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形城市化增长曲线首次介绍到国内大约在1980年代中后期,1987年焦秀琦在《城市规划》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世界城市化的’S’形曲线”》,首次系统地介绍和推导了城市化增长曲线的“S”形变化规律。但可能是由于当时外文文献阅读限制,焦秀琦1987年的论文错误地把这条曲线的出处,确定为美国经济地理学者诺瑟姆(Ray M. Northam)1979年编著的《经济地理》一书。而实际上诺瑟姆此书的出版时间比联合国《城乡人口预测方法》晚了5年,而且诺瑟姆《经济地理》全书对“S”形城市化增长曲线的介绍仅仅一页,不足2000字,既没有理论分析,也没有实证说明,当然也没有文献引用说明。由于在国内首次介绍城市化增长曲线,焦秀琦的论文被广泛引用,随后国内的研究者认同和沿用了焦秀琦的说法,1992年宋俊岭等人开始把“S”形城市化增长曲线冠名为“诺瑟姆曲线”。随后,国内与城市化曲线有关的研究几乎都提及诺瑟姆的贡献,而忽略联合国的研究。实际上,“诺瑟姆曲线”的提法基本上仅限在中国(华人)学术界,国际上并不认可这一提法。王建军和吴志强2007年使用“Google 学术搜索”以“Ray M. Northam” 为作者进行搜索,发现有73 篇引用(中文48 篇, 外文25 篇), 其中47 篇(中文40 篇, 英文7 篇)引用其城市化“S”形曲线及三阶段划分理论,在这7 篇英文文献中,有5 篇是华人学者研究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