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身兼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双重身份的张文宏医生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抗新冠一年回顾与展望》的文章,对疫情做出了10个判断,包括对过去一年中所取得经验的总结、抗疫的现状与进展以及未来必须做好的工作这几大方面的内容。根据张医生的10个判断,逐条分析如下:
一、全民团结是战胜百年一遇大瘟疫的基础
这一点相信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了。突发的疫情面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成功的例子供参考,但是一声令下,武汉封城,全民居家,之后疫情几次反复,从北京新发地到大连到新疆、河北、以及东北、上海、天津乃至今冬的疫情,全民团结,令行禁止,使瘟疫的影响力越来越可控。
二、政府治理能力是战胜瘟疫的关键
这一点同样是有目共睹,所有的医护人员、各行业工作人员、志愿者,在统一的调控指挥下,各司其职,哪里有需要就冲向哪里,夜以继日地做核酸检测,入户排查,同时尽最大可能保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使战胜瘟疫成为可能。
三、早期识别病毒和诊断技术的发展是不幸中之大幸
新冠病毒突如其来,传播速度之迅猛和较高的致病性、病死率曾经令人人自危,但是在与病毒抗争的过程中,识别病毒和诊断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也为及早发现感染者、隔断传染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靶向性药物至今仍未取得重大进展,但已有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
张文宏医生坦言至今未获得确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药物,人类还没有掌握类似于针对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但是已有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可以支撑大多数重症病人依靠自己的免疫力恢复,最终战胜疾病。像新加坡和中国这种医疗资源没有被压垮的国家,病死率可以降到0.05%以下。这个数字足以消除我们对疾病的恐惧。
五、疫苗的进步超出了预期,人类可能因此得以走出泥潭
新冠病毒已经成为在人世间的常驻病毒,除了疫苗,世界没有第二种打开的方式,除非愿意付出大量死亡的代价。新冠疫苗的研发创造了历史上研发疫苗的记录,在1年时间内,已经走完了疫苗从研发到上市的全过程。
六、治疗性药物终究会问世并广泛使用,协同疫苗,新冠的病死率将大幅度下降
按照现有的医疗技术和水平推算,人类5年之内应能成功获得确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药物。但是药物的成本远远超过疫苗,世界上也从未有通过药物治疗摆脱疫病的成功先例。因此,靶向性药物的作用在于可以降低病死率,补充全球疫苗接种的不充分,让世界有重新打开的机会。
七、病毒变异是自然规律,目前人类仍能掌控
病毒变异是难以避免的,这是由进化的基本原理决定的。变异株从英国开始出现,但疫苗和免疫后血清大部分仍有保护力,对于南非出现的变异,目前国际上的mRNA疫苗和中国的灭活疫苗对此仍有保护作用。虽然变异还会继续,但无论中国和国际,目前看来,疫苗生产线足以应对这些突变。
八、全球重新开放取决于疫苗的可及性与公平性以及推广的速度
世界能否重新开放,取决于全球疫苗的可及性是否遵循了公平的原则。张文宏医生披露,其受邀参加了世卫组织专家组的会议,讨论全球疫苗可及性问题,由于全球性的疫苗分配目前并未达成共识,世卫专家组对此忧心忡忡。但随着中国新年期间,主要国家、尤其是中、美领导人的互动和年三十的互致问候来看,全球达成共识,支持世卫组织推动疫苗的全球接种,可能会出现转机。
九、中国必须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才能迎来真正的常态化生活
中国具有控制疫情的能力,但这是在很多人、家庭做出了很多牺牲的前提下,比如今年有1亿人在原地过年。所以中国只有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早期预警、快速响应、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直至全民疫苗接种覆盖的完成,才能迎来真正的常态化生活。
十、不管愿意不愿意,全球协作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项
世界是个共同体,中国没有病例并不代表真正战胜了病毒——事实上现在影响我们的,大部分都是输入性病例,因此,只有全球协作,共同完成疫苗的接种,整个世界才能恢复生机。
文章最后,张文宏医生说“也许这次瘟疫,再次给了人类一个团结的理由。”他的10个判断,让人对整个疫情形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不恐惧,但也不盲目乐观,坚持管理好自己,直到彻底胜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