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是一门繁琐而乏味的学科,能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的人少之又少,能在这方面做出显著成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研究古生物学,对我们人类自己却有诸多的益处。
80后青年邢立达,曾因吃四千年前的猛犸肉而受到广泛关注。在研究古生物学这条路上,他凭着一腔热枕、不懈坚持以及多年积累下的丰厚学识,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母校也因他更加熠熠生辉。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位青年才俊是如何走上古生物这条路,又是如何取得不朽成绩的。
结缘古生物学
1982年,邢立达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书香门第,是土生土长的潮州人,他的祖父母都是教师,父母也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在这样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长大,邢立达自是养成了好读、好问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就是个喜爱探索,并极富创造力的孩子。
邢立达自幼就喜欢恐龙,但不一样的是,他对于恐龙是真的充满好奇和热爱。不仅喜欢摆弄各种恐龙玩具,还阅读许多介绍恐龙的书籍,自主学习了许多相关的知识。
这种热爱持续到了邢立达长大成人。高中时期,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古生物学的轮廓,并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恐龙网站——中国恐龙网,在这上面,有他花费无数心血收集的数据。
进入大学前,在父母的影响下,邢立达并没有选择古生物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成为《南方月刊》文化版块的记者。
如果邢立达就此待在舒适圈里,如果他没有勇敢去追求自己心中真正的热爱,那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工作半年后,邢立达发现当记者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还是想把多年来的热爱当作职业。他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千里迢迢去往常州,在中华恐龙园担任科研科普部负责人。
因为有着对恐龙的深入研究,邢立达对恐龙园内的工作得心应手,期间,他还坚持写科普文章、在野外勘察。
工作一年后,邢立达决定追寻在古生物学上更高的高度,完善自己的专业理论。他选择进入四川理工大学进修研究生,系统地学习古生物和地质学。
2010年,他考入了加拿大艾伯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门从事恐龙学研究。
初到加拿大时,冰天雪地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语言都让邢立达感到很难熬,语言不通和紧张的课程都让他感到压力很大,但好在他咬牙坚持住了,最终成功拿到了硕士学位。
2016年,邢立达在中国地质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留校教书,几年后他已是副教授。邢立达自己说:“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儿时梦想的原点。”
巨大成就
2011年,邢立达在网上分享自己吃下一片,四千年前的一片猛犸象腿肉的图片和视频,并说肉的味道有点像野猪肉,由此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人们认识到了这位国内年轻的古生物学者,也惊讶于他的勇气。
研究生物学的确是需要一些勇气的。邢立达明白,要得出结论,就绕不开实地考察。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野外考察,遇到的困难有时候超乎人的想象。
在野外,他需要穿河过林,凿石攀岩,地震、坍塌、山体滑坡等都会让人命悬一线。但也是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来之不易的资料,让邢立达一点一点地攀上科学高峰。
研究恐龙的人大多都倾向于研究恐龙骨架,邢立达却另辟蹊径。在西藏考察时,他发现恐龙足迹或许有更高的研究价值,于是将足迹学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
为了追寻恐龙足迹,邢立达带领自己的团队先后踏足了重庆綦江、新疆乌尔禾、甘肃刘家峡、吉林延边等地方。后来开始走出国门,到伊朗、朝鲜、加拿大等地考察。
他与团队一年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野外考察,所到之处都是环境极其恶劣的虎狼之地。
邢立达说,古生物学不像电影里那么浪漫,他们常常是在泥浆中敲击着岩层,在铁板烧一样的岩壁上临摹标本,每一步都充满了泥泞和险阻。
这些磨难带给邢立达的回报就是各种珍贵的发现。从2013年起,邢立达团队在中国龙的牙槽愈合、禄丰龙骨髓炎化石、永川龙形态等研究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邢立达在《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邢立达团队在缅甸考察时,发现了世界上首例恐龙琥珀,这对于恐龙学的研究而言是个突破性的进展。而为了保护琥珀标本,邢立达曾抱着他们穿梭在缅甸丛林的枪林弹雨中,几经崩溃。
以邢立达为主导的团队陆续在知名杂志上发表关于琥珀的发现,让人们得以窥探白垩纪时期的生命。这个发现是中国古生物学历史上的十大成就之一,也是当年最受关注的科学成果。邢立达的名字从此镌刻在古生物学史上,为世人所铭记。
从2007年起,邢立达到如今已发表了近两百篇论文,到2016年为止,有99篇论文发表在了SCI上。
众所周知,SCI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论文能收录在SCI上,可见邢立达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之显著。
在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榜上,中国地质大学的排名是第72位,对比上一年,地质大学的排名足足上升了几十位,超过了很多老牌名校。
官方对此的说明是:邢立达毕业后留校,所以中国地质大学的排名有大幅度的上升。一个年轻学者,能凭一己之力就让母校的排名猛涨,足够证明他的卓越。
一生所爱
邢立达不仅是个勇于坚持、成就显著的古生物学家,他更是一位有情怀的学者。
在对恐龙进行深入研究,以求更大的科学突破的同时,邢立达也关注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如何让恐龙走向大众视野,如何让古生物学发扬光大。
尽管近几年来选择学习古生物学的人越来越多,不再处于一种贫瘠状态。
但大多数人仍是认为古生物学是一个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学科,学科课程的晦涩难懂,以及实验和研究的繁琐复杂,也极大地考验着人们的耐心,许多人都会在中途放弃。
因此,如何赋予古生物学研究成果更多的现实意义,让其不再束之高阁,一直是邢立达思考的一个命题。带着这种思考,邢立达很多时候是将情怀带入自己的研究中的。
邢立达还曾翻译了许多国外的古生物科普书籍,让更多人对这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作为一个老师,邢立达尽可能地让课堂生动形象,让学生不觉枯燥,在传授专业知识外,邢立达还会告诉学生学这门专业的意义所在。
那些在考察过程中经历的磨难,也都是他上课的素材。在各个社交平台上,邢立达也致力于打造恐龙研究的宣传阵地。
对于邢立达而言,恐龙学、古生物学就是他的一生所爱,那些早已灭绝的生物,在他看来永远带着熠熠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都不会熄灭。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而坚持造就了永恒。我们相信,日后会有更多的人看到那些古老生命的风采,更多的人会懂得即使是逝去的生命,也带着强大的奇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