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I上发表的论文,生物物理所2004年的影响因子是4.2,到2005年则超过了5.1,所长饶子和说:“从2006年开始,我们可以不强调SCI了,我想即便我们不强调,影响因子也不会往下掉,我们现在考虑的是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是更高境界上对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诚如斯言,近年来中科院科技产出数量质量大幅提升,让人刮目相看。2004年,中科院发表SCI论文较1998年增长115%,总量已约为德国马普学会的2倍;在国际各领域居前20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数量,已占全国同期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28篇,占全国的50%;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量较1998年分别增长3.2倍和18.6倍。国际权威刊物Cell之前25年来从未发表过中国科学家的论文,但就在2005年,发表在该刊上的中科院论文却接二连三。作为其中的作者之一,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家张旭读出了另一层意义。他说,以前国内学者只要在国际著名杂志上面发一篇文章,就似乎成了英雄,“从2005年开始,生命科学领域的'英雄时代’结束了”。“今后大家可以用平常心对待论文发表,回归科学研究的本义。”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应有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李国杰院士有个很好的阐述:“方式之一是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技术标准,在推动新标准的建立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其中,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100多个企业参加制定的音视频编解码AVS标准,就是我国按国际惯例制定技术标准的一个范例,已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与重视。中科院众多的创新“英雄”,更是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无边苍穹,写在了广袤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