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盖闻书曰:不见是图。又曰:视远惟明。夫智者恒虑患於未萌,明者能烛情於至隐。自古圣哲之君,功业著于当时,声明传于后世者,未有不由于斯也。今事机之明,非若不见,而乃不加察,请得以献其愚焉。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当元末乱离,群雄角逐,披冒霜露,栉沐风雨,攻城野战,亲赴矢石,身被创痍,勤劳艰难,危苦甚矣。然后平定天下,立纲陈纪,建万世之基。封建诸子,巩固天下,如盘石之安,夙夜图治,兢兢业业,不敢怠遑。不幸我皇考宾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纵之权,潜有动摇之志,包藏祸心,其机实深。
刀构陷诸王,以撤藩屏,然后大行无忌,而予夺生杀,尽归其手,异日吞噬,有如反掌。且以诸王观之,事无毫发之由,先造无根之衅,扫灭之者,如剃草菅,曾何有然感动于心者!诸王甘受困辱,甚若舆隶,妻子流离,暴露道路,驱逐穷窘,衣食不给,行道顾之,犹恻然伤心,仁人焉肯如此?
夫昔我皇考广求嗣续,惟恐不盛,今奸臣欲绝灭宗室,惟恐不速。我皇考子孙,须几何时,已皆荡尽。我奉藩守分,自信无虞。不意奸臣日夜不忘于怀,彀满以待,遂造显祸,起兵见围,骚动天下,直欲屠戮然后已。谓以大义灭亲,不论骨肉,非惟杀我一身,实欲绝我宗祀。当此之时,计无所出,惟欲守义自尽,惧死之臣,以兵相卫,欲假息须臾,然后敷露情悃,以祈哀愍,冀有回旋之恩,滂沛之泽。书达阙下,左右不察,必求以快其欲。
古语云:困兽思斗,盖死逮身,诚有所不得已也。都督宋忠,集兵怀来,尅日见攻,乃率锐兵八千御之,兵刃才交,忠即败北,遂生擒之,全其首领,待之如故。当冀左右易心悔祸,念及亲亲,哀其穷迫,重加宽宥,使叔有更坐之望,下无畏死之心,如此则非特叔之幸,实社稷之幸。
昔者成周隆盛,封建诸侯,缔八百余年之基,及其后世衰微,齐桓、晋文成一匡之功。虽以秦楚之强,不敢加兵于周者,有列国为之屏蔽也。秦废封建,二世而亡,可为明鉴。今不思此,则宁有万乘之主,孤然独li于上,而能久长者乎?诗曰:“价人维藩,太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谨以是为终篇献。万一必欲见屠,兵连祸结,无时而已。一旦有如吴广、陈胜之窃发,则皇考艰难之业,不可复保矣。敷露衷情,不胜恳悃之至。苟固执不回,堕群邪之计,安危之机,实系於兹。
译文:
书上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时就提防。古人又说,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是耳朵灵敏。聪明的人在事情换没有发生时就会考虑到后果,明智的人能在事情中看到隐情。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都是功业在当世就已经非常显赫,好名声也就会传到后世,历代贤明的君主都是这样。现在事情不清楚,并不是看不明白,而是没有深入调查,以至于人们把愚蠢的决定拿了出来。
先皇太祖高皇帝,在元朝末年那样一个乱世,与群雄逐鹿,披冒霜露,栉沐风雨,攻城野战,亲赴矢石,身上受到创伤,在艰难的处境中,危险和苦难并存。经过十多年的奋战,最终平定天下,建国立号,整顿朝纲,开创了我大明朝的万世基业。太祖高皇帝将诸位皇子分封到各地,以此来巩固天下,使得姜海山设计如同磐石一般稳固。太祖高皇帝勤于政事,兢兢业业,不敢稍有懈怠,希望天下大治。
太祖高皇帝不幸去世,新皇帝继位后,奸臣弄权,跳梁小丑在朝堂上意欲操控天下大事,包藏祸心。这些奸佞小人蛊惑皇帝裁撤诸位藩王,横行无忌,对各地藩王生杀予夺,流放罢黜,易如反掌。看诸位藩王,没有丝毫过错,就被这些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斩草除根,一一剪除,让人们心生恐惧。诸位藩王甘心接受朝廷制裁,甘心为奴,妻离子散,被流放或被杀,在道路上被差役驱使,衣食无继,路上的行人见了尚且黯然伤神,仁慈的人们怎会做出这种事情?
昔日先皇太祖高皇帝广求子嗣,唯恐子孙不够繁盛,现在奸臣意欲灭绝先皇的子孙,还怕速度慢了。先皇子孙这样下去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要灭绝了。我朱棣在自己的封地内,一向安分守己,自信没有过失。不想朝廷中的奸臣对我日夜惦记,伪造罪状,我被逼无奈,为保身家性命,只得起兵,以致于天下骚动,都想屠戮我全家性命。
朝廷大军说是要大义灭亲,不论骨肉亲情,不但是要杀我一人,而且要灭我全家和燕国全军将士。在这种情况下,我实在是无计可施,只想着守住大义自尽,但燕国群臣和三军将士却不愿死,出兵抵御朝廷大军,并对我苦苦哀求,我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众人和将士们的请求。
古人说过:被困住的野兽还想逃脱,因为它们知道怕死,逃跑也是不得已。都督宋忠在怀来集结大军,不日就要攻到北平,我亲率八千精兵前去迎战,才刚交战,宋忠即全军溃败,生擒宋忠,待他仍和从前一样。我希望皇帝陛下及左右大臣们好好反思,凝集我们原是骨肉亲人,哀怜我也是被逼无奈,赦免我的罪过,使得四叔我有了重生的希望,燕国三军将士也没有了怕死的心思,皇帝陛下如果能够这样做,不仅仅是四叔我的幸运,也是大明江山社稷的幸运。
古代周朝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大封诸侯,才有了八百年的国运,到了后世国事衰微,还有齐桓公、晋文公的匡扶之功。虽然秦国和楚国国力强大,但也不敢随意对周室用兵,因为有各诸侯国作为屏障。秦朝建国后,秦始皇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所以秦朝只有两代就灭亡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明确的前车之鉴。
现在大明朝廷不考虑这些历史事实,试想哪里有一国之君一个人高居庙堂之上,而国运能够长久的呢?诗经上说:“敬畏天的发怒警告,怎么再敢荒嬉逍遥。看重天的变化示意,怎么再敢任性桀傲。上天意志明白可鉴,与你一起来往同道。上天惩戒无时不在,伴你一起出入游遨。”
现在我把这首诗献上。万一朝廷和皇帝陛下一定想要杀我,那天下必将兵连祸结,永无宁日。一旦有像吴广、陈胜一样的人乘乱起兵造反,那太祖高皇帝历经千难万险创立的大明江山,就会不复存在了。我朱棣把自己的恳切的心情都袒露无遗,希望皇帝陛下考虑清楚,如果决心与那些奸臣一样,那天下和万民的安危祸福,就系于皇帝陛下一念之间。
扩展资料
典故
朱元璋驾崩后,指定长子长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史称建文皇帝,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登基后,开始进行“削藩”,在连续削掉五个藩王之后,削藩之刀伸向燕王朱棣。
朱棣在谋士姚广孝、袁珙等积极鼓动下,愤然擒杀建文帝派往北平的布政使张呙和主管军事的都指挥使谢贵。在日夺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后,公然举起靖难大旗。
起兵第二日,北平布政使郭资来了,郭资是洪武十八年又进士,又是明太祖朱元璋钦考钦点的翰林院庶吉士,文才自是非凡,自是才华出众。
他拿出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书写、亲自颁发的朱家祖训《皇明祖训》,指出可以“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之条,为起兵理由,为靖难旗号之旗杆,之支撑点。
又指出,即为“天子密诏,外人何知内情?”朱棣大喜,即以“诛齐黄,清君侧”为靖难之口号。随即,由郭资亲自执笔,为燕王朱棣靖难写了一篇靖难檄文,即载入明朝史册的《告将吏军民书》。
靖难檄文《告将吏军民书》,是燕王靖难之战斗号角。发表发布之日,燕王在北平举行靖难誓师大会,公开宣读了《告将吏军民书》,引得群情激愤、群情激动,共同誓死支持靖难,出现了万众一心之浩浩荡荡场面。这正是朱棣迫切需要和急于想看到的。
随后,四处张帖,广为宣传。又随后,燕王朱棣命郭资统兵镇守北平,并负燕王军队“总后勤部长”之责。燕王朱棣,统将士出北平,先扫北平外围地区,再向京都南京进军。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即位后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