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地质学家伍德沃德在赞比亚西北的卡仓瓜考察。一天,他偶然发现该地有一种他未曾见过的开蓝花唇形的草本植物,当地人称“和氏罗勒”。经过一步考察后,他还发现,凡是适宜这种草生长的地方,土壤中的含铜量都很高。
这两个偶然事件促使他对这种草进行栽培试验,以研究为什么长这种草的土壤中总是含铜较多,草和铜之间有没有联系。
经过试验,他终于从中得到信息和启发,由它可追溯到铜矿。由此,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储量为9亿吨的大铜矿,其引路人就是这种植物,于是它被命名为“铜草”。
花草“报矿”是个普遍规律。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有两个化学家,他们在研究沃斯兰近郊玉米的化学成分时,用显微镜发现玉米灰中有“细丝”和小金属片。奇怪!这些东西竟像黄金一样,只能溶解在王水里。难道会是黄金吗?他们分析了那里的土壤和矿石,发现每吨矿石里真的含有约0.2克黄金。黄金怎么跑到玉米粒里去呢?进一步研究表明:玉米和某些其他种植物都能从土壤中吸收黄金等金属元素,并且还能将其积聚起来。
显然,植物“报矿”的原因是因为它吸收的养料中有各种不同的矿物质,而不同植物吸收哪几种矿物质各有不同的选择。经研究表明:艾蒿报锰矿,铁苦麻报铁矿,异极草和车前草报锌矿,石松报铝矿,铃形花报磷灰石矿,锦葵报镍矿,紫苜蓿报钼矿和钽矿,等等。而荞麦、黄瓜、萝卜、紫云英等植物还可帮助寻找铀、钍矿,这是因为铀和钍会放射出看不见的射线,对植物生理有很大影响的缘故。此外,中国长江沿岸有一种叫海州香薷的植物,也能像铜草那样报铜矿。
中国唐朝《西阻杂俎》记:“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说明祖先早已知道植物报矿这一规律。
不但植物可以“报矿”,动物也能“报矿”。例如,在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有一种灰色羽毛的小鸟,它常栖息在一种叫“莫拉”树的枝上,发出尖厉的叫声,很远都能听到。通常只要闻声寻去,便能在鸟儿附近找到含金的矿脉。因此,人们叫它“矿工鸟”。为什么动物也能报矿呢?原来,莫拉树只生长在含金矿脉附近,而矿工鸟就喜欢栖息在莫拉树上。此外,狗、蚂蚁、蜜蜂等也都能帮助人类找矿。
利用生物与矿藏的上述特殊关系,加拿大科学家还别出心裁,坐着飞机“走马观花”地去探矿。因为有些植物在吸收了金属矿物元素之后,会形成金属有机物,并通过叶片、花粉排出植物体外,这些金属有机物微料随风飘到空中,被飞机上的仪器捕获后,就知道当地地下有什么金属矿藏了。
利用植物探矿也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生长在某一地区的植物群落,与该地区所蕴藏的矿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中国人民是最早注意和利用这种关系的民族。”这一发明的时间可从记载有植物探矿的《山海经》、《文子》中得知,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五六百年。而外国发明这一方法比中国约晚2 000年。约1600年,英国托马斯·查洛纳(Thomas Challoner)爵士和他的堂兄查洛纳,在英国约克郡吉斯马勒的贝尔曼银行以前的地产上,看见栎树叶的色调比其他地方的更深、树枝更伸展、树干更矮小健壮,几乎没有树液、没有深的根等异常情况,发现了第一个铝矿。这些内容,记载于约克郡大教堂的一份手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