?很可能旧业未消,新业又来了。但是做事哪里没有结果呢?佛家也看到,只要你做事情,就一定会有结果,但是这个结果跟你没关系。这就不是你的业了,不是你造的新业,所以是无心而为。无心而为的意思不是教我们做事不认真,事情一定要认真去做,但是对它的结果不关心。因为做事就是为了消业。除心不除事。事情不能拒绝的,你就担当起来做,消业。 犹太教说我们有知识,骄傲是罪。信仰的前提是谦卑。充分领会到自己面对的虚无,以对虚无的领会活在当下,西方人的出世的路是崇拜上帝,渴望天国。基督徒的婚姻是上帝的事业的一部分。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儒家的学问是仁学。心学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道德的根源在人心中。荀子说人有生物的自保本能,为了避免同归于尽,发展了道德,我们遵守道德是为了让利益斗争被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而孟子认为道德来自于我们的心,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孔子讲仁的根据在我们的心里,侧隐之心,仁之端也。 我们的身体把自己跟别人分开来了,侧隐之心由然而生,是打破了身体的间隔了,这时候这个心与这个小孩联系在一起了,这叫仁心感通。 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存在,indivdialism,叫个人主义。主导近代西方的原则叫个人主义。个体主义。个体的人,他们原先是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基督教的团体中,基督教衰落,他们从团体出来,变成了一个个的个人,个体的人,然后他们按照理性的法则确定个体的关系,契约,原则,用理性来确定契约,所以个人主义原理是近代以来欧洲社会的基本原则。 我们虽然承认形骸间隔,但是又有仁连在一起了,是一体之仁。不仅是同类,非我同类,鸟兽的痛苦也会令我们产生哀悯之心。花草瓦石无端被毁坏。我们也会哀悯。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无机物的存在就是为有机物的存在创造条件的。有机物趋向于植物,植物趋向于动物,动物最后趋向于人。 人是生命情感,生命情感的核心就是仁 。 按照中国的宇宙观,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生命趋向于它的真理,叫生命情感。我们离开无机物,我们也无法生存,所以瓦石之类无故的被毁坏,我们会生顾惜之心,你离开这个自然界的无机物你能生存吗?植物来了,动物拿植物做食物,食物链就来了。所以植物趋向于动物,动物趋向于最高的有情物,人。最高的有情物叫人,人的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叫仁。于是仁心感通万物。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外没有理”。炒股就是心外之理。今天的文明到处用心外之理,非常可怕,你抛弃你的心去求一个理,这个理将要戕害我们的生活。 回到中国心学,心外无理,你要抓住的都应该是在你心里面站得住脚的理,在你的心里面没根的理,叫心外之理,不可信。它在根本上威胁你的生活 。我们一旦心亡失,跟心外之理走怎么样。争夺利益的方法全是在心外之理。 心学不是心理学,心是天理所在的地方,天理不是知识科学的理,是天理,天理在心里。王阳明说,“ 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肚里要有这句话,要关键时候突然明白。心即理。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他从孟子那里来。孟子说真理不要从外面去求,万物皆备于我。然后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我们做学问是把亡失的心找回来。放出去的心要召回来,召回来就是叫学问。把放出去的心召回来。 荀子学说的核心观念是礼,荀子主张以礼治国。 我们可能会遵守礼遵守的很好,但心中并不没有那个人心,于是会变成表面上恭敬有礼,温柔敦厚,其实是把道德规则当手段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种人格叫乡愿 。因为荀子让我们相信道德在人心中没什么根据。这是头脑的聪明发明出来的,我们遵守它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益。 在荀子的学说中养成了我们的一个国民性格,乡愿,我们遵守道德规则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 。所以孟子的学说在他同时代理解的人极少。 佛学中国化的最高成果是禅宗,禅宗就是心学,是用佛家的语言说的心学。禅宗的宗旨就十六个字。“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法相宗就是唯识宗 。禅宗就抓住了心了。弘忍法师说,他的弟子们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世人生死事大。涅槃叫不生不死,学佛求的是涅槃,不是只求福田。自性若迷。自己的本体看不到,佛何可求。自本体就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见性成佛,谁去见这个性呢?就是心。 看到金器,不睹众相,常观金体。相与相的差别就消解了,只是看到金器本身,他不是看不到相,而是不为相所惑。不著相,不住相。你的名牌包不妨碍我的普通包还是包。我们看到了包的差别是用什么来看的,我们看到还是包是做什么看的,你看到金器是用五识来看的,但是你看到金器本身是用心来看的。此心一来,是常观金体,不睹众相。 八个字是金刚经思想的核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住是住相,相是客观的,但是你不要停留在里面,相是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人、都区分个高低贵贱,这是相,还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叫住相。如果你不住相了,叫本身起来,而生其心。只要本心起来,见了佛性。就好像那个人来到金器的仓库看到了金子本身。 这个比喻太有意思了,金子本身你的肉眼是永远看不到的。要用心来看的,你的眼耳鼻舌身只能发现不同的器。 第二个问题在问,金子本身可能单独存在吗?不可能。金子本体叫金体,它只能在不同的器里面存在,脱离种种的器,另有一个金子本身让你看到,不可能的。它又说明什么道理呢?别把佛性从这个现实世界当中抽出来,专门在那里,等待我们看,就好像金子本身总是在不同的金器里面存在,一样的道理,所以 修佛不要离开现实世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能离开世间来觉悟,“离世觅菩提”,离开这个现实世界寻求那个最高的智慧叫菩提,“恰如求兔角”。就好像你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去另求一个专门在那里等着你的佛性,就好像你要求兔子长出二个角来。 这有二层意思。 第一,你要摆脱众相对你的迷惑。这一步叫出世,常观金体。出世,但是回到世界中来,金子本身不脱离种种物体。你要求金子本身也在种种的器里面求吧。 这是第二层意思。 我们再转化一句话,禅宗教我们修行,就拿烦恼来修。烦恼即菩提,人世间充满了烦恼,所以叫灰尘的世界。别把灰尘拒绝了,因为烦恼来自心,如果没有心,它没烦恼,只有肉体痛苦,所以烦恼不是拒绝它,因为它跟我们的智慧来自同一个根源,心。就心有两种用法,一种用法,用出烦恼来,还有一种用法,用出智慧来,都来自于心。我们的烦恼证明了我们的无限心,证明了孟子所讲的心,没有此心,即无烦恼。怎么修呢?烦恼成了我们修行的材料,这是非常自信勇敢的修行方法,叫禅宗。 不要害怕我们有烦恼,拒绝烦恼,心安静的如水一样,一点波纹都没有的水,风一吹水就有波纹,很正常,如风吹水,自然成纹,你生活在世界上,怎么会不遇到风呢,风一来不是水面就不平静了嘛,那叫烦恼来了,但是你不要跟着烦恼走掉了,烦恼是水上的波浪,水还是水。水的波浪起来或者下去就不会增加水或者减少水。大海每天的海面在汹涌澎湃吧,大海的总量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不增不减,所以这就是禅宗,要我们抓住烦恼来修这个心,因为烦恼也来自于心。 禅宗的这个思想是非常伟大。后来的宋明儒学把禅宗的思想吸收进来,变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了。这二个学派的目标是相同的,就是王阳明说过的那句话,我们中国人人人心中有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心中贼如何去破,就像烦恼如何去破,用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