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的患者比较特殊,对护士要求极高,对急、危、重症患者病情观察与及时有效的处理更加非常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现状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基层中医院手术护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简单的技术操作,护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也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因此,基层护理更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过程。本文对中国中医院机构的手术室基层护理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包括护理过程中缺乏的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以及有效性,提出增强中医院护士的护理能力,竭力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手术室护理问题的出路,为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现状的改进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基层护理;中医院手术;问题
中医院手术室基层护理的物件主要是即将进入手术室以及做完手术的患者,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中医院手术基层护理是指为手术期间的患者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通过综合 *** ,为患者减轻身心痛苦,使患者尽早渡过疾病折磨期。随着人们法制意识和知识水平、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现在基层护理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给中医院机构也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基层护理的质量有待提高。
2009年5月6~9日,本院护理特级负责人的首期“基层中医院手术护士学习班”成功举行。通过学习班的学习,提高了护士的全面素质,改善了护患关系,护士将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沟通技巧,优质的服务,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围术期,充分满足每位患者的身心需求,贯彻基层中医院手术室理念,实现护理科学跨越式发展,使患者在整个围术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由此看来,提高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的质量对医疗有着重大意义。
1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经资料调查和研究可知。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术前缺乏心理护理
在进手术室后。患者心理上、身体上都比正常人脆弱,承受能力低,非常敏感,因为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加之即将面临手术,患者心情会非常复杂,如恐惧、焦虑甚至绝望闭。然而,目前中医院手术护理过程中体现了因病施护,却没有体现因需施护,没有注意到患者的心理变化,从而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这个问题值得医疗机构深思。
1.2术中预防感染问题
手术室是进行抢救及手术治疗的重要科室。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场所。中医院术中感染问题是手术常见并发症,也是医疗护理中的重要问题翻。导致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也跟医疗人员的预防知识密切相关手术中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因此,手术期间预防感染的问题需要重视。要对基层护理人员加强管理。
1.3术后缺乏及时随访
手术后,患者需要经过恢复阶段,接受后期治疗。在这个阶段,基层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手术后。很多患者身体上会有很多不适的感觉,有些是手术后的正常症状,但是也有些是因为患者对用药敏感的反应。因此。患者身体的每一个不适反应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甚至影响其生命安危。很多年轻的护理人员因为缺乏这些常识,缺少与患者交流。无法了解到患者手术后不适的反应。从而不能及时反映给医生。做出相应的措施嘲。
1.4特殊病情特殊护理
特殊照顾常用于危重、抢救、大手术后或者特殊治疗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者.不同病情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特殊患者在手术期间面临的不仅仅是躯体伤残、生命威胁,心理上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基层护理人员给予的是普通护理,那患者的病情好转会变得缓慢,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圄。
2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对策
2.1为患者创造最佳心理状态
进入手术室后,手术之前,患者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中医院基层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消除患者的恐惧,增强患者的安全感闭。作为照顾患者的基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去人性化照顾。对患者做好心理舒适护理。手术时护理人员应了解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
针对患者的恐惧心理,基层护理员需要与患者多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及时了解患者最担心的事情。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给患者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2手术室及时消毒。避免感染
目前医疗机构大部分都是使用药物预防感染。在正确的时间使用适宜剂量的抗生素IlJ,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但是仅仅使用药物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做好防感染的准备工作。
①首先医护人员自身的卫生状况要加强管理,进人手术室必须带口罩,帽子,穿拖鞋,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手术室,以免带进细菌,然后注意手术室及时清洁。②手术室的卫生应该严格监察,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手术台也要进行消毒,包括手术室的桌面、台面、无影灯等出现在手术室的一切物体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室每立方米用甲醛溶液2ml和高锰酸钾1g,通过产生蒸气进行空气熏蒸灭菌,12h后开启窗户通风【1】。③手术时使用的医疗器材必须保证无菌,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一律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后毁形焚烧处理:布类如使用后的无菌巾、单也要用消毒液浸泡、清洗后高压蒸汽灭菌。
2.3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手术后。患者处在昏迷状态。基层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最周到的护理:①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身体变化,在患者头脑清醒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尽量与患者沟通,去了解患者有哪些不适,有什么需要,都要尽快反馈给医生。②对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及时登记备案,记录患者手术后每一天的病情情况,给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资讯。
③术后随访,基层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必须安排两个责任心强。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闭。专门上白班,负责治疗与护理,与患者讨论身体健康状态,改变不良心理对患者的影响。
2.4设立特殊护理队伍
中医院可以设立特殊护理队伍,对于一些特殊病情。如危重及特殊重大手术患者,进行全方面综合性护理。特殊护理队伍的护理质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保证护理质量,针对特殊护理队伍的护理质量。医疗机构应该定期举行培训班。培训特殊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练习,护理是治疗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护理过程中的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以及有效性,不仅反映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体现了护理质量,同时也确保了护理安全。
3讨论
总之,中医护理在现代护理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现代护理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交流的Et益增多,中医护理越来越引起护理界的关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全方位护理是中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所追求的护理目标:
对患者来讲,周到、综合性护理是患者安心治疗的基础,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找出真正适合患者的护理方式,给予患者舒适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做到给患者创造一个最佳心理状态,术后患者随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设立特殊护理队伍等,笔者认为一定能大大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理现状。
>>>下页带来更多的
妇产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所以妇产科护理得到了大家的高度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妇产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因素,完善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的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护理。结果:100例产妇住院期间未发生医疗事故,产后均顺利出院。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改进管理方法,减少妇产科的护理纠纷。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预防措施
护理纠纷是医患纠纷的一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近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递增,医患关系日益紧张[1]。妇产科工作风险大、强度高、事故率高,是护理纠纷发生率高。现对我院妇产科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妇产科接诊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28.5岁。
1.2方法
抽取100例产妇病例,查阅相关记录,结合妇产科临床护理经验,对100例产妇中,存在的各类护理风险与处理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预防风险与有效护理的方法。
2常见风险的原因分析
2.1护理人员因素
2.1.1医护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随着社会舆论对医患纠纷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患者的维权意识得到提高。有的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法律知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当遇到护患纠纷时,不懂得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职业行为。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时,不注意言语的准确性。主要书写字迹不清,随意涂改护理记录内容,与医师病情记录相矛盾,有的护理人员在公众场合谈论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或失误,使之成为患者投诉和争议的来源。
2.1.2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妇产科是对护理技术要求较高、风险较大的科室,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较大,护理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导致护理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体力严重透支,身心俱疲。很多护理人员都容易产生不耐烦、急躁、激动等情绪。有的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生硬,给患者以冷漠、生疏的感觉,另外,产妇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期望较高,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较为敏感,言语稍有不当,就会产生不满情绪,难免会出现护患纠纷。
2.1.3护理人员业务技术不熟练。护理技术差错主要表现在技术不熟练、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工作责任心不强、产程观察不细致等。有的新进护士缺乏应急经验,面对产后大出血、休克、昏迷等特殊情况时,缺乏心里准备,手足无措。有的护理人员对新购的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这使得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产生疑惑,为护患纠纷埋下了隐患。
2.2医院管理因素
妇产科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下降。有较多文献报道,患者对医疗费用的不满,也是引起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
2.3患者因素
生存竞争日益加剧,人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患者存在的医疗风险也随之上升,极易出现妊高症、早产、巨大儿或合并其他病症[2]。另外,因独生子女政策导致部分患者过度紧张,容易情绪不安引发各种意外。部分患者家属对分娩存在错误认知,对分娩及产妇护理知识所知甚少,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任何异常情况便惊恐不已。
3预付及处理对策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应尽快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维护正当权利。增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应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做到对患者有爱心、有真心、有耐心,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和产妇。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能,消除交流隐患。在护理工作中,每个护士都应熟练掌握沟通技巧,通过有效的沟通给患者更多的关爱,了解其心理活动,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使患者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参考文献]
[1]何丽贞,孔碧华,梁焕棠,等.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预防[J].现代医院,2011,11(7):117-118.
[2]琚金梅,刘华莉,唐会枚,等.探讨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及人性化管理的实用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409-410.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n=80)与对照组(n=8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孕产妇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规范、沟通能力、服务规范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妇产科护理工作中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成本,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妇产科;疗效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护理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人们对妇产科护理服务更加重视,对妇产科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期望[1]。健康教育是实施人性化、优质高效、整体护理的一个主要单元[2]。在妇产科开展健康教育可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促进产妇更好地生产及尽快康复,提升妇产科整体护理的质量。2014年2月至10月我们对我院收治的产妇80例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60例,年龄在22~36岁,平均年龄为(28.4±2.5)岁;初产妇108例,经产妇52例;孕周29~42周,平均孕周(38.4±2.5)周;顺产86例,剖宫产74例。入选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
1.2.1妊娠期健康教育向孕产妇精心开辟孕妇课堂,运用图文并茂的讲座与个别访谈、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电话指导等形式向孕产妇传授妊娠期保健知识,并关注妊娠期孕妇的生理及心理变化,认真指导其开展营养和保健教育,并让其了解正常分娩及剖宫产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而引导她们学会科学地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向孕产妇介绍进行胎教的价值,告知其间接及直接的胎教方法,使孕产妇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胎教,进而促进胎儿能够更好地生长及发育。向孕产妇介绍在孕期期间适量运动的意义、运动的方法以及其他注意事项,让她们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从而促进母婴健康[3]。告知孕产妇开展产前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检查频率等。指导孕产妇学会自数胎动的方法,让孕产妇能够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情况,并引导其定期到医院接受胎盘功能及成熟度检查等。
1.2.2分娩期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向孕产妇认真介绍分娩的生理过程,分娩可能会出现的不适症状,并向传授相应的技巧与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临产妇和已分娩的产妇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待产妇增加分娩的信心及自控感。让产妇尽快熟悉环境、及规章制度。加强产前健康教育,认真指导孕产妇学会掌握自我监护母胎的方法[4];加强产妇的产前心理护理工作,在心理上给予安慰,消除恐惧感。产妇进入待产室后,可安排责任护士进行陪伴,并实施“一对一”的产时健康指导教育,指导她们学会如何降低宫缩造成的痛苦。护理人员在做好生活护理的同时要及时向产妇沟通产程进展的情况,帮助增强分娩的信心,促进产妇顺利分娩。
1.2.3产褥期的健康教育产妇分娩后,护士要对分娩完的产妇的身体及心理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并制订出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在产妇身心状况较佳及产后的24h之内,指导安排科学合理的饮食,以促进产妇的体力能够尽快恢复,帮助产妇促进乳汁分泌,确保母乳喂养能够顺利进行。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向产妇介绍母乳喂养的意义及作用,并指导产妇准确掌握喂奶的姿势,做到“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5],并引导产妇掌握有效吸吮特征及意义,进而提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6]。加强新生儿的健康护理:护理人员要认真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学会密切关注及观察新生儿哭声与大小便,并使得产妇学会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讲解新生儿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还可以向产妇介绍婴儿抚触、婴儿游泳等科学有益的育儿方法。给予必要的性生活与计划生育方面的指导,并且告知产妇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节育环的放置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孕产妇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妇产科护理工作质量;运用本院制定的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规范、沟通能力与服务规范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8.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孕产妇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理指标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规范、沟通能力、服务规范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妇产科护理工作是要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让孕产妇在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等层面上得到更多的支持,进而让孕产妇可以在最优的状态下顺利分娩[7-9]。为此,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素养及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尽量让自身掌握更多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妇产科诊疗工作水平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让孕产妇能够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面对怀孕及分娩的整个过程。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母婴健康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会改善产妇的自我防护意识。本研究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孕产妇的认知水平,提升围产期的保健质量,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降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规范临床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患沟通能力等[10-12]。综上所述,向孕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介绍健康教育的价值,使产妇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让孕产妇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间得到较好的健康指导、正确的饮食指导、心理支持干预,则能保证母婴健康,促进妇产科护理工作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曾伙梅,陆红艳,陈勉.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妇科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3):134-136.
[2]燕继华.健康教育在疗养院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1(4):67-69.
[3]顾春怡,张铮,朱新丽,等.孕晚期干预支持对孕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69-571.
[4]李加平,高茜,沈芳,等.健康教育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28):2680-2681.
[5]李敏.优质护理在提高产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92-193.
[6]夏青,孙娟.专业技能指导表在剖宫产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0):921-922.
[7]齐朝晖."家庭式"健康教育对孕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7):1081.
[8]孙明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12(33):3108-3109.
[9]雷春梅,李雪兰,魏斌.对HDP产妇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4):588-590.
[10]宋晓月,王志阳,俞晓梅,等.河南省城乡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态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全科护理,2014,12(30):2865-2866.
[11]杨玉芬.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33):7037.
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伙伴,治愈是人类的疾病是最终的期盼,医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医学的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措施
在诊断和治疗患者的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运用到基础检验技术作为诊断与质量的主要方式。在现代化临床医学中,基础检验技术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准确率,还会对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不良影响。快速而又准确的检验技术有利于节约救治病人的时间,从而保证了诊疗的效果。
一、临床医学检验项目、需求及重要性分析
针对临床医疗诊断需求,临床医学检验分为血液检验、尿液检验、粪便检验、脑脊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检查、胃液检查等内容。针对检查项目的领域以及对临床诊疗活动的影响,各项检查内容及技术应用也存在差异。而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临床医学检验,不仅关系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关系到患者能否在最佳治疗时间内开展治疗活动。因此,现代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对临床诊疗活动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药敏试验等工作更是关系到治疗活动开展方向和治疗效果。了解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现状,能够促进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促进现代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措施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现状分析
现代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检验技术的进步,需要多种学科互相配合,才能达到准确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基础检验技术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每一门单独学科在技术上的进步都会推动检验技术的提高。现代科技对物理学、生物学、光学等的具体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检验技术的提高,因此,基础检验技术发展的最为迅速。现阶段,临床医学的检验技术既能够运用在诊疗工作中,还能够运用在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或者康复活动等。
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检验技术的基础设备、设置规模、应用范围以及技术的提高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医院体系中临床检验科室是基础的组成单位。根据临床医学检验的要求,应该预先掌握检验技术应用的方法。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和管理检验技术,加强对检验科室的内部管理,对先进技术的运用进行有效的评估等。
2、探究基础检验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临床医学中运用的检验技术,绝大部分是以检测技术规定标准为基础的。但是因为没有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在实验方面的设施、医疗器械的配置、管理药材和科室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除此之外,新型技术的运用也对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具备足够的检验知识和技能,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根据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在运用中的效果,适当地进行改善,在实践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找出解决的办法,对使用检验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等,以此推动检验工作的完善和进步,从而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提高。
3、促进检验设施的完善,推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
临床医学工作中,检验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推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应该大力扶持医学检验设施单位,推进检验设施的更新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检验设施单位的经济效益。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或者采用利税的方法都能够提高医学检验生产单位在市场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样会促进设备单位更加有动力研究和发明更先进、更高端的检验设备,有利于推动医学临床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推动我国医学的检验工作的进步。1100
4、加强对检验科室的内部管理,推动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
我国对于医院的管理工作不仅应该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标准,同时还需要更新管理标准。以此来扩大检验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动检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用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则加强对检验科室的管理,能够保证医学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对人员素质的考核等硬性标准的发布,保持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针对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预案,保障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
5、加快临床医学检验成果的转化,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许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研究成果并未实现产品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现代科研机构应加强成果的宣传与转化。针对一部分企业缺乏专利、成果转让费用的情况,采取技术入股等形式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技术入股降低科研成果转让门槛、同时开拓院校、科研机构研究经费来源,促进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6、以经验交流为重点,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临床检验人员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的一线人员,他们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发展方向有极大的发言权。目前的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发中,由于缺乏这类人员的参与,导致了许多技术实际应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发单位应在检验技术研究中,加强与一线检验人员的经验交流,使技术研究人员了解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此为基础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设备操作的便捷性。同时针对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快速检验的需求,加强研究工作中检验时效性的应用,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基础检验技术能够促进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提高,增强医生对疾病的诊断率。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系统的完善,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对基础检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基础检验设施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生产医疗器械的单位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研究的力度。在此过程中,应该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此提升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推动我国医学的检验工作的进步。
浅谈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临床实习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医学生由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 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临床实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如何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效果,成为广大临床教师的一大课题[1]。
一、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实习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医疗活动的效果。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医学教育忽视了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影响和阻滞了医学生日后的发展与提高。因此,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把自己对每一个疾病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样就能不断地激励自己,去认识新的疾病,学到更多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次,实习的目的是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转变过程,而是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态度,责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转变。在实习中,我们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理论上头头是道,而面对实际病人却不知所措。因此,作为实习医生,在实践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使自己实现这种转变,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二、临床实习常遇到的问题
病人的抵触情绪: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改革的不断的推陈出新,国家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国家不断的出台保护患者的各种权益,但保护医生以及保护医务工作者的权益却很少见,但保护实习,见习的医学生少而又少。此外,患者的很多的医疗操作都不愿意向实习,见习的学生倾诉与表达。在临床问诊与体格检查的时候,不愿意合作与配合。最后没有达到学校临床实习,见习的最终目的。
患者对医生这个行业的不了解与不尊重,有的患者认为医生都是为了赚更多的费用,让他们做各种医疗检查,各种开单,医闹事件比比皆是。这个问题是国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临床学生对见习实习的不重视:由于本科生在临床实习阶段面临大的就业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因此其关注重点放在了寻找工作和考取研究生上,导致许多本科生轻视和忽略临床实习阶段。我国传统观念,临床实习注重传授经验,对能力培养比较缺乏,因此对于见习,实习生在临床阶段大部分是走马观花,大部分以一种被动状态来接受医学知识,且学生与教师交流少。与此同时,我国医疗改革制度如雨后春笋,各种法律法规限制了实习生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动手机会,最终导致本科见习,实习生在接触临床后出现实践能力低下、医患沟通能力低下、医学科研及教学能力方面的缺陷,导致医学人才流失[3]。
三、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
临床思维能力:国外医学教育界高度重视临床技能知识的培训,重视临床水平的提高,其课程应该是以临床课程为核心,组成多学科、跨年度的综合课程,内容覆盖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交流技能、各个学科应该以服务临床为主,各个学科应该相互交叉,相互覆盖,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医学生结束了理论实习,进入了临床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把纵向能力转变为横向能力,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定思想,所以这个时候老师是起关键作用的时候到了。老师应该加以引导,临床联系理论,在病床面前,在疾病面前,最真实的接触疾病,认识疾病,认真的给病人做体格检查,这样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会记忆犹新。
职业道德:重视培养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奉献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依据,医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上医院对违反医德的行为惩处不严,施之过宽,使得医疗工作中谋私和混乱现象禁而不止,少数医务人员不讲医德原则,给患者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更有甚者,收取红包,见利忘义[4],严重影响社会的医疗秩序。
促进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发展。所以在见习,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誓言牢记心中,在心里应该有杆秤,决心出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与荣誉,救死扶伤,决心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记住永远不要触犯法律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做个合格的好医生。
展望
106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7 回答
271 浏览 1 回答
312 浏览 2 回答
217 浏览 6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332 浏览 5 回答
338 浏览 6 回答
163 浏览 7 回答
102 浏览 6 回答
150 浏览 5 回答
297 浏览 4 回答
154 浏览 6 回答
353 浏览 5 回答
246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