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1899~1946)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开放分类:人物、烈士、文学家、诗人、五四运动参考资料: 1.静夜 2.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3.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4.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5.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6.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 7.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8.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9.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10.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11.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12.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13.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14.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15.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16.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17.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18.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19.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20.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21.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22.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23.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24.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25.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26.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27.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28.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29.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30.发现 31.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32.“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33.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34.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35.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36.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37.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38.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39.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40.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41.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42.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招生情况在这个网站有,你仔细看看。“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王宜强教授 (眼科学)王宜强,41岁,医学博士,研究员,眼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免疫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届“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现任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美国免疫学家协会(AAI)会员、美国视觉科学与眼科研究协会(ARVO)会员。199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第二军医大学和美国爱荷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爱荷华大学眼科与视觉科学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科学家。2004年2月回国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眼科生理和疾病相关的免疫学理论与应用基础。现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二项和省级课题三项。目前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篇,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多篇,作为副主编撰写《靶向新基因的分子克隆策略:理论与方法》,参编《现代老年性黄斑变性基础与临床研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王斌教授(病原生物学)青岛大学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斌教授,男,汉族,民盟盟员,1991年~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留学瑞典Uppsala大学BMC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青岛大学医学院基础学院院长,青岛大学山东省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市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斌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委员、《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委、《病毒学报》特约编委、《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理事、《生物技术通讯》理事、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山东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青岛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岛市生物技术学会秘书长。由于多年来的专业工作成绩,王斌教授还当选青岛市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生厅中青年学术骨干(省卫生系统1020工程人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对象;青岛大学“421”特聘教授;青岛大学2003年校级优秀教师。王斌教授多年来从事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的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领导的科研小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1)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2)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的研制与开发;(3)医学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及诊断试剂的研究。近3年来所在课题组在学科交叉、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的开发利用方面获得了重要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在生物工程制药与诊断试剂的相关研究工作居于国内的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所领导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从海洋生物沙蚕cDNA文库中获得一种具有高效溶栓的活性蛋白质,命名为“基因工程沙蚕溶栓活性蛋白”,其一级结构、功能及其氨基酸序列均为国际上首次报道,有望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工程溶栓药物。近5年来以第一主持人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重大攻关项目、青岛市科技局重大科技专项等,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近5年来以第一著者和通讯著者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20篇。近5年来作为首位人员获得的省、市级科研奖励9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刘均利教授 (生理学)刘均利,男,1962年4月出生,我校生理学岗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加拿大McGill大学博士,现为McGill大学医学院内科医学系助理教授,McGill大学医学院实验医学分部博士生学术指导组组长。学术兼职包括美国内分泌学会会员,美国生理学会会员,美国糖尿病学会会员,国际IGF研究会会员。刘均利教授多年从事内分泌、消化生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关于一道细胞生长因子对糖尿病的预防或治疗、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等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其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沿。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际糖尿病基金会JDRF项目1项,加拿大国家CIHR项目2项,加拿大CFI项目3项,总课题经费120余万美元。先后获得国际糖尿病研究基金会事业发展奖、美国内分泌学会年度大会奖,加拿大McGill大学弗雷泽纪念奖等奖项。还满意吗?
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7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和校级品牌专业。自动化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纳入《华盛顿协议》互认名单。“自动化”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设有创新班、卓越班;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自动化专业群项目。拥有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自动化专业目前支掌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两个学科。依托自动化专业建有“系统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系统理论”是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山东省重点学科;自动化学院获批“工程学”山东省一流学科,“系统科学”山东省一流学科。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自动化专业群项目。自动化专业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新加坡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IEEE Fellow 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3人,教育部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青岛大学首席教授5人,入选科睿唯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4人,泰山学者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博导12人,教授(特聘教授)18人,副高职称26人,博士学位53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立项建设团队1个;全国模范教师1人,青岛市劳动模范1人。目前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目前自动化专业在校本科生近900人。自动化专业建立了“基础、专业、研究”三级实验室平台体系。青岛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电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与工程训练平台;学院的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自动化)和自动化专业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学院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个省重点实验室和4个校级科研机构,为师生提供了优越的科研与创新条件。学院与西门子公司、罗克韦尔公司、欧姆龙公司、美国微芯公司、北京亚控(组态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多个联合实验室。自动化专业建有运动控制实验室、计算机测控与网络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自动化专业创新实验室、系统仿真实验室、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机与拖动实验室、机器人工程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智能工厂实验室和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近年来,自动化专业在科学研究取得一系列成绩: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青岛市科技奖3项,青岛市青年科技奖2项;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42项,国家“863”计划2项,获批山东省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5000万元),教育部科技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33项,市厅级项目6项,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在IEEE 系列汇刊、《Automatica》、《自动化学报》、《中国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ESI、SCI、EI收录500余篇);出版著作、编著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学院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成绩显著,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近年来,自动化专业学生获“创青春”国家级金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11项,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中国机器人水球赛冠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1项,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7项、二等奖30项,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山东省计算机技能大赛金奖、铜奖各1项、“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国家三等奖2项,省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本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专业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宽,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目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的企业,从事与自动化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车集团、青岛港、海信、海尔、华为、朗讯、青岛软控、西门子、罗克韦尔、欧姆龙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学生的考研/出国深造率位居全校前列(近几年一直维持在40%以上,2022年考研录取率高达50.5%),许多学生考取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985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
闻一多(1899~1946)闻一多的简单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青岛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现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四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 人入选全国“千百万人才工程”,3人获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学科带头人姜振昌1999 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同年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 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先后10次独立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 项。已独立招收5 届博士研究生。在科研与教学上已接近全国先进水平。五年来本学科成员共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6 项,省部级研究课题8 项,其中2006 年立项的“ 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 ”是山东省“十一五”人文社会科学唯一与文学相关的强化建设项目。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2 项,省部级奖12 项,其中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300 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家权威刊物上的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23 部。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合作办学,共谋发展,形成了国内特色鲜明又有实力的联合体。由青岛大学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共建的“ 鲁迅研究中心 ”2002 年在青岛大学正式挂牌,两家合编的大型《鲁迅研究年鉴》已经出版4 期。北京鲁迅博物馆是国家级研究机构,具有强大的学术优势、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治学传统,双方的合作无论在提升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上,都成效显著。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博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以史论结合、中外比照、文化整合为主要特点。在纵向上力主把近代、现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贯通起来,对近百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系统考察,在冯光廉教授的主持下,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概论》等专著;《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导 —— 近代文学研究概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在横向上打破文学史研究的封闭状况,在东西方文学的多重比较中,描述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近年来,本学科在鲁迅及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研究和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等方面特色突出,发表、出版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如下三个研究方向:1.鲁迅和经典作家研究鲁迅和经典作家共同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层内涵,没有经典就没有深度。本学科从创建以来一直把鲁迅和其他经典作家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龙头,20余年长盛不衰、逐步深化。姜振昌近五年以来围绕国家社科规划立项课题《鲁迅与中国新文学主流》写下的《<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鲁迅与中国20世纪杂文》、《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等一系列长篇论文,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学评论》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上,近期他还出版了《鲁迅与新文学的精神》、《经典作家与中国新文学》等学术专著。围绕这一方向,本学科还连续推出了冯光廉、刘增人等的专著《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张芸的《别求新声于异邦》、魏韶华的《鲁迅与克尔凯郭尔比较研究》、以及《叶圣陶传》、《王统照传》、《张承志新论》等学术专著。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化研究本方向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本学科新的学术生长点,旨在从媒体文化、宗教文化、域外文化三个板块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深入研究,开拓新视野,提供新方法,并且试图探索文学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为建构新的交叉型、复合型新学科探索可行的途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周海波的《现代传媒时代的文学》和《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刘增人的《中国现代期刊史论》、曾艳兵的《东方后现代》、侯传文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东方现代文学》和《东方文化通论》等学术专著,以及发表在《文学评论》和《文艺研究》上的侯传文的《泰戈尔与中国现代诗学》、徐宏力的《网络文化与审美蜕化》、刘增人的《论茅盾系列文学期刊》等学术论文。3.文献资料与文学史研究文献资料与文学史研究一直是本学科的治学基础。因为文学史研究从来离不开文献资料,而文献资料只有放在文学史上才能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所以本研究方向始终坚持以文献资料为先导、为实证,以“史”的眼光和理论思考为轴心,二者相辅相成,使这一基础性研究既丰富又扎实。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魏韶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徐鹏绪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和《近代文学史纲》、周海波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佘小杰的《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贾丽萍的《20世纪末叶的中国小说》、李玉明的《嬗变与建构》、以及《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纲》,《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能够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部门、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二、 学习年限三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者可酌情延长一年。三、 研究方向(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二)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三)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四)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程一般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34—38学分。四、 课程设置(一)课程设置见《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附后)(二)必修环节(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研究生需阅读各种大量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书面报告,内容由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组成,在进入论文写作之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并由学科点组织专家组审定通过,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中期。2.学术活动(2学分)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8—10次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活动,要求每次都要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书面报告,经导师签字后先由自己保存,最后在申请毕业论文答辩时与其它相关材料一并上交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3.教学与社会实践(2学分)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担任助教、助研、助管等,课内外总时数为120小时,由学院和学科点负责安排。五、 培养方式与方法(一)研究生要积极参加校、院和学科点组织的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和各项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科学道德。(二)本专业的培养方式采用导师负责制,同时在某些重要环节由学科点导师组共同参与,体现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培养原则。(三)制订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教学大纲,并为研究生开列专业必读书目。(四)本专业研究生必须选修一门跨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五)课程学习采用讲授与讨论、文本细读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培养研究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并经常开展一些学术研讨活动,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意识。(六)为了提高科研水平,要求研究生在第一和第二学年撰写学年论文。申请学位之前,要求研究生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内容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学术论文。论文作者必须是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是第一作者,本人是第二作者),所有论文均须注明作者为青岛大学在校研究生。(七)学位课为考试课,非学位课为考试或考查课,以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考试按百分制记分,考查以合格、不合格记,也可按百分制记。学位课成绩达到75分为合格,非学位课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八)要求研究生在前两个学年中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修满规定所需学分。在此基础上,于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筛选,要求必须通过以下条件:政治思想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道德品质方面,品行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专业能力方面,通过研究生公共外语考试,学位课考试成绩在75分以上,非学位课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筛选过程中,要求研究生向本专业教研室提出有关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得到教研室全体教师的认可,并取得合格成绩的方可进入撰写论文阶段,不合格者按研究生课程修完、肄业处理。(九)中期筛选结束后,根据开题报告的要求,安排研究生外出调查访问,写出访学报告或调查报告,由导师主持进行交流和评议。(十)教学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要认真抓好备课、试讲、听课、评议等环节,每个研究生给本、专科学生上课不少于9课时(或在相关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毕业实习)。(十一)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由研究生导师组织有关人员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六、 学位论文与答辩(一)研究生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论文写作,时间为一至一年半。(二)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难点及拟解决问题方案等,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须制订出具体的实施计划,经导师组研究同意,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后实施,并报研究生处培养科备案。(三)为确保研究生按期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第五学期结束前要对论文进行全面检查,论文最后定稿和打印必须在第六学期中期完成。(四)论文答辩工作安排在第六学期5月底6月初。
330 浏览 4 回答
111 浏览 6 回答
159 浏览 5 回答
208 浏览 6 回答
137 浏览 7 回答
111 浏览 4 回答
181 浏览 4 回答
315 浏览 3 回答
301 浏览 2 回答
355 浏览 4 回答
332 浏览 6 回答
317 浏览 5 回答
273 浏览 2 回答
164 浏览 5 回答
189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