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10 月 11 日,阿里巴巴达摩院正式成立,马云的一句 “ 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长”,让外界对它的未来发展,有了更 “意味深长” 的期待。
在近三年多的时间里,达摩院在人工智能学术科研与应用上齐头并进,无论在国际学术顶会以及各类竞赛上,还是在推动学术成果的商业化落地上,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这也反过来吸引着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研究者们都汇聚于此。
对于这些顶尖研究者们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想必大家都充满了探知欲!
7月9日(晚)19:30-21:00 ,AI科技评论就将联合阿里达摩院,外加阿里集团在学术科研上同样“坚挺”的存在——阿里安全,给大家呈上一场 “ACL 2020 系列论文解读·阿里巴巴专场” 直播!
届时,来自阿里达摩院机器智能技术团队和阿里安全安全智能团队的 6 位高级算法专家、算法工程师以及研究型实习生们,将分别聚焦于多任务学习、少样本文本分类、 任务型对话、神经机器翻译、知识蒸馏、跨域分词标注等NLP 细分领域,为大家带来一场论文解读盛宴!
本次分享的嘉宾具体都有谁呢?下面一一揭晓:****分享主题: SpanMlt:一种基于跨度的用于属性词和观点词配对抽取的多任务学习框架 ****分享嘉宾:黄龙涛
分享内容:
属性词和观点词抽取,是细粒度的基于属性的情感分析(ABSA)的两个关键问题。属性-观点词对( aspect-opinion pairs)可以为消费者和观点挖掘系统提供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全局配置文件。但是,传统方法无法在没有给定属性词和观点词的情况下,直接输出属性-观点词对。尽管研究者最近提出了一些共提取方法来联合提取属性词和观点词,但是并不能配对抽取两者。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端到端方法来解决属性词和观点词的配对抽取(PAOTE)任务。此外,本文从联合词和关系抽取的角度而非此前大多数工作中执行的序列标注方法的角度,来处理该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共享跨度的多任务学习框架,其中在跨度边界的监督下提取词。同时,使用跨度表示法来联合识别配对关系。大量实验表明,我们的模型始终优于 SOTA 方法。
分享内容:
现有的工作往往使用元学习(meta learning)的方法,通过在一系列meta-task中切换来获得少样本学习的能力,但是在task间的切换会带来遗忘的问题,因此考虑使用记忆机制来辅助meta learning的训练。在本工作中,我们将监督学习得到的分类参数作为meta learning的全局记忆,并提出了动态记忆路由算法,基于dynamic routing的方式将全局记忆信息融入到meta task的训练和预测阶段。此外,动态记忆路由算法还可以使用query信息来增强归纳类别表示的能力,对口语场景下的语言多样性表达有更好的泛化性能。在中英文场景少样本分类任务数据集上,均取得了STOA的结果。
分享主题:多领域对话动作和回复联合生成****分享嘉宾:田俊峰
分享内容: 在任务型对话中,产生流畅且信息丰富的回复至关重要。现有pipeline方法通常先预测多个对话动作,然后使用它们的全局表示来辅助回复生成。这种方法有两个缺陷:第一,在预测对话动作时,多领域的固有结构被忽略了;其次,在生成回复时没有考虑到对话动作和回复之间的语义联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同时生成对话动作和回复的神经联合生成模型。与以往的方法不同,我们的对话动作生成模块可以保留多领域对话动作的层次结构,同时我们的回复生成模块可以动态地关注到相关的对话动作。在训练时,我们采用不确定性损失函数来自适应地调整两个任务的权重。在大规模MultiWOZ数据集上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在自动评估和人工评估上都比SOTA模型有很好的提升。****分享主题:神经机器翻译的多尺度协同深度模型******分享嘉宾:魏相鹏**
近年来,神经机器翻译(NMT)方法凭借其出色的翻译性能在大量应用场景中取代了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方法。目前,制约NMT模型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模型的特征表达能力和数据规模。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协作(MSC)机制的深度神经机器翻译模型,以提高模型对底层(具象化)和高层(抽象化)特征的建模能力。
实验证明,(1) 多尺度协作机制有助于构建极深的NMT模型的同时带来性能上的提升,(2) 基于MSC机制的深度NMT模型能够更好地翻译语义结构复杂的自然语言句子。
****分享主题:多语种序列标注的结构级知识蒸馏******分享嘉宾:王新宇**
多语言序列标注是一项使用单一统一模型预测多语言标签序列的任务。与依赖于多个单语模型相比,使用多语言模型具有模型规模小、在线服务容易和对低资源语言通用的优点。然而,由于模型容量的限制,目前的多语种模型仍然远远低于单独的单语模型。本文提出将多个单语言模型(teachers)的结构知识提取到统一的多语言模型(student)中,以缩小单语言模型与统一的多语言模型之间的差距。我们提出了两种基于结构层次信息的知识挖掘方法:
****分享主题:跨域中文分词的远程标注与对抗耦合训练******分享嘉宾:丁宁**
完全监督神经方法在中文分词(CWS)的任务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如果由于域间的分布差异和集外词(OOV)问题导致域迁移,则监督模型的性能始终一直大幅下降。为了实时缓解此问题,本文将跨域中文分词的远程标注和对抗性训练直观地结合在一起。
7月9日,6位来自阿里的分享嘉宾,与大家不见不散!
ACL 2020原定于2020年7月5日至10日在美国华盛顿西雅图举行,因新冠肺炎疫情改为线上会议。为促进学术交流,方便国内师生提早了解自然语言处理(NLP)前沿研究,AI 科技评论将推出「ACL 实验室系列论文解读」内容,同时欢迎更多实验室参与分享,敬请期待!
考场满分·技法精华议论文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文体,议论文的写作技法也很多。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常见的技法:“名言引路”,让你的文章一语中的,蕴含哲理;“联系实际”,让你的文章说理深刻,实用性强;“排比例证”,让你的文章增加厚度与力度。 呈现·议论文素材 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英语成功学励志导师。李阳在中学时的学习状况不是很理想,高三期间因对学习失去兴趣曾几欲退学,大学曾多次补考英语。为了彻底改变英语学习失败的窘况,李阳开始奋起一博,他摒弃传统,另辟蹊径,从口语突破。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李阳获得了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提示·文体窍门 技法一:名言引路。名言名句作为中心论点具有一矢中的的作用。议论文中引用恰当的名言名句,可以避免拖沓冗赘、词不达意等毛病。名言名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往往能够开宗明义,统摄全篇。名言名句还可以作为分论点使用。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名言名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实战·lN片段 实战片段 李阳说:“咬牙冲过去的痛苦就是快乐。” 几年前,疯狂的李阳凭借着自己首创的“疯狂英语”风靡全国。然而在光环的背后,李阳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苦痛经历。初中成为逃课大王,高一第一学期五门功课不及格,大学四年十三门功课补考,更创造了补考旷考的全校记录。在这样的挫折与压力面前,李阳没有沉沦,没有放大痛苦,而是毅然选择面对。在众人面前,他大声喊出英语,即使被他人看做是疯子,他依然执著地坚持。后来,他的英语四级考试获得了优秀,轰动全校。再后来,“疯狂英语”诞生了。如果李阳认为困难大到不可克服,那么也没有闻名遐迩的“疯狂英语”了。 技巧点拨 文段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一句名言引路,既扣住了文章中心,又暗示和统率了后文引用李阳素材的内容。 呈现·议论文素材 李宇春是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著名流行女歌手之一,中国首位民选超级偶像。2005年,年仅21岁的李宇春完成了无数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一举成名,实现了人生的奇迹。在夺取当年“超级女声”年度总冠军后,李宇春红透中国,并迅速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蜚声国际。 提示·文体窍门 技法二:联系实际。只有通过联系实际,文章的中心才能得到升华和发展。作者要根据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阐述,思考社会上的哪些现象跟提供的材料类似,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的分析论证。联系实际,也可以联系习作者本人的某些生活体验,进行分析论证,这样就更有说服力。 实战·IN片段 实战片段 2005年的暑假,湖南电视台的舞台被一群闪耀着青春光彩的少女们点亮,她们就是“超级女声”。曾经有位记者问李宇春,如果她没有遇到这个节目,那么她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李宇春这么回答:“或许大学毕业后去当个音乐老师吧。”当时她的梦想只局限于一间小小的音乐教室,而现在,她甚至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为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她的舞台,一下子放大至全世界的范围。我的舞台,也需要机遇。当然,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抓住机遇,放大自己的舞台。 技巧点拨 “李宇春”是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运用李宇春谈人生目标的素材,特别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在技巧上,作者善于联系自身实际,让议论更有现实意义。 呈现·议论文素材 郭敬明,中国著名作家,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最漫画》主编。在“福布斯名人榜”中,郭敬明连续八年登榜,201 1年排名第53位。如今,随着《小时代》和《临界·爵迹》系列的陆续上市,郭敬明获得了更多年轻读者的热烈追捧。 提示·文体窍门 技法三:排比例证。写议论文既忌空洞的说理和空头的 口号 ,也忌材料的单薄和贫乏。论证时一个材料往往是单薄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同类材料叠加在_起,形成排比例证,这样形成集团效应,内容自然也就充实起来了。排比时,所用论据都必须紧扣论点,否则,就会使文章结构混乱、论证矛盾或烦琐。 实战·IN片段 实战片段 如今的时尚,可以说是方方面面,让人眼花缭乱。你看,郭敬明透明的忧伤细数着成长的感伤,在80后、90后的队伍中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你看,“超男超女”的选秀中成长起多少“民星”,只要尽情展现自我,没有什么不可以;你看,易中天和于丹说三国讲论语,一时间风靡全国,被人们称为“学术超男超女”。流行音乐开始复古,方文山的词配上周杰伦的曲成为流行乐坛的风向标;新兴的网络语言,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萌”“囧”“打酱油”等大行其道……这一个个时尚细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神经,在繁忙与创意中穿越,我们被一场大雨淋湿了原来的轨迹,这场大雨叫“时尚”。 技巧点拨 郭敬明、易中天、于丹以及周杰伦等人都是大家熟知的人物,文段紧扣“时尚”话题,采用排比例证的形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误区提示 议论文讲究技法,但技法运用需慎重。在运用“名言引路”时,名言不要张冠李戴,胡乱套用,名言与后面的素材要紧密联系;在运用“联系实际”时,要注意材料与社会实际或自身实际的关系,切勿强加关系,要自然顺当;在运用“排比例证”时,材料间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要力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例证。
达沃斯运作之谜 每年夏天,大马哈鱼都会排除万难,回游到自己出生的淡水河中婚配繁育。每年冬季最冷的时候,有一群全球顶尖人士都要经过10-20个小时不等的舟船颠簸,辗转到瑞士一个雪山下的小镇,住在拥挤窄小的房间里面,度过充满高密度谈话、疲倦的五天。 1970年,瑞士商学院31岁的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向欧洲企业界倡议,为应对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举行一次非正式会晤。1971年1月,400多名企业家和学者参加了欧洲管理论坛(世界经济论坛前身)。此后,施瓦布逐步将美国和其他发达、发展中国家的领袖力量拢至达沃斯。每年年会都有近百个国家的政要、企业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演艺明星和新闻记者等约2000人聚集达沃斯小镇,研究和探讨当今世界经济的现状和前景,寻求应对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办法。从0到世界顶级,达沃斯论坛也经历了几个转折点。一个转折点是逆势引入“中国概念”,自1979年以来,中国应邀派代表团参加达沃斯论坛,并有政府领导参与。另一转折点是2002年,“9·11”事件之后,达沃斯又一次逆势把论坛移往纽约。2007年在中国大连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则被称为是新的转折点。“施瓦布最初的想法是让欧洲和英美企业家聚在一起,有一个交流的机会。随着论坛的成熟,施瓦布的想法也逐步成熟。他认为,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社会的进步,必须要靠企业和政府联合起来,所以他一直在推崇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挑战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一位世界经济论坛员工告诉记者,在达沃斯内部,大家把施瓦布视作一个政治家,而不是商人。 “和《财富》论坛、《福布斯》论坛相比,世界经济论坛的最大区别是非盈利性。”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成长型公司中国负责人于江向记者强调,“我们没有竞争对手。” 达沃斯论坛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收取会员费、论坛战略伙伴和议题合作伙伴的合作费以及年会、地区性会议和峰会的会费来维持论坛运转。扣除每年运营所需成本之外,有任何盈余,将会再次投资,或者是建立新的计划或项目,或者是既有的项目。对达沃斯而言,会员和合作伙伴公司是其核心动力。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蒋睿杰(Jeremy Jurgens)称,论坛会从三个方面给CEO会员带来启发:首先是宏观趋势与形势的判断;其次是商业层次上的交流;第三给CEO们提供商业之外的灵感启发,比如,论坛会请天文学家、艺术家等跟CEO们进行头脑风暴。 最近几年来,世界经济论坛总收入一直处在稳步上升中,2001年总收入为7220万瑞士法郎(1美元等于1.2瑞士法郎,按照8月14日美国汇市收盘价),2002年总收入为6645万瑞士法郎,2003年为7406万瑞士法郎,2004年为8334万瑞士法郎,2005年则达到1.04亿瑞士法郎。与此相对应的是,世界经济论坛的员工有300多名,来自五十多个国家。 有人评价,达沃斯论坛的最大“盈利”就是知名度、不断提升的影响力。 对于达沃斯的“非盈利性”,外刊曾有过“非盈利但是很赚钱”的评论。赵民则认为,“虽然世界经济论坛不盈利,但是与其相关的媒体、投资机构都非常赚钱。” 达沃斯在规模和规格上能够远远超越其他国际经济论坛,除了非盈利带来的“公正”效应,时间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芮成钢分析道,“世界上只需要一个高端经济论坛就够了,谁最先做出来,就最有竞争力。” 除了年会之外,世界经济论坛还有区域峰会、会员内部交流、全球竞争力报告等机构报告。如果说一个论坛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影响力,世界经济论坛拥有的1010家会员(大多是世界1000强企业)则保证了它完全可以把所有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他们到底为什么乐此不疲?《商业周刊》给出的答案是,“因为达沃斯有让他们快乐的承诺。事实是,金钱和权力并不必然使人快乐。社区是的强有力的制造者,这使得CEO们又一次回来。” “我们是在运营一个社区。”毫无疑问,这是全球最高端的、最有影响力的社区。围绕这一社区,有战略合作伙伴、行业合作伙伴、区域合作伙伴、会议合作伙伴等,分别提供场地、车辆、餐饮、电子设备等的赞助,和一般的商业赞助不同,这些合作伙伴的LOGO甚至不能出现在论坛上。于江认为,“这就是社区的精神,把论坛当成自己的事情做,完全是无偿的。如若不然,大企业和小企业永远无法平等对话了。” 在大众层面,《财富》论坛、《福布斯》论坛的品牌影响要远远超过达沃斯,但这并不会让世界经济论坛有任何不安。“我们目标客户很明确,就是政府部级以上领导和大型企业的CEO和董事长。我们只在精英层面上推广,大众层面的主动推广根本没有,也没有用,做了或许反而会损害品牌。” 在议题设置上,达沃斯年会试图寻求一种平衡:政治和商业各占50%。达沃斯论坛的员工会不定期的到会员企业去,了解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另外,论坛会通过世界各地的专家沟通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运用到商业领域会带来哪些变革。 达沃斯也遭遇“反全球化”的声讨。每年达沃斯论坛举办其间,苏黎世都有反全球化游行。马云第一次去达沃斯,甚至看到了碉堡、沙袋和机枪。“大厅里的企业家在台上谈希望全球化为人类做出贡献,门外则对这些企业家破口大骂。”马云一篇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中这样写到。 《金融时报》则有专栏文章对达沃斯批评道,“原本立意很高的讨论常常退化成为陈词滥调。坐在大厅后面花上几个小时听人们讲‘经营全球风险的有效领导’——本年度达沃斯主题之一——你会睡着的。” 在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看来,达沃斯在全球化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该机构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世界各国的政府、经济和舆论界开展沟通的平台。另一方面,该机构又充当了一个传教士,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规则通过更委婉的渠道灌输给其它国家的精英阶层,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乃至认同、膜拜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规则,而这些规则又未必都是合理的。 论坛主席施瓦布是达沃斯论坛的真正推手,绝大多数与施瓦布有过接触的人都把他称作“有远见的人”。5年前甚至更早,施瓦布就表现出对新兴经济体、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的关注。“我们认识到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一是经济力量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二是地缘政治力量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三是决定权由企业向终端消费者转移。”施瓦布在一次公开演讲时如是说,达沃斯的战略重点也开始转移。 中国正成为施瓦布的未来重点,对于达沃斯的中国图谋,梅新育直言道,“作为一个社会机构,达沃斯要保持乃至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除了传统的权力中心之外,还必须在崛起中的权力中心加强影响力;否则,随着老权力中心在世界格局中所占份额下降,仅仅在老权力中心拥有影响的社会机构影响力也就将随风而逝了。而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崛起中的权力中心。” 重启中国 但是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之路并不顺利。 1980年,施瓦布主动联系到中国国家经委,希望能够与中方合作,通过组织研讨会的形式“给中外企业彼此了解的机会”。5月1日,时任国家经委主任的袁宝华率领国家经委代表团访问欧洲时,在瑞士日内瓦欧洲管理论坛(世界经济论坛的前身)总部与施瓦布面谈时,有了合作的初步意向。1981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前身)合办的第一届“企业管理国际研讨会”(中国企业高峰会的前身)召开。 “施瓦布在1980年就看到了中国众多人口形成的广阔市场。”曾参加国家经委代表团的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副会长潘承烈对《中国企业家》回忆到这一点还是满怀敬佩。“讨论会能够迅速成型,国家经委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协调作用。袁宝华当时兼任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所以最后确立由中国企业联合会来代表中方合作。”潘曾担任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负责与达沃斯方面的合作超过10年。在“中国企业高峰会”创立之初,双方合作相当愉快。通过国家经委,每次峰会中国企联都能够保证有“中国领导人接见”和“部长级报告”,中外企业家可以在部长报告之后直接面对面向部长提问。在改革开放之初,这给对于政策难以把握的中外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而世界经济论坛也借助自己在发达国家的号召力,将外企引入中国。据介绍,西门子、大众第一次进入中国,都是通过“中国企业高峰会”这一渠道。但是,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强化,“中国企业高峰会”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小。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企联的合作也摩擦频繁。“最开始,双方合作非常愉快,所有的合作都是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但是在换过几次外方代表之后,外方代表态度越来越倨傲。”潘承烈告诉记者,双方在财务方面的安排也产生了分歧。以前双方的财务模式是,中外合作方各自邀请中外企业,在国外企业的参会企业费用中,前50家注册费由中外双方共有,50家之后中方可以获得15%;国内企业的参会企业费用则全部由中方享有;论坛开支由外方负责。后来,外方不再把海外企业参会费用与中方共享,并要求中方分担论坛开支。1996年,施瓦布在瑞士见到中国大使吴建民时,提出“中国企业高峰会”能否更换一个中方合作伙伴。在提议被拒绝后,“中国企业高峰会”虽然仍旧每年照常举办,但是已经乏人经营、日趋没落。现在,当达沃斯要重新启动中国,反思“中国企业高峰会”的经验教训相当重要。“总在一个城市举办,获得的政府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小。”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经理马德志这样总结。这一点,潘承烈也有共鸣,“每年都开同样的会,不可能部长每年都来,后来可能就是副部长或者其他官员了。”这正是夏季达沃斯在确定首届论坛选择大连之后,马上公布下一届将落地天津的初衷。世界经济论坛筹措夏季达沃斯时,没有继续选择中国企联,而是选择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在夏季达沃斯的筹备中,国家发改委强有力的协调作用已经显现无疑。“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注册的是非盈利的基金会,但是在中国尚未有这种性质的组织,注册成立办公室非常麻烦。发改委出面协调民政部、外交部,为论坛单独设立了一个国际社团组织的类别,方便我们注册。”张励向《中国企业家》透露,从达沃斯决定在中国召开夏季达沃斯论坛,到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在北京成立,不过不到一年的时间。而类似的国际机构在北京成立代表处的平均时间大约是3-4年。2005年1月,中国常务副总理黄菊带团参加达沃斯论坛时,施瓦布第一次提起了举办全球新领军者年会的想法,得到了“非常好、对中国企业有很大帮助”的反馈。世界经济论坛开始了向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的“进攻”。在2006年达沃斯年会上,中国副总理曾培炎与施瓦布签署谅解备忘录,确定在中国举办第一届“夏季达沃斯”。同年9月,参考奥委会选择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做法,通过投标的方式,世界经济论坛选择了大连作为举办城市。“世界经济论坛将有两个支柱,一个是冬季达沃斯,一个是夏季达沃斯。”施瓦布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上如此表示,显示出对夏季达沃斯的看重和倚赖。冬季达沃斯定位于世界1000强,全球新领军者年会则定位于新兴市场500强,商业议题与政治议题的比率则调整为7:3。夏季达沃斯和冬季达沃斯相比,邀请企业的规模要小得多。年营业额达到1亿美元,连续3年保持15%以上速度的增长,都在被邀请之列。预计参会的500家企业中,会有1/10来自中国。于江表示,“年营业额超过45亿美元的,我们会直接邀请它参加冬季达沃斯。希望现在参加夏季达沃斯的新兴企业,可以很快毕业,加入冬季达沃斯的俱乐部。”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有100个《财富》500强公司的CEO注册参加夏季达沃斯。“他们想了解中国,更想见见新兴企业和挑战者。这些人弄好了是合作伙伴,弄不好可能是致命的竞争对手。”但是,达沃斯论坛始终要面对一个不可回避的本土化难题。据潘承烈回忆,达沃斯派到中方的代表,虽然看似越来越多的华裔,但是对中国的了解却越来越少。达沃斯方面也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达沃斯日内瓦本部专门成立了中国组,后来在北京建立办公室。更大的难题是议题设置。虽然最近几年中国话题在达沃斯上炙手可热,但是,不少中国参会者都感觉讨论相当初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达沃斯对中国虽然足够关注,但是理解未见得足够深入。“作为一个中国和世界互相了解的窗口,达沃斯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达沃斯是一个外国机构,对中国的了解很浅,“外国人、华裔和非常少数的中国人,都非常年轻,你说怎么可能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复杂过程?” “达沃斯最无聊之处就在于谈中国。去的中国人太少了,嘉宾凑不够,就邀请了一堆日本人、新加坡人讨论中国话题,或者是请一个中国管理咨询专家评论中国环保问题,全都是是初中生水平。”赵民直言,“总有人说中国人在达沃斯是过不了语言关,这很可笑。谁规定中国移动的老总必须要说英语,行业讨论配一个同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反而被放大了。”达沃斯的闭门行业会议,往往都是邀请行业前20-30位的企业,这样中国企业即便入围也数量有限,性格内敛的中国人如果感觉势单力薄就发言很少,很难形成有效的讨论。这种负面的评价已经反馈给达沃斯,张励告诉记者,夏季达沃斯最重头的工作,即是如何让中国企业家更有效的参与到论坛中,这些会通过一些细节性的安排来保障。“重点不是把中国企业会员数量增多,而是怎么让现有的会员更有效的利用这个平台。” 张励认为,夏季达沃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国的会议太多了,竞争激烈。“要不断地解释:为什么要收费?为什么不能有长时间的演讲?参会能够得到什么?” 达沃斯的三大价值观“平等、非正式、发人深思”,看似简单,要照搬到中国来并不容易。在达沃斯,国家元首带随从最多不过10多个人,世界首富经常单身前往。这让习惯了前呼后拥的一些官员和企业很不适应。达沃斯需要在保证论坛品质和风格的前提下,尽量把中国因素都容纳进来。“一个大的冲突是,达沃斯追求的是平等的对话,但是有些领导更喜欢大段时间的发言。于江告诉记者,“要把冬季达沃斯的一套完全拷贝到中国来很难,可能需要几届的调整。” 在形式上,达沃斯能否复制到大连也面临考验。“老外拿杯酒在那可以站三天、站三个小时聊天的,中国没这个习惯。”马云笑说,“达沃斯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肯定是要改造的,夏季达沃斯必须以亚洲为中心,必须以中国为中心。”
英文:When I'm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espesially in this sensitive area we called Internet.Everybody think about China Internet is about censorship, but to me it's not that serious. Cause 15 years ago when we do chat internet in china, China government said no,no,no Internet, It's so dangerous. But I thought Internet is so new to any government so the way is not to go against it, just go educate them and tell them. so as an individual, as a business man I was think we are doing business is busines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government I have my phylosophy in the past 10 years, in love with the government but never marry them. 中文:当我在中国做生意尤其是在这个被称做敏感地带的因特网(生意)的时候,每个人想到中国因特网就会联想到审查制度,但是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15年前当我们开始做网聊业务的时候,中国政府说:“不不,不要因特网,那太危险了。”但我想因特网对任何政府来说都是如此新鲜,我们要做的不是抵制它,而是去教育他们(网民)告诉他们。所以作为一个商务人士,我一直这么想:生意就是生意,和政府无关。在过去的10年中我有自己的原则:和政府相爱,但是决不会和她结婚。自己听的,自己翻的,希望给分。
281 浏览 4 回答
161 浏览 4 回答
149 浏览 5 回答
155 浏览 5 回答
191 浏览 8 回答
252 浏览 4 回答
138 浏览 4 回答
178 浏览 7 回答
86 浏览 9 回答
137 浏览 4 回答
184 浏览 4 回答
186 浏览 6 回答
305 浏览 4 回答
86 浏览 4 回答
341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