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泛星巡天望远镜发现了这一个太空中的“不速之客”,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其命名为“奥陌陌”(1I/‘Oumuamua)。ʻOumuamua在夏威夷语中意为“侦查兵”或“信使”。
这个外形酷似“雪茄”的怪状星体,其长度只有约100米,科学家一开始认为这只是一个来自外星系的彗星而已。但是,通过科学家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科学家们始终无法发现它有向外喷射气体和尘埃的迹象,这一反常现象说明了“奥陌陌”并不是一颗彗星。
2017年10月25日,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拍摄照片显示,奥陌陌并不具备“彗发”。最终,科学家们认定,这是一颗小行星而并非彗星。这一发现,顿时震惊了天文界,这也是人类确认发现的第一个星际天体。
国家天文台的张韵说:“类似奥陌陌的星际天体穿越太阳系不应该是一个偶然事件,从概率上估计,每个太阳系周围的恒星系统平均至少可以产生百万亿数量级的类似星际天体,才能够解释奥陌陌闯入太阳系事件的发生概率。”
所以,这样一个罕见的星际天体闯入了我们的太阳系中,这让许多科学家都难免产生疑惑,天文界也在不停地研究这一天体的来源。
终于在长时间的研究工作之后,北京时间2020年4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韵博士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林潮教授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这类星际天体的形成机制和成为星际天体的过程。
在天文界不断地研究与假设过程中,甚至有科学家认为“奥陌陌”的出现与外星生物有关。确实,如此一颗奇形怪状的行星,以彗星运动的方式飘荡在宇宙中,这也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
在对其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奥陌陌”的光谱性质显示“奥陌陌”曾经受到过强烈的热辐射,而且这样强烈的热辐射极有可能是与恒星相距极近的时候受到来自恒星的热辐射。
科学家于是使用超级计算机对“ 潮汐撕裂星际天体形成理论 ”进行模拟,发现恒星的潮汐力会将天体撕碎成许多的细长型碎片,而且这些细长的碎片与“奥陌陌"的外形极为相似。同时,潮汐作用会使得这些碎片拥有超越绝大多数恒星的逃逸速度的速度,这也就使得”奥陌陌“这样的天体能够在宇宙中能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游荡”。
耶鲁大学天文系教授格雷戈里·拉夫林表示,这项研究非常巧妙地运用行星系统演化过程的普遍现象解释了奥陌陌所有的特征,显示了星际间物质扩散的高效性,为人类理解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项研究工作,不仅仅是解释了“奥陌陌”这一类行星出现的原因。它给我们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奥陌陌”这样的星际天体的出现,给了有机物甚至生命在星际间自然传播的又一可能性,也为我们研究地球上生命起源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与引用文献来自于:1.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于2020年4月14日发表的文章《 国家天文台联合揭示星际来客“奥陌陌”起源》 ; 2.百度百科——奥陌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