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市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现代制造技术对数控技术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数控未来仍然继续向开放式、基于PC的第六代方向、高速化和高精度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1、开放式 为适应数控进线、联网、普及型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化及数控迅速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是体系结构的开放性,设计生产开放式的数控系统,例如美国、欧共体及日本发展开放式数控的计划等。 2、基于PC的第六代方向 基于PC所具有的开放性、低成本、软硬件资源丰富等特点,更多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家会走上这条道路。至少采用PC机作为它的前端机,来处理人机界面、编程、联网通信等问题,由原有的系统承担数控的任务。PC机所具有的友好的人机界面,将普及到所有的数控系统。远程通讯,远程诊断和维修将更加普遍。 3、高速化、高效化 机床向高速化方向发展,可充分发挥现代刀具材料的性能,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还可提高零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和精度。超高速加工技术对制造业实现高效、优质、低成本生产有广泛的适用性。90年代以来,随着超高速切削机理、超硬耐磨长寿命刀具材料和磨料磨具,大功率高速电主轴、高加/减速度直线电机驱动进给部件以及高性能控制系统(含监控系统)和防护装置等一系列技术领域中关键技术的解决,欧、美、日各国争相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加快机床高速化发展步伐。高速主轴单元(电主轴,转速15000-100000r/min)、高速且高加/减速度的进给运动部件(快移速度60~120m/min,切削进给速度高达60m/min)、高性能数控和伺服系统以及数控工具系统都出现了新的突破,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 根据高效率、大批量生产需求和电子驱动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速直线电机的推广应用,开发出一批高速、高效的高速响应的数控机床以满足汽车、农机等行业的需求。还由于新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加快,模具、航空、军事等工业的加工零件不但复杂而且品种增多。 4、高精度化 精密化是为了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提高普通机电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减少其装配时的工作量从而提高装配效率的需要。从精密加工发展到超精密加工(特高精度加工),是世界各工业强国致力发展的方向。其精度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乃至纳米级(<10nm),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超精密加工主要包括超精密切削(车、铣)、超精密磨削、超精密研磨抛光以及超精密特种加工(三束加工及微细电火花加工、微细电解加工和各种复合加工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超精密加工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材料及新零件的出现,更高精度要求的提出等都需要超精密加工工艺,发展新型超精密加工机床,完善现代超精密加工技术,以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对机电产品性能与质量要求的提高,机床用户对机床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近10多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 5、高可靠性 数控系统的可靠性要高于被控设备的可靠性在一个数量级以上,但也不是可靠性越高越好,仍然是适度可靠,因为是商品,受性能价格比的约束。对于每天工作两班的无人工厂而言,如果要求在16小时内连续正常工作,无故障率P(t)=99%以上的话,则数控机床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就必须大于3000小时。MTBF大于3000小时,对于由不同数量的数控机床构成的无人化工厂差别就大多了,我们只对一台数控机床而言,如主机与数控系统的失效率之比为10:1的话(数控的可靠比主机高一个数量级)。此时数控系统的MTBF就要大于33333.3小时,而其中的数控装置、主轴及驱动等的MTBF就必须大于10万小时。 6、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发展,数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 (1)应用自适应控制技术 数控系统能检测过程中一些重要信息,并自动调整系统的有关参数,达到改进系统运行状态的目的。 (2)引入专家系统指导加工 将熟练工人和专家的经验,加工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存入系统中,以工艺参数数据库为支撑,建立具有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 (3)引入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4)智能化数字伺服驱动装置 可以通过自动识别负载,而自动调整参数,使驱动系统获得最佳的运行。 可以通过自动识别负载,而自动调整参数,使驱动系统获得最佳的运行。 综上所述,由于数控机床不断采纳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各种新技术,使得其功能日趋完善,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数控机床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产数控机床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时间:2008-05-04 17:07 来源: 一大把机械圈 文字选择:大 中 小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先后从日本、美国等国引进了一些CNC装置及主轴、伺服系统的生产技术,并陆续投入了批量生产,从而结束了数控机床发展徘徊不前的局面,推动了数控机床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的生产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前进中的数控机床产业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进入WTO后,中国将进入日趋完善的国内外相统一的大市场,大量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进口,将对发展中的数控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200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随着,“数字制造”这一新理念被引入中国制造业,有必要对国内数控机床产业的现状及趋势做些探讨。数控机床的概念 数控机床就是在数字控制下,能在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两方面完成金属毛坯零件加工成所需要形状的工作母机的总称。数控机床通常由控制系统、伺服系统、检测系统、机械传动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 一、国产数控机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数控机床是当代机械制造业的主流装备,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经历了30年跌宕起伏,已经由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可提供市场1,500种数控机床,覆盖超重型机床、高精度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锻压设备、前沿高技术机床等领域,产品种类可与日、德、意、美等国并驾齐驱。特别是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超重型机床、立式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领域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五轴(坐标)联动数控机床是数控机床技术的制高点标志之一。它集计算机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和精密加工技术于一体,应用于复杂曲面的高效、精密、自动化加工,是发电、船舶、航天航空、模具、高精密仪器等民用工业和军工部门迫切需要的关键加工设备。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应用,其加工效率相当于2台三轴机床,甚至可以完全省去某些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投资,大大节约了占地空间和工作在不同制造单元之间的周转运输时间及费用。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品种日趋增多,国际强手对中国限制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五轴铣床.html' onmouseover="javascript:showpos(event,this)" onmouseout="javascript:ClearTim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A2CA">数控铣床、五轴龙门铣床、五轴落地铣镗床等均在国内研制成功,改变了国际强手对数控机床产业的垄断局面。 二、国产数控机床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落后,数控机床的性能、水平和可*性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数控系统的控制可*性还较差,数控产业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加速进行数控系统的工程化、商品化攻关,尽快建成与完善数控机床和数控产业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目前主要问题有: 三、核心技术严重缺乏 统计数据表明,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数控系统,由显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电机和各种开关、传感器构成,中国90%需要国外进口。如在上海设厂的德国吉特迈集团和意大利利雅路机床集团,在烟台建厂的韩国大宇综合机械株式会社,所有的核心技术都被外方掌握。国内能做的中、高端数控机床,更多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国产数控机床的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真正大而强的企业并不多。目前世界最大的3 家厂商是:日本发那客、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其余还有法国扭姆、西班牙凡高等。国内有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国内的数控系统刚刚开始产业化、水平质量一般。高档次的系统全都是进口。华中数控近几年发展迅速,软件水平相当不错,但在电器硬件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一些大厂还没有采用华中数控的。数控功能部件是另外一个薄弱环节。某种意义上说,功能部件将构筑21世纪现代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的性能和价格决定了数控机床的性能和价格。功能部件不是机床附件,它是数控机床的核心代表。国产数控机床的主要故障大多出在功能部件上,它是影响国产数控机床使用的主要根源。从国产数控机床的开发和使用来看,功能部件急需技术攻关。特别在数控刀具滞后现象反映相当强烈。国产数控刀具在寿命、可*性等方面差距明显,无论在品种、性能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由于国产刀具品种少、寿命低,严重影响数控机床效率的发挥。调研企业进口的数控机床,配用大量进口数控刀具,由于价格昂贵,用户不堪负担。数控立、卧回转工作台,数控分度盘和数控电动刀架等数控功能部件市场中海外商家也稍胜一筹。 四、民族品牌与国际品牌差距明显 2004年6月一份广东机床用户的抽查情况透露,在数控机床的各个品牌之中,用户对欧洲、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等数控机床品牌的关注度已占全部市场的60%以上。品牌知名度上的差距,导致用户在选择加工设备时把更多的机会给了海外数控机床行业的一些“实力派”。如哈尔滨某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的缸体生产线是一条全自动加工线,其粗加工选用韩国大宇重工的专机自动线,精加工则选用了英国CROSS HULLE公司的专机自动线,缸盖加工线是由德国Cross. Huller公司制造的高速加工中心和专机自动线、德国产的全自动在线测量机、日本产的全自动密封检测机和清洗机组成的。曲轴生产线为全自动柔性流水生产线,精加工线由日本的数控高速CBN 磨床、动平衡机、抛光机等组成。 机床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从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在美国问世,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计算机数控(CNC)从70年代中期出现,到现在也已有20多年了,数控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近几年来微型计算机、微电子工业及电力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微型计算机与CNC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得开发和生产CNC系统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装备生产厂所掌握。因此,就当今全世界范围来说,CNC技术已经不再被少数几个国家的几个CNC系统生产厂所垄断。到80年代末,几乎每个工业发达的国家都有了自己的数控设备生产厂,生产满足各自国家数控机床及其他机械装备所需要的数控系统。甚至很多大型的数控机床生产厂都有自己的产品,并部分出售数控系统。因此,CNC系统生产厂之间的竞争为激烈,数控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当代数控技术的发展具有下述特点:1.广泛地应用微机资源近年来被称为个人计算机(PC)的微型计算机发展很快,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高速发速,使得PC的硬件结构做得很小。主CPU的运行速度越来越高。IPC386的主频是33MHz,IPC486、586的主频可达50~120MHz,新近Intel奔腾处理器(Pentium),主频已达450MHz。存储器容量也很大,体积很小,由于是大批量生产,使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在软件方面,操作系统的发展,特别是Windows的应用,使得PC的操作更为简便直观。CAD/CAM的软件大量地由小型机、工作站向PC移植,三维图显示及工艺数据库在PC上建立。再加上PC的开放性,吸引大量技术人员投入了软件的开发,使得PC的软件资源极为丰富。因此,更好地利用PC的软、硬件资源,就成为各国数控设备生产厂发展CNC系统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法。1992~1993年,首先是在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小型的数控设备厂推出,例如美国的ANILAN公司推出的1100、1200、1400系列,意大利FIDIA公司的10/20/30系列,都采用了PC作为基板来开发自己的数控系统。现在连日本FANUC、三菱公司,德国的SIEMENS公司这些以生产专用CNC设备著称的公司,也都把采用PC资源,作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他们都强调自己系统的“开放”。日本FANUC公司把采用PC的CNC系统称之为开放型CNC系统,有150、160、180及210等系列,并正发展一种将FANUC智能终端(一种与IBM PC兼容的平板式计算机)通过高速光缆与CNC装置连接的模式。我国中国珠峰数控公司“八五”攻关成果“中华Ⅰ型(CME988)”也采用PC作为主控板,使该系统能充分利用PC的资源,跟随PC的发展而升级。2.小型化以满足机电一体化的要求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数控设备厂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采用表面安装工艺(SMT),实现了三维立体装配,将整个CNC装置做得很小,以适应机械制造业机电一体化的要求。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最近推出的普及型CNC MELDAS 50系列及实用型CNC MELDAS 520A系列,这两个系列都采用了32位RISC微处理器,实现超小型化的CNC装置,较原来的M310及L3、L3A,体积大为减小(H168mm×W76mm×D135mm),安装面积减小了一半,功能还有所提高。采用了超薄型显示器(9.5in的EL及10.4in的彩色LCD)。这个系统的微小线段加工能力提升至64m/min,最大快速进给速度为240m/min,其同步攻螺纹精度较M310提高了3倍,主轴定位时间缩短了30%。德国SIEMENS公司最新推出的SINUMERIK 840D主控组件选用386DX或486DX,具有1~4个通道,可实现直线及圆弧插补、螺旋线插补、5轴螺旋线插补及样条插补、圆柱插补等,共可控制32个轴,并有多种校正及补偿功能,体积仅为50mm×316mm×207mm。3.改善人机接口,方便用户使用为了使操作者能很容易地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数控设备生产厂努力地改善人机接口,简化编程,尽量采用对话方式,使用户使用方便,如西班牙FAGOR公司生产的FAGOR 8050系列,采用交互式编辑程序指导系统,简化程序的编辑,用简要的表格编辑程序,利用蓝图建立程序。其8050TC型数控系统,被称为高档傻瓜式数控系统(FAGOR800系列CNC系统),其操作面板使用了符号键,用户可以根据所需加工零件,选择加工程序,输入图形数据后,即可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加工。如果面板上的各种自动操作都没有被选上,则该CNC系统只显示坐标轴的位置值和主轴转速,操作者可以用摇柄或电子手轮对机床的各个轴进行手动操作,使用极为方便。4.提高数控系统产品的成套性数控系统包括CNC装置、主轴及进给伺服驱动装置,以及主轴电动机、进给电动机和与其相关的检测反馈元件。一个数控系统性能的好坏是与上述各个环节的性能密切相关的。为了满足机床用户厂的需要,数控设备生产厂都非常重视数控产品的成套性,使系统的各个环节都能很好地匹配,使用户获得最好的使用效果。例如,日本FANUC公司开发了经济型的O-TD、O-MD CNC装置,与之相适应也开发了经济型的αC系列的效流伺服电动机及控制系统。日本大隈(OKUMA)公司,是一个传统的机床厂,现在也开发、生产并销售数控系统,作为一个机床厂生产数控系统,所以更重视机电一体化及产品成套性。该公司生产数控系统在软件上更结合机械加工的工艺要求,硬件上还自行开发了绝对位置编码器、无刷伺服电动机、交流主轴电动机、光栅尺等元件,同时还提供机床控制面板及控制柜、自动编程装置,为用户提供交钥匙工程。5.研究开发智能型数控系统所谓智能型的数控系统,早在8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研究。当时FANUC公司推出的FS15系列,就称之为AI(人工智能)CNC系统,主要是在故障诊断方面采用了专家系统。系统利用所谓的推理软件,根据存储在系统中的知识库的经验,分析及查找故障原因。最近FANUC公司又在开展被称为面向21世纪的课题—IM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将无缝地(Seamless)把世界范围熟练工人的技术窍门(Know how)组合进行生产系统中去。随着工业技术发展,要求制造过程更快、更容易,以适应生产需要,一种被称为智能闭环加工(Intelligent Closed-Loop Processes ICLP)技术被采用。这种技术是利用传感器获得适时的信息,以增强制造者取得最佳产品的能力。图1就是智能闭环加工模型。图1 智能闭环加工模型6.根据市场需要,开发适销对路的数控产品高新技术是数控系统发展的一个方向,另一方面开发适销对路的数控产品也是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型数控系统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因此,开发性能优良、价钱便宜的数控系统,满足我国市场需要是很有意义的。目前,我国的经济型数控机床每年需要量约为8000~10000台。虽然有几十个厂家在生产,价格也很便宜,但是多年来技术发展不快,性能及可靠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德国SIEMENS公司在我国建立的合资企业—西门子数控(南京)有限公司,在1997年推出了SINUMERIK 802S。这种系统除采用G代码编程外,还有图形循环支持功能,通过软件键来进行转换。采用15.24cm(6in)彩色液晶显示,并采用两台步进电动机作为驱动单元,驱动力矩为3.5~12N.m,价格在3万元左右。这是西门子公司为占领中国市场所做的努力。7.开发新的数控产品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对数控机床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迫切地需要开发一些新的机电一体化数控产品来适应及满足这些要求。例如,铝合金材料的大量采用,要求进行高速切削,以实现高的精度及低的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主轴转速要求提高到10000~20000r/min,这对采用传统的机械传动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将电动机的电枢直接与机床的主轴做成一体的“电动主轴”,就成为生产中急需的产品。目前,日本的FANUC公司、NSK公司,瑞士的IBAG公司,意大利的GANFIOR公司都在开发生产这种新产品。同样,为了实现高速移动,要求开发“直线电动机”,用以直接带动工作台直线运动。日本FANUC公司生产的直线电动机,移动速度可以达到100m/min。日本的THK公司,德国的INDRAMAT公司、SIEMENS公司都在开发及生产这类产品。综上所述,数控技术的发展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发展同步的,同时也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现在数控技术已经成熟,发展将更深更广更快。未来的CNC系统将会使机械更好用,更便宜
埃里森“读了三个大学,没得到一个学位文凭”埃里森是从俄罗斯移民的美国犹太人后裔,出生在1944年的曼哈顿。埃里森从小由舅舅一家抚养,在芝加哥犹太区的中下层长大,当时的贫富差别没有现在这么大。学生时代的埃里森并没有显示出优秀的素质和成绩,在学校他有些孤僻,喜欢独来独往。1962年埃里森高中毕业,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就读,二年级时离开学校。后来《商业周刊》曾报导过他离开的原因,说是因为平均成绩不及格,埃里森不置可否。过了一个夏天他又进入芝加哥大学,同时还在西北大学学习。历经三个大学,最终埃里森却没得到任何一张大学文凭。1966年埃里森离开家乡,来到加州的伯克莱,准备就读研究生,同时开始工作。他学习了电脑编程,主要是为IBM开发大型电脑。他并非想投身高科技,只不过想赚点生活费。他给一些大公司开发应用程序,那时的软件开发意味着:挂上磁带,备份数据,工作单调,也没什么挑战性,远不能和现在的程序员相比。关于学位埃里森认为:“大学学位是有用的,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去获得一个或者更多,但遗憾的是我在大学没有得到学位。我从来没有上过一堂计算机课,虽然我还是成了程序员,我完全是从书本自学编程的。”“换了十几家公司,还是一事无成”几年间埃里森陆陆续续换了许多公司,1973年埃里森在阿姆达尔公司工作,阿姆达尔公司是和IBM竞争的生产大型电脑的公司,有45%的股份是日本富士通的,所以埃里森有机会去日本出差。在日本,他被京都典型的异国情调给迷住了,日本的禅学和文化给埃里森以深刻的影响,从此他成了一个日本文化艺术的终身爱好者。离开阿姆达尔公司公司后,埃里森加入Ampex,这是硅谷一家生产影像设备的公司,在那里他认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Bob Miner和Edward Oates。当时他俩在一起研究如何有效存储读取海量的数字信息,埃里森转向了市场销售工作。他俩的项目最终还是失败了,埃里森将这归咎于公司管理不善,“我比公司的头儿们懂技术,也比他们懂市场,如果他们能经营公司,我也能。”就这样他动了自己办公司的念头。创立甲骨文就在他们打算成立公司时,另外两个传奇式的公司诞生了,一个是苹果,一个是微软。虽然这三个公司的产品、理念、文化完全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模式:创立者的构成都是一个有梦想精神的技术企业家加一个技术天才:比尔盖茨有Paul Allen,斯蒂夫·乔布斯有Steve Wozniak,拉里-埃里森有Bob Miner。1977年6月,埃里森他们三人合伙出资2000美元成立了软件开发研究公司,埃里森拥有60%的股份。埃里森之所以占这么多股份,是因为公司完全是由埃里森鼓动成立的,而且他当时有一个40万美元的项目合同。这一年他32岁。“当我创立甲骨文时,我想建立一个让我喜爱的工作环境,这是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我也要通过公司养家糊口,但没想到会像现在这么富有。钱不是最主要的,我真的是想和我喜欢或者佩服的人一起工作。甲骨文招聘有一个原则:如果这个人你不喜欢一周有三次和他一起午餐,就不要让他加入。”“上百亿美元的错误” 1976年,IBM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介绍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埃里森非常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并为之深深震动,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数据信息。作者Ted Codd十年前就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并在IBM研究机构开发原型,这个项目就是R系统,存取数据表的语言就是SQL。文章详细描述了他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如何实现的方法,埃里森看完后,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可以开发商用软件系统。那时大多数人认为关系数据库不会有商业价值,因为速度太慢,不可能满足处理大规模数据或者大量用户存取数据。关系数据库理论上很漂亮而且易于使用,但不足就是太简单,实现速度太慢。埃里森却就此看到了他们的机会:他们决定开发通用商用数据库系统甲骨文,这个名字来源于他们曾给中央情报局做过的一个项目。不过也不是只有他们独家在行动,Berkeley大学也开始开发关系数据库系统Ingres。IBM自己却没有计划开发。为什么“蓝色巨人”放弃了这个价值上百亿的产品,原因有很多:IBM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学术出身,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推向市场的产品;从学术上看,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因为发表论文和演讲能使他们成名,何乐而不为呢?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IBM当时有一个销售得还不错的层次数据库产品IMS,推出一个竞争性的产品会影响IMS的销售人员工作。直到1985年IBM才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而埃里森那时已经成了千万富翁。埃里森曾将IBM选择Microsoft的MS-DOS作为IBM-PC机的操作系统比为“世界企业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价值流失超过了上千亿美元”。IBM发表R系统论文,却没有很快推出关系数据库产品的错误可能仅仅次之,甲骨文的市值在1996年就达到了280亿美元。“聪明的市场策略”几个月后,他们就开发了甲骨文1.0,但这只不过是个玩具,除了完成简单关系查询外不能做任何事情。他们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甲骨文有用,维持公司运转主要靠承接一些数据库管理项目和做顾问咨询工作。甲骨文数据库的头两个用户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海军情报所,他们使用完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中央情报局用的是IBM大型机,海军用VAX机,而埃里森和Miner开发甲骨文用的是Digital的PDP机。这迫使他们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新版本3.0全部用C语言开发,因为C语言是所有机器支持的,而且C编译器很便宜。埃里森向客户宣称甲骨文能运行在所有的机器上,事实上当然不可能,但这是非常聪明的市场策略。大型公司和机构都拥有各种类型的电脑和操作系统,他们愿意购买一种能通用的数据库。甲骨文的成功除了有IBM的友好帮助外,还要记上Digital的一份功劳。IBM向埃里森提供了关系数据库理论,DEC提供了表演的舞台:VAX电脑。VAX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小型机。“出色的市场推销员”早期的甲骨文版本无法正常工作,程序充满了错误,用户抱怨不断,但埃里森坚信较早占领大块市场份额是最主要的。“当市场已建立好,你知道百事可乐要花多少钱才能夺得可口可乐1%的市场?非常非常昂贵。”IBM的作风则大相径庭,如果用户不满意就不会推出新产品。甲骨文直到1986年的5.0版本才算得上是基本可靠的运转系统,不过有趣的是早期的用户并不在意损失金钱和数据,即使是中央情报局,也没有不高兴,他们需要的是技术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埃里森为他们描述了产品将能达到的美好功能,虽然现在没有达到,但他们愿意支付费用。埃里森的工作不只是推销产品,他还到处宣传关系数据库观念。他经常作的演讲标准题目是“关系数据技术的缺陷”,讲述关系数据库会出现的问题,然后介绍甲骨文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他的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推销技巧是:别人只是讲述产品功能,他则当场就做演示,在电脑上输入一个关系查询,很快结果就出来了,虽然实际应用时情况可能会不同,但现场听众都印象深刻。埃里森不仅是在做演示,而且是在培训用户使用关系查询语言SQL。埃里森的成功更大程度上不是作为一个技术专家而是市场推销专家。“甲骨文生逢其时,埃里森将市场放在第一位,其他所有的都靠后,拥有普通技术和一流市场能力的公司总是打败了拥有一流技术和只有普通市场能力的公司",一位硅谷资深人士评论道。“你们都会成为百万富翁,我确信!”埃里森经常对他的员工说,只要采用他的市场策略,他们都会成为百万富翁。事实上早期的员工基本上都达到了这一目标。他的策略是销售产品时强调甲骨文的三大特性:可移植性、和其他数据库产品特别是IBM的兼容性以及支持广泛网络连接。这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虽然他们实际得到的比期望的要少。埃里森的对手攻击他总是销售气泡软件。气泡软件指的是功能还未完成的软件产品。埃里森的主要对手是Ingres。1984年甲骨文的销售额是1270万美元,Ingres是900万美元;1985年两者销售额都翻了一倍以上,不过Ingres增长得更快。如果照此发展,Ingres将会超越对手,但这时蓝色巨人IBM又帮了埃里森一把。1985年IBM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采用了和Ingres不同的数据查询语言SQL,Ingres用的是QUEL。埃里森抓住了市场机会,到处宣传甲骨文和IBM的兼容性,结果从1985年到1990年虽然Ingres的销售额每年增长高于50%,但甲骨文跑在了前面,每年增长率超过100%。SQL在1986年成为了正式工业标准,Ingres的老板简直无法相信埃里森的运气,但这正是埃里森的精明之处,“跟着蓝色巨人,永远不会错。”IBM确立SQL的标准是甲骨文成功的关键,但数据库的战争远未结束。Sybase和Informix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我的目标是克敌制胜”Ingres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很晚才开发PC机上的版本,而埃里森和比尔-盖茨一样看到了PC的巨大潜力。甲骨文很快就有了一个PC机上的廉价版本,虽然它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可是埃里森和销售人员却有了有力的宣传武器:甲骨文能运行在PC机上。埃里森听说Ingres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分布式查询,十天后甲骨文就刊登广告宣布了SQL之星:第一个分布式查询数据库,事实上还没有任何这样的产品。埃里森就是这样,想象产品应该怎样,然后再去实现。如果成功了,他就是成功的预言家。甲骨文的上市给埃里森带来了9300万美元的身价,Microsoft在第二天也公开上市。Microsoft和甲骨文在同一年成立,Bill Gates拥有的股票价值超过了3亿美元,埃里森这时发现了他一生中最强大的对手。1988年甲骨文推出了6.0版本,这是当时功能最强大的产品,不过它的匆忙上市对公司简直是一场灾难,使用6.0的最初用户都遭遇了频繁死机和数据库毁坏,直到6.0.27版本,产品质量才基本稳定。尾数27表示6.0版本经过了27次大的修改。既然这样,用户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产品呢?主要原因是:如果用户选择其他厂商的产品,他们就得重写所有应用程序,这是非常巨大的工作量,所以一旦选用了某种数据库平台进行开发,你就得依赖它。“遭遇危机”甲骨文从1977年创立到1990年,销售额都保持了每年高于100%的增长。高增长的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隐患:公司的财务和销售管理十分混乱,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得到提成,大量签订无法收款的合同,甚至有人弄虚作假,合同执行情况也无人过问,现金流量是负值。埃里森高薪聘请了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开始整顿公司,1990年第三财政季度有1500万美元的销售合同无法执行,结果季度销售额虽然达到创记录的2.36亿美元,但利润只增长了1%。消息公布第二天,甲骨文的股票从25.38美元跌到了17.5美元,损失了30%的市值。为度过危机,甲骨文解雇了10%的员工,在以后的两个季度情况变得更糟,股票在10月底的收盘价只有5.38美元,在春天埃里森拥有价值近10亿美元的股票到11月份就只剩下1.6亿美元了。埃里森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他没有卖掉自己的股票。公司开始改进销售和财务管理,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量,销售合同必须得到确认。这些普通公司的做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公司的增长率减慢了,这也是埃里森原来不愿采用这些做法的真正原因。1991年和1992年公司的销售额增长率只有12%和15%。埃里森将希望寄托于甲骨文7.0,这是公司已经谈论了好几年的新版本,直到1992年6月才终于登场。这次他吸取6.0匆忙上市的教训,在10个月前就发布了Alpha测试版,甲骨文7.0是极为出色的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埃里森的销售队伍有了真正的王牌,销售额从1992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42亿。公司也开始有了成熟的管理方式,耐心听取用户意见并满足他们的需求。甲骨文以前从来没这么做过,原来甲骨文对待客户很不经意,一个客户打电话抱怨甲骨文数据库死机并毁坏了他的数据,技术支持工程师的回答是:“无赖,一点用都没有。”这种情况现在再也不会出现了,客户必须得到一流的服务。“改变世界的网络计算机”埃里森现在不再负责日常工作,只是规划甲骨文未来的发展方向。闲暇之余他就驾驶长达78英尺的“莎扬娜那”号出海兜风,在1995年他曾经夺得悉尼帆船比赛的冠军。信息高速公路吸引了埃里森的注意,他是克林顿总统最大的赞助商之一。他曾极力推动交互式电视和顶置盒的发展,不久他就发现了更迷人的机会:WWW环球网,Netscape的浏览器将WWW网推向了全世界,PC机的性能将不再是主角,连上Internet网才是价值所在。埃里森在1995年巴黎举行的欧洲信息技术论坛会议上,介绍了网络计算机NetworkComputer的观念。所谓NC指的是配置简单却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低价电脑,不需要不断更新的硬件设备和越来越复杂、庞大的操作系统,没有软盘和硬盘,只要打开电源用浏览器连上网络,就可以获得信息和存储文件,售价将不高于500美元。埃里森这一次将他的标靶瞄上了软件帝国微软,“甲骨文将只会做一件事情,我们管理海量的数据并通过网络提供这些数据。”网络计算机的背后就是强大的网络服务器,所有数据和应用程序都存储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甲骨文的数据库技术将使网络计算机非常容易操作管理。Gates紧接着埃里森发言,他认为网络计算机没有任何价值,只是大型机亚终端的翻版。但这一天的胜利是属于埃里森的,网络计算机的报道出现在所有报刊的主要版面上。“日本文化非常有趣,对我影响非常巨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斗的民族同时又是最有礼貌的,极度傲慢自大和极度谦卑混合,一种美妙的平衡。在创立甲骨文时,我们想在公司尽可能地创造这种文化,一方面很好斗另一方面很谦虚。如果你能平衡这两者,你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这对个人和集体都一样。"媒体对网络计算机评价不一。CNET的记者认为没有硬盘网络计算机需要依赖服务器,这将是完全不可靠的;《商业周刊》专栏记者则认为网络计算机会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个人电脑工业。Microsoft负责技术的副总裁认为:“人们想要电脑提供更多的能力,而不是更少,网络计算机根本不值一提。”但大型公司和机构对网络计算机大加赞赏,每隔两年就要更新电脑和升级软件的成本实在太高,1996年一台标准PC机成本是2000美元,但维护的费用每台要接近13200美元,网络计算机的管理成本相对应该低很多。虽然甲骨文集合了IBM、Sun、Apple和Netscape在1996年制定网络计算机的标准,但事实上没有一台网络计算机生产出来。盖茨虽然对网络计算机嗤之以鼻,但也发表了一种简单个人电脑SIPC的标准进行反击。SIPC基本上和NC一样,只有一点不同:它需要用Windows操作系统。不过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随着AMD和Intel的竞争,1997年800美元以下的电脑成为电脑行业新的增长点,500美元以下的Basic Computer不久也将会出现。微软仍然是市场的主导者,但埃里森从来不会放弃。他说:“观念的战争已经结束,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福布斯公布美企CEO薪酬排行榜 甲骨文居首[编辑本段]《福布斯》杂志今天公布了2007年美国500强企业CEO薪酬排行榜。尽管2007年基本年薪只有100万美元,但得益于通过行使期权获得的1.82亿美元收益,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Larry J. Ellison)在此次排行榜上跃升榜首。《福布斯》统计的总薪酬包括基本年薪、奖金、股权收益、以及其它收益。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500强企业CEO的总薪酬为64亿美元,比2006年的75亿美元下滑15%,自2002年以来首度出现大幅下滑;每名CEO的平均薪酬为1280万美元,低于2006年的1520万美元。期权收益在美国500强企业CEO的总薪酬中占到很大的比例,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最新排行榜上,甲骨文CEO埃里森以1.93亿美元的总薪酬占据榜首;排名第二位的是空调设备厂商Trane的CEO弗雷德里克·波塞斯(Frederic M Poses),2007年总薪酬为1.27亿美元;排名第三位的是Chesapeake能源公司CEO奥布莱·迈克伦登(Aubrey K McClendon),2007年总薪酬为1.17亿美元。除埃里森之后,主要科技公司中只有思科CEO约翰·钱伯斯(John T Chambers)进入了前20位,以5470万美元的总薪酬位列第19位。(摩尔)2007年美国500强企业CEO薪酬排行榜(前二十位):排名 姓名 公司 薪酬1 拉里·埃里森(Lawrence J Ellison) 甲骨文 1.93亿2 弗雷德里克·波斯(Frederic M Poses) Trane 1.27亿3 奥布莱·迈克伦登(Aubrey K McClendon) Chesapeake能源 1.17亿4 安吉洛·莫兹里奥(Angelo R Mozilo) Countrywide金融 1.03亿5 霍华德·斯卡兹(Howard D Schultz) 星巴克 9860万6 纳比尔·加里布(Nabeel Gareeb) MEMC电子材料 7960万7 丹尼尔·阿莫斯(Daniel P Amos ) Aflac 7520万8 罗伊德·布莱克芬(Lloyd C Blankfein) 高盛 7370万9 理查德·费尔班克(Richard D Fairbank) Capital One财经 7320万10 鲍勃·辛普森(Bob R Simpson) XTO能源 7230万11 理查德·法尔德(Richard S Fuld ) 雷曼兄弟 7190万12 史蒂夫·罗斯(Steven Roth) Vornado Realty 7190万13 马尔金·德克斯(Marijn E Dekkers) Thermo Fisher 6900万14 史蒂夫·巴德(Steven A Burd) Safeway 6720万15 格莱格·安吉斯(Gregg L Engles) Dean Foods 6610万16 尼克拉斯·查拉加(Nicholas D Chabraja) General Dynamics 6030万17 莱斯利·维克纳(Leslie H Wexner) Limited Brands 5610万18 大卫·诺瓦克(David C Novak) Yum Brands 5490万19 约翰·钱伯斯(John T Chambers) 思科 5480万20 威廉·伯克利(William R Berkley) WR Berkley 5460万这是甲骨文公司总裁Larry Ellison (Oracle CEO) 在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 给2000级毕业生the graduating class of 2000所作的演讲全文,由于他句句惊人,很冷,最后被耶鲁大学保安请下讲台。该演讲号称历史最牛之演讲,但是否classic则不得而知,美国出版的一本大学经典演讲集未将其收入其中。耶鲁的毕业生们,我很抱歉--如果你们不喜欢这样的开场。我想请你们为我做一件事。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到一千个毕业生的灿烂未来。我没有看到一千个行业的一千名卓越领导者,我只看到了一千个失败者。你们感到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我,埃里森,一个退学生,竟然在美国最具声望的学府里这样厚颜地散布异端?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你们非常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你们将来需要这些有用的工作习惯。你将来需要这种治疗。你需要它们,因为你没辍学,所以你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哦,当然,你可以,也许,以你的方式进步到第10位,第11位,就像Steve。但,我没有告诉你他在为谁工作,是吧?根据记载,他是研究生时辍的学,开化得稍晚了些。现在,我猜想你们中间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正在琢磨,我能做什么?我究竟有没有前途?当然没有。太晚了,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太多。你们再也不是19岁了。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嗯……你们已经非常沮丧啦。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现在可能是讨论实质的时候啦---绝不是为了你们,2000年毕业生。你们已经被报销,不予考虑了。我想,你们就偷偷摸摸去干那年薪20万的可怜工作吧,在那里,工资单是由你两年前辍学的同班同学签字开出来的。事实上,我是寄希望于眼下还没有毕业的同学。我要对他们说,离开这里。收拾好你的东西,带着你的点子,别再回来。退学吧,开始行动。我要告诉你,一顶帽子一套学位服必然要让你沦落……就像这些保安马上要把我从这个讲台上撵走一样必然……(此时,Larry.Ellison被带离了讲台)"Graduates of Yale University, I apologize if you have enduredthis type of prologue before, but I want you to do something forme. Please, take a good look around you. Look at the classmate onyour left. Look at the classmate on your right.Now, consider this: five years from now, 10 years from now, eventhirtyyears from now, odds are the person on your left is going to be aloser. The person on your right, meanwhile, will also be a loser.And you, in the middle? What can you expect? Loser. Loserhood.Loser Cum Laude. In fact, as I look out before me today, I don'tsee a thousand hopes for a bright tomorrow. I don't see athousand future leaders in a thousand industries. I see athousand losers. You're upset. That's understandable. After all,how can I,Lawrence "Larry" Ellison, college dropout, have theaudacity to spout such heresy to the graduating class of one ofthe nation's most prestigious institutions?I'll tell you why. Because I, Lawrence "Larry" Ellison, secondrichest man on the planet, am college dropout, and you are not.Because Bill Gates, richest man on the planet-for now anyway-is acollege dropout, and you are not. Because Paul Allen, the thirdrichest man on the planet, dropped out of college, and you didnot. And for goodmeasure, because Michael Dell, No.9 on the list and moving upfast, is a college dropout, and you, yet again, are not.Hmm ... you're very upset. That's understandable. So let me strokeyourEgos for a moment by pointing out, quite sincerely, that yourdiplomas were not attained in vain. Most of you, I imagine, havespent four to five years here, and in many ways what you'velearned and endured will serve you well in the years ahead.You've establishedgood work habits. You've established a network of people thatwill help you down the road. And you've established what will belifelongrelationships with the word "therapy." All that of is good.For in truth, you will need that network. You will need thosestrong work habits. You will need that therapy. You will need thembecause you didn't drop out, and so you will never be among therichest people in the world. Oh sure, you may, perhaps, work yourway up to #10 or #11, like Steve Ballmer. But then, I don't haveto tell you whohe really works for, do I? And for the record, he dropped out ofgradschool. Bit of a late bloomer.Finally, I realize that many of you, and hopefully by now most ofyou, Are wondering,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Is there any hopefor me at all? Actually, no. It's too late. You've absorbed toomuch, think you know too much. You're not 9 anymore. You have abuilt-in cap,and I'm not referring to the mortarboards on yourheads.Hmm ... you're really very upset. That's understandable. Soperhaps thisCould be a good time to bring up the silver lining. Not for you,Class of '00. You are a write-off, so I'll let you slink off toyour pathetic$200,000-a-year jobs, where your cheques will be signed byformerclassmates who dropped out two years ago. Instead, I want to givehope to any underclassmen here today. I say to you, and I can'tstress thisenough: leave. Pack your things and your ideas and don't comeback. Drop out. Start up. For I can tell you that a cap and gownwill keep you down just as surely as these security guardsdragging me off this stage are keeping me down..."(At this point The Oracle CEO was ushered off stage.)
This Proceedings contains the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6th IFAC Workshop 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held in Poznan, Poland in April 2001. The Workshop followed the well-established tradition of such meetings organised under the sponsorship of the IFAC Technical Committee on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TC MIT), addressing key area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The papers in the Proceedings cover topics such as case studies of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rapid prototyping, new concepts for the technical suppor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distributed and discrete-event systems. A number of contributions reflect the truly inter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Two promising technologies have generat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attention in the IMS community; multi-agents systems, which originate with the 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munity as a software technology, and holonic manufacturing systems, which have emerged directly from the IMS community as a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This Proceedings will be indispensable for anyone with an interest in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课程;综合训练
164 浏览 4 回答
161 浏览 5 回答
200 浏览 3 回答
240 浏览 3 回答
196 浏览 4 回答
228 浏览 3 回答
357 浏览 2 回答
255 浏览 5 回答
289 浏览 5 回答
320 浏览 7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169 浏览 5 回答
331 浏览 4 回答
238 浏览 7 回答
29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