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所以要复活1亿年前的微生物,这主要是为了研究当时的地球环境和研究物种的起源,他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统领;又好又快 [论文摘要]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化、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提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方法,是一个科学的关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论体系。发展首先是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目前,我国县域主体是农村,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主要是,农产品供给品种结构和质量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小农户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不能直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农业产加销各环节割裂,整体效益低,不能适应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战略指导下,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与此同时,还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地制宜地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构建以产加销一体化为表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解决初级产品生产与销售的链接问题,并将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联为一体,使相关环节运作内部化,以农业一体化组织和服务系统,引导和帮助农户的商品生产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之路,形成规模经济,整体进人社会化大市场;依靠农业一体化经营系统,实现加工增值,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依靠一体化经营系统将部分外部经济变成内部经济,发挥组织协同和产业协同效应,构造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同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放活农村生产要素,大力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引导,规范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确立经济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所办的加工、流通实体,给予一定时期减免税费优惠和财政扶持,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在农村的公共服务作用。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 把工业摆在县(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本性转移,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结构升级。 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一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催生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增长方式有效转变的支撑,着力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县域工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县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其原始创新活力和动力。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品牌的积累扩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壮大自主创新主体。要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体系,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原始创新型企业群体。要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不同的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包括产品结构的升级,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支持企业重组,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壮大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带动作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创造就业和满足多样性需求方面的作用。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针对当前县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艺装备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集中度低等行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问题,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调整行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信贷、土地、环保、供电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严格控制产业过剩行业新建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按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节约能源,生态环保的原则,调整完善相应的政策,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引发投资热的深层次矛盾;加强信息市场发展,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环境恶化,走科技先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通过推进改革和完善政策,加强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积极稳妥地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资源性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中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价格机制调控资源供求关系,推动资源集约利用。 要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根据各县(市、区)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对就业拉动作用大等特点,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是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扩大内需和就业的迫切需要。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应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像重视农业、工业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要把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作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推进部分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应该由企业经营的服务领域从政府办为主向企业办为主转变。推进后勤服务由企事业单位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分类指导,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制造业的水平和利润,更多地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研发和营销等服务领域。针对当前县(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问题,要着力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对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加以改造和提升;对知识密集、在市场发挥中介作用的会计、律师、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要加以规范,实现有序发展;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并实行有效监管;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发展潜力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领域,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发展机制。四、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转移 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农村人口转移。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要与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要突出特色、稳步推进,以科学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城镇建设规划。以坚持强化中心镇、淡化一般建制镇的发展观念,和以努力提高小城镇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县域城镇化发展重要思路,建立县域城镇体系,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基础相对较好应重点发展,使其成为县域竞争力的核心,选择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或规模优势的中心镇3~5个优先发展。要搞好城镇功能定位,依托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工业型、贸易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要以业兴镇。一方面要引导民营企业和各类农产品市场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载体,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聚集效应。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应发展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产业,把潜在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农业资源丰富的县,应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城镇。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县,应把旅游、观光业作为支柱产业,围绕旅游业开发相关服务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应把矿产品开采加工作为主业,在保护好环境生态的前提下,力争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积累。在大中城市周边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可发展为大中城市服务配套的产业及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加入现代化产业循环,成为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向下游转移的产业,利用县域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优势,壮大县域城市经济;要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导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要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规划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和人口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判断。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就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过多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的矛盾是“三农”问题成为难题的根源,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三农”问题可以在农业和农村的内部解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因此,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也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不断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主体是农业经济及其副业,因此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放在首位。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产业的角度跨村、跨县、跨省、甚至跨国拓展视野,研究本地农业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延长形成价值链、生态链相一致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一条龙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农村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生态保护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重点控制人为破坏。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重点控制农牧交错区的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减轻农牧交错区的粮食生产压力;在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的地区,以“人退”实现“沙退”;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治新的破坏。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持的关系,规范涉水行为,以水定发,从节约用水、合理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维护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发展适应洪涝与干旱的避灾经济,保证河流生态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严格控制涉水工程建设,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充分论证。加强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规范海洋开发行为,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岛、海岸带的生态保护。 积极开展农村环保行动计划,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要集中搞好垃圾、污水等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防治土壤污染,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污灌,改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的用途;防治农用薄膜污染耕地,严禁危险废物占用耕地;减少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要靠农民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因此,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经营能力强、市场反应快的新型农民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把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落脚点,要着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力度,要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农村水、路、电等建设。要本着多予不取放活,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 把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要把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要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今后,要将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环境物质磁学性质的发生机理,实质上是作为环境物质磁性载体的磁性矿物发生和演化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Nature》和《Geology》为代表的一些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学术期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海洋沉积物、黄土-古土壤和玄武岩发育土壤中磁性矿物成因研究的论文,提出了磁性矿物的大气降尘、生物合成和成土作用的无机或有机合成等成因机理(Peterson et al.,1986;Kukla et al.,1988;Maher and Taylor,1988;Bet and Hankins,1989;Zhou et al.,1990;Fassbinder et al.,1990)。但由于这些学者研究的磁性矿物大多具有多源性和多成因的特点,因此目前人们对地表环境中磁性矿物成因机理的认识仍然是不清楚的。
由于海相碳酸盐岩中一般不含磁性矿物,因此由碳酸盐岩就地风化成土形成的红色风化壳及土壤中的磁性矿物,都是风化成土过程中的新生矿物,特别是成功地从红色风化壳中提取到磁赤铁矿微结核,为红色风化壳中磁性矿物成因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研究表明,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中广泛存在的表层土壤磁性增强现象突出地表现在经历富铝化和发育时间长的红色风化壳表层土壤中,说明作为红色风化壳磁学性质主要贡献因子的亚铁磁性矿物磁赤铁矿的发生和演化与红色风化壳富铝化作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磁赤铁矿作为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发育土壤中惟一的亚铁磁性矿物,是岩溶环境中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产物。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的形成和演化大致可以划分出脱钙镁富硅铝、富铁锰和脱硅富铝3个风化成土地球化学阶段,而普遍存在的表层土壤磁性增强现象在风化程度高和处于富铝脱硅阶段的红色风化壳表层土壤(如安顺白云岩红色风化壳剖面)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磁性增强幅度也更大,说明作为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磁学性质主要贡献因子的磁赤铁矿的发生和演化与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红色风化壳富铝化作用有着直接联系。磁赤铁矿微结核也仅在富铝化程度高的安顺白云岩红色风化壳表层黄红壤[该剖面表层土壤样品3个含量最高的元素氧化物平均含量为Al2O335%,SiO231%,Fe2O312%,w(SiO2)/w(Al2O3)0.88]中发现。因此,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表层土壤中磁赤铁矿主要是在湿热条件下,由高度风化的富铝化红色风化壳表层土壤中的次生氧化铁矿物转化形成的。由透射电镜观察到磁赤铁矿常具有与纤铁矿相似的形貌特征,其形成可能经历了纤铁矿脱水结晶的转化过程。磁赤铁矿在红色风化壳中的形成和转化以及与其他氧化铁矿物的组合关系决定了红色风化壳磁学性质的变化,定量地反映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地球化学环境和过程,其环境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沿红色风化壳剖面纵向上磁学参数的变化与氧化铁矿物磁赤铁矿、针铁矿及赤铁矿共生组合及其矿物学特征的规律变化有直接联系,实际上记录了红色风化壳形成过程所经历的若干干湿交替的周期性气候变化。这种红色风化壳磁学参数反映气候的机制实质上也是古环境中磁性矿物发生机理,即古气候的温湿程度决定了磁性矿物(主要是磁赤铁矿)生成量的多少及其粒径大小程度,温湿程度愈高,生成的磁性矿物愈细小且数量愈多,这两种因素都使得磁学参数Χ、Χrd、SIRM和“Soft”增高。而表层土壤是在母质红色风化壳土层上发育形成的,经历的风化成土作用更强,成土时间更长,故造成上述磁学参数在表层土壤中的增长幅度就更大。根据磁学参数沿红色风化壳剖面变化特征和剖面矿物学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频率磁化率(Χrd)、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软”剩磁(“Soft”)对环境变化的反映更为敏感,是比过去常用的磁化率更理想的环境变化指标。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剖面中磁学参数和磁性矿物特征所反映出的古气候周期性变化特征,与我国黄土-古土壤序列所记录的第四纪以来我国北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特征有一定的可比性,这可能预示着第四纪以来我国南方和北方古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的某种相关性。这无疑将有助于我国南方红土与北方黄土的对比性研究以及全球变化的研究。
2)侵蚀与沉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环境过程。水土流失是当前岩溶地区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也是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生态脆弱性的表现之一。本文对贵州高原最大人工湖泊红枫湖区域6个红色风化壳剖面系统的磁学参数测定,建立起红枫湖区域红色风化壳剖面较完整的磁学参数数据系统,不仅为红枫湖区域水土流失程度及其速度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而且可直接服务于红枫湖区域土壤的监测、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评价。
3)红色风化壳磁学参数沿剖面纵向上的变化与红色风化壳剖面微量元素的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特别是与Cu、Pb、Zn、Co、Ni和Cr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在红色风化壳剖面纵向上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可建立红色风化壳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o、Ni和Cr含量与磁学参数之间的定量关量,其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如下:
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红色风化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磁学参数的相关关系实质上体现了重金属元素与磁性氧化铁矿物之间在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主要基于氧化铁矿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机制,本文将放在后续章节专门讨论。
根据红色风化壳磁学参数和磁性矿物学特征与红色风化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已初步建立起红色风化壳磁学参数-氧化铁矿物-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定量关系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红色风化壳中氧化铁矿物和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机理,可直接应用于污染物示踪和环境治理工程,并适合于河流、湖泊沉积物的环境研究。
天文学上有一个极为正式的重要分支学科,叫作 “天体生物学” ,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不知道, 但它研究的课题和项目却是举世皆知—— 探索 和寻找地外生命 。
大部分人一说起地外生命都会直接联想到外星人, 事实上地外生命的概念很广泛,它不仅指地外高智慧生命,从微生物到复杂生物的一切生命都可囊括在内 ,只要是在地球之外发现的生物,皆可称为地外生命。
而自 “天体生物学” 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其最核心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太阳系内一颗极不起眼的星体—— 土卫二 。 原因只有一个,在这颗星球上,很可能存在真正的地外生命 ,并且概率极高,这绝非开玩笑, 而是当前全球主流科学界的重要共识。
土卫二是土星的第六大卫星,早在1789年就被人类发现,它直径只有500公里,全身被厚重的冰层所覆盖。之前天文学家对其进行观察时, 由于观测到它地表经常有喷射出来的“羽流” (通俗讲和喷泉形成机理类似), 因此怀疑在它厚实的冰层下,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冰下海洋 。
这一点瞬间引起了当时所有天体学家的注意, 因为如果证实这个“冰下海洋”的确存在,那么土卫二很可能就会存在生命 ,因为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
21世纪初,美国NASA和欧空局联合发射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飞船经过7年的漫长旅程,终于到达土星轨道, 它肩负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土卫二存在生命的证据,没有之一。
卡西尼号太空船在土卫二执行任务的时间长达十几年,2017年,在它即将耗尽能源坠落于土星之前的最后一次观测任务里, 它穿过土卫二喷射出的“羽流”并检测了其中成分 ,用生命为人类传回了一份堪称无价之宝的证据—— 土卫二冰层下喷射出的“羽流”成分数据 ,证实了土卫二冰下海洋的存在,并且在 “羽流” 中找到了生命诞生所需的必要元素!
这份珍贵无比的数据以光速穿过15亿公里的漫长距离,传回地球,美国NASA收到这份数据后,大喜若狂,迫不及待地在凌晨召开新闻发布会, 向全世界正式宣布土卫二很可能存在地外生命!
有关土卫二生命的话题在科学界引起了极为热烈的讨论,科学家们可谓热情高涨,不仅天文学家们有所推测,生物学家们也加入了大讨论的行列,截止目前, 基本上形成了两种主流看法。
第一种认为土卫二如果存在生命,那么很可能还处于生命诞生的初级阶段——微生物或简单生物范畴。
据探测数据分析,土卫二的冰下海洋目前完全具备产生生命的三要素: 热源、液态水和氢氧碳等必要元素。
液态水和元素不需赘述,大家都能理解,热源得大概说说。
热源是指持续供热的来源, 它能提供生命诞生的必要条件——足够的温度。
一个零下几百度的极端寒冷环境是很难诞生出生命的,因为温度太低,分子活动就不活跃,生命就不易出现。
但土卫二是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内极少数有地质活动的星球 (另外几个是地球、木卫一、海卫一等),这充分说明土卫二星体的内部, 有一个持续供热的热源存在。 这个热源不仅将土卫二冰层下的冰融化,形成液态水的冰下海洋,还能为生命诞生提供足够的温度, 而这点,也正是土卫二可能产生生命的关键之处。
事实上在地球的深海里,也有类似环境 , 比如太平洋深海下的一些活跃火山口的附近就是这种情况 ,水下、无光、高温、高压就是这种环境的典型特征。 而这些地球深海火山口的附近,科学家早已发现了依然有生命存在 ,尽管它们大多结构简单甚至只是微生物,但它们确确实实是生命,而不是石头。
土卫二冰下海洋热源附近的生态环境与地球深海火山口附近极为类似 ,所以第一派科学家认为: 如果土卫二存在生命,那么生命的形态应是以微生物或简单生物为主。
这种观点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测,但却遭到NASA另一派以 康纳.戴维斯 (Connor.Davis)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反对,因为他们有更加合理的分析推论。
戴维斯教授这一派认为: 土卫二如果已经产生生命,其生命的形态很可能已经发展到了相对高级的海洋生物程度。
他们事实上也拿出了非常有力的证据—— 土卫二海洋和地球海洋的对比。
目前古生物学家在 探索 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中,发现地球生命诞生远比我们想象中早得多。出土的古生物化石表明, 早在35亿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现了蓝绿藻类的微生物。
地球46亿年前开始形成,一开始它只是个呈熔融态的大岩浆球,经过数亿年后才开始冷却, 冷却后地球上开始出现原始海洋 ,这个时间大约是在35-39亿年前。换句话说, 地球出现原始海洋的同时,几乎就已产生了蓝绿藻类的简单生命。
之后又经过20亿年发展,到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高级复杂的生命开始大量出现,并最终形成今日多姿多彩的地球生物。
而根据对土卫二的探测结果, 其冰下海洋形成至少已经超过10亿年 ,而根据地球之前的案例,原始海洋形成同时就有生命出现, 那说明土卫二如果有生命,那么其生命应该已经诞生了超过10亿年之久。
在这么漫长的演化时间内,土卫二的生命形态不太可能还停留在微生物或简单生命的范畴, 它的冰下海洋内,应该早就出现了更加复杂大型的生物。
而土卫二冰下海洋平均深度据分析有10公里之深 ,注意,这只是科学家们的保守估计。 如此巨大的水体,加上土卫二远低于地球的重力 ,很可能孕育出真正的 “超巨型生物” ,其形态几乎可以确定地球生物完全不同,而重量则很可能远超地球生物的个头。
这种 “超巨型未知生物” 是严谨的科学称谓,如果翻译成大家通俗易懂的语言,就四个字: 巨型怪兽。
作为我个人,认为科学家们的第二种观点更加合理,这无关怪兽不怪兽, 只是因为它展现出的科学依据更加充分。
当然,土卫二上究竟有没有生命,如果有又是什么形态, 这两个问题目前还只是基于当前探测数据下的科学推论 ,虽然这些推论目前看来很可能是正确的,但毕竟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
据过往探测数据分析,土卫二盖在冰下海洋上的冰层厚达 30-40 公里, 而最新《自然》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冰层厚度甚至有48公里 。
要钻开这么厚的冰层并非易事,恐怕只有宇航技术取得更大发展,带上工程机械去打个洞,放下深海摄像机,才能知道 天体生物学家 们口中的 “超巨型未知生物” 们究竟存在不存在。
卡西尼号探测飞船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土卫二数据表明,它的冰下海洋有极大概率存在生命。 如果这一发现被证实,那么说明地球出现生命恐怕并非偶然,而是宇宙中的某种普遍规律 ,而这一点,才是其体现出的最重要科学意义。
假如地球生命不是唯一 ,那么在太阳系之外,在我们看不见且更不了解的无尽星空中, 是否正和你我家门口的菜市场一样热闹呢?
可惜没人能给出回答,这也是整个人类世界都在追寻的——终极天问!
全文完。
文/梦醒锦官城
299 浏览 3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111 浏览 4 回答
334 浏览 11 回答
233 浏览 3 回答
126 浏览 4 回答
194 浏览 4 回答
206 浏览 3 回答
114 浏览 2 回答
241 浏览 4 回答
205 浏览 4 回答
218 浏览 6 回答
330 浏览 6 回答
205 浏览 7 回答
167 浏览 8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