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系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体、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在职在岗教师2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1人,硕士19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获奖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 石峥嵘女,苗族,生于1962年6月,湘西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创建了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和湖南科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湖南科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兼任湘潭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术类课题评委,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音乐专业主考,湖南省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评委。1984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学习了两年,师从杨曙光教授主修声乐。2003年主持筹建并创办了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11年主持申报湖南科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经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曾任湘潭师范学院文化素质部主任,湖南科技大学直属音乐教研室主任,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兼院工会主席、音乐系主任。主持完成了省教育厅课题“土家族音乐史研究”, 主持省社科课题“谭盾音乐的文化阐释”和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海外华人音乐研究”,已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交响》、《音乐探索》、《艺术教育》、《中国音乐教育》、《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艺海》、《演讲与口才》、《船山学刊》等中央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音乐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参与了湖南省教委立项资助的“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中国文化概论》的编写。论文代表作如:《土家族三千年音乐史考》(《音乐研究》1990年第1期)、《竹枝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中国音乐》2001年第4期)、《宋玉音乐美学思想钩沉》(《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谭盾〈地图〉的音乐人类学解读》(《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谭盾音乐的神秘主义倾向》(《艺术教育》2006年第8期)、《谭盾音乐的巫化倾向与现代巫术思潮》(《艺海》2009年第1期)、《〈巴渝舞〉名称考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论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导语设计艺术》(《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第3期)、《音乐课上,我这样说……》(《演讲与口才》1999年第6期)。其音乐研究成果受到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田联韬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安国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伍国栋先生、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明言博士等的高度评价。主持湖南科技大学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声乐”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多次荣获湖南科技大学“教学优良榜”奖。 彭岩男,1970年2月出生河南信阳,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调入湘潭师范学院音乐教研室工作,现任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基础钢琴》、《钢琴专业课》、《外国音乐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多篇论文在《艺术教育》、《美与时代》、《教育新发展》等杂志上发表,其中论文《〈老残游记〉与文人音乐美学思想》获省级一等奖。多次荣获学校“教学优良榜”。主持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1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1项;参与教育部青年课题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1项。科研成果“成公绥《啸赋》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探 ”李湘男,汉族,声乐副教授,1996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曾师从于湖南师大李晓贰教授 ;中乐乐团声乐指导,国家一级演员,男高音歌唱家吴其辉。曾工作于湖南工业学校,2001年5月调入湘潭工学院团委工作,有较丰富的教学和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指导的“世纪之声”教工女子合唱团曾获省工会系统合唱比赛银奖;曾获湖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03年9月起在艺术学院音乐系从事声乐教学工作至今,仍然坚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工作认真塌实,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周丰庆男,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获学士学位; 2002-200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进修学习; 2009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先后师从我国声乐教育家谭树理、莫纪刚、饶余鉴和王晓康等。论文代表作有:《红土深情 物化体现》(《中国音乐》2012年第1期)、《由“滇美”现象所带来的启示——兼论“美声唱法”云南本土化的成功经验》(《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第6期)、《天籁之音,一听倾心》(《民族音乐》2008年第6期)、《解释学关照下的声乐表演》(《民族音乐》2008年第4期)、《淘金者、思考者、实践者、创作者——写在〈云南民族音乐散论〉出版之后》(《民族音乐》2012年第3期)。主持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湘潭市汉民族传统音乐的生态护养与资源整合研究》,参与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背景下的中国教育的现代性问题研究》。2007年9月在云南楚雄师范学院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2008年参加范竟马声乐大师班学习;2009年在昆明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获专家好评;2009年获第27届贝利尼声乐比赛中国选拔赛优秀奖。 文海良男,汉族,籍贯湖南攸县,1990年入湖南攸县师范学校学习,1995年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99年毕业至湖南科技大学工作至今。中国非凡传媒有限公司(FEELFINE MEDIA CO.,LTD)首席音乐制作人。主攻舞蹈、音乐制作及通俗演唱理论。02-05年先后为连云港交通频率、张家港交通电台、新疆哈密电台、山东音乐时尚调频等创作台歌《Listen to me》《舞调频》等多首;多次担任电视媒体各项赛事评委及音乐总监,并拍摄MTV两部。现出版《玩转软音源》、《网络翻唱实战手册》等书籍7部,通俗钢琴曲集《走进神秘园》等3本。 熊晓辉男,1967年出生,湖南凤凰县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人类学、中国传统音乐、钢琴演奏与教学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民族学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研课题1项。曾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黄钟》、《音乐与表演》、《音乐探索》、《国外社会科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和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音乐人类学论纲》、《钢琴即兴弹奏基础》等专著5部。2010年荣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荣获湖南省民委科研论文一等奖。 吴广平湖南省汨罗市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湖南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和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点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荣获“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首届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获奖教师”、“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湖南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湘潭市第三届‘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湘潭师范学院“首届十佳授课教师”、湖南科技大学“首届师德标兵”、首届和第二届“十佳魅力教师”、“第三届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周兴杰1973年生,湖南怀化人。1992年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湖南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点文艺学方向和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点流行音乐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本人学术兴趣广泛,主要从事比较诗学和大众文化研究。现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包括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在内的课题5项。出版专著一部(《批判的位移——葛兰西与文化研究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合著、参编著作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成果获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度学术成果评选一等奖。本人还获得“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王育霖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现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合唱指挥与钢琴方向研究。中国合唱协会理事、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高师合唱学会学术委员。1997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师从朱咏北教授主修钢琴。2001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2001年至2002年,在武汉音乐学院进修学习了一年,师从陈国权教授主修指挥。曾任湘潭师范学院素质部教师。2003年参与筹建创办了音乐系,主要从事钢琴与合唱指挥的教学。2004年考取了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指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周跃峰教授。2007年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指导学生参加全省大学生文艺展演获得了二等奖。任职以来独立主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参与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1项,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音乐类)核心期刊《中国音乐》、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刊《求索》、艺术类专业期刊《艺海》《音乐教育与创作》和ISTP(国际三大检索之一)发表学术论文9篇,合着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并多次率团参加国际、国内及省内合唱比赛和艺术展演,均获金奖、银奖或一等奖、二等奖。第四届湖南艺术节,王育霖副教授负责指导的《大漠之夜》、《喊一声北大荒》荣获群众文化舞台艺术类“三湘群星奖”金奖。 刘海潮 男,汉族,河南省兰考县人,副教授。发表文章《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项目名称: 李双江的艺术道路与演唱风格 。200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研究生院,获音乐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从事声乐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省部级以上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教学成果:2004级学生刘慧玲于2006年全国神州风采声乐大赛中获民族唱法银奖;2004级学生罗恒于2005年全国首届中国星声乐、器乐大赛中获湖南赛区成年美声组银奖;2005级学生曹鑫江于2006年第六届全国希望之星声乐大赛中获湖南赛区民族组十佳歌手奖。彭浩宇 男,1976年6月出生。1993年从益阳师范毕业后曾在母校团山中学工作了四年, 1997年参加高考并考入湖南师大音乐学院,在校期间,表现优良,曾多次获得校级一二等奖学金与优秀干部称号,2001年本科毕业以较优异的成绩直接考取了该校作曲理论方向的公费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湖南科技大学音乐系工作,主要担任理论作曲科目的教学,教学踏实,科研认真积极,与文海良合作出版有四本专业书籍。2005年11月获得讲师职称。熊莉丹 女,生于1981年6月,湖南省衡阳人。200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主修方向为小提琴演奏及教学;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担任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声部演奏员;2004年7月至今,在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从事视唱练耳及小提琴演奏等音乐学专业教学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对学生尽职尽责,对专业严谨认真,对个人的教学水平孜孜以求,获得了其他教师及其学生的一致认可。2005年获得了由湖南省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杨 姝 女,汉族,湖南株洲人,1979年10月生。200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获学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音乐系钢琴专业教学工作,并任钢琴教研室负责人。肖 潇 女,汉族,湖南湘潭人,1982年1月出生。200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应届考取湖南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攻读西方音乐史方向,2006年获硕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主要从事音乐系理论教学工作,论文曾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冯灿明 女,汉族。1973年1月出生于湖南湘乡。1995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1年至2002年期间于武汉大学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音乐史、正音等课的教学工作。谢文静 女,1983年9月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湖南省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会员。2005年6月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学士学位。2005年7月参加工作,任职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琵琶专业教师。自幼学习琵琶,跟从多位名师进行专业学习。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对教学充满热情,与学生沟通能力强,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材施教,进行学习安排。赵 琴 女,2004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4年7月至今任职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从事声乐基础课,声乐专业课以及《音乐教育理论基础》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2006年5月,指导的学生参加全校教学比赛,取得了理科组第四名,获得十佳选手称号。2006年6月,代表湘潭电视台在杭州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纪念建党85周年全国红色革命根据地群众歌手大赛,获得了最高奖项最佳歌手奖。汤瑾 女汉族 1981年11月出生出生于湖南株洲,2004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分配到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任艺术学院音乐系助教。任教课程:声乐。 李俊 男, 汉族 , 1982.11.6出生,籍贯 广东, 出生地 湖南岳阳, 无党派人士, 现任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教师。曾以优异成绩被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及声乐系两系同时录取 ,音乐教育专业,文学学士2005年聘入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1、2003年参加全国第十届推新人大赛在湖南赛区总决赛中获“湖南十佳”奖。2、2003年参加湖南省青年歌手大赛获美声专业组一等奖。3、2005参加全国“德艺双馨”声乐大赛湖南总赛区声乐组评委会评分工作。 王雯 女,汉族。1982年10月6日出生,团员。贵州省安顺市人。自四岁起便跟随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刘丽玲副教授学习钢琴。1996年9月考取贵州大学艺术学校音乐系钢琴专业。并于1997年1998年期间到北京艺校进修学习。师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黄媚莹教授。在学习期间曾得到中央音乐学院卞蒙副教授及钢琴界权威周广仁教授的亲自指导。200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硕士研究生导师顾馨教授,主修钢琴专业。2004年7月大学毕业后到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至今。主要从事钢琴专业的教学。
社区图书馆对于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推动地方经济、科技、 文化 发展,促进地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区图书馆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社区图书馆论文范文篇1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 摘要:从宏观视角,通过对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图书馆(室)服务职能和管理现状的分析,诠释了社区图书馆(室)的功能,提出管理模式,以促进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完善。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管理;方策研究 1 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 社区图书馆(室)是文化事业、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开展图书馆服务是图书文化融入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文明社会风尚、拓展社会服务的切入点。目前社区图书馆(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对象不明确,开放程度不够;服务的技术手段落后,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服务阅读的项目、手段单一,不能适应读者不断变化的、多层次的阅读需求;仍明显具有图书馆(室)传统的内向服务特征和封闭性。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建设观,使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功能。 2 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目的 社区图书馆(室)建设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社区图书馆(室)应该成为社区的信息中心 身处信息社会,社区居民需要一个与外界沟通的畅通 渠道 ,需要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和中心。它不仅具备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功能,通过借阅使社区居民获取信息,还应当满足社区居民不同文化和信息的需求。如:提供社区心理咨询、劳动就业咨询、国家政策咨询等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2.2 社区图书馆(室)应成为社区文化 教育 场所 社区文化教育是一种内容广泛的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 家庭教育 ;既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有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既有青少年的教育,也有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离退休人员的休闲教育。因此,社区图书馆(室)要通过各种渠道,满足读者借阅图书、查找信息的需求。只有完成这些教育功能,社区图书馆(室)才能成为社区教育的培训基地与场所。 2.3 社区图书馆(室)应成为社区居民文化休闲的场所 社区图书馆(室)还应强化文化休闲的服务功能。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图书馆的休闲功能日益重要,这也是提高居民文化素养,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社区图书馆(室)的服务管理应当充分体现这种功能。 3 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模式 为了转变服务角色,优化服务资源,深化服务内容,完善服务设施,实现知识的共建共享,社区图书馆(室)建设必须变革与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与社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知识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 3.1海外 经验 和模式 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社区图书馆在服务方面非常出色,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阅读需求,还把服务范围扩大到社区新闻发布、公民纳税指导、气象与旅游指南等方面,成为居民了解社区、融入社区生活的门户。 (1)美国模式 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是世界上办得最好的,有上万家,惠及全美所有人口,其藏书量也非常惊人。美国九成以上的社区公共图书馆接通了互联网,八成以上的社区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免费上网服务,七成以上的社区公共图书馆提供网上借阅服务。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根据居民年龄层次的不同,分为成人阅览区、青少年阅览区和 儿童 活动阅览区。在美国办个图书馆借阅卡非常简便。只要出示最近的水电或者电话账单,再加上驾照,证实你是该社区的居民,即可免费办理图书借阅证。 (2)日本模式 日本每个社区均设有图书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负责图书馆的规划并按规定提供经费,而日常事务由财团法人管理。这个财团法人是管理社区福利事务的社会团体,政府为其提供经费,并制定管理法规,每年进行审计监督。 (3)新加坡模式 政府颁布《社区住宅规划法》,规定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由国家图书馆和社区基金会联合设立。其运营经费由政府财政补贴,管理借鉴分馆制模式,由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统一规划、组织、管理。 (4) 香港模式的社区图书馆 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大型图书馆数量极少, 而社区图书馆却星罗棋布,通常出家门没几步路就能找到一个, 十分便利。相比内地,香港的社区图书馆可谓发展得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一) 香港地区行政的参与 香港公共图书馆有40多年的历史,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领导。香港政府为了鼓励市民多参与地区事务, 更有效地协调政府在各地区层面提供的服务及设施,便在各地区成立了区议会的组织,致力改善各区环境市容,促进社区的各种文娱康乐活动。2005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施政 报告 内一项重点便是加强地区工作,将特区的施政贯彻到基层,以提升在地区层面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处理好民生问题,加强小区建设和推动地区公益活动。配合有关的施政理念, 特区政府便将区议会的功能扩大,并且将一部分原来由政府管理的地区性设施开放,让各个区议会参与管理除了社区会堂、 休憩场地和体育场所、 游泳 池以外,还有的便是各地区的图书馆了。 (二) 香港社区图书馆的伙伴计划 多年来,香港公共图书馆通过团体借阅服务及流动图书车为各社区的市民提供服务,但受时间、地域或其他条件的限制仍有将近一半的人口没能享用图书馆的服务。 因此在2005年底, 香港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合作, 推出了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由社区向香港公共图书馆先申领一张团体借书证,得到批准后,图书馆向社区提供专业的意见及指导,例如如何为特别的读者群诸如儿童、青少年、家庭主妇及长者等选择适合的图书,如何设计阅读区,如何建立书籍流通制度,如何向读者提供参考咨询等等。在一切硬件就绪后,香港公共图书馆便会向社区图书馆外借一批图书馆资料,数量由该馆的规模或个别需求而定,而香港公共图书馆亦会协助定期更换这批外借资料。香港公共图书馆一般只会要求开办机构能够公开地将外借的图书馆资料免费供市民或其服务社群使用,至于社区图书馆的运作模式、规则及开放时间等,则通常由开办机构在参考图书馆馆长的专业意见后自行订立,而社区图书馆亦可因既有的资源, 自行增添图书馆的设施和图书数量。 计划推出后,各区区议员普遍十分支持,根据地区的需求,成立不同主题的特色社区图书馆,建立阅览室, 增购报章杂志,举办读书会,推行阅读卡计划等,广泛地落实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务求能够使良好的阅读气氛渗透到每个社区角落,照顾到不同社群的需要。 (三) 社区图书馆的便利服务 社区图书馆建立后, 由于有完善的网络系统,社区居民在家中就可以进入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检索。通过检索,读者可清楚地看到一本书的作者、出版社、页数,以及该书是否已被借出,或在哪间图书馆的书架上放着等信息。还书的程序更方便,把书送到遍布全港的任何一间社区图书馆的还书柜台即可。如果社区图书馆未上班,把书塞入还书柜里也行。 香港的社区图书馆除了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外,根据具体情况,有的还兼营便利店。这类设在社区图书馆的便利店,一般都会做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当地社区主要读者情况,安排图书配置。例如在老年人居多的社区,藏书就以中医药及保健食疗为主,还经营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果有老人想借别的图书馆的书,还可通过社区图书馆统一借还,十分便利。 (四) 义工成为社区图书馆的风景线 香港的义工组织运作得很成熟,不少市民都愿意做义工。而在社区图书馆,不少社区居民就充当着管理员的角色, 成为一道风景线。他们自发地帮助整理资料、 排列书籍、管理阅览室,规划推展各项宣传活动等。义工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群体,既是图书馆的读者,又是图书馆的员工,因此既能站在读者的立场直接地向图书馆表达他们的诉求,同时又能体会到图书馆工作的不易。 4模式借鉴与思考 社区图书馆作为居民身边的图书馆所具有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借鉴香港社区图书馆的办馆模式,社区图书馆要改变现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发展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 没有社区图书馆的社区建设是不完善的,对社区图书馆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又是一项涉及人财物的系统工程, 没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单靠哪个方面和哪个部门的努力,都难以把这件事情办好,就是建立起来了,也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在舆论导向、 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赢得政府的支持,使社区图书馆作为一项惠及广大社区居民的文化事业,列入社区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进行规划,切实增加投入。 4.2 发挥自身优势,吸引社区居民 社区图书馆的建立,是为了激发居民的阅读热情、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因此社区图书馆可通过社区广播、电视、宣传窗口、社区报刊、网络等各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帮助社区居民树立信息思想观念。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 讲座、 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加,不断增强图书馆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此培养居民对社区图书馆的认同和热爱,使人们感到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图书馆,逐渐对图书馆产生一种依赖感,进而引起社会对社区图书馆的重视。 4.3 走资源共享之路,整合信息资源 对于社区图书馆来说,经费有限,要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是一个难题。因此,社区图书馆不能以常规 方法 来解决,要把自己融入社区之中,让社区内的成员参与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将社区 图书馆建设成为社区资源整合的平台。 社区图书馆可争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或有实力的信息服务机构的支持, 在信息资源的建设及信息服务上进行协调和合作,走资源共享之路。还可吸引社区内的机构和社会团体、个人共同建设社区图书馆,充分调动社区内单位、个人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4.4 走商业运作与公益性相结合的道路 社区图书馆可寻求和社区及居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作。如物业管理公司,为他们搭建一个物业与居民的交流桥梁,可以更好地协调物业和业主的关系。由物业出面联系企业,可用企业的名字命名社区图书馆,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也提高社区图书馆的知名度和企业兴办热情。多方位地争取各种捐赠,如借用公共图书馆淘汰下来的书架,利用其 收藏 的闲置书刊资料,鼓励社区商户、居民捐资、捐书等。还可借鉴香港社区图书馆,经营一些有特色、居民需要的商品,与馆藏优势相结合,以公益性为主,有偿服务为辅,共同建设。还可开办社区读者俱乐部,与电台、电视台或企业合作,举办各类活动,提供场地,让他们更能走近社区居民。 4.5 创造条件,借助各种人才资源 作为在财政支持、自身经济实力等方面都相对弱小的社区图书馆要吸引人才几乎没有任何优势,但社区图书馆应创造条件,借助各种可以利用的人才资源来开展服务。如对社区图书馆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能正确掌握分类编目、科学排架、电脑检索等。找人才,让他们参与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来,成为社区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顾问和指导, 义务承担部分工作, 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可以与义工组织联系,招募义工参与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在寒暑期,还可以招募大中学生担当临时的图书管理员,使他们增加 社会实践 。 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既亲民又复杂, 如果照搬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在目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道路只会越走越窄,只有把它当作是一项需要长期经营的事业来做, 突破传统,循序渐进,有计划、有针对、 有选择地开展建设,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无论是总分馆或是托管型的办馆模式,都应做必要的可行性调查,采纳适宜的建馆模式。要根据社区居民的人员结构、信息需求、文化层次、环境条件等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有针对性地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开办有特色主题的社区图书馆,如音乐图书馆、保健图书馆、 玩具图书馆等,充分考虑图书馆的利用率。 关于社区图书馆论文范文篇2 谈民国时期的社区图书馆 摘 要:冯玉祥主豫期间对文化教育事业极为重视。在他大力提倡和支持下,把公共图书馆扩充扩展,在各社区新建了很多平民图书馆,以启民智。其实,那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图书馆。冯玉祥主豫时期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使开封公共图书馆事业空前繁荣。对民众的知识水平和精神面貌,乃至对当时社会都影响至深,特别是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冯玉祥;图书馆;社区;和谐社会 社区图书馆是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等特征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其功能主要是培育社区文化、传递实用信息、开展社会教育、开发闲暇时间。社区图书馆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是社区居民阅读休闲、增长知识的场所。发达国家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已经非常成熟,大量的国有公立社区图书馆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和开放。中国的社区图书馆也是数量剧增,图书馆由“藏书”的职能改变为“社会教育性质”的职能,它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近几年,学界就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发展模式、资源共建共享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较有见地的观点。但是,对于中国社区图书馆的发端与雏形,却很少有人论及。其实,早在冯玉祥执政河南时期,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开封的社区图书馆已经发展得相当繁荣。 一、冯玉祥主豫时期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提倡知识普及 冯玉祥自谓平民将军。他出生于下层社会,深谙无文化知识之苦,在他主政时期,他重视人才培养,注重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冯玉祥曾两次主豫,他对当时河南的文化教育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第一次主豫是1922年5月至10月。当时他制定了治豫的十项大纲。其中有一条是:“推行义务教育,以开民智”。他抄没军阀赵倜全部家产,多用作平民教育和开办平民工厂。第二次主豫是1927年夏到1929年春。他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名义兼河南省主席后,推出了“建设新河南”的方针,励精图治,推行“革旧制”、“除迷信”、“提倡科学”、“重视教育”等一系列 措施 ,用以提高民众知识水平,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冯玉祥非常支持河南教育经费独立。在他的倡议下,1922年8月省财政厅决定划出全省的契税收入作为教育教育专款。10月又设立河南省教育专款监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教育经费的管理和分配,使教育经费独立,专款存储,各县知事负责催征。1927年冯玉祥又将河南教育专款监理委员会扩大为河南教育款产管理处,分评议、监察、管理三部。10月,省教育厅设社会教育推广部。同年,冯玉祥又下令调整了教育款产管理处,裁撤各县契纸发行所,使各县契税局职权得到统一,教育基金得以保证和平均分配。1928年10月冯玉祥的指示划定教育经费金额的10%-20%专用作办社会教育。这使社会教育在经济上得到保证。由于采取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教育款项专款专用,而且使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由每年收入六七十万元,增加到八九百万元,从而促进了河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社区图书馆是冯玉祥普及文化教育的主要举措 在军阀混战时期,当局很难顾及社会教育。民众的教育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图书馆是对于平民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开封是当时河南的省会城市,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仅河南图书馆一处,且规模较小。冯玉祥他认为,当时的公共图书馆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就以“开封居民繁多,非有大规模之图书馆,不足以符市民读书之用”为由,专门令省财政厅拨洋5万元,作为河南图书馆的扩充经费。在他的主张下,又新建了开封平民图书馆、中山图书馆、金声图书馆、开封市民图书馆等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均由政府有关部门具体管理,按月拨给经费,一定规模。尤其是冯玉祥主持设立的平民图书馆,掀起了各区民众的读书热潮,各街、区也先后设立平民图书馆,以供民众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开阔眼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关于平民社区图书馆实践,具体情况如下: 1927年12月,冯玉祥下令把开封中山市场西厢房改建为平民图书馆。馆内放置书柜十余个,阅报桌二张、报架四个、办公桌二张、阅书桌椅数十套,有书籍数百种、报纸数份,关于公民应看的书籍及设施无不齐备。与此同时,在开封各区、街边也先后设立多处平民图书馆。比如在教育厅街、财政厅街、东区白衣阁、北教径胡同等处,设有五个平民图书馆;在学院门、山货店街、南区袁公祠处,设有三个平民图书馆;在南关区王母庙观音堂等处,设有南关区两个平民图书馆;在省政府街、小衙门街、大厅门、后营门、西区烈士祠、中山中街设有八个平民图书馆;在贡院街、无量庵、东棚板街、建设厅街、刷绒街、老府门、法院街、北区三元宫、北仓等处,设十个平民图书馆。这些数目繁多的图书馆,虽然条件相对简陋,但是由于有政府拨发的专门经费,购置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及相关设施,也是规模相当,生命力极强的。 冯玉祥主豫时,把平民图书馆(室)建立在开封的各街、区。这些具有社区图书馆形式的“平民图书馆”与现代的社区图书馆在规模上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的建立初衷与教育功能却惊人地相似。可以说“平民图书馆”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图书馆。这平民图书馆的创办,标志着当时在开封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基层社区图书馆网络。 三、民国时期创办社区图书馆的意义 在开封的历史上,冯玉祥可以说是图书馆事业之父,在他主豫期间开封的图书馆事业在二三十年代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冯玉祥为河南的图书馆事业创造了一个传奇。在他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不但把开封原有公共图书馆进行进一步扩充,而且在各社区新建了一大批平民图书馆,使社区图书馆事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当时建立众多平民图书馆,是中国图书馆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普及知识的远见思想 冯玉祥主张把平民图书馆建立在开封的各个街区,初步形成了基层社区图书馆网络。他的图书馆进社区实践,比当代主政者提出“图书馆进社区”理论早了半个世纪之多。可见,冯玉祥将军是多么有远见。社会中的教育观念是那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反映,一个人的教育观念是一个人本身的价值反映。冯玉祥的教育观念体现了他崇尚民主,崇尚人人平等的思想。他对图书馆事业的一贯热爱与支持,这与他个人的学识、眼界与修养是分不开的。冯玉祥眼界开阔,提倡科学,重视文化教育,关注平民教育。在他的支持下所创办的平民图书馆,对于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提高民众素养等方面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活跃群众生活,密切邻里关系,增强社区活力,满足社区居民崇尚文明、健康娱乐、增长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为当代社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其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社区是城区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社区图书馆作为民众一生继续教育的手段,是平民教育取得进步的重要保证。冯玉祥提倡图书馆进社区,主张“凡认识文字者,均可来馆自由阅览”,此举深受百姓欢迎。他的图书馆进社区的方针举措,是中国图书馆学方面的可贵财富。他的普及文化知识的教育理念,是科学而前卫的。由于冯玉祥主豫时期大力发展社区图书馆,使开封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这对当代社区图书馆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冯玉祥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先驱之一 冯玉祥主豫时期通过图书馆这样一个社会大学,培养、引导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进而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这与当代和谐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思想不谋而合。和谐社会要求人与社会之间高度协调,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一个学习型社会做保障。在当时来说,社区图书馆是冯玉祥重视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区图书馆可以发挥引导民众积极学习、努力向上,提高其政治文化素质的作用。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居民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精神家园,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冯玉祥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先驱之一,他的社区图书馆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必将对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历史素材 多数西方人是虔诚的__徒,他们主张“活到老,学到老”。《圣经》里说,每一个基督徒,无论贫穷或富裕,健康或多病,都应日日坚持修行和学习。无论谁都应该受教育,学校教育只是教育制度的一种,社会教育是一个人终身不断的事业,人人都有学到老和做到老的权利与义务。目前我们国家和社会也在呼吁建立学习型社会,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投资力度加强。对个人来说,每个人对接受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增强,都深知获得知识的重要性。终身学习接受教育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而在冯玉祥主豫时期,学习型社会的风貌已初见端倪。由于冯玉祥的积极呼吁,图书馆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几年之后,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逐渐培养起来,阅读习惯逐渐形成。随着设施的日趋完备,图书馆在文化教育功能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再是为设立而存在,而是变成民众本身的一种自主需求了。大量阅读图书对于民众的民主意识、创新观念、求是精神等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开封图书馆的长足发展是在冯玉祥主政河南之后才得以实现的。他为省会开封及河南各县市的平民图书馆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开封众多的平民图书馆逐一建立并免费向公众开放。逐渐满足了那些无法得到图书,但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人的需求。随后,信阳、漯河、南阳等城市纷纷步其后尘,建立平民图书馆。因此,平民图书馆已成为研究冯玉祥本人及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于时代所限,冯玉祥不可能明确提出当今意义上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思想,但是,冯玉祥对于河南社区图书馆的形成和影响永远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冯玉祥.冯玉祥 日记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李暖.冯玉祥主豫时期开封公共图书馆发展[J].黑龙江史志,2009(6). [3]屈春山,张鸿声.老开封[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开封市图书馆.开封图书馆志[Z].1988. [5]李元俊.冯玉祥在开封[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6]高兴亚.冯玉祥将军[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7]陶善耕.河南图书馆事业冯玉祥时代[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2). [8]崔红莲,张嘉路.冯玉祥督豫期间的开封图书馆事业[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3). [9]冯南星,王卫东.河南公共图书馆事业50年[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9(2).
159 浏览 5 回答
124 浏览 3 回答
179 浏览 5 回答
215 浏览 3 回答
93 浏览 3 回答
113 浏览 3 回答
160 浏览 3 回答
254 浏览 6 回答
102 浏览 3 回答
246 浏览 6 回答
161 浏览 4 回答
282 浏览 2 回答
229 浏览 5 回答
294 浏览 6 回答
242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