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文字啰嗦,篇幅略长,聊做梳理,但值得一看。 “乡村笔记beyond the city 是专注于乡村场景的教育服务平台。致力于让孩子发现乡村故事,理解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精神,使其成为更具同理心与适应力的未来精英。”一 后来,很久了我都不说“情怀”,因为不够不认真的话觉得膈应虚伪,认真的话自己也是个要挣钱养活自己以及活生生的各种欲望的一般人。所以,情怀二字,硬要让我有,我会觉得太重了,难受。 去年高中同学洋子说自己最近心态很轻松,我说怎么达到的?她说很简单,就接受自己是个平凡人,然后近日看到了她在长沙以自己的论文参加哲学论坛会议。这也给我了一些启发。 与其硬要以情怀为标准,然后觉得自己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如不用去管什么情不情怀。觉得这个事是件好事,我想做也有能力去做,去做就行了,我没能力去做或我就是单纯不想做,可能因为我懒也可能因为我自私,总之真实的感受不能作假,那就算了,交给有能力也有诚心的人吧。 想明白这一点不容易,有室友朱的作用,她说她知道有更高的地方可以到达,但那需要更大的勇气和代价,而且人性自私,此外世界本质上还有点虚无(hh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她承认自己做不到,于是她安心过好自己的日子,能出力时出点力就行了。过了很久我才开始觉得,在她说出这些之前也一定自我拉扯了很久吧。 也和学长陈聊起过我的自我拉扯,我说我以前总有很多情怀理想抱负,但越来越开始质疑,我真的够得上那样的抱负吗?我以往的感觉里难道没有学校和课堂的氛围渲染吗?我的肩膀也许并没有那么大,不能扛起那些大任,可是我又觉得怎么可以认为自己不能呢?于是我过得很辛苦,却并没有什么成效。比如年初去参加《乡村笔记》志愿者,是我觉得我应该去我也想去,可是我的状态和能力都还在胶着状态,还伴随一些个人的其他情况,总之那段回忆并不令我快乐。 以上为自我拉扯一,目前已经较为融洽了。二 关于乡村笔记,我觉得是个好事。城市孩子入乡村,去年刚启动时,一个好朋友说,本质上就是提供给城市孩子的夏(冬)令营,并且也是往营利公司发展吧?她这么问,是因为我介绍了公司的创立初衷是带城市孩子去乡村,看见乡村,最后看能不能有孩子长大后为乡村出力,同时也部分发掘乡村资源,提高乡村知名度;此外不同于直接去乡村创投的公益组织,乡村笔记主要是靠教育和理念去取胜,就像现在给城市孩子播下一颗种子,真的播下的少,能成长的很少,周期长,风险大,但一旦有,影响力就不可小觑。这些事是很理想化的介绍,朋友的考虑,自然也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我说,没错,形式上就是如此。不过你想想看这相当于给城市孩子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让城市孩子感知到自己的世界之外还有这样的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可能感知到差距、新奇、包括优越感,但也有可能会在心里种下一颗发展乡村的种子,这颗种子的成长不缺资源和视野,如果渐渐在长久的未来发芽,真的长成一棵大树,这不是很美妙吗? 当然了,一来想法和落地之间肯定有差距甚至也有变调的可能,二来这样一颗种子且不说有没有在活动中体现出来,即便体现出来了能长久的概率太低,长久了真的去发挥作用的也很难说,可能去了1000个,但只有10个孩子感受到了种子,最后种子存活的可能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可是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对不对,而且一旦有作用,那一定是巨大的。所以,为这些即便极其微小的可能性,这个活动(公司)也很有意义。 最后,即便真的没有种子,一定的理念影响还是有的。此外,其作为一个新的创业公司,也是要生存的,不偷不抢营业创收也没什么不好。我们也可以理解,理念和实践总是有差距的,那些努力实践的人值得尊敬。 此为乡村笔记的感受,去年的感受今年没什么不同。三 乡村笔记最近在开始做带乡村孩子来城市的“城市职旅”,带他们来城市了解更多的职业。说实话,我一开始很担心,如果乡村的差距过大不能弥合,孩子的出路并不能改写,那他们的这一趟究竟是开了眼界后发奋努力,还是只徒增了自卑甚至生发怨恨? 想起晓玲叮当曾经来过我们那个乡上的初中做讲座,我们村小学老师组织我们全去了。现在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说过她,她穿着白粉衬衣披着黑长头发,坐在台上演讲的样子还模模糊糊地在我脑子里。她其实是来卖书的,一个系列四本《美德花园》《快乐精灵》《梦想风暴》还有一本我忘了,我买了《美德花园》很认真地看完了(其实后来借别人的觉得《快乐精灵》最好看)。她虽然是来卖书的,但她的经历本身就带给我震撼,原来靠写书成为作家的人不只是课本上那些名字,原来这个就在我身边讲话的女人完成了她的四本书。此外,书后还有征文启事,一等奖是去参加在厦门(忘了反正是个海边城市)的夏令营,我记得要求字数很多我那个年纪根本没想过要写那么多字,可我写完了,下课不挑皮筋不转呼啦圈,就趴在那里写。找到了信封,最终没寄出去,因为没买到邮票,我们村小商店好几个卖好吃的辣条,但没有邮票。于是就轻飘飘放弃了,也没觉得遗憾。本来也没觉得能获奖。 但这个事我印象很深刻,因为那以后我记得我有时想象厦门是什么样子,海边夏令营会做什么,和晓玲叮当一起聊天我想说什么?爸妈下地去了,弟弟很小我带着他,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很无聊。我坐在院子里我家那台老拖拉机上,一个人看天上的云和鸟,天有点灰,云挺白的,现在回忆起来只觉得但还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我现在也不知怎么描述。有点孤单,又有点兴奋。 凌晨不睡觉突然说这么多那次回忆,是因为我真的觉得在小的时候感知到另一个不曾到过的世界,是很神奇的一件事。同一件事,不确保所有人有感受,也不确保有感受的就是正面感受,当然也不能确保是正面感受就会发挥什么作用,但这种影响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乡村笔记,就想抓住这点微小的可能。 我一向也是这样的态度,有微弱的生机就必定要一试,试总比不试好。任何决定做出的时候,都不能确保有百分百的严谨调查确保百分百无害并有效。摸着石头过河,这个真的可以一试。边试边反馈边调整。此外,教育不同于其他,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催化了就是催化了,因此选乡村时一定要考虑乡村与城市的差距,选参观点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无人是神,人只能尽人事,天命交给天。 那么我的这些拉扯,就先到这里,还有没讲的有机会再说。我不确定我是不是做好准备,继续和乡村笔记发生点故事。不确定的点,以后再说。今天暂时给自己留个拖延的间歇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