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致流程如下:七月投稿,送外审时间很快,九月返回修改意见,十月修改回去。大概十一月再次返回修改,最终十二月底确定录用。第一次外审时,一个专家持否定意见,一个专家持肯定意见。但编辑后来送了第三个专家,好在第三个也是肯定态度。修改返回时,只参照了两个专家的意见。持否定态度的那位专家意见我基本没有看(编辑在信中已经明确提到了只需要参考那2两位的意见)2.文章主题非传统宏观经济,属于微观实证,偏社会学领域。算是打了擦边球。如果纯粹做经济增长这样宏大主题的,估计很难在上面发表。文章选题也是很多人做过的,但我看过一篇2014年博士论文(加拿大某个大学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因此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所以这个应该是主要创新点。否则如果纯粹是更新数据重新计算,也不容易发表3.期刊发过类似主题的文章,但数量不多。因此我基本上可以猜到是哪几个作者可能作为审稿人。后来在修改的时候就集中引用了那几个人的文献。4.文章投之前改过很多次,也投过许多其他社会学刊物,收到了不少意见。,所以相关文献我已经是很熟悉了。专家的意见基本都集中在实证层面。修改起来也不是太费事5.整体感觉期刊对一些细节要求比较高,例如表格的格式,表头的说明等等。作为实证的文章,分析需要更细致深入一点。例如做更多分样本回归,使用多种方法等6.语言方面不论自己怎么改,还是存在问题。最后是请人修改了语言。如果语言上问题太多,肯定初审就不过。基本上我现在都能保证进外审环节,但外审专家都会批评语言问题。不过这个一般不会作为文章被拒的理由。关键还是要看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