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1900年的朵云轩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积淀,它以中国书画及其相关的宣纸、湖笔、徽墨、歙砚等文房用品的经营和巧夺天工的木版水印复制艺术,与北京的荣宝斋分别雄峙于大江南北。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里,向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40年代,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就提及过朵云轩特制的信笺。中国原作字画的征集、收藏与经营、是朵云轩的一大主业,并取得了煌煌业绩。自1960年朵云轩重建以来,从民间征集的书画文物,数以万计,提供给文博单位的珍贵藏品也有数百件之众,此外,朵云轩自身的宏富收藏也令人瞩目。80年代中期,由谢稚柳先生任组长,包括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等在内的专家组对朵云轩的藏品进行全面的检阅和鉴定,对其藏品的质和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对书画文物的抢救征集中,浸透着朵云轩人辛勤工作的汗水。有一次,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下觅宝,在朵云轩相中了一部“宋拓王羲之圣教序”,这部名帖,比民国徐世昌收藏的“墨皇本圣教序”更为珍贵,现已成为该馆十件镇馆藏品之一。而这部名帖的抢救重生,竟出于如此的偶然:家住张家花园的一位居民,请朵云轩派员上门征集,在其前人留下的一大堆旧碑帖中,朵云轩鉴定人员一一翻检,大多价值一般,蓦地从纸堆里掉下两张残片,慧眼独具的鉴定员捡起一看,即断定其为宋代拓片,于是发动这家人翻箱倒柜,经过几天的搜寻,终于在尘埃蒙蒙的壁角里,抢救出了这部稀世名帖。在朵云轩,像这样不遗余力抢救文物的故事何止一二。朵云轩被艺坛称为“江南艺苑”、“书画之家”,这一美誉很大程度上来自它与书画家之间的默契和亲和力。笔者清楚记得,60年代初,在朵云轩宽敞幽静的营业大厅里,正中放置一套红木台椅,书画家们便是这里的座上客,讲道论艺,交流切磋,这边,林风眠在与资深营业员促膝交谈;那边,翁�运在为读者讲授书艺,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与艺术家过往甚密和为之竭诚服务,是朵云轩的老传统。据说,很久以前朵云轩的老店主与倪墨耕、王一亭、赵子云等海上名家均是至交,谈论艺事之余,还常一起吟诗作画、拍曲弹唱,朵云轩像煞一个艺术沙龙……20年代,初到上海的张大千能拜在曾熙门下学习书艺,还是朵云轩牵线搭桥的呢。而今日,像刘旦宅、韩天衡、钱行健等一批著名的中年画家对朵云轩也有着至深的情感,因为他们曾都浸淫过朵云轩的艺术氛围,他们是伴随着朵云轩在艺术市场里发展的脚步而逐渐成长、脱颖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