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是中国 旅游 第一人,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实地调查的地理书第一部。《徐霞客游记》关于丽江的记载堪称明代丽江的 历史 画卷,他记下了纳西族的 历史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医药 科技 、民风民俗等,从而也记载下了徐霞客与丽江的这段情缘。 有报道称,由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出品、丽江古城(木府)博物院联合出品、云壹传媒联合CCTV摄制的四集人文纪录片《徐霞客在丽江》开拍。该片讲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与土司木增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徐霞客当年在丽江所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以及汉纳人民的深厚友谊。 徐霞客年轻时就“志在山川”,特别对流经家乡的长江发生了兴趣,看着滚滚滔滔的大江日夜奔流,进入大海,总想弄清它来自何方?源出何地?而《禹贡》中认定是“岷山导江”,世人都认为长江源于岷江。他发问道:按常理江应该比河大,其江源也应该比河源远。而已知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之北,若是“岷山导江”,岂不是长江比黄河短?这显然违反了常理。所以,他西南行的主要目的是想亲自探访金沙江,弄清长江之源。 徐霞客在西南行之前,就曾经写信给在云南的名士陈继儒,表明“决策西游”之事,准备“从夜郎以极石门铁桥之外……从丽江出番界”。为此,他特意请陈继儒给丽江土司木增写介绍信,以方便进入。 徐霞客是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乙卯)正月二十五日,从鹤庆县的逢密村进入丽江地界的,经丽江西哨、七河、邱塘关、蛇山、东元三生桥、八河、南门石桥住丽江城“通事”之家。正月二十九日从通事家经万子桥玉河西侧、中济海与束河之东、白沙岩脚院,住芝山解脱林。二月初一在“解脱林”受到木增土司的热情接待,日记中有“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的记载。 徐霞客到丽江后,知礼好守的木土司热情接待,徐霞客为木土司修改文章、写序,他在丽江几乎每天都有文章记载。也可见当时木氏土司崇文好学、见贤思齐的精神,也反映了徐霞客不拘一格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纳西族友人的关爱,他在丽江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日记资料、序文、诗文、论文、随笔等。 徐霞客在丽江,就是想亲自察看金沙江,曾经向木土司提出北上中甸和东进木里的要求,因路途艰险而被木增劝阻。根据其日记记载,他在丽江已经确切了解到金沙江从西藏境内南流,到丽江石鼓后转东北,绕过玉龙雪山而南转,再从鹤庆、宾川与永胜之间东转,最后进入长江的情况。 直到告别丽江的那天,他还在邱塘关上询问金沙江的走向,守者告诉他:翻过邱塘关东面的山就是金沙江,半天可以到达。后来,他根据考察结果,写出了著名的《溯江纪源》,系统地论证了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他写道:“发于南(指昆仑山之南)者,曰犁牛石,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他认为岷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从岷江口到金沙江上游尚有数千里之遥,故长江源应该比黄河源远,他说:“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 离开丽江后,徐霞客从鹤庆转剑川,经大理转保山、腾冲,折回凤庆,于当年8月经巍山回到宾川鸡足山,然后为木增修《鸡足山志》,还写下《丽江纪略》《法王缘起》《近腾诸夷说》《溯江纪源》等文章。年底,因风湿病而瘫痪,后由木增派人用竹轿把他抬回江南,“转辗笋舆凡一百五十日,至楚江困甚,黄岗侯备船,六日而达江口”。于1640年夏天回到江阴老家,连同他的珍贵的游记资料,也一并送到老家,为后来整理保存《徐霞客游记》创造了条件。 徐霞客因脚疾从鸡足山由纳西人抬回江南后,也是他亲口告诉家人,并由吴国华等亲友记下并写进其墓志铭的,从这段史实可见,在当时 社会 动乱,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徐霞客对丽江纳西友人帮助其平安回乡是心存感念的。 当我们重新回忆徐霞客与丽江的这段情缘,在感叹之余,他那细致求证,据实分析判断,求知求实、严谨治学的态度更让我们深受启发。我来说一说:徐霞客是中国 旅游 第一人, 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实地调查的地理书第一部。 在徐霞客《游记》中,西南行部分共九卷,而“滇游日记”整整占了五卷。这是云南人民与徐霞客之间的友谊见证,也是对《徐霞客游记》以及后来形成的“徐学”的重大贡献。这一段史实,为徐霞客考证长江源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留下了徐霞客与丽江少数民族的深厚情谊。《徐霞客游记》关于丽江的记载堪称明代丽江的 历史 画卷,他记下了纳西族的 历史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医药 科技 、民风民俗等,从而也记载下了徐霞客与丽江的这段情缘。 徐霞客到丽江后,知礼好守的木土司热情接待,徐霞客为木土司修改文章、写序,他在丽江几乎每天都有文章记载。也可见当时木氏土司崇文好学、见贤思齐的精神,也反映了徐霞客不拘一格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纳西族友人的关爱,他在丽江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日记资料、序文、诗文、论文、随笔等。 徐霞客在丽江,就是想亲自察看金沙江,曾经向木土司提出北上中甸和东进木里的要求,因路途艰险而被木增劝阻。根据其日记记载,他在丽江已经确切了解到金沙江从西藏境内南流,到丽江石鼓后转东北,绕过玉龙雪山而南转,再从鹤庆、宾川与永胜之间东转,最后进入长江的情况。 直到告别丽江的那天,他还在邱塘关上询问金沙江的走向,守者告诉他:翻过邱塘关东面的山就是金沙江,半天可以到达。后来,他根据考察结果,写出了著名的《溯江纪源》,系统地论证了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他写道:“发于南(指昆仑山之南)者,曰犁牛石,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他认为岷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从岷江口到金沙江上游尚有数千里之遥,故长江源应该比黄河源远,他说:“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 离开丽江后,徐霞客从鹤庆转剑川,经大理转保山、腾冲,折回凤庆,于当年8月经巍山回到宾川鸡足山,然后为木增修《鸡足山志》,还写下《丽江纪略》《法王缘起》《近腾诸夷说》《溯江纪源》等文章。年底,因风湿病而瘫痪,后由木增派人用竹轿把他抬回江南,“转辗笋舆凡一百五十日,至楚江困甚,黄岗侯备船,六日而达江口”。于1640年夏天回到江阴老家,连同他的珍贵的游记资料,也一并送到老家,为后来整理保存《徐霞客游记》创造了条件。 徐霞客因脚疾从鸡足山由纳西人抬回江南后,也是他亲口告诉家人,并由吴国华等亲友记下并写进其墓志铭的,从这段史实可见,在当时 社会 动乱,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徐霞客对丽江纳西友人帮助其平安回乡是心存感念的。 当我们重新回忆徐霞客与丽江的这段情缘,在感叹之余,他那细致求证,据实分析判断,求知求实、严谨治学的态度更让我们深受启发。 谢邀:徐霞客对(浪穹诏)情有独钟!从丽江到浪穹诏〈现洱源县〉,游记详细记载了进浪穹所见茈碧湖〈碧水耀珠〉,且将茈碧花描写的淋漓尽致!并言风光〈西子而不及之也〉。风景比杭州西湖更胜一筹!后九气台温泉在他笔下生花。在县城休息后至离县城西(凤翔)今凤羽镇,时逢清明寒食节。又写下白族名菜〈生皮〉出处。大约这样描述:时逢清明上坟祭祖,贫者带鸡一只祭祀。富者携猪一只,猪宰杀后用火炎(烤)后加以调料而食之。大约二十余日后,离开县城经(八里箐)今下山口至温泉遍地之处都有详细解读。但至今我也没弄清在县城(何氏家族)及凤羽(土司)后人就竟是何许人家?浪穹县志邓川县志也无从考查!父辈也搞不明白哟。 痴长六七。 云南是徐霞客两次游历的省份,可见徐霞客对云南的热爱。 在云南,徐霞客收获无数朋友。比如,晋宁的唐大来(即担当和尚),丽江土司木增。 徐霞客与丽江土司木增的情谊,堪称生死之交。 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二十五日,应木增邀请,徐霞客至丽江,二月十一日离开丽江,徐霞客共在丽江游历16天。 这16天里,徐霞客享受到他游历生涯中最高荣誉,他是丽江土司木增的贵人,也是丽江的重要客人。他在丽江讲学、校书、写游记,相信丽江居住的这一段日子,是徐霞客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在丽江考察16天后,徐霞客留下了中原文墨与少数民族交流的印迹,完成了《丽江纪略》《法王缘起》等专文,成为宣扬丽江古城的第一人。 值得尊崇的是,徐霞客离开云南之前,已双脚俱废、无法行走,感觉时日不多、尚在鸡足山的徐霞客,请人送信给木增帮助他。而后,木增派了8个纳西大汉,他们用轿子、滑竿等抬着徐霞客离开云南,回到徐霞客自己的家乡。 回家不到一年时间,徐霞客在家乡逝世,真正叶落归根。 徐霞客与丽江和丽江人民,算是真正生死交融的情谊。 徐霞客在还没到丽江之前,丽江土司,也就是丽江的地方官木增就收到了当时的文化名人陈继儒的来信,介绍了徐霞客的情况。 在徐霞客到达鸡足山时,木增就派管家前去邀请徐霞客,把徐霞客安排在富国寺,也叫解脱林,这里是木增的私家寺院。 在这里,木增与徐霞客一见如故,木增从各个方面给徐霞客提供了很大方便。徐霞客也为木增写的诗文进行了修改、润色。 应该说,徐霞客在丽江享受了木增的最高待客礼遇。 后来,徐霞客还应木增之邀,为鸡足山写山志,徐霞客一直在鸡足山住了半年多,写出了鸡足山的第一本山志。 过了不久,徐霞客因腿和脚患病,无法行走,是木增安排人一直把徐霞客送回家。丽江也成了徐霞客壮游的终点。 所以,徐霞客与丽江有着极其深厚的情谊。 明朝的时候徐霞客为考证长江之源来到过丽江,据说在丽江逗留了16天左右,饱览了丽江风土人情,还与木氏土司结下深厚友谊!有些人曾抱怨春节没有能够回家,也曾抱怨春节连续加班。可是,在380年前,也有一个人没有回家,他在赶往丽江的路上。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游侠——徐霞客。今天清晨,一场春雨把丽江滋润得清新而湿润。380年前的今天,同样的天气,徐霞客看着玉龙雪山的皑皑白雪,嗅着丽江沿途的花香,经过丽江的门户邱塘关,进入了丽江。 为纪念这个 历史 性的时刻,今天上午,丽江徐霞客研究会组织了一批文化人来到邱塘关、木家桥徐霞客纪念馆等地,开展了相应的纪念活动。那么,徐霞客当年为什么来丽江?他在丽江待了多久?他在丽江都干了些什么? 来听听丽江知名文化人、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夫巴先生的讲述。 夫巴,谈徐霞客进入丽江的故事 徐霞客(1587-1641)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探险家,22岁出游,33年里行走了21个省市,进行了艰苦的科学考察,给后人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旷世奇才”,入列40位中国古今文化名人之一。《徐霞客游记》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是代表中国经典文化的杰作之一,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380年过去了,对徐霞客的研究对丽江文化发展有些什么意义呢?来听丽江师专教授、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林军先生怎么说? 杨林军,谈研究徐霞客的意义 作为360年前的一位旅行家、地理探险家,徐霞客走遍了大半个云南。《徐霞客游记》中“滇游日记”占了整个游记的五分之二,而且因其内容的真实可信,成为研究明代云南 历史 必不可少的资料。《徐霞客游记》中的“丽江日记”在徐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晚年“遐征”西南,丽江不仅是考察的最终目的地之一,也是考察成果最丰硕的地方,同时又是撰写反映明末 社会 生活、 历史 沿革、 社会 变迁、山川形势、江河源流等文献的创作之地。到丽江前后,他完成了《溯江纪源》、《丽江纪略》、《法王缘起》等专文和首部《鸡山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是《徐霞客游记》中的华彩篇章。在丽江他留下了中原文墨与少数民族交流的印迹。自滇西游归时双足俱废,55岁的他已无力返回故土,在此情况下,丽江土知府木增派人把他护送回家,演绎了一段汉、纳民族间情同手足般的真诚友谊。目前收集到的已出版的徐霞客游记有14个版本 有关徐霞客的研究,首部专著应推夫巴著的《千古奇人生命的最后旅程——徐霞客与丽江》。该书较全面介绍了徐霞客进入丽江的过程,并对他的行踪作了一些考证。此后夫巴又撰《徐霞客“丽江之旅”的史实与考证》一文,进一步考释了他在丽江的 旅游 路线及其它一些史实。此外,有相当部分文章中涉及到徐霞客进入丽江的前前后后,评价他在丽江考察的贡献等,如:褚绍唐的《徐霞客下云南的考察工作》、卢永康的《徐霞客在云南》、葛季芳的《徐霞客在云南的考察贡献》等。由于徐霞客进入丽江主要表现在文化交流上,多数文章通过述评徐霞客与木增的交往,将其提升到民族之间的真诚友谊的高度,如:赵荣的《徐霞客与西南少数民族》,彭小明的《丽江盛情迎霞客》,陈缝湘的《徐霞客对发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贡献》,李近春的《徐霞客和木增友好交往述论》,杨时铎的《徐霞客与木生白》等等。元明以来丽江实行土司制度,但有关土司制度的史料记载甚少,故而也有部分论文对丽江土司制度进行研究,如:文庚的《徐霞客对云南土司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施立卓的《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云南土司制》等。木增是鸡足山佛寺的最大施主,徐霞客曾两次在鸡足山停留,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宗教意识。在鸡足山徐霞客创作了大量的文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孙太初的《徐霞客手书赠鸡足山僧妙行诗稿》,朱惠荣的《徐霞客与创修》,朱惠荣的《徐霞客与明末鸡足山》,陈友康的《徐霞客与佛教》等。最丰硕的成果应数2004年10月在丽江举行的“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120余人,提交论文近80篇,其中紧扣丽江方面的论文达70篇,都收到《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这次大会是对徐学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报,特别是把“丽江日记”的研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促进了丽江地方文化的发展,扩大了丽江 旅游 文化的深度发展。此《论文汇编》被列入2004年全国重要会议论文集。2006年7月1日、15日分别在《丽江日报》周末版连载发表了题为:《中的纳西族文化内涵探析》,文章从记述了徐霞客到丽江所记录的纳西族文化,作者还进一步挖掘了《徐霞客游记》中所折射出来的深层纳西族文化。2007年5月,笔者出版了学术专著:《徐霞客与丽江》。作者首先介绍了徐霞客家世、其人发迹到《徐霞客游记》的问世,接着萍踪了徐霞客丽江行之路线,用对比的手法,把360年来沿路的文化变迁娓娓道来;作者还专题论述了徐霞客笔下的丽江文化,最后,讨论了丽江与江阴之间割不断的情谊。可谓是“徐霞客与丽江”这一专题的升华之作。木氏土司第48代嫡长木光作为一位文化学者,夫巴对徐霞客详细提到的邱塘关情有独钟,他一直致力于在遗址上恢复和重建邱塘关。现在,邱塘关牌楼已经建迄,那尊他在梦中看到流泪的石狮子,也拄了一根石拐杖重新站起来了,他终于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