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流麦》的文言文翻译: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他却专一求精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鸡吃麦)。后来突然下了大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厌倦,闻名于天下。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原文: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逐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
注释:
1、高凤:汉朝东汉人,南阳人。高凤由于认真专注笃学,终成为了一名闻名天下的学者,于是在西唐山(现河南平顶山叶县常村乡西唐山)教学生读书。叶县常村乡的漂麦河得名缘于此。
2、字:人的表字。
3、以……为业:把……作为职业。
4、农亩:种田。
5、常:同“尝”,曾经。
6、之:动词,到,往。
7、曝:晒。
8、庭:院子。
9、令:使,让。
10、护:看守,防范。
11、暴雨:下大雨。
12、经:古代经典著作。
13、潦水:雨后地上的积水。
14、觉:发觉。
15、持:拿。
16、流麦:把麦子冲走了。
17、还:回来。
18、怪:责怪。
19、乃:于是才。
寓意:
《高凤流麦》赞扬了高凤热爱读书、专心致志、勤奋,终有所成,但也侧面批评了高凤只专注读书而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作品简介: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东汉时期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权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创作背景:
范晔在狱中,写了一篇《狱中与诸甥侄书》,自述其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明确地提出写史为政治服务,因此,范晔特别重视史论,他采用论赞的形式明文评论史事。把史论作为重心,成为《后汉书》的一个特点。
作者简介: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范晔出身顺阳范氏的士族家庭,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刘义康)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加号宁朔将军。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徐州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