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王亮. 薄层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2] 汪建. 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及模式转变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3] 马新欣.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D].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 [4] 王若鹏.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5] 何昉. 地基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对空间信息链路影响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6] 汪枫. 高频电波人工调制低纬电离层所激发的ELF波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7] 邓忠新. 电离层TEC暴及其预报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8] 刘宇. 实验室研究化学物质主动释放形成的电离层空洞边界层的非线性演化[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9] 宋君. 返回式电离层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0] 冯宇波. 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1] 李正. 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2] 赵莹. 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3] 牛田野. 特殊等离子体环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14]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epletion by Rocket Exhaust[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徐凯. 硝基甲烷及其分解产物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D]. 四川大学 2014 [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 [3]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 [4]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 [5] 张祎. 小口径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发射稳定性与初始装填过程影响规律的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 弯港.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7] 李海元. 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8] 王争论. 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9] 林鹤. HMX共晶炸药的制备与理论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0] 王娟. 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1] 董岩. 多氨基多硝基苯并氧化呋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2] 刘进剑. 多氨基多硝基吡啶及吡嗪氮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3] 赵国政. 氮杂环硝胺化合物的理论设计与母体合成[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4] 郭长平. 一步法微气孔球扁药成孔机理、燃烧性能及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15] 金涌. 电热等离子体对固体火药的辐射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王晓东. 蛋白质复合体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新策略[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2] 罗孟成.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及分子佐剂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3] 吴志强. 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手足口病重要病原体的基因表达与复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刘丹. 乙型肝炎病毒Pol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5] 江淼. RNA结构在其诱导细胞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6] 詹蕾.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纳米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7] 易昌华. 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杨景晖. H3N2亚型流感病毒Vero细胞冷适应株减毒特性及假病毒评价中和抗体的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9] 刘娟. 人呼吸道腺病毒55型的基因组学与病原学特征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 [10] 喻正源. 全基因组测序与病毒捕获测序技术探讨EB病毒进化及整合规律的初步研究[D]. 中南大学 2013 [11] 陈晓庆. 天然产物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2] 李康. 抗流感病毒和EV71新靶标及新药物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4 [13] 王君. 白细胞介素-6受体介导A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白细胞介素-32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4] 申彦森. 基于内含子剪切的人工miRNA结构和靶向位点与基因沉默效率的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15] 金旭. 冠状病毒N7甲基转移酶甲基化核苷酸GTP的特性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6] 陶佳莉. 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4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7] 高国振. 宿主因子Cyclin 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8] 柳叶. 阻断HIV-1辅助受体CXCR4的新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9] 李围. Akt1蛋白质复合体的纯化鉴定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功能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20] 鞠湘武. H5N1型禽流感病毒损伤细胞溶酶体的机制研究和南极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应激反应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猜你喜欢: 1. 化学论文参考范文 2. 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3. 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4. 药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常见模式 一、诵读模式 笔者曾有幸在浙江金华听了一堂语文界老前辈钱梦龙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公开课,当时是借班授课,钱老是在应邀讲学结束后作示范教学的,讲的是刘禹锡《陋室铭》。
记得在整节课上,钱老都是在引导学生诵读,板书也只有几个字;快结束时,学生硬是一齐把课文背下来了,博得全场长时间掌声。钱老的课,就是一种诵读模式。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其实质是: 1、把教师的讲解转化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 2、把立足点从讲翻译、看译文、谈语法、作归纳转移到指导诵读上来; 3、把实词义项与虚词用法意义的归纳转移到例句诵读、读诵上来 4、把重点句式的分析转移到有代表性句式的诵读和背诵上来。 具体步骤可分四步走: 1、诵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伊始,或教师范读,或录音带读,让课文的音韵之美如泉水一样潺潺流入学生的心田,继而让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在教学中,这一环节以激趣为主,意在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2、译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言文相较于现代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表述上的差异。
因此实施好“译读”一节,其意义至关重大。 由于学生个体学情的差异,我们可将全班同学以四人一组分为若干组,每组按优、中等和后进的学习差异进行搭配。
开始译读,每组由优等生当组长确定轮流译读顺序,即每个小组成员轮流翻译一句,有异议的地方也由小组内共同思辨解决,实在难以取得共识的问题则由组长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指导时注意搜集整理,一般的问题则当场予以解决,特别有争鸣有代表性的问题则等下全班交流时再予以共同讨论解决。 3、悟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悟读”是一堂课在反复的山重水尽似的质疑思辨后,终于迎来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
“悟读”一般又包含 “析、品、思”三个教学步骤。“析”即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或是把握故事情节;“品”即品味文章关键词语、语句,以此领悟全文的主旨,作者的思想倾向;“思”则在完成对全文的学习后,反观整个教学流程,总结出学法、规律性知识,用以指导以后的学生,同时还允许学生将心中还未尽解的疑惑提出,并引入全班讨论。
在此环节中,老师最应致力于唤醒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质疑,肯定学生的思辨。此环节中最具价值处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是授予学生一个多么完美的现成答案。
4、背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当堂背读要求老师要注重背诵方法的指导:可以依据课文写作思路背诵,也可以根据关键语句背诵,还可以根据写作特色来背诵。长时间坚持背诵,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文本,对其写作、阅读的提高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以“背读”收束整个课堂,这既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内化升华,又是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的有力举措。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诵读方面的培养,注重朗读方法及试题演练相结合。
最终实现以读懂为目的,以自主设计问题为深化,以主动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文言文教学新模式。要求课堂先是学生动口诵读,会其声韵,领其节奏,进而动心译读,力求咬文嚼字以求甚解,做到准确无碍地游弋于字里行间,接下来便从“析、品、思”三个层面来悟读全文,实现学生从感性跨入理性,又从理性回归感性的精神顿悟,最后是要求学生背读全文。
背读若能长久坚持下去,就能达到自读浅易文言文目的。 二、“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 所谓“五环节”是指:自主学习——朗读感知——疏通文意——探究探讨——积累拓展。
这种模式特点是:以探究性学习为特征,重视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层面的理解与掌握,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环节一: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意指导: (1)搜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
(2)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正确对待辅导书,避免不动脑筋、全盘接受的学习。 (3)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明确所碰到的问题,做好提出问题的准备。
环节二:朗读训练,感知文章 培养语感,不破读,不改读,通畅、连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把握感情基调。 环节三:群体合力,疏通文意 帮助解决翻译中的疑难 探讨、归纳段意 落实实词、虚词常规性用法,积累知识 环节四:探究研讨,把握主旨。
(问题教学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环节五:练习巩固,积累拓展 三、跨越文言文教学模式(跨越式) 1、自读课文,解字 2、分译课文,解构 3、深问中解意促思 4、共读中感悟情感 5、拓展中深化认知 6、课堂随笔 *** 鸣 7、在线测试中巩固 四、导入法 激趣导入——诵读感悟——鉴赏品析——拓展深化——迁移运用 情景导入。这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有人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以往老师 *** 导入的模式,由学生自己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语,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自己个性的舞台。附学生在学习《廉颇与蔺相如》时设计的精彩导语. 示例1: 两千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逝者如斯,沉淀。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可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
文言文的教学进入课改以后是最为混乱和困惑的,有的教师把它当工具书来上,有的教师把它当现代文来上,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 前者缘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过于强调对文言文语法的掌握,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后者只要求读读背背即可,缘于对新课标“阅读浅议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误解。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 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朗读感知―疏通文意—理解主旨—欣赏评价—积累迁移”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以《小石潭记》为例来说明。
这篇古文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写景抒情”单元。本课重点是培养文言语感、学习抓特点的写景方法。
本文运用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执教。 第一步,导言激趣,朗读感知。
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名句导入。然后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自由读、接力轮读、指名读、齐读。
在读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第二步,疏通文意。
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得字词句由小组合作互译,最后教师就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句予以点拨。
第三步,理解主旨。提问激起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教师让学生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归纳小结。
这一环节老师使用的是“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第四步,鉴赏感悟。
本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文意文境,含英咀华,培养审美情趣。
让学生体会潭水清澈的特点,先理解文中句子,再让学生描绘自己曾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
第五步,积累迁移。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再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通过拓展运用,古文的语言、章法、结构等都被学生整体地感受了。
五环节课堂指导模式的应用及实践意义介绍如下: 朗读感知。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
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方法是﹕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地位。
古文教学要淡化语法、翻译,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多层次地反复读书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琅琅书声中进入意境,诱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融古今名句到自己的语言系统中。
疏通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先由学生自译,小组互译,最后老师就小组解决不了的重难点予以点拨。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理解,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以学定教,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提高文言语感。
理解主旨。入选教材的古文都是文质兼美、篇幅短小的古代散文。
新课标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提倡整体性阅读,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教师可以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从而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鉴赏感悟。教材中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比。
教师应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结合自身经历,体会文意文境。
2.多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 3.撰写感想,交流感情体会。
积累迁移。积累是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并进行语言运用训练,如仿写、改写、扩写等。积累、运用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古文当然也不例外。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尝试五环节课堂学法指导模式,这一学法指导模式有助于发挥学。
这是标准答案:
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2.
(1)影响;穿着(或通“披”);
(2)意思;情趣。
3.
(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4.答: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某种教学结果,将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1998年开始,我们制定了四个新的教学模式:一、高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主要从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语文专题研究课等五个方面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创新精神。二、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为核心的作文教学模式。主要从学生作文过程中的情感、心理、思维及语感等方面,努力走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三、内外结合,确定自主意识的阅读教学模式。分文言文与现代文两方面展开,从情感与思维角度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努力改变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只见“文”而不见“人”的现状。四、培养语文整体能力的课外活动模式。主要通过选修课、社会调查、文学社活动及自办文学报刊、举办文学讲座、制定“中学生文学必读选读书目”等形式发展学生的整体能力。
一、讲读课课堂教学模式
二、自读课课堂教学模式
三、综合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四、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五、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等等,不过很多人都主张“教无定法,重在能力”
有关论文举例如下:散文如何教之一散文教学要选好突破口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是个人独特感受的独特表达。它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被人称为具有强烈感情的“文学小精灵”。由于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因此,散文显得丰富多样。正如散文作家秦牧所说:“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鲜明的玛瑙……”散文因其独有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教材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怎样充分发挥散文在教学中的价值,怎样教就显得非常重要。散文应该怎样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教的方式不一样,带来的效果自然不一样。因文而教,因生定教是一个重要原则。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我们教学文学作品的总纲。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课标的要求也适用于散文。因此,在领会这一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散文作品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和已有知识确定具体教学方式。下面结合第一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颁奖典礼暨2013年全国语文同课异构课堂展示课例,就散文如何教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散文教学之一——要选好突破口。散文教学点很多,从哪里入手?怎样入手才有效?这是教学散文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关键是根据文中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来选好突破口。怎样教学《散步》,不同的老师选择的突破口是不一样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教学《散步》,采用关键词语教学方式切入,聚焦“我们”“田野”“散步”三个词语,展开对文本的学习,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信息,辐射了全文内容。用“聊一聊‘我们’”、“聊一聊‘田野’”、“聊一聊‘散步’”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文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也可以抓牵动全文的句子或词语来切入。比如,我们可以抓住文章最后一段的“我妻子背上的同我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中“整个世界”一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来带动全文的学习。由“整个世界”引导学生从三个板块进行学习和探究,即“整个世界”中的人、“整个世界”中的事、“整个世界”中的情。这样教学,思路清晰,既能由此牵动全文学习,又抓住了核心内容。在同课异构中,汪洋老师教学《端午的鸭蛋》,从自己初读文本时的三个疑惑切入:(1)小小鸭蛋值得写这么长的文章吗?(2)文章不够感人,没有深情。(3)语言平淡无味。由此疑惑切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并通过多次诵读,深入其中,改变了初读的印象,重新认识了文章,品出了味道。这样的切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有助于带动文本的阅读。散文如何教之二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情感体验中文章总是要表达情感的,而散文更突出。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栖息地,倾泻的场所。孙绍振教授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散文教学,从某种角度说,情感始终是核心、是灵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散文,应教会学生品味文中的情感,在语言的把玩中,让文中感情的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真切地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咀嚼细节,细细体会文中蕴含的滋味,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去把握文中的情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散文《端午的鸭蛋》,可以带领学生到文中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高邮家乡的那份浓浓的乡情,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那份深深地眷念之情。在《中语参》举办的同课异构特级教师展示课中,山东莱芜市特级教师于立国老师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不是停留于一般的整体感知和一般的分析,而是让学生进入文中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针对具体的句段和词语,挖掘了文中的情感,品出了鸭蛋的味道。廖俊艳在教学《老王》时,注意从“演读孤苦”“品读痛苦”“洞察善良”“研读善良”“疑读善良”等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体会情感。教散文,真正将作品情、作者情和读者情三情结合,将获得美的感受。散文如何教之三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教学不是盲目的设定教学要求,也不是老师只根据教参的要求和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教学。目前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中解决的只是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解决了是不是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心存的疑惑怎么办?在这方面老师往往考虑不多。作为散文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独自阅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聚焦问题,师生共同来解决。这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在《中语参》举办的同课异构课上,廖俊艳老师在教学《老王》时,开头采用质疑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廖老师一开始就针对文中结尾的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向学生提问:“这个句子中哪些词有提问的价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这个句子引出了自己的疑惑:“作者为什么要对老王愧怍?”“作者做错了什么事要让自己愧怍?”然后师生一起来质疑“愧怍”。这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借助学生的问题带动全文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如果以此展开对文本的探究,其教学价值很大。但遗憾的是教师随后放弃了学生生成的问题,而是出示多媒体自己课前预设的与学生相近的问题,接下来按照预设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思路向前推进,消减了课堂生成所带来的教学价值。如果后面的教学,能够围绕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去展开,走进文本,在推进中不断地生成新问题,学生的思维就能真正激活,教学的针对性就更强,教学的效益就会更大。散文如何教之四让学生原汁原味去阅读散文散文作为一种美文,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出独自的味道。可以让学生不带着一种框架,倾向性的要求去阅读,而是带着原有的认知,阅读的积淀,生活的经验,自己在读中去发现。教学散文可以不只停留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上。要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变换不同的教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体验作品。读出他们自己未曾读出的内容;感受他们自己未曾感受过的情感内容;思考蕴含其中的独有思想。借助阅读,发现散文的构思美,发现散文的语言美,发现散文的表达美,发现散文的情感美,发现散文标题价值。比如,学习散文《老王》,引导学生在自读中去发现作者为什么要去同情老王?为什么要“愧怍”?作者若干年后写这篇文章,除了“愧怍”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文中为什么要写旁人说老王“年轻时不老实”来揣测老王?作者又写邻居对老王不闻不问有没有深意?有没有唤醒人们关心底层的人?有没有强调一种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心灵吐露?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共生问题,互动解决,其效果大大强于学生被动的思考。原汁原味的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其内在的阅读潜能,让学生在学习散文中获得多角度、多层面的收获。如果我们能够放开课堂,引导学生在散文的阅读旅程中,去发现散文的潜在价值,这也是老师教学的一种成功。散文如何教之五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散文培养语感古人说:“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教学散文,要让学生诵读体会,潜心涵泳。诵读是提高解读散文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明代王守仁在《教约》说:“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演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理浃洽,聪明日开矣。”这里强调了诵读要讲究方法,才会有收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散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诵读,如自读、默读、精读、细读、背读,要读出层次,读出感受,读出语气,读出变化,读出情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文章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在《中语参》举办的同课异构特级教师展示课中,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老王》一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对全文的用心诵读外,多处引导学生深度的诵读。尤其是对“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推白骨。”一段的教学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并强调要慢、用沉重的语调进行朗读,体会特定的氛围,读出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这样的诵读教学,学生对文中内在东西的把握就有深度了。散文教学,在我们引导下,如果学生诵读时能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体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读出美文佳句的韵味,知晓作者的写作用意,就会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语感能力就会增强。散文如何教之六咬文嚼字,细心体会散文往往意蕴内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醉其中,让他们深入语言的腹地,真正触摸文字的肌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善于在学生忽略处,值得玩味处引导玩味。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说:“创作者之深情,渗透于作品中,出其至诚,映现于文字。欣赏之者,亦宜细细咀嚼,然后乃可得之。”教散文,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和词语深入文句之中,反复地体会,细细地揣摩,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比如,教学《散步》一文,其中的词语品读很重要。如“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一句中“熬”字,细细咀嚼,这里作者不用“过”或“度过”等词语,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对母亲的一种担忧,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作者担忧母亲今年能“熬”过冬天,明年能行吗?母亲能熬过多少个冬天呢?正是这种内心的叩问,才更加感受到陪伴母亲的日子不多了,因此,才有萌生带母亲携妻儿出去散步的想法。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在心中不断提醒自己,抓住时间,多陪陪母亲,让母亲在有限之年享受天伦之乐。如果不细细地品味“熬”字的选用效果,就很难获得上面的深度解读,就很难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在《老王》里面,抓住“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镶嵌”一词进行咀嚼,极有价值。“镶嵌”一词,写出了老王完全失去了活力和生气,没有了生命力。然而,从这一词语中,我们读出了以下信息:临终前的老王,凭着知恩图报的内心驱动力,依赖着残存的一点生命,奇迹般地走完了答谢作者杨绛一家的生命之旅。又进一步体现了老王的真诚善良。这一形象可能恰恰是作者多年来心怀愧怍的原因之一。由此看出了作者用词的匠心所在。在“语参杯”的同课异构中,深圳白传开老师和山东莱芜的特级教师于立国老师,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时都抓住“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玩味“扎”“吱”这一特有的吃鸭蛋的风味,并借助手势和语言的模拟,让学生对作者家乡高邮吃鸭蛋的特有感觉体味了出来,对作者对家乡独有的浓烈的情愫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同时,通过这一扎进语言细处的品读,又能品尝到汪曾祺先生口语化的叙述,品尝到平淡自然中又韵味十足的语言风格。要真正感受散文的语言魅力,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就必须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去嚼出味道,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散文如何教之七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散文在散文教学中适当运用比较式阅读,会加强学生对文章表达效果的体会。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是写法的比较,可以是语序的比较,可以是内容的比较。比如,学习《老王》,可以将课文中结尾的句子与选入教材之前的句子进行比较。原文是“那是一个多吃多拿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选入课文后改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改后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比较,对作者的深意就会有新的认识。教学《端午的鸭蛋》,可以进行局部的语序变化的比较。比如,“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是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回忆家乡时的一种表达方式,以短句为主。有的老师在处理这几个句子是,不是简单地处理与忽略,而是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我们把这一段用平常说话方式来表达——“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与前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这种比较,看到这两种表达,虽是字数相同,但是断句不同,却带来了不同的效果。原文长句化为短句,给人感觉语气舒缓很多,显得亲切,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说到家乡的那种特别珍惜、特别怀念之情,而改后的句子显得平淡,通过这种比较,让学生切实去感受作者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比较,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选择比较的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多层面地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体会散文写作的技巧,感受散文的魅力。散文如何教之八唤起学生的联想和调动其想象中学阶段,尤其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年龄段,而散文,由于其独有的文体特点,给了我们很多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我们就应根据文本的可想处和可联处,适时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相应的场景。比如,教学《老王》,调动学生对生活处于底层市民的关注,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回忆,品味生活中的细节,同时唤醒良心,升华责任感。教学《端午的鸭蛋》,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回味,拾起对家乡某物某事的回忆,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为什么对家乡及家乡鸭蛋的深深怀念之情。让学生在“美景再现甚至再造”的体验中享受阅读之乐,从而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艺术美,提高学生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散文教学中,运用联想,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阅读的思考宽度;运用想象,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唤醒学生相关的所积累的生活元素,在作者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充分利用散文这一文体特点和文本的特有价值,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82 浏览 1 回答
282 浏览 6 回答
192 浏览 1 回答
210 浏览 2 回答
335 浏览 3 回答
325 浏览 3 回答
345 浏览 6 回答
281 浏览 7 回答
131 浏览 1 回答
80 浏览 2 回答
314 浏览 3 回答
328 浏览 4 回答
105 浏览 1 回答
314 浏览 2 回答
30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