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产业融合产生的前提是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产业管制环境的变化。按照技术发展的方向,产业融合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形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摘要: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1984年贝尔研究所的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信息的论述,创立了信息论。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本质和度量方法。它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也是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关键字:信息概念,熵,美国数学家香农参考书目:1。《信息论》 南丰公益书院; 2.《安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3.《安全工程大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安全文化网);4.部分资料摘取自互联网。(一)信息的内涵1948—1949年,美国数学家香农(C.E.Shannon)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和《在噪声中的通信》两篇论文,提出了度量信息的数学公式,标志着信息论这门学科的诞生。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本质和度量方法。它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也是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它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规律的表征,其特点是: (1)信息源于物质运动,又不是物质和运动;(2)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是任何一个系统的组织程度和有序程度的标志;(3)只有变化着的事物和运动着的客体才会有信息,孤立静止的客体或永不改变的事物不会有信息;(4)信息不遵守物质和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定律”, 同样的信息,大家可以共同使用,信息不会减少,相同的信息,能够用不同物质载体进行传播,同一种物质,也可以携带不同的信息,信息不会变化。信息论是一门研究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系统中一般规律的学科。香农在他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中明确提出:“通讯的基本问题是在通讯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信息是“人们在选择一条消息时选择的自由度的量度”。消息所带的信息可以解释为负熵,即概率的负对数。威沃尔指出,‘信息’一词在此理论中只在一种专门的意义上加以使用,我们一定不要把它和其通常用法混淆起来”。也就是说,这里的信息不是我们通常使用的概念(各种消息、情报和资料的总称),而是一个变量,它表示信息量的大小。而信息量则是某种不确定性趋向确定的一种量度,消息的可能性越大,信息就越少。如果一个系统是有序的,它不具有很高的混乱度或选择度,其信息(或熵)是低的。信息论是一门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变换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解决信息的获限、度量、变换、储存和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 信息论的研究范围极为广阔。一般把信息论分成三种不同类型: (1)狭义信息论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研究存在于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门通讯理论。 (2)一般信息论主要是研究通讯问题,但还包括噪声理论、信号滤波与预测、调制与信息处理等问题。(3)广义信息论不仅包括狭义信息论和一般信息论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所有与信息有关的领域,如心理学、语言学、神经心理学、语义学等。信息有以下性质:客观性、广泛性、完整性、专一性。首先,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由意志所决定的,但它与人类思想有着必然联系。同时,信息又是广泛存在的,四维空间被大量信息子所充斥。信息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完整性,每个信息子不能决定任何事件,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子规则排布为完整的信息,其释放的能量才足以使确定事件发生。信息还有专一性,每个信息决定一个确定事件,但相似事件的信息也有相似之处,其原因的解释需要信息子种类与排布密码理论的进一步发现。信息论是一门具有高度概括性、综合性,应用广泛的边缘学科。信息论是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科学,是利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交换和储存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论研究范围远远超出了通信及类似的学科,已延伸到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物理学、化学、电子学、语言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二)信息论发展历史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人们通常将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1984年贝尔研究所的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信息的论述,创立了信息论。维纳提出的关于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开辟了信息论的广泛应用前景。1951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承认信息论这门学科,此后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是信息论向各门学科冲击的时期,60年代信息论不是重大的创新时期,而是一个消化、理解的时期,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重大建设的时期。研究重点是信息和信源编码问题。到70年代,由于数字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通讯系统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处理信息,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可以作为与材料和能源一样的资源而加以充分利用和共享。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已广泛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它迫切要求突破香农信息论的狭隘范围,以便使它能成为人类各种活动中所碰到的信息问题的基础理论,从而推动其他许多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目前,人们已把早先建立的有关信息的规律与理论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中去。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的信息科学正在形成。香农把“熵”这个概念引入信息的度量。1965年法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后来这一概念由19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L.玻尔茨曼正式提出。信息论和控制论又赋予了“熵”更新更宽的含义。 熵是一个系统的不确定性或无序的程度,系统的紊乱程度越高,熵就越大;反之,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熵这个概念与信息联系在一起后,获得这样的思路:信息的获得永远意味着熵的减少,要使紊乱的系统(熵大的系统)有序化(减少熵)就需要有信息,当一个系统获得信息后,无序状态减少或消除(熵减少);而如果信息丢失了,则系统的紊乱程度增加。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小,所含信息量就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则熵越大,信息量就越小,信息与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负熵,两者互为负值。 信息量=系统状态原有的熵-系统状态确定后的熵 电讯系统不存在功能性因素,即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因此不能照搬,但对计算社会信息的量,仍有参考价值。如研究新闻的信息量时就非常有意义。一则新闻讯息中所含信息量的大小是不确定程度的大小决定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讯息,信息量就大,而不能减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识的不确定的,信息量就小,这与讯息的长度、字数和篇幅无关,不是版面大小、字数多寡、“本报讯”多少就能说明信息的大小的。信息科学是人们在对信息的认识与利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在信息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学、自动化技术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新学科。它的任务主要是研究信息的性质,研究机器、生物和人类关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处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规律,设计和研制各种信息机器和控制设备,实现操作自动化,以便尽可能地把人脑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科学在安全问题的研究中也有着重要应用。1949年,香农和韦弗提出了有关传播的数学模式。 信源—>消息—>编码—>信号—>信道—>信号+噪声—>译码—>消息—>信宿 噪声—>信道 对上图的概念解释如下: 信源:信源就是信息的来源,可以是人、机器、自然界的物体等等。信源发出信息的时候,一般以某种讯息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是符号,如文字、语言等,也可以是信号,如图像、声响等等。 编码:编码就是把信息变换成讯息的过程,这是按一定的符号、信号规则进行的。按规则将信息的意义用符码编排起来的过程就是编码过程,这种编码通常被认为是编码的第一部分。编码的第二部分则是针对传播的信道,把编制好的符码又变换成适于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序列,以便于在信道中传递,如声音信号、电信号、光信号等等。如信息源产生的原始讯息是一篇文章,用电报传递的时候,就要经过编码,转换成电报密码的信号,然后才能经过信道传播。 信道:就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是将信号进行传输、存储和处理的媒介。信道的关键问题是它的容量大小,要求以最大的速率传送最大的信息量。 噪音:是指信息传递中的干扰,将对信息的发送与接受产生影响,使两者的信息意义发生改变。 译码:是对信息进行与编码过程相反的变换过程,就是把信号转换为讯息,如文字、语言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译码则是指将讯息还原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信宿: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等。作为方法论,香农的这一信息系统模式可以被适用于许多系统,如通信系统、管理系统、社会系统等。传播学学者对这一模式进行改造之后,成为表述人类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之一,成为传播学领域最基本的研究范式,而信源、编码、译码、信宿等概念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香农的信息论为传播学领域提供了基本的范式,它使以前模糊的信息概念变得在数学上可以操纵。香农的信息论与维纳的控制论是相互影响的,维纳也是最早认识信息论价值的学者,并与香农共同发明了有关信息的熵度量法则。
她是中国著名女性物理学家;她是近代的中国科学院士;她父亲是 历史 上著名的地质学之父,丈夫研究出了合成胰岛素。
她更是巾帼不让须眉, 为国家研究核武器研究作出了贡献。
她就是获得多个国家授权奖项的近代女英雄——李林。
中国的地质学之父 李四光 多次为中国的地质勘探作出伟大贡献,而在其生命中也有一位重要且同样令人敬佩的伟大科学家, 李四光的女儿——李林 。
李林, 1923年10月 出生在北京,原籍是湖北黄冈。 刚出生时李林的父母分别在北京大学任教和在北京师范大学的附中担任钢琴老师。 从小在父母的教育熏陶下,李林也表现出比其他同龄人更加优秀的天赋。
4岁 的李林, 在别的小朋友还在牙牙学语的时期,她已经学会读书写字了。 在身为钢琴老师的母亲指导下,小李林 5岁 开始学习钢琴,并随着年岁的增长,坚持练琴,钢琴技术日发熟练。
能写能弹的小李林并不是只会呆在家里性格内向的女孩子, 她喜欢和父亲共同 探索 大自然的神奇,时常和父亲进行外出爬山或者郊游等户外活动。
在父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效 社会 的思想熏陶下, 李林从小便充满斗志,学习父亲热爱科研投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精神。
李林不断学习科学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伟大的人,这也是李林日后在科研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1934年 , 因为父亲工作的需要,年仅11岁的李林便跟随父亲来到遥远的英国,进行了长达两年时间的学习旁听。
在结束工作学习后,父亲便带李林回国,但是没过多久国内便爆发了抗日战争,迫于压力,李林一家便从北京迁移到当时 社会 相对稳定的上海生活。
但是在上海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战争便延伸到来上海,为了好好生活的李林一家又只能选择搬家,最后来到了广西桂林。
也就是在桂林, 李林还未结束高中生活,就以优异的成绩提前被广西大学机械系录入。
1944年,21岁 的李林于广西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直接进入 成都的航空研究院工作 ,在研究院内担任机械组的助理员一职。
工作两年后,李林在父亲好友李约瑟夫妇的帮助下,获得了英国奖学金的机会。 此后,李林又回到英国,学习接触到了一个国内不曾学过的全新金属物理学科。
在面对全新领域,李林并没有感到害怕,反而是立志一定要征服这门学科,掌握这门学 科技 巧,然后带回国内,为祖国科研做出贡献。
到了 1946年7月 ,李林成功地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了 英国文协会奖学金 ,之后又选择前往了英国的伯明约翰大学留学进修。
进修期间,李林的导师是金属错位发现者考垂尔博士, 但由于金属物理和李林国内大学所学专业有区别,在新领域内李林还是遇到不少学术上的问题。
1948年, 李林通过发表论文 《高纯铝的蠕变》答辩成功获得伯明翰大学物理冶金的硕士学位, 并且 后续到了剑桥大学冶金系做实验员。
1949 年李林又打算继续考取剑桥大学的博士,但到了 1951年11月 博士论文 答辩的第二天,李林便因为自身原因没能完成答辩,回国于上海科学院冶金所进行相关课题深入研究, 最终与剑桥博士擦肩而过。
但回国后的李林并不是完全放弃了国外所学知识, 她积极利用自己在国外所学,将其利用在国内相关产业技术缺失的部分,从事国内研究所 ,多次为祖国发展提供技术帮助和科研指导。
完成硕士学位的李林回国后便开始积极投入祖国的科研发展,为祖国技术突破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专业指导。
1958年 ,李林为了祖国核事业的发展,舍小家为大家。放弃自己与家人温存的时间,只身一人进入 京郊401所 ,担任副主任一职开始全封闭式核研究工作。
从事核事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 历史 上最危险也是难度系数最高的职业, 极强的放射性和对工作精确性高要求等都在考验着李林。
但性格坚韧的李林从来没有说想要放弃,甚至在每次开工时她都是第一个冲向最危险的位置,争取为大家减少负担。
1964年 , 工作认真细致,且专业知识极强的李林被调到新的研究所从事新工作。
在新的 194所 里李林的主要工作重心就是分析热式考验中相关金属不同的腐蚀性,为后续发展研究特殊元件和新型材料提供数据分析。同时李林还需要管理监督多种元件生产和组装工作。
在常人看来这种数据分析和元件生产组装的工作是十分枯燥无味的,但是李林却默默无闻地付出了好几年。
后来李林又服从国家安排进入了超导研究所,开始从事超导相关工作。 在与超导物理学家赵忠贤的合作过程中, 李林研究发现了有关超导薄膜的制作工艺规律。
在从事超导所工作时的李林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从事着超精度的国家工作,为国家事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0年 ,李林利用自己的科研成就第一次创造设计出国内能够实现临界超导转变温度最高的金属薄膜—— A15相铌三锗薄膜 。
在如此重大的工业成就下, 李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与她的父亲一样将这个职位收入囊中。
随后的几年里,李林又相继为国家制造出新型的超导薄膜,并在相关的研究成果后发表了数百篇的相关研究论文,供行业人员和专业学生所学习总结。
除了李林在国家给予的工作任职中的付出,李林在其他方面包括科学研究、文献论著和人才培养上都大有付出。
李林曾在1991年时 ,以其自身研究的钇系氧化物超导薄膜成就赢得 中科院 科技 进步奖中的一等奖奖项。
一年后 ,该成果再次为李林增添荣耀,为其颁布 国家级的 科技 进步一等奖 。
李林在文献伦著方面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并不比科学研究少,自 上个世纪50年代 李林从事不同科研行业以来,陆陆续续发布多篇学术学报和专业研究论文。
通过这些学术论著,李林想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更加清晰地分享给国内同一领域的科研人员为祖国日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李林在工作领域退休后还致力于人才培养,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她所带的学生。
其中有 博士学位的学生6名,硕士学位的2名和一名博士后学位的学生。
在李林指导下的学生,大都是 社会 品行良好勤奋好学的学生。因为在李林看来,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态度很重要。
她要求学生在对待科研试验上一定不能偷懒,要正确对待实验数据,更要细心严谨。
同时李林还注重有教无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积极调动学生对于科研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李林除了是个严格、指导有方的导师,同时还是个尊重学生想法和尊重其他讲师的导师。
她在为学生提供科研选题的时候注重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观点。在结合学生能力和条件的情况下都尽量遵循学生的想法。
在带领多人团队时,李林还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提高团队意识。 在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向其他专业相关的老师指教,多吸收不同的学习方法知识。
可以说,李林在自己科研中所奉献的精神与时间,用到培养下一代人才上也丝毫不肯松懈。
她深知学生才是祖国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因而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内都想尽可能地培养人才,希望在自己百年后能有人能接替她继续为祖国科研发展做贡献。
最终, 2002年5月31日 ,这位一生都投入祖国科研发展的女性伟人在她 79岁 时,于北京医院因病治疗无效而与世长辞。
虽然这位伟人不在了,但是伟人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知识和科研成果却一直不断的推动着国家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科学物理所沈保根主任评价李林说道: “李林先生是物理所乃至院士中非常受尊敬的科学家,她对物理所的学科发展、对年轻人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李林的一生中,除了母亲的照料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男人,感染影响着李林的一生。
首先是李林的父亲,李四光,中国的地质学之父, 也同样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经的担任者之一。
李四光这位父亲对李林 的影响可谓是非常大而且成功的,在李林幼儿时期,便被父亲热爱科学,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绪所感染, 因而奠定了李林立志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态度。
李四光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曾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时代投身研究中国地质学, 为当时 社会 资源匮乏的中国找到了不少地质资源,促进祖国发展。
当时的中国石油资源匮乏,多被外国地质学家所看轻,而我们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不信我国如此幅员辽阔却没有能被看得起的石油资源。
于是李四光开始总结石油生产地的环境条件,最后整理出国内可能存在石油资源的地段。
1955年 ,当李四光先生有所发现后,立刻发信给当时的中央内部人员陈云同志,陈云同志得到消息后,将李四光先生有关石油勘探的工作上报给中央。
最后中央在李四光先生的指导下相继在国内多个地方探测出石油资源, 其中就包括现代著名的 大庆油田发源地。
随后多个石油资源被发掘,中国的石油地位在世界逐步上升。
到现在为止,在北京召开过 第15届石油世界大会 , 这表明中国石油工业的地位已经得到世界认可, 而中国也不再是当初那个被外国地质学家所看轻的石油资源匮乏国。
中国石油在世界地位的上升都得益于李四光先生对地质和石油的勘探工程。
后来李四光先生又利用自己专业的地质学知识,独自创立了 地质学理论 , 为后来的原子能工业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且在李四光先生的地质学知识带领下,后来又研发出了与 地震预报有关的地震研究学和预报科学 。
除了在陆地地质学上的研究成果外,李四光先生还投身研究了 冰川地质——第四纪冰川活动。
该次地质科研甚至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更是为国内地质勘探的进一步大成就。
82岁的李四光先生于1971年因病离世 ,后来对于李四光先生精神的体现可以从先生的独女李林身上体现。
据李林回忆,她和父亲一样都曾改过名,而且原因都是令人所不可思议。
李四光先生是因为考试错填不可更改而被迫改名,李林则也是因为报考高中在姓名上遇到问题被迫改名。不得不说父女两个在改名上都十分有缘分。
说起李林对父亲的印象就是父亲是个十分热爱工作的人,甚至会因为工作太晚而导致记忆有点迷糊。
就比如在李林 五岁的时候 ,因为李四光先生工作到太晚而问自己的女儿:“你是谁家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李林觉得好笑只能乖乖回答道:“我是你的女儿,我来叫你吃饭了”。
因为父母工作原因小李林常常没有得到照顾而自己学会和附近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
在李林小时候的年代 社会 一直动荡不安,父亲李四光又一直为祖国安定所付出,奔波在国内外教育和工作各地。
从小跟着父亲的李林也深深被父亲的精神所感染,一生也在为祖国做贡献,将自己奉献给了祖国的发展事业。
后来李林在国外留学遇到挫折也是父亲李四光耐心指导和鼓励帮助李林一次又一次地从崩溃边缘救回来,而正是因为国外留学,让李林结识了同样优秀的 丈夫——邹承鲁 。
认识邹承鲁后没多久,正巧李四光夫妻也在英国为工作考察,于是李林夫妻便选择了在 1948年李林获得冶金硕士学位的同期为自己举办婚礼 ,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
而李林的丈夫也是同样优秀的一位重要人物,也获得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称号。
邹承鲁于 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 ,祖籍为江苏无锡出生在山东青岛,是中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
邹承鲁自学习工作后便全身心投入中国的生物化学领域,还曾多次完成国内生物化学发展道路的里程碑。
在对细胞研究中,邹承鲁在经历多次研究实验失败后终于合成了人工胰岛素,这在当时无疑是对医药学界重要的突破。也因此, 邹承鲁于1992年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奖。
而丈夫邹承鲁对于妻子李林的优秀并没有感觉到不满,反而十分支持妻子对祖国建设上的付出。
同时在李林因工作需要而无暇顾及家庭的时候邹承鲁也会给予最大的理解和帮助。
正是因为李林一生中有父亲李四光强烈的爱国精神指导和后期丈夫邹承鲁的支持与理解,才能让李林能够毫无顾忌地献身祖国发展事业。
在此,我们要向这一家三院士的英雄们致敬,感谢他们为祖国发展建设的付出!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1904年3月20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1990年8月18日逝世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斯金纳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著有《沃尔登第二》(Walden Two,也译《桃源二村》)、《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等。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斯金纳1904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斯金纳的签名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斯金纳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他15岁时曾与几个小伙伴驾独木舟沿河而下,漂流300英里。他还试制过简易滑翔机,曾把一台废锅炉改造成一门蒸汽炮,把土豆和萝卜当炮弹射到邻居的屋顶上。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作。由于他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深感兴趣,因此他曾选修过生物学、胚胎学和猫体解剖等学科。在生物学教师的指导下他阅读了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等科学著作,还阅读了罗素的《哲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这些著作对他日后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张极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的分分秒秒几乎都用来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他不看电影不看戏,谢绝一切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斯金纳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该校研究院任研究员。1937~1945年他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心理学,1945~1947年任印第安那大学心理系主任。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斯金纳在纽约读中学,到1926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年为止他在大学里学艺术和语言学。本来他想成为作家,但他只在报纸中发表了约十多篇文章。按他的女儿写的传记他是在这个时候读了伊万·巴甫洛夫和约翰·华生的著作的。因此他于1928年赴哈佛大学学心理学。当时哈佛大学刚刚建立了一个行为心理学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导师将动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研究其内部。斯金纳被鼓励进行他自己的实验研究,他后来研制了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研究动物行为的装置。直到今天心理学家依然使用这个装置来研究动物行为。斯金纳盒是一个笼子,笼子里有一个开关。试验动物需要学会一个技能,比如灯亮了就拨动开关。开关连到一支笔上,开关每被开一次,笔就向上方动一格,笔下是一个不断向前运动的纸,因此开关的位置决定纸上的曲线的倾斜度。假如纸上画的曲线的倾斜度非常大的话,则说明动物学得非常快。心理学研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 “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 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为表彰斯金纳在心理科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 “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年8月 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主要著作斯金纳一生著作很多。自1930年以来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12本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 《科学与人类行为》《言语行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强化时间表》。这些著作全面阐述了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和这种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他还用操作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社会生活问题,出版了小说《沃尔登第二》 以及《自由与人类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这些作品曾在美国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论。
科学在论创始人是美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香农(C.E.Shannon1916——),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申农创立信息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在信息论的发展中,还有许多科学家对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法国物理学家L.布里渊(L.Brillouin)1956年发表《科学与信息论》专著,从热力学和生命等许多方面探讨信息论,把热力学熵与信息熵直接联系起来,使热力学中争论了一个世纪之久的“麦克斯韦尔妖”的佯谬问题得到了满意的解释。英国神经生理学家(W.B.Ashby)1964年发表的《系统与信息》等文章,还把信息论推广应用于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领域,也成为信息论的重要著作。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以及后来从经济、管理和社会的各个部门对信息论的研究,使信息论远远地超越了通讯的范围。因此,信息论可以分成两种:狭义信息论与广义信息论。 狭义信息论是关于通讯技术的理论,它是以数学方法研究通讯技术中关于信息的传输和变换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信息论,则超出了通讯技术的范围来研究信息问题,它以各种系统、各门科学中的信息为对象,广泛地研究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信息的取得、计量、传输、储存、处理、控制和利用的一般规律。显然,广义信息论包括了狭义信息论的内容,但其研究范围却比通讯领域广泛得多,是狭义信息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它的规律也更一般化,适用于各个领域,所以它是一门横断学科。广义信息论,人们也称它为信息科学。关于信息的本质和特点,是信息论研究的首要内容和解决其它问题的前提。信息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英文信息一词(Information)的含义是情报、资料、消息、报导、知识的意思。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就把信息看作是消息的同义语,简单地把信息定义为能够带来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但是后来发现信息的含义要比消息、情报的含义广泛得多,不仅消息、情报是信息,指令、代码、符号语言、文字等,一切含有内容的信号都是信息。哈特莱第一次把消息、情报、信号、语言等等都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则是它们荷载着的内容。但是信息到底是什么呢?申农的狭义信息论第一个给予信息以科学定义: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这是从通讯角度上下的定义,即信源发出了某种情况的不了解的状态,即消除了不定性。并且用概率统计数学方法,来度量为定性被消除的量的大小:H(x)为信息熵,是信源整体的平均不定度。而信息I(p)是从信宿角度代表收到信息后消除不定性的程度,也就是获得新知识的量,所以它只不在信源发出的信息熵被信宿收到后才有意义。在排除干扰的理想情况下,信源发出的信号与信宿接收的信号一一对应,H(x)与I(p)二者相等。所以信息熵的公式也就是信息量的分式。式中的k是一个选择单位的常数,当对数以2为底时,单位称比特(bit),信息熵是l0g2=1比特。 在申农寻信息量定名称时,数学家冯.诺依曼建议称为熵,理由是不定性函数在统计力学中已经用在熵下面了。在热力学中熵是物质系统状态的一个函数,它表示微观粒子之间无规则的排列程度,即表示系统的紊乱度,维纳说:“信息量的概念非常自然地从属于统计学的一个古典概念——熵。正如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是它的组织化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这一个正好是那一个的负数。”这说明信息与熵是一个相反的量,信息是负熵,所以在信息熵的公式中有负号,它表示系统获得后无序状态的减少或消除,即消除不定性的大小。 信息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可识别;2可转换;3可传递;4可加工处理;5可多次利用(无损耗性);6在流通中扩充;7主客体二重性。信息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属性,涉及主客体双方;信息表征信源客体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特性,所以它具有客体性,绝对性;但接收者所获得的信息量和价值的大小,与信宿主体的背景有关表现了信息的主体性和相对性。8信息的能动性。信息的产生、存在和流通,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就没有能动作用。信息可以控制和支配物质与能量的流动。 信息论还研究信道的容量、消息的编码与调制的问题以及噪声与滤波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信息论还研究语义信息、有效信息和模糊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广义信息论则把信息定义为物质在相互作用中表征外部情况的一种普遍属性,它是一种物质系统的特性以一定形式在另一种物质系统中的再现。信息概念具有普遍意义,它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科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一门科学。信息方法具有普适性。 所谓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观点,把事物看做是一个信息流动的系统,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达到对事物复杂运动规律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它作为一个信息流通过程加以分析。信息方法着眼于信息,揭露了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信息联系,对过去难于理解的现象从信息观点作出了科学的说明。信息论为控制论、自动化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研究大脑结构、遗传密码、生命系统和神经病理象开辟了新的途径,为管理的科学化和决策的科学批提供了思想武器。信息方法为认识当代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为认识论的研究和发展,将进一步提高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188 浏览 4 回答
108 浏览 4 回答
122 浏览 5 回答
218 浏览 3 回答
285 浏览 5 回答
352 浏览 3 回答
128 浏览 5 回答
151 浏览 10 回答
331 浏览 4 回答
120 浏览 2 回答
302 浏览 3 回答
188 浏览 6 回答
121 浏览 6 回答
287 浏览 4 回答
241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