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家训宜早,始自婴孩 颜之推认为,人生的奠基阶段在幼年时期,因为幼年可塑性较大,因此他十分强调及早施教,甚至应该从胎教开始。在《教子》篇中说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可见《颜氏家训》中对早教的重视程度之高。而之所以早教效果比较好,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也就是说,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2.3勉子自立,读书致用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复的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切不可荒废学业,任何人都要努力的学习,其言道:“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之推还强调读书是立身之本,他经历了乱世沉浮,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告诫子孙要立足于社会,就要把书读好,读书是求取名利的正道和大道。“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耳身。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伎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对于学习的内容,颜之推认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当然对于佛学也不要忽视;然后要学习书法、数学、医术、绘画、琴瑟、下棋、 射箭 、投壶等“杂艺”,这些要兼习却不专精。颜之推还劝诫子孙年幼要读书,但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读书,人的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 3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涵盖了多个领域,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主张,这些内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时效性,对当代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3.1及早施教,勿失良机 在上一节介绍《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已经提到,颜之推认为“家训宜早,始于婴孩”,重视早教,甚至从胎教开始。之所以重视早教,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这对我们当家时代的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要尽早开始,按照孩子发展的阶段。早教的第一个阶段是胎教。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胎儿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可能因此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就可以开始教育,母亲在怀孕期间就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等对胎儿进行熏陶。早教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要给予各种感官刺激来发挥潜能,同时要抓好婴儿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2寓爱于教,严慈相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颜之推主张爱教结合,反对只爱不教,“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并指出了溺爱对子女的危害,认为溺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然而当今很多家庭,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溺爱有加,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孩子。因此颜之推认为对待孩子要严慈相融。首先对孩子要慈爱,同时该严格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这样孩子才会尊重和信服自己的父母。如果只严格,那么孩子就会害怕父母,在此环境下孩子只会变得胆小懦弱;如果只爱而不教,父母对其听之任之,那么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肆无忌惮,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3.3均爱诸子,平等对待 颜之推在《教子》一篇中特别强调做父母的对待子女不能偏爱,要平等对待。父母一旦有了偏爱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子女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是仇视,不管是受宠和被冷落,都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的多子女家庭中也依旧存父母偏心的情况,有的父母偏爱幼子、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儿……均爱原则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启示,面对不同的孩子,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舞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身为家长要尽力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为孩子创造一种机会,一种成长的机会,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董晓捷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7.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8,135,287. [3]武海燕.《颜氏家训》对于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2(12):49. 家庭家教家风论文篇三: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幼儿的社会交往等能力,父亲角色应当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其独特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幼儿家庭教育中面临着父亲角色在功能实现上的“缺失”,认知观念上的“误区”,行为扮演上的“极端”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家庭以及父亲本身有着必然的联系,确立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正确位置,不仅需要社会建立健全亲职教育的体系,家庭建立和谐良好的氛围,还需要父亲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促进角色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 儿童 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22.2%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47.5%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46.5%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6.6%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 入职 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28.3%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 职场 ,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作者:刘艳珍 宋晓晓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1. 家风家教的征文1500字 2.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6篇 3. 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 4. 家风家教的励志日志 5. 有关家风的经典散文随笔 6.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心得体会
赵娜,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讲师。先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在校期间,荣获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曾师从于韩馥荫教授、乌云陶丽教授、马秋华教授。艺术实践上,2009年出版发行了个人演唱专辑《梦草原》,并拍摄MV《梦草原》、《我多想》,同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10年荣获了中国新民歌2009跨2010年度十大新人新歌奖。2011年随中国侨联亲情中华艺术团全球巡演,出访墨尔本、阿德莱德、悉尼、曼谷、仰光、香港等地。2012年,参加CCTV-《华侨春晚》并演唱主题歌。同年多次参与CCTV-《天天把歌唱》的录制与播出。代表作品《为祖国喝彩》、《梦草原》、《我多想》、《远方的大雁》等。在学术研究领域,曾在《音乐创作》等核心期刊发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现状概述》、《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声乐作品二度创作中的解读与表现》等论文。赵娜,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讲师。先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多次荣获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师从于乌云陶丽教授、马秋华教授。赵娜的声音圆润而清亮,甜美而富有穿透力,声腔浑然一体,表现出其特有的美感。她曾出版发行专辑《梦草原》,收录原创歌曲12首,并拍摄《梦草原》、《我多想》等多首MV。代表作品有《为祖国喝彩》、《梦草原》、《我多想》、《远方的大雁》等。高材生踏上音乐路赵娜自幼生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受传统民间音乐影响,酷爱声乐艺术。她的妈妈认为女孩子应当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很重视对赵娜的全方位培养。所以赵娜从小就接触了舞蹈、音乐、美术等。并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各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表现。在所有兴趣爱好中,天生就有着一副好嗓子的赵娜更热衷于音乐,而且自幼喜欢宋祖英,一路听着宋祖英的歌长大。赵娜的父母从小就对她要求严格,受他们的影响,赵娜从小独立、自强,自我要求很高,无论学什么,她都会做到最好,从不认输。不过,儿时的赵娜虽然在各类艺术上都表现出了天分,但她还是将精力主要放在了学习上,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她一直都就读于重点学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高中时的一件小事却再次激发了她对音乐的热爱,改变了她的人生。那年赵娜正读高一,她的好朋友在音乐特长班,课间赵娜到他们班上玩,当时声乐老师检查学生们唱歌,由于歌曲有些难度,每个人都唱了一遍,老师还是不太满意。由于从小对音乐有所接触,赵娜便自告奋勇地说“老师,我想试试”。结果唱完之后,老师非常高兴,认为她虽然不是特长班的学生,但嗓音条件非常棒,乐感也非常好。那时的赵娜数理化成绩非常好,中考数学还拿了满分。许多同学也认为她是理性的人,将来会攻读理工科。但事实上,AB血型的她一登上舞台就变得十分感性,她还喜欢文学,醉心于那种以文字凝练生活之美的境界。特长班老师的称赞让她下定决心报考音乐学院学习声乐,为此她特意改修文科,并应届于2001年9月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自此,赵娜真正踏入了专业学习声乐之路。幸遇恩师梦想成真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后,赵娜遇上了自己第一位恩师——蒙古族女高音歌唱家乌云陶丽教授。她不仅把赵娜当学生予以悉心指导,还把她看做亲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一切不论是从艺术上还是做人上都对初入大学学习声乐的赵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她打下了良好的声乐基础。大学的赵娜依旧不改往日努力学习的劲头,到大三时,已经开始复习准备硕士研究生考试。她特别希望能师从于著名声乐教授马秋华,攻读声乐硕士学位。在乌云陶丽教授的支持和鼓励下,赵娜信心满满的时刻准备着。四年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已在声乐上学有所成的赵娜依旧渴望提升自己。一直梦想着跟随马秋华教授学习的她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毅然决定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纵然军艺难考,但她却毅然决定向着“虎山”而行。她第一次见到马秋华老师就给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2005年,她成功考入军艺,师从马秋华教授,攻读声乐硕士学位。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应届毕业生考上军艺的第一人。马老师既是一位名师,也是一位严师。由于军艺人才济济,刚入学时,赵娜在班里属于程度相对比较浅的,她的同班同学有国家一级演员、专业团体的专业演员,这让她一度感觉压力巨大。这时马秋华老师的话安慰了她,也给了她信心。她说:“我招收学生最看重的是人品,暂时的落后没有关系,我们有3年的学习时间,重要的是看毕业后提高到什么样。相信你是可以的!”有了老师的鼓励,赵娜也开始了她在军艺的勤奋学习之路。在校期间,只要是有马老师的课,她都会跟着听课、学习,从早到晚,风雨无阻,一学就是三年。而这也让她从马老师那里学到了许许多多的声乐知识和声乐教学经验。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基础程度的相对薄弱还是让赵娜有时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有一次上课,赵娜唱了很多遍,马老师还是不满意,从小就是优等生的赵娜恨自己不争气,眼中含泪,离开了课堂,躲进自己的房间偷偷抹泪。中午时,马老师见她没去吃饭,便打电话过来安慰,还调笑道:“别的学生被我批评后都是向我道歉,你倒好,还要老师反过来安慰你。”赵娜感动不已,也很内疚自己没能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让老师失望。跟随马秋华教授,赵娜在音乐艺术上的进步非常大,音乐造诣稳步提高,声乐演唱与教学经验也日渐丰富,并且慢慢喜欢上了声乐教学的工作。马秋华老师也赞扬她爱学习、坐得住,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于是,初入军艺时还崇拜军人、热爱军装、梦想着毕后业加入军队文工团的赵娜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她最初的梦想——做一名声乐教师。传道解惑醉心教育2008年,怀揣着声乐教学梦想的赵娜回到母校中央民族大学,开始了她的教学工作,从此与自己的老师、亲人乌云陶丽教授成为了同事,并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最为年轻的声乐教师。初为人师,赵娜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折与蜕变:以前只需唱,如今她不仅需要“唱”,还需要“教”。经过不懈的努力,赵娜成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乌云陶丽教授、马秋华教授对赵娜亦师亦友的熏陶,让她自己也同样成为了一名教学上严格、生活中随和的老师。课堂上,学生们都敬畏她,但在生活中却与她亲如姐妹,课下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娜姐”,师生相处十分融洽,以至于她自己也常常被人误以为是学生。学生们建立微信群,她特意将班级名称命名为“沁兰嘉人”,她说这是对学生们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学生做人能像兰花一样淡泊、高雅,有追求、有气质、有品质。她关心学生,学生们也喜欢自己的老师,每次上课前,大家都会将教室打扫干净,弄得香喷喷的,等待她前去上课。如今,在赵娜的心里,她最爱的便是自己的学生,学生已占据了她心中的第一位。而她的付出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她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荣誉也接踵而至,即便是以前接收的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今也能独当一面。看到这些学生能有如此成绩,赵娜自己也感到非常欣慰,心中无比幸福。因为热爱声乐教育,并不断钻研,还只是青年老师的赵娜已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在《音乐创作》等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声乐作品二度创作中的解读与表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现状概述》、《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等。声扬四海艺无止境虽然从一位声乐学生成功转型为一位声乐教师,但赵娜在歌唱事业上从未停息。早在中央民族大学读本科期间,她就多次参加《音乐周》音乐会及乌云陶丽师生音乐会,并连年获得专业奖学金。2001年12月,她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的少数民族节目演出,2002年9月又参加了《同一首歌》走进中央民族大学的大型文艺演出,2002年11月参加了中韩建交10周年歌剧《春香传》的排演……考入军艺后,赵娜更是通过优美的歌声不断展现自己。2006年8 月,她参加了《与爱同行》大型公益演出并担任独唱演员,2007年8月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草原行》大型慰问演出中担任独唱,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各类大型晚会。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她多次下部队慰问演出,受到了战士、首长的好评与肯定。这一切既让她在声乐方面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丰富了演出实践经验。2009年,赵娜出版发行了自己首张专辑《梦草原》,并拍摄了MV《梦草原》、《我多想》,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电视》多次播出。2010年,赵娜荣获中国新民歌榜2009-2010年度十大新人新歌奖。2011年,赵娜随中国侨联亲情中华艺术团出访墨尔本、阿德莱德、悉尼、曼谷、仰光、香港等地。2012年,参加CCTV-《华侨春晚》并演唱主题歌。同年多次参与CCTV-《天天把歌唱》的录制与播出。如今的她已有了《为祖国喝彩》、《梦草原》、《我多想》、《远方的大雁》等多首优秀作品。享受着教书育人的乐趣,体味着纵情歌唱的快意,桃李芬芳满天下,歌声悠扬飘四海。赵娜,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一位实力派歌手;一位来自草原的精灵,一位走向世界的天使,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未来的日子里,她的音乐以及她学生的音乐将给这个世界增添更多优美的旋律。
189 浏览 4 回答
122 浏览 4 回答
312 浏览 3 回答
308 浏览 5 回答
95 浏览 3 回答
205 浏览 4 回答
248 浏览 4 回答
355 浏览 12 回答
262 浏览 6 回答
229 浏览 3 回答
109 浏览 2 回答
150 浏览 4 回答
197 浏览 3 回答
181 浏览 3 回答
326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