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宴请德国皇孙图》是清朝著名海派画家吴友如在光绪庚辰三年三月(西历为1880年4月中旬)奉上海道台刘瑞芬之命所绘的一幅新闻纪实图。该画画心长92厘米、宽65厘米,画中除了吴友如的绘画和题词外,还有上海会审公廨谳员陈福勋的一段题词及落款。这幅画是吴友如在主编《点石斋画报》之前的一幅重要作品。至于此画的技法、成就如何,笔者不懂艺术,不敢妄加评论。笔者在这里就这幅画所记载的某些史实进行考订。 《豫园宴请德国皇孙图》的主题已经很清楚了,就是上海道在豫园宴请德国皇孙。但他宴请的是哪位德国皇孙?他为何来上海?画面题词中虽然已经讲了宴请的是德国皇孙“海哪哩”。但懂行的人都知道,“海哪哩”是当时的中国人给外国人的一个音译名字。“海哪哩”的本名是什么?为了查找这个“海哪哩”的本名,笔者专门去翻阅了英文《字林西报》。这份报纸对德国皇孙访问上海也曾作过报道。在《字林西报》的报道中,德国皇孙即H.R.H Prince Heinrich。在德国历史上,曾有两个H.R.H Prince Heinrich.:一个是生活在18世纪的普鲁士国王的弟弟,一个是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孙子。后者生于1862年,卒于1929年。显然,这幅画中的德国皇孙应该是后者。1880年他正好18周岁,这与《申报》的描述基本吻合(申报记者估计亲王约20余岁)。《字林西报》1880年4月17日报道中曾指出,德国亲王是威廉皇帝的孙子。这可以进一步证明,《豫园宴请德国皇孙图》中所说的德国皇孙就是威廉一世的孙子,他的全称是Prince Albert Wilhelm Heinrich of Prussia。此人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甥,也是威廉二世的弟弟。在德国,人们习惯称他为 Heinrich亲王。1897年山东胶州湾事件中,Heinrich亲王率德国海军来镇压中国人并觐见中国皇帝。在那段历史记载中,Heinrich亲王被称为“普鲁斯理”亲王(见刘培华著《近代中外关系》下册第41页,该书198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关于Heinrich亲王1897年率军侵犯中国领土之事,诸多历史书中都有记载。但对他1880年来上海访问一事,史书上很难找到有关记载。就连上海地方志委员会编写的专门撰述上海外事活动的《上海外事志》中,也没提到德国亲王访问上海一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珍藏的这幅《豫园宴请德国皇孙图》所述史实是真是假呢?笔者专门去翻阅了当年上海滩上最有影响的两份报纸:《申报》和《字林西报》(英文)。结果发现:1880年4月中旬的《申报》、《字林西报》对Heinrich亲王访问上海一事做过多次报道。只不过两份报纸报道的角度不同,详略各异。但总的来说,这两份报纸的报道证实《豫园宴请德国皇孙图》所述史实基本属实。因此,这幅画的出现,可以弥补《上海外事志》、《近代上海大事记》等史书漏记“1880年4月德国亲王访问上海”这一史实的缺憾。但德国Heinrich亲王为什么要在1880年来上海?看这幅画时,人们不禁会提出这个问题。一份关于Heinrich亲王的资料表明:1877年15岁的Heinrich亲王参加了德意志帝国海军,接受海军训练。1878-1880年,Heinrich亲王做环球旅行,作为他海军学习的必修课程。上海是他环球旅行中的一个点。也就是说,德国皇孙并非专程访问上海。他乘船到达吴淞港口后,“恐烦供给,又恐潮水涨落不时,不欲驶入上海”,是在德国驻沪领事及其水师军官再三邀请之后,Heinrich亲王才临时决定登陆上海访问。对于一个顺道访问上海的的德国亲王,上海道给予其隆重而热情的款待。《申报》1880年4月19日报道了“上海道豫园宴请德国皇孙”的情景:刘芝田观察昨早偕印委各员在邑庙豫园萃秀堂内备办中外大菜请德国皇孙赴宴。堂中皆悬灯结彩,豫园门并新北门皆有护军营勇列队伺候;又派淮军毅勇四十名与西国鼓乐往迎。皇孙于十一点钟时乘绿呢大轿而来,仪表轩昂,年约20余岁;并有各国领事及各翻译与统带水师官,皆乘肩舆,共计二十三位。到时升息鼓乐,道宪率属亲自出迎,握手相见倍极款洽……唯席间如何酬酢及所议各事,以闲人不能入内,故未详悉云。上海道刘芝田(1827-1892),即刘瑞芬,安徽贵池人,字芝田。1862年他随李鸿章淮军来上海,镇压太平军。1877年5月刘瑞芬署理上海道台,任内与工部局交涉拓展麦根路事宜。1878年9月到1882年6月,刘瑞芬正式担任上海道台。刘芝田为什么要盛情款待德国亲王呢? 这就要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德关系说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世界经济中心正在从英国向德国转移。作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德国对于中国早已萌发侵略野心。早在1861年德国就与清政府签定《中德条约》,分享英法联军侵华战果。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尚未像其他国家一样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军事侵略。中德基本相安无事。正在进行洋务改革的清朝官员李鸿章等主张对德国修好。因为“德国近年发奋为雄,其军政修明,船械精利,实与英俄各邦并峙。而该国距华较远,并无边界毗连,亦无传教及贩卖洋药等事。”(见《李鸿章全集·卞长胜等赴德国学习片》,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876年,在李鸿章推动下,清政府向德国派出了一批留德学生。1880年前后,李鸿章聘请德国军官训练淮军,并提请清政府购买德国军舰装备中国军队。清政府实力派官僚这样做的目的,既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考虑;也是主动向德国示好,结交德国以抗衡其他国家侵略的一种外交策略,即近代中国外交界盛行的“以夷制夷”之策。 1880年被李鸿章派赴德国订购军舰的著名军火专家徐建寅光绪六年十一月初九日在德国演讲时曾讲道:“今我国拟在伏尔坚厂订造一船,足证我国与德国交谊之厚。”《清史稿•志十六•邦交》记载:“光绪十年,赠德皇景泰窑器,答历次派员监造船舰,拔借鱼雷及兵船教习等事,修好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出现上海道台盛情款待德国亲王的一幕是很自然的。1880年刘芝田还应李鸿章之请,派金楷理赴德国协助徐建寅采购军舰。《豫园宴请德国皇孙图》正是19世纪80年代清朝官员积极主动地向德国示好、攀交德国的一种真实写照。历史证明,清朝官员们与德国修好、结交德国的思想是“一厢情愿”。1897年,正是德国借“胶州湾事件”引爆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上海道台曾经热情接待过的Heinrich亲王则是侵华德军的急先锋。上海道台在豫园宴请德国皇孙的具体地点,《申报》报道与《豫园宴请德国皇孙图》所示不同。《申报》报道:“刘芝田观察昨早偕印委各员在邑庙豫园萃秀堂内备办中外大菜请德国皇孙赴宴……”而《豫园宴请德国皇孙图》中不仅楼宇匾上清楚地画着“仰山堂”三个字,而且画面题词中有“观察刘公觞于豫园中。峰回路转城市山林之仰山堂是日也重轩洞开冠带云集…”之语。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有误?笔者认为《豫园宴请德国皇孙图》的说法更可信。从画面题词来看,画面题词者陈福勋是此次宴会的参加者之一。陈虽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但同治七年(1868年)起就任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谳员,一直到1880年他仍然是公廨谳员。在出席这次宴会前,他在上海居住至少也有十二年了。在此期间陈福勋还多次被派去办理马嘉理事件、华侨被拐案、收回淞沪铁路等重要对外交涉事件。陈福勋不至于分不清豫园内挂着醒目匾额的几个厅堂。创作这幅作品的吴友如,如果没有亲自参加这个宴会,也很难画出这么细致的作品来。两位当事人留下来的记录应该是可信的。而《申报》记者在报道这次宴会时透露:“惟席间如何酬酢及所议各事以闲人不能入内故未详悉云。”也就是说,记者并未参加宴请。根据记者自己的描述,宴请当日,豫园戒备森严,记者很可能没能靠近宴请的楼堂。这样看来,《申报》记者报道出现失误的可能比较大