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地址在贵州省凯里市经济开发区凯开大道1009号,该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
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素有“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美誉,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世界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的贵州黔东南,孕育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坐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苗岭明珠”——凯里市。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林业学校、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财贸学校合并组建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校以来,学院砥砺奋进,薪火相传,教泽绵延,走过了辉煌发展的历程。2006年通过全国高职专科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护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列为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016年学校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高职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全省高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先进单位、贵州省特色文化学校建设单位、贵州省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贵州省安全文明校园、贵州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校园、贵州省文明单位等;先后成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文化部认定的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之一、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学校大学科技园是目前全省七家省级大学科技园之一,以苗侗银饰刺绣蜡染为主题的“黔粹传人工作室”和以农业为主题的“黔东南培生星创天地”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省内高校有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我校有2个。
办学思路:秉承“厚德至善,精技致新”的校训,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发展”办学理念,践行“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品德决定人生”办学价值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师傅带徒”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多元一体集团化办学机制,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加强内涵建设,加快转型发展,着力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更好更多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专业建设:紧紧围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医药卫生、民族文化(医药文化、创意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生态农业”办学重点,重点建设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三个专业集群。设有护理系、临床医学系、医药技术系、口腔医学系、财经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港中旅旅游学院、大地建筑学院、汉天下物联网学院、公共教学基础部、马列主义教研部、技能实训中心、继续教育处、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所、图书馆、驾驶学校等教学教辅单位。开办有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会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园艺技术等高职专业57个,经过优化目前有38个招生专业;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
教学实训:校园占地面积1503亩,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2万册,电子图书11.3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00万元。建有“贵州省第六十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黔东南州会计电算培训中心、黔东南职业考试培训中心等、黔东南导游服务中心。建有校园民族文化技术实践基地(系贵州省首批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拥有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两所三甲医院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有附属口腔医院、动物医院、驾驶培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示范性驾驶技术训练场、鸭塘示范养殖场、生态园林绿化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现有护理、临床药学、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技术、药学、基础医学、会计、旅游、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198个专业实训实验室。与154家企业、医院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建有167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一次性接纳学生顶岗实习4000人以上。
师资队伍:有在编教职工727人,其中专任教师490人,正高26人,副高176人,博士、硕士124人,“双师”教师223人;州级拔尖人才3人,州管专家4人,86名教师入选省、州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外籍教师2人,校外兼职教师600多人。
人才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400余人。近年来,学生在国家技能大赛中获奖29项(含国家级行业赛22项),省技能大赛获奖224项(含省级行业赛26项),其中一等奖36项(含省级行业赛5项);学校成立以来,为社会输送高职毕业生27546人,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均在90%以上。学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广泛认可。
科技研发: 坚持“激励科技创新、突出科技运用、服务区域发展”科技工作总思路,以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为重点。建有科研处、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和学报编辑部等科研机构。近年来,获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4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项,取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1项,获得专利6项,申报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13部,教材19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398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2篇。
2020年11月6日 根据《酒泉市教育局关于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南菁”跟岗研修班(第四期)活动的通知》安排,酒泉市教科所殷玉霞老师带领“南菁”跟岗研修(第四期)24名学员,于11月5日下午2点半抵达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3点钟,殷老师组织大家在文德楼A座603室召开了预备会,对学习期间的作息时间、学习纪律、疫情防护、撰写心得反思等相关事宜作了具体要求。学员在相互介绍中,加深了彼此的印象,为学习共同体营造了良好氛围。本期学员由来自选派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主管德育副校长、德育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等组成。从学段看有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老师,还有专职教研员。其中女教师8位,男教师16位。根据有关要求,此行所有学员都将与这里的指导老师一对一结对后,入校跟岗学习。他们怀揣梦想而来,脚踏实地而行,必将满载收获而归,树立起酒泉骨干教师的良好形象,实现我们跟岗研修的愿景。大家都认为,身为教师只有在坚持不懈的行思中,才能不断成长,心生“光芒”。文科教师需要增强理科素养,理科教师需要加强人文素养,这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把学习与反思相结合,立足实践,行而思、思而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是核心素养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王道”。 根据安排,11月6至20日研修期间,第四期学员将全天候 融入南菁高中、敔山湾实验学校、辅延中心小学的日常教学与教研活动中,在指导师傅的带领下,跟岗研学2周。对“”南菁”的课堂教学,德育管理、考试质量分析以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每一位老师都将开启一段别样的“”南菁”研修之旅。(酒泉市教科所 殷玉霞) 跟岗研修促教研 笃行致远共成长 一路向东——赴研修之路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离开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备受艰辛,笃定信念:“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从长安走到天竺,一路西行,抵达了他心目中的佛教圣地印度,取得“真经”。 公元2020年11月4日,在酒泉市教育局大力支持下,为了学习借鉴江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南菁”经验在酒泉各校落地生根,酒泉市教科所殷玉霞老师的率领24名骨干教师、教研员奔赴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一路向东,开启了“南菁”跟岗研修班(第四期)学习,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走进校园——文化南菁高中 随着大巴车缓缓驶入校园,登记、入住。在美女贡丹老师带领下,我们对南菁高中有了初步了解:有着138年历史的百年南菁,校名源自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作为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江南名校,南菁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新时代的南菁高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放眼世界,融入国际化办学行列,南菁学子更是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创新发展,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成果丰硕。 漫步校园,参天树木,硕果累累的香橼、橘子不正是南菁人孕育的桃李遍地、栋梁柱天的真实写照吗!一路走过,一路思考,作为一名专职教研员,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学习的方向在哪里?一个合格的教研员如果只会指导课堂教学,会评课,说课,他是单纯的,单一的,是不全面的,要想真正走进南菁确立的“以发展科研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师生来发展学校”的教育发展观,我应该从南菁的育人目标、学校的校训、学校精神、南菁气质的内涵入手,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后勤管理诸方面学起,全方位充实自己,才能不虚此行,想到这里,任务繁重,倍感压力。 走进课堂——带来的思考 幸运总是伴随虔诚之心而来,研修第一天我们正好赶上第六届全国高中“审美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来自华东师大刘莉莉教授和全国21名专家、名师以及近千名观摩教师齐聚南菁高中,参与听课、评课、学科研讨与专家讲座其中,收获满满。 上午聆听了南菁高中李伟老师给高一14班讲授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政治课,李老师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为背景,抓住热点题材,设计文本,以思维导图为主线,深入浅出的阐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只“有形的手”“特”在哪里?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李伟老师是文本知识的设计者,是课题教学的引导者,每个环节提出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充分展示课前准备内容、自主学习效果,思维导图,画龙点睛,学生学的轻松,记忆深刻,老师穿针引线,扮演各自角色。第二节由江苏南通市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王能老师主讲,第三节由湖南师大附中政治教研组长,湖南师大公管院兼职教授蒋平波主讲,都讲授高一政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教学内容,同样的文本,采用同课异构,有对比,有共同点,有差异,每个老师对文本由不同的构思,更多的是精彩、亮点。王能老师以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为背景,以川藏铁路论证、修建引题,深入浅出的把政府作用附着在案例之中,步步设问,层层引导,所有观点,让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最后总结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真实体现。三位老师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归纳、总结,40分钟的课堂在轻松欢笑中滑过,却留给了我更多的思考:教研怎样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教研怎样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教研怎样与教师的教学结合起来?接下来,我要带着这些问题,在剩余的15天里去我要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天的跟岗学习,聆听专家讲座,让我有了冲动,有了很多的想法,如何提升敦煌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敦煌的教研工作?我想首先从创新教研组织形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做起,广泛、深入的开展教研工作,尽快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尽快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水平,形成研究文化,让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必须从教研抓起;其次要狠抓自主研究、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的“三种形式”研究,夯实教师的教研素养,提升教师施教信心、智慧与能力,教研员要俯下身子,找准路子,开对方子,结出果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接下来学习中我要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 研修反思,总结下篇。(敦煌市教育局教研室 孔军) “南国菁英于兹孕育,江城忠义由是裁成”。车马已歇,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气宇轩昂的南菁中学校门,尽管是锁闭状态,但依然能够想象得到,有多少三吴英才已从此处走向祖国大江南北甚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当大西北的秋以其独有的遒劲肆虐芳华之时,很荣幸与酒泉教育界的精英一同踏上这片南国温润的土地,来一同汲取仰慕已久的“南菁中学”的养分。而对我来说,这是一份殊荣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都说,有些路要是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过,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那么,回头就有很多值得回忆的故事,脚下就有很多坚实的足印,远方也会变得清晰可见,我想这一段路一定会印证这个说法。 不得不说,简短一天的“南菁”行程让我感慨颇深,也许是全国大师级的课堂让我感到望尘莫及,也许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的点评让我醍醐灌顶,但我认为更能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是这里的文化——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南菁书院碑廊”乍一看像极了某一处旅游景点,可它却真实地存在于“南菁中学”的校园中,让我不得不脑补一张画面——在如此的书院中,在熹微晨光下,书声琅琅,连读书这样的苦差事也顿感诗情画意。而又不得不想到,我们的孩子能闻鸡起舞的,也可以算作勤奋的典范,可相形之下,总是缺少那么一些调调。 还有这校园里的极具历史韵味的石拱桥、碧波荡漾的清澈流水、随风摇摆的垂柳,无不展现出诗情画意,就连那水中嬉戏的黑天鹅,一躬一吟竟像是从教科书中唐诗宋词里跳出来的一般。 “理必求真、 事必求是 、言必守信 、行必踏实”校门正对的建筑上大大地刻着南菁中学的精神,每一个南菁人呵护着、信守着、践行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代代英才。我坚信,我们酒泉的土地上将文化深深扎根,也定能培育出国之栋梁。(酒泉市第一中学 靳小戈) 11月6日,酒泉市骨干教师“南菁”跟岗研修的第一天,恰逢一年一度的第六届全国高中“审美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美丽浪漫的南菁高级中学进行。 从学政厅会场设备的布置可以看出,这是一场精彩的课堂盛宴。最中间摆放着学生的课桌椅,听课老师的凳子环墙摆放,摆布紧凑且合理,处处体现着主办方的细节、精细和用心。我们听了三节语文课,聆听了授课人说课和专家点评。一早上我们都不敢离开座位,因为短暂的离开,你坐过的地方很可能会很快被“补位”。 活动采取的授课方式是同课异构,课例是苏轼的《赤壁赋》。早上的收获沉甸甸的。但给我最深的印象却是他们共有的特点———高学历,年轻化,研究型,专业化。 一是高学历,年轻化。三个上课的老师都非常年轻,都在30岁上下,最年轻的陈彬洁老师,2017年才从南京文学院大学毕业,但她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短短两年多,已经发表论文数篇,并在市级公开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盐城中学的顾向阳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两次获省优质课一等奖,一次获国家级赛课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发表。最厉害的是陈晓蕾老师,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与应用学、心理学双学士,南开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多次在国家级、省级高级别的赛课活动中获一、二等奖,并参与了教材编写。他们不论是学历还是成就,都是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望尘莫及的。他们在参加工作之初就拥有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起点,在工作之后不久就抓住了展示自己的高平台,并在高起点、高平台之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的学识和才情。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话,越聪明的人,往往越努力。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这让我感到了迟暮和差距。 二是研究型,专业化。抛开年龄的差距、学历的差距不论,更让我感到汗颜的是专业和理念上的巨大差距。他们是全国教育界的翘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当之无愧的名师,这无关年龄。听他们的课,我有一种船行水上,顺流而下的酣畅愉悦之感。那些课堂中思维的火花,那些深刻的文本解读,那些妙语连珠的表达,那些逻辑严密的思维,那些精妙精细的设计,那些简洁精当的点评,无一不在向我们呈现着教学的艺术。陈彬洁老师只有三个学习任务,一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赤壁美景,二是赤壁美景引发了苏子与客怎样的感受,三是阅读苏轼在黄州的“一词两赋”和《记承天寺夜游》,给苏轼的心灵画像。三个学习任务呈现明显的层递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三个目标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融入了由景到情,由情到理,由读到写,由表到理,由审美体验到审美创造的过程性递进和思维力提升。陈彬洁老师将课堂中的空白艺术发挥得恰到好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时是思维的空间,有时是作答角度的空间,有时是思考的空间,有时是写作的空间,有时是静静阅读的空间,有时是自由朗读的空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当中,语言得到重构,思维得到发展,审美得到升华,思路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顾向阳老师的课例设计独具匠心,极有亲和力,气场强大。范读声情并茂,极具张力;文本解读深刻独到,细致精微;师生的交流互为补充,教学相长;课堂推进如水行舟,自在无碍;教学语言亦庄亦谐,启人心智,显示出名师的风采素质。陈晓蕾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强大的文本解读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她以任务群教学为依托,以“养气”为切入点,以文本解读为重点,融广度、深度、效度于一体,连续发问启人思考,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课堂灵活调整,最终达成对文本和苏轼精神的深度解读。 思考,将一天的研习所获编织成文字,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说———学习着,真好。 (金塔县中学 李成学) 6日早上有三节各科公开课,是由南菁高中组织的第六届全国高中“审美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授课者既有南菁本校教师,也有江苏省其他学校的专家与名师。三节语文课,上的都是苏轼的《赤壁赋》,应该也是同课异构的思路。由于各科同时“百花齐放”,觉得最好能多多掠美,于是我和小戈老师商量后中间去听了一节班会课。 意料之中,三节课都很精彩,老师们功底深厚,循循善诱;设计精妙,各有所长,令我获益良多。但是,说句也许不太合适的话:与老师们可圈可点的表现相比,南菁高中学生们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过而难忘。 无论是语文课还是班会课,无论是老师要求还是自己发言,无论是讨论交流还是总结致辞,学生们都能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举止得体,言辞得当,思考有深度,表述有法度,言辞有温度,逻辑清晰、语言流畅,阳光自信,完全没有词不达意的,更没有吭哧半天不说话的,既令身为语文老师的我自愧不如,也对“南方之学,得其菁华”的校名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对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三乐之一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 仅举班会课数例为证;本次班会课名为“爬好这个坡——建立互助互竞的南菁班级”,是学生升入高二后为增强班级凝聚力与个人良性竞争力而召开的主题班会。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其一,整堂班会课不仅程序严密、设计合理、针对性强,关键是全程几乎都由学生完成:学生主持,学生表演(2个情景剧),学生交流(发言的至少有八九名学生),学生总结......班主任只在最后做了不到3分钟的发言。学生参与班会的热情与主动尤其令我深受感染。其二,学生思考分析之深入系统、发言表达之流畅自如,令我既惊又叹!虽然不能排除老师背后的指导,但学生绝非提线木偶,平时肯定有不断的积累与深入的思考。比如,如何提升班级凝聚力?组织委员总结说:“每一个人做好一件小事为凝聚力,一群人做一件大事也是凝聚力。”如何珍惜时间?班长总结认为:“挥霍时间须斩草除根;零碎时间应积少成多;理性切割时间蛋糕(包含三种切割方法);优化时间寻找突破(追求时间的量、质及利用方向)......”如何增强竞争意识?一男生建议:启用“班级英雄榜”。首先定义何为英雄?学生回答:甲说:敢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人;乙认为:英雄必须敢于舍弃别人无法舍弃的;丙说:英雄榜上不应该只有成绩......问题并不新鲜,答案也有现成的,但这个班的孩子们以身边的真人真事、用自己热情鲜活的语言、从自身出发的柔情与激情,为这个老生常谈的班会课注入了向上的力量、青春的气息! 南菁高中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这些气质的培养呢?后面又会带给我哪些惊喜?心中不觉对后面进行的跟岗研修有了更多期待。(酒泉市实验中学苏爱) 来到南菁高级中学,这里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立刻让我忘记了旅途的疲惫,它就是我梦中的江南名校。大家安顿好行李,便迫不及待的跟着接待我们的贡丹老师大概参观了一下这所学校。整座学校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从老校门“三吴才薮”的匾额到南菁书院碑廊,从书味亭到正学亭,无一不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一所好的学校从来不是故步自封,满足于前人的成就。这更是一所充满着朝气与现代气息的学校:整齐的教学楼,气派的图书馆,前卫的行政楼,体现着南菁人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是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在南菁历史轴与现代轴的交汇处是一座高高的塔。据介绍,这是一座承载着学生梦想与心愿的塔,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心愿写下来放入塔中,二十年后再来取出,看看自己的梦想究竟实现了没有。整个学校的布局十分精巧,将学校气质与对学生的期望融合在校园中,融合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值得我们学习。 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可爱的小生灵。有人工湖中的水鸭、天鹅,慵懒的南菁猫,还有隐匿的黄鼠狼。它们和校园、师生和谐共生,悠然自得。我没有见过一个学生去逗弄它们。南菁的学生们也很有特点,他们的步伐总是不紧不慢,说话语调轻柔平缓,这里没有急躁,没有喧嚣,世俗的纷扰仿佛离他们很远很远。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则显得那么浮躁和世俗。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孕育出这样的学子,才能静下心来读书,潜心学习。果不其然,在11月6日的“第六届全国高中‘审美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领略了南菁学子的风采。活动从早上8:30开始,我一共听了三节课,分别是南菁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陈彬洁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陈晓蕾老师同课异构的《赤壁赋》,以及南菁高级中学高二(5)班的班会课“互助竞争”且不说三位老师才华横溢,单是南菁学子们的表现就让我惊叹不已,自愧不如。语文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可以将苏轼写景之句经过自己的加工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可以结合苏轼生平深刻剖析文章抒发的情感;有的可以联系苏轼同一时期的文章领悟作者的人生哲学,这些孩子身上体现出的正是“有思想,会表达”的南菁气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毅然老师带的高二(5)班的班会课。刘老师全程一言不发,只是最后参与总结活动,孩子们的表现更是令人惊叹。学生们全程参与了班会课的策划主持,表现精彩纷呈,他们表现出来的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让我感觉到了咱们的学生的差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南菁之行第一天,除了新鲜与惊叹,更多的是一种担忧,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表现。不知不觉中自己肩上的担子又沉重了一份。(酒泉市二中 张阿蕾) 早晨6点钟,我们迎来了一天的学习生活。且不说地理位置的差异,清晨的6点,我们那边还沉浸在梦乡,而这边太阳已经升起,身边的学子已经开始了早晨的第一堂课。 走在校园内,看到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的学生们,让我感叹的不是他们的紧张忙碌,而是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自信。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脸上的笑容,是一种自信的笑容,见到认识的,不认识的老师,非常自然的问好、打招呼。地面上除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落叶,找不到一片纸屑、一个垃圾袋。实际上,在昨天晚餐时,我看到许多学生打饭之后,都是提着晚餐的塑料袋匆匆返回教室,我就想看看,今天在校园内能否找到垃圾袋。事实,让我感到很惊叹。我以为是校园的保洁员已经做完了,到七点多时校园的保洁员才开始打扫卫生。此时,让我想到更多的是学生的素养;是学校的文化底蕴,走在这所百年老校内,处处让人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作为一个外面来的老师,我在想,如果是我们的学校,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通过文化的熏陶,德育的渗透,让我们的孩子也能自觉的去践行文明中学生准则呢?我们经常给学生说,不许在校园内乱扔垃圾,可是,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我们不去尝试,通过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美体验美。看看人家的校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我们是否也可以做到呢?比我们空洞的说教会更有效果呢?我们应该始终记得,我们做的是教育,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先教会他们做人,才应该再去求知。(金塔县第三中学 党建军) 静静的坐在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文德楼603的自习室里,来自酒泉七县市区的24位同行们,各自轻悄悄地敲击着键盘。恍惚间,穿越到30多年前的青葱生活,心揣梦想,按部就班,上着晚自习的那个少年的我。一瞬间,似乎不敢大声呼吸,深怕鼻息会将我从这美好的梦境中唤醒,叫我不能以青春的模样,在菁园尽享岁月的静好,追逐和创造最美的自己! 酒泉骨干教师“南菁”跟岗研修(第四期)——我梦中的“黄埔四期”已然着陆。处处触目的是群星闪耀,扑面而来的是人文荟萃,盼望能在渐缓渐衰的知天命血脉中,接受“黄埔”一般铁血淬炼,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心灵的充实,追求人性的充盈,以此撰文。追问中年的我,应该怎样度过这非同寻常的一段学月?怎样才能接续个人生命的激情和活力,追续个人生命的完整! 11月6日,在百年南菁,被誉为“扬子江畔育人的摇篮”、“最具中国文化情怀的学校”,我们开启了跟岗研修的第一天。 从早上5:30起床,一整天都忙碌而充实。平时下午六点半,我们才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时我们已经结束晚餐赶到自习室开始整理记录一天的学习收获。 24位学员个个不肯懈怠,滴滴哒哒,大家认真的记录着,直到22点,才陆续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流水似的记录到这里,胸中的暗流依然涌动,思绪纷杂翻飞。行走中,南菁追求的“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发出教育的声音,让每一块石头都彰显育人的价值,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浓郁的人文气息”学校文化,随处皆是,历历入目。无奈,指端艰涩凝滞,只好以附照片的方式诠释我们在南菁高级中学“追逐于梦,立身于德,有志于学,业精于勤”的青春模样, 从新开始,遇见最美的自己!(阿克塞教研室 冯晓梅)
毕鸣,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气候变化模拟以及未来50年气候变化预测,85-9132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蔡绪贻,佘云平.1993.洛阳市浅层地下水硬度升高机理初探.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4卷第4期
曹鸿兴,郑耀文,顾今.1988.灰色系统理论浅述.北京:气象出版社,120页
曹鸿兴.1994.气候动力模式与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曹银真.1991.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地理科学,第1期
陈望和,倪明云等.1987.河北第四纪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08页
程麟生.1994.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82.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国地质学会首届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选编.北京:地质出版社
丁开宁,郝爱兵,王孟科.1996.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机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
丁一汇.1997.IPCC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成果和问题.地球科学进展,第2期
段永候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鄂竞平.1997.为彻底改变海河流域水环境而奋斗.海河水利,第2期
冯金量,李庆辰.1998.论华北河口衰亡.地理科学,第18卷第4期
符淙斌,严中伟.1996.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国家攀登计划“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项目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朱江,赵忠宪.1995.府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质量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1995.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营养水平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巩无禄.1995.河北省水文特性.水文,第4期
郭秉荣等.1996.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预测理论.北京:气象出版社
胡喜荣.1995.水库与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系.海河水利,第6期
黄洪峰.1997.土壤-植物-大气相互作用原理及模拟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黄玉瑶.1995.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修复.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金相烂,屠清英.1990.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39~302页
李浩.1993.全球变化与人类生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期
李鸿吉,张菊明.1981.电子计算机制图方法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俊等.1994.城市化对天津市雨洪情势变化的影响.海河水利,第5期
陆铮,王金荣等.1995.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海河水利,第2期
陆中央.1996.河北省水资源总量计算;张卫东.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马强等编译.1992.Borland C++环境下的Windows编程技术与实例.北京:海洋出版社
毛文永,文剑平.1991.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任荣.1991.沧州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的初探.地质灾害与防治,第21卷第1期
施雅风主编.1995.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石广玉等.1996.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物理模式研究,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史风波.1994.海滦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研究,第15卷第1期
宋玉宽等.1996.二氧化碳稳态倍增下的气候变化数值模拟,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建中,盛学斌,杨明华,冯建斌.1995.海河流域水资源地理环境.见:刘昌明主编.中国水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讷正.1981.地下水流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汤奇成.1990.黄河水资源利用对河口环境影响初探,水资源开发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组.1987.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39~43页
王东胜等.1998.氮迁移转化对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影响.现代地质,第12卷第3期
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王秀兰,陆中央.1998.河北省水环境特征.河北水利科技,第19卷第3期
王裕玮.1997.海河流域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海河水利,第2期
魏忠义等.1985.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水文效应.地理研究,第2期
许木启,朱江,黄玉瑶,赵忠宪.1995.白洋淀水系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水质.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薛禹群,谢春红.1980.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姚檀栋.1987.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趋势问题.地理科学,第2期
姚玉致.1994.河北平原过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的影响.河北地质情报,第4期
叶岱夫.1998.降水与森林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大自然探索,第1期
颐庭敏.1991.华北平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
应用气象学报.997.第8卷增刊.全国气候模式学术研讨会专刊.北京:气象出版社
游性恬等.1992.数值天气预报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
于凤兰,钱金平,李恩庆.1994.海滦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余志豪等.1996.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北京:气象出版社
张金屯.1998.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地理科学,第5期
张卫东.1996.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云峰等.1994.城市环境保护——太原市环境污染与防治植物.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著.1977.数学地质引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59~195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洋淀工作站.1958.白洋淀生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初步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领导小组.1987.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06页
周雪猗.1995.计算水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玉A.1993.毛河流域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水资源研究,第14卷第3期
85-913项目02课题论文编委会编.1996.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三集),国家科委85-913 项目,02课题成果.北京:气象出版社
A.И.谢列日尼科夫等.1994.铵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标志.见:地质科技动态,1994年7月,刘吉成摘译
Fei Jin.1998.Some views on water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oundwater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Chiba University,Japan,pp.103~106
James W.McCord著.1993.Microsoft Windows 3.1程序员参考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Mike McKelvy & Ronald Martinsen著.1997.Visual Basic 5开发使用手册.杨继平等译.康博创作室审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Paul D Raskin et al..1996.Water and sustainability,global patterns and long-range problems,“National Resources Forum”,Vol.20, No.1,pp.1~15,Elsevier Sciences Ltd.Printed in Great Britain《数学手册》编写组.1979.数学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双胞胎学霸来自石家庄市,弟弟李世坤就读于四川大学,而哥哥李世乾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哥哥李世乾是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弟弟是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虽然所学不同,但是两个人都分别保送到了北大,哥哥更是直博。两个人各有喜好的专业,但是两个人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真怀疑两个人的父母上辈子是不是拯救了银河系,至于这两个学霸到底多优秀,下面我还是用数据来说话吧。
一、高中时期就是学霸
兄弟俩人都是2018级的毕业生,两个人都是理工科,我们查一下当年河北省的高考一本分数线可以知道当年的理综一本线是511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兄弟俩个的成绩分别是,哥哥667分,弟弟654分,都是远超一本分数线的,而且两个人选择的大学专业都是所在大学里数一数二的专业。可以看出学霸的优秀都是在根上啊。
二、大学时期的表现
大学对很多人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很多学子在经历过高中的高密度学习后,在舒适没有压力的大学就自我放松了,这也导致很多学生高中很优异,但是到了大学毕业成绩平平的原因,反观这兄弟俩 个,还是用数据来说话。哥哥李世乾97%课程满分,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10余项国家级、校级竞赛奖项,发表两篇SCI论文。 而弟弟李世坤在校期间获得国家级、省级等竞赛奖项20余项。 更是以专业前2%的成绩保研 。
三、才艺双全
兄弟俩个不仅是学霸,而且爱好各种体育运动,同时还热爱音乐,可以自弹自唱,果然优秀的人各方面都很优秀。
你觉得兄弟俩个人优秀吗?欢迎留言讨论。
189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2 回答
283 浏览 11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290 浏览 4 回答
212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4 回答
311 浏览 2 回答
157 浏览 4 回答
264 浏览 2 回答
271 浏览 5 回答
135 浏览 2 回答
87 浏览 6 回答
159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